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安宫牛黄丸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GCS评分在6-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组(n=4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安宫牛黄丸。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3、7、15天GCS评分、术后3个月GOS评分及住院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术后1天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15天治疗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联合安宫牛黄丸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恢复,减少住院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之间收治的3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开颅手术组18例,微创引流组17例,对2组患者术后1周GCS评分、并发症;术后6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病程,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发现,2组患者术后1周GCS评分、术后再出血、脑梗塞、消化道出血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开颅手术组在血肿清除率、术后感染率、病程、住院费用等方面高于微创引流组(P<0.05);开颅手术组术后6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微创引流组(P<0.05)。因此认为开颅手术及微创引流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术后1周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开颅手术优于微创引流;术后1周感染发生率、住院病程及住院费用方面微创引流优于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氩氦冷冻消融联合全身静脉化疗与单纯静脉化疗、单纯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放化疗失败后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介入科住院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单纯化疗组(26例)、单纯冷冻消融治疗组(30例)和冷冻消融联合全身静脉化疗组(联合治疗组,33例)。治疗后2个月观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FACT-G量表评价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术后每1~2个月进行增强CT随访,通过改良实体瘤治疗评价标准评价肿瘤客观反应率;以Kaplan-Meier法分析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异。结果: 与单纯化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3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生活质量总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冷冻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化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与单纯化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冷冻组患者肿瘤客观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单纯冷冻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肿瘤客观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期为17个月,3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联合治疗组11.1个月、单纯冷冻组6.9个月、单纯化疗组6.1个月,联合治疗组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联合组16个月、单纯冷冻组13个月、单纯化疗组10个月,联合治疗组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氩氦冷冻治疗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放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单纯静脉化疗和单纯氩氦冷冻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究临床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从而为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对象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计72例。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法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骨瓣开颅组和钻孔引流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后1周内恢复意识情况、2周内发生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24h后GCS评分和手术1个月后FAM评分结果。结果:(1)在1周内意识恢复效果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的意识恢复效果明显优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4.599 7,P=0.032 0);在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4.963 4,P=0.025 9);(2)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24h后的GCS评分结果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患者的GC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2.154 3,P=0.034 7);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1个月后的FAM评分结果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患者的FAM评分结果明显优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6.136,P=0.0000)。结论:在临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钻孔引流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比较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登封市中医院病房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开颅血肿清除术组48例与血肿碎吸术组62例。术后随访1 a,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Glasgow评分(GCS)及再出血情况。结果:血肿碎吸术的恢复组比例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P<0.05),并且GCS评分亦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P<0.05)。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肿碎吸术效果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能迅速解除颅内高压,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值得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对开颅手术患者术前术后24h(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简易精神状态评价表(MMSE)和术后1月GCS评分的影响,探讨DEX有无脑保护的作用。方法 45例择期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C组、DEXⅠ组、DEXⅡ组。术前术后24h对所有患者进行GCS、MMSE评分,术后1月进行GCS评分,并计算ΔMMSE、ΔGCS。结果 1.术后24h DEXⅠ组和DEXⅡ组MMSE评分都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术前术后GCS评分及术后一月G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能改善开颅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神经功能评分,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小骨窗微创手术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小骨窗开颅术组和大骨瓣开颅术组,其中小骨窗开颅术组38例,大骨瓣开颅术组36例.治疗期间记录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并随访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小骨窗开颅术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1~6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41.08±1.36)改善为(8.56±1.21);大骨瓣开颅术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6~16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41.36±1.25)改善为(26.36±1.42).两组比较,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骨窗开颅术具有视野清楚、清除血肿彻底、减压快、疗效好、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窗高压氧干预下的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细胞凋亡和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探讨最佳的高压氧治疗方法(HBOT),为临床治疗SCI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HBO-PC组、HBOT组和HBO-PC+HBOT组。采用Allen's打击法建立SCI模型。模型对照组大鼠仅制模,未进行任何干预;HBO-PC组大鼠于高压氧干预10 d后立即制模,制模后未进行任何干预;HBOT组大鼠于制模后立即行高压氧干预;HBO-PC+HOBT组大鼠于高压氧干预10 d后立即制模,制模后继续高压氧干预。各组大鼠分别于制模后第1、2、7和14天取材,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大鼠Fas和FasL的表达水平,光镜下观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神经功能评价采用BBB评分。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HBO-PC组、HBOT组和HBO-PC+HBOT组大鼠各时间点Fas和FasL表达水平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O-PC+HBOT组大鼠各时间点Fas和FasL表达水平比HBOT组和HBO-PC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T组大鼠各时间点Fas和FasL表达水平与HBO-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细胞AI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O-PC+HBOT组AI低于HBOT组和HBO-P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T组AI与HBO-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和14 d HBO-PC组、HBOT组和HBO-PC+HBOT组大鼠BBB评分均高于模型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O-PC+HBOT组BBB评分高于HBOT组和HBO-P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BOT组BBB评分高于HBO-P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干预可减少SCI后细胞凋亡,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其治疗时间窗应提前到损伤前,HBO-PC联合HBOT法是治疗SCI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标本中神经纤毛蛋白1(NRP1)mRNA和miR-9的表达水平,并探讨二者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患者知情同意下,收集2010-2011年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匹配的NSCLC患者组织标本,包括45例正常组织、45例癌旁组织及45例肿瘤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不同组织中NRP1 mRNA和miR-9表达水平,分析二者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组织比较,癌旁组织中NRP1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肿瘤组织中NRP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织比较,癌旁组织miR-9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肿瘤组织中miR-9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男性癌旁组织中miR-9表达水平低于女性(P<0.05)。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NRP1 mRNA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TNM分期及临床分期无关联(P>0.05),但与病理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联(P<0.05);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miR-9表达水平与年龄、肿瘤病理类型、淋巴转移、分化程度、TNM分期及临床分期无关联(P>0.05),而与性别因素有关联(P<0.05)。结论: 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miR-9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NRP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NRP1 mRNA检测有助于判断NSCLC的分型及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双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及术后意识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16例老年双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双侧皮骨瓣开颅术,观察组给予冠状切口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比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好转率(79.31%)高于对照组(6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 d及7 d的GC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3 d及7 d的GCS评分提高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切口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应用于老年双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确切,减压更为充分,能够促进患者意识的恢复,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盐酸纳美芬改善老年病人胃癌手术后苏醒和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胃癌病人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纳美芬低剂量组和纳美芬高剂量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2 mL,出手术室时连接PCIA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0.2 mg/kg);低、高剂量组分别于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入0.25、0.50 μg/kg盐酸纳美芬,出手术室时连接PCIA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0.2 mg/kg+盐酸纳美芬2 μg/kg)。比较3组病人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不同时间点Narcotrend值、拔管后精神状态(意识障碍、躁动、谵妄),并比较3组病人术后1、2、6、12、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恶心呕吐(PONV)评分。结果:高剂量组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少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1),低剂量组亦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3组病人给药时Narcotren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5、10、15 min,高剂量组Narcotrend值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1);给药后20 min,高、低剂量组Narcotrend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组意识障碍和躁动/谵妄情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和48 h,高剂量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48 h,高剂量组Ramsay镇静评分和PONV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美芬可有效改善老年胃癌病人术后麻醉苏醒效果,维持良好的术后镇痛,并可减轻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张兴祥 《中外医疗》2014,33(4):37-3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在该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100例开颅手术治疗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感染),另一组为对照组(未感染),每组有患者5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GCS评分、手术时间、是否伴有切口脑脊液漏、手术次数、术后白蛋白水平等指标,分析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前GCS评分〈8分、患者切口脑脊液漏、患者手术后白蛋白〈35g/L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差异有统计这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GCS评分、患者的手术次数、手术时间等都是影响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办法防止患者颅内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13.
石柳  尹东坡  尹祥 《西部医学》2014,26(9):1188-1190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神经外科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分为颅内血肿微创治疗组(微创组,n=40)与常规手术组(开颅组,n=40),以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成本效益比较,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2周GCS评分比较意识水平,以及术后2周NIHSS评分情况比较短期疗效,以术后90天Barthel指数比较远期疗效。结果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开颅组,微创组术后48小时内清醒者18例;开颅组术后48小时内清醒者9例,微创组的清醒时间显著短于开颅组;微创组术后2周NIHSS评分及术后90天Barthel指数评价神经缺损程度均优于开颅组(均P<O.05);微创组平均住院时间较短,并且住院费用少于开颅组。结论微创手术是治疗颅内血肿的重要手段,手术创伤小,血肿清除较满意,能明显缩短病人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并促进术后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收治的131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行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67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中线结构移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术前、后颅内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GCS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5 d颅内压均有所降低,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GC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可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及死亡率,显著改善预后,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采用不同外科术式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总结210例年龄〈85岁、GCS评分5~10分且出血量在40—80ml的患者,按小骨窗开颅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两种手术方式分为2组,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前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和和出血量、手术方式等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后患者偏瘫开始恢复时间、再出血率、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远期生活能力等指标。结果:立体定向血肿穿刺与血肿开颅清除手术两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x2=0.669,P=0.413)和术后迟发再出血率(x2=O.321,P=1.000)无差异,两种术式术后远期生活能力无差异(Z=0.469,P=0.639)。对于脑出血后意识障碍Ⅱ~Ⅲ级、深部小血肿和重要功能区血肿的患者,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偏瘫开始恢复小于骨窗开颅(t=11.245,P=0.000)。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针对不同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多少,早期采取个体化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能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开颅手术患者出现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月到我院ICU接受开颅手术的72例患者。按照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为两组,其中感染组32例,未感染组4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围手术期用药、术后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手术次数、内置物留置及引流管是导致患者发生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重要因素(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GCS评分、围手术期用药、手术次数、手术时间及内置物留置是开颅术后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因素可以是单一因素,也可以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术前GCS评分、按推荐意见使用围手术期用药、手术时间、手术次数及内置物留置是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廖志文  韦庆峰  梁宪章 《海南医学》2016,(21):3509-3511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手术不同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5年2月接诊的65~85岁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0例。根据患者手术时机分为三组,即早期手术组(30例,入院后48 h内手术);延迟手术组(30例,入院后48~72 h内手术);晚期手术组(30例,入院后72 h后手术)。记录并分析三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指标、手术方式、住院时间。对患者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比较患者的Harris功能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112.02±16.35) min vs (108.24±17.21) min vs (118.03±16.21) min]、术中出血量[(267.61±105.26) mL vs (289.52±156.12) mL vs (286.12±160.25) mL]、术后住院时间[(12.08±5.26) d vs (11.08±6.85) d vs (13.25±4.65) d]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后,三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90.0%vs 80.0%vs 70.0%,90.0%vs 83.3%vs 86.7%)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延迟手术组和晚期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33%、16.67%、2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年龄较高患者全面评估手术风险,适当推迟手术时间,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与早期手术患者处于相同水平;准确把握最佳手术时间,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适宜的手术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12例高血压脑出血分为开颅组与钻孔引流组,根据术前出血部位、血肿量、意识状况分别采取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观察术后24 h GCS评分、FAM、ADL,了解其预后。[结果]微创钻孔引流平均手术时间(1.0±0.5)h较骨瓣开颅平均手术时间(4.5±1.6)h明显缩短(P<0.05);术后3 d内再出血率微创钻孔引流组6/102(5.88%),开颅组5/110(4.55%)(P>0.05);微创钻孔引流组术后24 h平均GCS评分(12.47±5.16)、FAM(15.34±2.57)、ADL比例(优良76.47%)高于延迟开颅组GCS评分(10.23±4.83)、FAM(12.67±2.18)、ADL(优良55.77%)(P<0.05);微创钻孔引流组死亡22/102(21.57%),开颅组早期术后死亡12/58(20.69%),延迟术后死亡16/52(30.77%),死亡率延迟组高于微创钻孔引流组和早期组(P<0.05)。[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早期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开颅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后颅内压变化情况及其与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性.方法:选择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颅组(53例)和钻孔组(53例),分别采用传统的开颅引流术和微创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病人术后1、12、24、72 h和1周颅内压和术后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12、24、72 h和1周钻孔组病人的颅内压均明显高于开颅组(P<0.01);术后6个月,钻孔组病人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开颅组(P<0.01),2组病人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后1个月,钻孔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开颅组(P<0.01),2组病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明显低于术后3 d,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术后3 d(P<0.01);术后6个月,2组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较术前均有所改善(P<0.01);钻孔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分布情况优于开颅组(P<0.01),钻孔组认知功能障碍率低于开颅组(P<0.05).结论: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开颅引流术在降低颅内压方面具有优势,而在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方面,钻孔引流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们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发病10min、发病后6h、发病后24h、发病后72h、发病后1周、发病后2周的GCS评分,同时发病半年后随访,进行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研究患者不同时间点的GCS评分与其GO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10min、发病后6h、发病后24h、发病后72h、发病后1周、发病后2周的GCS评分与其GOS评分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24、0.948、0.521、0.541、0.597、0.733。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10min、发病后6h、发病后24h、发病后72h、发病后1周、发病后2周的GCS评分与其预后有相关性,GCS评分应作为其估计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发病后6h的GCS评分与其GOS评分相关系数最大,提示发病后6h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必要时发病6h复查头颅CT,观察是否有再出血及颅内其他情况变化,以便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