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BCT)观察重度牙周炎患牙拔除后行牙槽嵴保存术(ARP)对缺牙区及邻牙邻面牙槽骨的影响。方法: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46名患者的75颗患牙纳入研究,将患牙分为拔牙后同时行ARP的实验组和拔牙后自然愈合的对照组。另根据拔牙前的骨丧失量分为A组(丧失量5~7 mm)和B组(丧失量>7 mm)。观察拔牙前与拔牙6月后该牙位矢状面上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以及牙槽嵴顶下方1、4、7 mm处的宽度变化以及缺失牙邻牙邻面骨高度变化。结果:实验组颊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69±0.36)mm,对照组吸收量(1.77±0.95)mm(t=-3.977,P=0.004);实验组舌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71±1.51)mm,对照组吸收量(1.71±1.24)mm(t=-3.115,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牙槽嵴顶下方1 mm处牙槽骨宽度减少了(2.39±1.34)mm,对照组减少了(4.63±2.20)mm(t=5.331,P=0.000);实验组牙槽嵴顶下4 mm处减少了(1.28±1.18)mm,对照组减少了(2.15±1.91)mm(t=2.816,P=0.007);实验组牙槽嵴顶下7 mm处减少了(0.81±1.38)mm,对照组减少了(1.50±1.44)mm(t=2.12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邻牙邻面舌侧骨吸收量(-0.22±1.02)mm,对照组吸收量(0.37±0.82)mm(t=-2.766,P=0.007),实验组邻牙邻面中间骨吸收量(-0.48±1.51)mm,对照组中间骨吸收量(0.55±1.07)mm(t=-3.443,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邻牙邻面颊侧骨吸收量(-0.09±1.17)mm,对照组骨吸收量(0.34±0.8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0,P =0.070)。结论:ARP有助于减少拔牙区牙槽嵴高度宽度的降低,恢复邻牙邻面骨高度,利于后期缺失牙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伴有骨壁缺损的磨牙拔牙即刻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胶原膜,采用翻瓣后冠向复位和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两种创口封闭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比较6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纳入23名患者共24颗重度牙周炎拔除磨牙,根据纳入时间分为牙槽嵴保存一组(翻瓣后冠向复位)和牙槽嵴保存二组(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每组各12颗磨牙。拔牙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术中及术后6个月种植手术时测量牙槽嵴顶中央处骨宽度。结果 牙槽嵴保存一组及牙槽嵴保存二组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1.6±1.5) mm (P=0.004)和(0.3±1.6) mm (P>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窝中央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增加,牙槽嵴保存一组增加了(5.53±4.20) mm,牙槽嵴保存二组增加了(7.70±4.35)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种植手术时,牙槽嵴保存一组的牙槽嵴顶中央颊舌/腭侧骨宽度为(9.5±2.2) mm,牙槽嵴保存二组为(9.3±1.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均有利于达到保持并改善拔牙位点牙槽骨的高度、减少牙槽骨吸收的目的,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满足种植要求,微翻瓣覆盖胶原蛋白方法有利于保存更多颊侧角化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前牙区各根间的近远中及唇腭侧骨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为确定正畸治疗植入微种植支抗的安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成人患者上颌前牙区行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距上颌牙槽嵴顶4、6、8、10、12 mm水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根间区近远中向、唇腭向的距离。结果:上中切牙牙根间至牙槽嵴顶4、6、8、10 mm近远中间距均最宽,在距牙槽嵴顶8 mm 水平,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近远中向距离最窄;中切牙牙根间骨厚度在唇腭向距牙槽嵴顶8 mm及以上水平最薄,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骨厚度最厚。30例中有6例前牙区各牙根长度均&gt;12 mm,其根间近远中向距离距牙槽嵴顶12 mm水平均较宽。结论:通过对扫描后颌骨影像的分析,明确了前牙区各牙根间骨量,为确定植入微种植支抗的安全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美学区域拔牙同期应用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骨代用品行拔牙位点保存并进行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探讨美学区域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的适应证、外科技术及种植时机等。方法:2009年5月~2012年12月,于我科拔除位于美学区域且唇侧骨板缺损或为薄龈生物型的患牙36颗,同期应用CGF联合骨代用品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后观察并记录软硬组织愈合情况、种植体类型及术中初期稳定性、采用的植骨术式等。结果:36个位点植骨区均愈合良好,已全部完成种植手术,种植体三维立体方向满足生物学要求。其中3枚种植体种植术中唇侧骨板〈0.5mm,采用GBR技术进行骨增量;9枚种植体种植术中唇侧骨板0.5~1.5mm,采用结缔组织移植保证美学效果;其余24枚种植体植入后唇侧骨板厚度〉1.5mm,未行植骨手术(占66.7%)。29枚种植体均已完成修复,临床观察24枚种植修复体龈缘高度及牙问乳头均获得了良好的保存。结论:位于美学区域、唇侧骨板缺损或为薄龈生物型的患牙,拔牙同期应用CGF联合骨代用品行拔牙位点保存,可有效的保存牙槽嵴顶的宽度,能为种植及最终的美学修复创造有利条件,临床操作简便,并可有效的节省患者的植骨费用并缩短治疗周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牙周病拔牙后应用引导骨再生膜技术在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疗效。方法22例32颗具有拔牙适应证的患牙拔除后随机分为植骨组和非植骨组,植骨组即刻在拔牙创窝内填塞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骨替代材料,覆盖口腔生物膜,周围软组织松弛后拉拢缝合,严密关闭拔牙创;非植骨组常规处理拔牙创面。结果植骨组16个拔牙位点,牙槽嵴位点骨形成有效位点数为15个,未见明显骨质形成位点1个;非植骨组16个拔牙位点,牙槽嵴位点骨形成有效位点数为9个,未见明显骨质形成位点共7个。结论采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充填骨缺损区同时覆盖生物膜的引导骨再生技术可获得良好的骨引导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牙患者应用牙槽嵴骨劈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要求种植固定修复的上颌牙列缺失患者48例,所选患者有充足的牙槽嵴高度(> 10 mm),但牙槽嵴骨宽度仅3~4 mm,牙槽骨骨量不足且基牙分布不均,采用牙槽嵴骨劈开术形成唇颊侧骨瓣,在腭侧骨板与唇颊侧骨瓣之间共植入75枚种植体.术后6个月种植修复,定期随诊.结果 种植区软组织愈合好,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牙槽嵴宽度增加达4~5mm,平均增宽4.4 mm,2枚种植体术后6个月失败,失败率为2.67%,剩余种植体均稳固性好,完成烤瓷修复后美学效果好,追踪24个月以上,无种植体失败.结论 牙槽嵴骨劈开术保证了牙槽骨厚度不足患者的种植修复难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植入大鼠拔牙创对骨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孔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植入大鼠拔牙创对牙槽骨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拔除右下颌中切牙后,实验组即刻植入PLGA支架材料,自然愈合拔牙创作为对照组,于术后1、2、4、8和12周分别处死大鼠。用软X线及组织形态学方法评价大鼠下颌切牙拔牙窝的愈合情况。 结果:术后4、8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剩余牙槽嵴长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 2、4和8周实验组剩余牙槽嵴的相对宽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组织形态学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拔牙窝内可见极少量的未降解的支架材料,对照组拔牙窝内充满新生骨,但有间隙存在;术后12周,支架材料完全降解,实验组和对照组拔牙窝内均可见编织状骨,实验组骨沉积线明显。 结论: PLGA生物材料在不影响牙槽窝骨组织愈合过程的同时,能有效地保持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和宽度。该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而且具有骨引导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拔牙后骨胶原对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疗效;方法20枚上、下颌后牙拔除后同时给予不同处理,其中6例拔牙窝填充Bio-oss骨粉,6例拔牙窝填充Bio-oss骨胶原,8例拔牙窝传统搔刮血块充盈自然愈合为对照,术后4周、12周分别复诊,摄X线片检查,对牙槽窝的愈合,牙槽嵴宽度进行观察;结果 Bio-oss骨粉组与Bio-oss骨胶原组拔牙前及术后12周牙槽嵴宽度测量不存在差异(P>0.05);自然愈合组拔牙前及术后12周牙槽嵴宽度测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Bio-oss骨胶原植入减轻了拔牙后牙槽嵴的吸收,为以后进行种植修复提供一个良好的基骨条件。  相似文献   

9.
下颌骨半柱状骨块重建牙种植患者萎缩牙槽嵴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以下颌骨外斜线半柱状骨块重建前牙单牙缺失种植修复患者明显萎缩牙槽嵴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环形钻或柱形钻将前牙单牙缺失骨缺损区的受骨床预备成半凹柱状,使用环形钻从患者的下颌骨外斜线和升支取与半凹柱直径等同、长度等同或略长的半柱状骨块,将获取的骨块与受骨床嵌贴后用钛钉固定,愈合3~6个月后植入种植体,观察牙槽嵴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量增加情况;再过2~4个月以冠修复种植体,观察1年后种植体的周围组织健康状况和邻面嵴顶骨吸收状况。结果:14例患者15个部位的牙槽嵴水平向骨量术中平均增加(3.8±0.8) mm(x±s),5例患者5个部位的牙槽嵴垂直向骨量术中平均增加(3.0±1.2) mm(x±s);平均愈合(4.5±1.7)个月(x±s)后,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吸收率分别为8%和7%。取骨区未出现神经损伤麻木感、伤口感染等并发症。15个部位均完成了牙种植修复,观察1年无种植体脱落,探诊深度均≤4 mm,邻面嵴顶骨吸收(0.7±0.35) mm(x±s)。结论:这项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骨愈合快、取骨区神经损伤反应轻等优点,是重建上前牙单牙缺失牙槽嵴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测量上颌切牙即刻种植的手术当日与术后6个月牙槽嵴骨板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变化量,为前牙即刻种植治疗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上颌切牙即刻种植患者2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8.41±10.22)岁(20~40岁),共即刻植入23颗种植体于上前牙新鲜拔牙窝内,不进行即刻修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 分别测量种植体肩台下0、2、4、6、8 mm处[分别设为测量点1(measuring point 1,MP1)、MP2、MP3、MP4、MP5]牙槽嵴宽度变化及牙槽间隔中心点垂直向高度的变化。术前及永久修复后1年,通过临床检查对牙间乳头高度和唇侧丰满度进行评分。使用SPSS 20.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种植体在永久修复后追踪两年,存留率100%。所有患牙位术后各个位点牙槽嵴水平向宽度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吸收改建,在种植体肩台下0、2、4、6 mm等处4个位点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位点牙槽嵴水平向宽度分别为:MP1术前为(7.68±0.70) mm,术后为(7.00±0.76) mm;MP2术前为(7.81±0.87) mm,术后为(7.30±0.96) mm;MP3术前为(8.12±1.14) mm,术后为(7.62±1.20) mm;MP4术前为(8.48±1.57) mm,术后为(7.73±1.35) mm,P值分别为0.004,0.034,0.018,和0.016,均<0.05,术后与术前值相减为牙槽嵴宽度减少量,变化程度较大的测量点为M1和M4,分别为(-0.89±2.06) mm 和(-0.74±1.28) mm。牙槽间隔垂直向吸收量在不同系统结果不同:Ankylos系统为(-0.42±1.24) mm,Repalce系统为(-0.91±1.96) mm,经过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术前唇侧丰满度指数(labial convexity score, LCS)为3的有18个牙位,LCS为4的有2个;永久修复后1年LCS为2的有14个,LCS为3的有5个。术前牙间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 score, PSI)为2的有5个牙位,PSI为3的有15个牙位;永久修复后1年PSI为2的有7个牙位,PSI为3的有13个牙位,经过Willcoxon秩和检验,术前与永久修复后1年L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I术前与永久修复后1年比较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结论:即刻种植术后不能避免牙槽嵴改建而导致的牙槽骨改建吸收;即刻种植后切牙牙间乳头高度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持,唇侧软组织丰满度由于牙槽骨改建而难以维持;即刻种植修复存在美学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与自然愈合比较,观察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并覆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愈合6个月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方法:16名患者共18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纳入本研究,分为对照组(牙齿拔除后自然愈合组)和试验组(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拔牙位点保存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检查,通过根尖片和CBCT测量评价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中央和远中颊侧的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2.90 mm和1.45 mm,而对照组中央和远中颊侧的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00 mm和1.45 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宽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可明显增加颊侧牙槽骨高度和牙槽嵴顶根方1 mm和4 mm处牙槽骨宽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齿拔除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 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术中临床直接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通过上述3种方法测量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并比较测量效果的异同。结果:比较23个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在拔牙位点中央、远中中央、颊侧远中3个观察点的术中临床测量与CBCT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点的高度及宽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接受翻瓣再进入实施种植的10名患者中,拔牙位点中央相应观察点的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分别增加(6.15±1.73) mm和(6.59±2.53) mm,牙槽骨宽度测量值分别为(8.45±1.18) mm和(8.52±1.27) 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平行投照根尖片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拔牙位点中央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为增加(5.84±4.28) mm,测量数值与另两种方法接近。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Bio Oss与Bio 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后,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两种方法对牙槽嵴顶骨高度和宽度变化的评价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上颌磨牙区上颌窦底骨质菲薄的拔牙创,开展即刻种植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上颌磨牙区上颌窦底骨质间隔 菲薄的拔牙病例,实施同期上颌窦底内提升并即刻种植,观察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形式及效果,观察伤口生长及植体愈合情况,观 察上颌窦的变化情况。术后六个月制作并佩戴种植牙冠,观察咀嚼功能恢复情况,MCT观察牙槽骨质生长情况并测试比较手 术前后牙槽骨的变化。结果共收集32例上颌窦底骨质薄弱的上颌磨牙区拔牙病例实施即刻种植,平均年龄59.8岁。植体长 度8.5~10 mm,直径4.5~5.5 mm。植体的最小就位扭力仅依靠手指就位能够维持静立不动,最大就位扭力达到30 Ncm。术后 过程平稳,无植体松动失败。术后6月,上颌窦未见异常表现,完成种植牙冠制作佩戴,恢复咀嚼功能良好。随访时间12~96月, 成功率100%。治疗前后,颊、腭及近、远中牙槽嵴高度变化差值分别为0.8069±0.6253(t=1.2904, P>0.1)、0.5275±0.3331(t= 1.5836, P>0.05)、0.5416±0.4048(t=1.3379, P>0.05)、0.5172±0.3874(t=1.3351, P>0.05)mm,牙槽嵴宽度变化差值为0.5522± 0.4381(t=1.2604, P>0.1)mm,术前后牙槽骨尺寸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颌磨牙区拔牙创骨质条件欠 佳、上颌窦底骨质薄弱的情况下实施即刻种植,即可以避免损伤上颌窦底粘膜又能达到良好的种植效果。手术过程简单、创伤 小,充分利用了现存牙龈以及牙槽嵴的有利条件,维持了牙槽嵴的形态,避免了延期种植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的成骨效果,同时评价其对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5例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需拔除的患者,拔牙同时随机选择在一侧拔牙窝内植入β-磷酸三钙(easy-graft TMCLASSIC)作为实验组,另一侧自然愈合作为对照组。在拔牙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并利用MCTIPS软件计算形成新生骨的体积分数,术后6个月进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记录远中颊侧探诊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测量试验组新生骨体积分数为63.3%±2.2%, 对照组为50.1%±1.9%,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5.53±0.39) mm, 对照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1.53±0.27) mm,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第二磨牙远中颊角探诊深度为(3.0±0.7) mm,对照组为(6.6±0.8) 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β-磷酸三钙进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骨缺损修复可以显著增加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并能促进拔牙窝内新生骨的形成,降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探诊深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ploit the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PECT) to compare osteoblastic activity of two implant systems: an Endopore implant (Beaded implants) placed immediately into an extraction socket in conjunction with peri-implant autogenous grafting supplemented with a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 technique, and an Endopore implant placed immediately into the extraction socket without peri-implant grafting and GTR. Endopore implants of the same size (12 mm x 4.1 mm INT-Hex) were placed in fresh extraction sockets in the canine-tooth region of the pigs jaw. The implant on the right side had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utilizing autogenous bone together with cytoplast resorbable GTR membrane, whilst the implant on the left side received no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Osteoblastic activity was evaluated 81 days (11 weeks and 4 days) post implantation using the SPECT imaging technique. The SPECT imaging revealed more osteoblastic activity on the side with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as compared with the site without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with GTR around the immediate implant showed more osteoblastic activity and thus enhanced osseointegr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the implant without bone grafting and GTR. Bone grafting and GTR should be encouraged as a standard procedure with dental implants.  相似文献   

16.
<正>口腔种植义齿因具有不伤及健康牙齿、美观舒适、咀嚼功能良好等优点,成为牙列缺损与缺失的重要修复方法之一[1]。在进行种植体植入的过程中,某些生理部位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不易把控种植方向、深度,影响种植成功率。上颌骨前壁在前磨牙区根方存在生理性骨凹陷,骨质结构相对薄弱[2],临床上常常忽略其倒凹的存在,造成植体颊侧穿孔,导致潜在的种植失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和螺旋CT分析上颌根尖周囊肿的三维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病理诊断及锥形束CT或螺旋CT影像的上颌根尖周囊肿患者67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包括病变大小、形态、膨隆情况、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根据病变累及牙的范围分为三型:(1)单牙型:病变仅累及1枚病原牙的根周骨质;(2)邻牙受累型:病变除累及1枚病原牙的根周骨质外,向近中和/或远中累及1枚邻牙牙根;(3)多牙型:病变累及≥4枚相邻牙位的根周骨质。另外,根据矢状位图像囊肿与牙根长轴的关系分为向心(病原牙牙根长轴指向病变中心)、偏腭(囊肿主体位于病原牙根的腭侧)及偏唇颊(囊肿主体位于病原牙根的唇颊侧)三种。结果: 共纳入67例患者,男性38例,女性29例,年龄13~77岁,其中46例(68.7%)位于上颌前部,65例(97.0%)为类圆形或椭圆形,43例(64.2%)唇颊侧骨板膨隆,37例(55.2%)腭侧骨板膨隆,27例(40.3%)累及鼻底,26例(38.8%)突入上颌窦,9例(13.4%)可见牙根吸收。近远中最大径为(20.89±8.11) mm,唇(颊)腭向最大径为(16.70±5.88) mm。4例患者的病原牙已拔除,其余63例患者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单牙型14例、邻牙受累型26例、多牙型23例,根据病变与牙长轴关系分为向心46例、偏腭15例、偏唇颊2例。结论: 根尖周囊肿以上颌前部多见,多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少数病变尺寸较大。根据病变与病原牙的近远中向累及范围分为单牙型、邻牙受累型和多牙型。矢状面上,病变与病原牙长轴多为向心关系,少数偏腭或偏唇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