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BP)药物作为一种强效骨吸收抑制剂已用于临床30余年,广泛用于控制与骨代谢改变相关的疾病,如: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骨转移、恶性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和Paget骨病。自2003年Marx[1]首次报道二膦酸盐类药物可导致颌骨坏死的现象以来,相关病例报道逐渐增多。根据2014年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AAOMS)发布的最新临床指南[2]:由于越来越多患者的颌骨坏死与使用包括二膦酸盐类药物在内的抗骨吸收药物及其他抗血管生成药物(如地诺单抗)相关,推荐把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 associ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更名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 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该指南将MRONJ定义为:以往或目前正在应用抗骨吸收或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口内骨暴露或经过口内、外瘘口可以探及骨面,骨不愈合的时间超过8周;颌骨未曾接受过放疗,或无明确的颌骨转移灶。 本文报道1例拔牙术后出现双侧上颌骨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病例,通过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剂量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确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并伴骨痛的患者分为大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各50例),各组分别静脉滴注不同剂量帕米膦酸二钠,大剂量组为第1天90 mg、第2天60 mg,常规剂量组为第1天60 mg、第2天30 mg,每4周重复,共2个周期.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活动能力、生存质量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大剂量组的有效止痛率86%(43/50),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的42%(2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9,P<0.01);两组活动能力改善分别为39例(87%)和21例(46%),生存质量改善分别为33例(66%)和18例(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04和9.00,均P<0.01).均无近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大剂量帕米膦酸二钠可缓解前列腺癌骨转移所致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二膦酸盐是近年来研发的抗代谢性骨病的一类新药,其可以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破坏。文中综述了二膦酸盐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其中有研究表明二膦酸盐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减少肿瘤细胞的黏附性及侵袭性。同时有研究证实二膦酸盐尚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调节免疫等间接抗肿瘤作用。此外,二膦酸盐与其他化疗药物或T细胞联合应用可以达到协同抗肿瘤效果。这些新发现显示二膦酸盐可能被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抗骨质疏松二膦酸盐类的构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膦酸盐 (bisphostates ,BPs)是焦磷酸盐(phosphonophosphinate ,PPi)的稳定类似物 ,在体外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羟磷灰石结晶的生长 ,在体内抑制异位钙化 ;二膦酸盐能抑制各种药物引起的骨吸收 ,并在体内对钙代谢有显著的作用 ,先后用于治疗与骨吸收增加有关的疾病 :如Paget疾病 ,恶性高血钙 ,骨髓瘤和骨转移疾病 ,最近又用于治疗骨质疏松 ,二膦酸盐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药物。目前得到批准的药物有Etidronate ,Pamidronate ,Alendronate ,Tiludronate和…  相似文献   

5.
6.
李欣 《吉林医学》2014,(26):5808-5808
目的:分析帕米膦酸二钠和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5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治疗组给予唑来膦酸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和骨转移灶清退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骨转移灶清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较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产英卡膦酸二钠单次静脉滴注(注射剂)和连续口服(片剂)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安全性,比较国产英卡膦酸二钠与国产氯屈膦酸二钠(洛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骨转移疼痛:多中心,开放,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研究。A 组:英卡膦酸二钠注射液10mg,静注,d 1;英卡膦酸二钠片5mg,Po 3次/日,d 6~21。B组:氯屈膦酸二钠注射液300mg,静注,d 1~5;氯屈膦酸二钠胶囊800mg,Po 3次/日,d 6~21。结果 163例病人入组,其中109例可评价不良反应,100例可评价疗效,用药第6天,英卡膦酸二钠英和氯屈膦酸二钠镇痛的疗效分别为58.70%及55.07%,P=0.6457;第21天,疗效分别为70.09%及69.57%,P=0.3547;用药第6天,英卡膦酸二钠英与氯屈膦酸二钠改善活动能力的疗效分别为31.11%及30.43%,P=0.9271;第21天,疗效分别为41.11%及39.13%,P=0.8007。不良反应发热、骨肌肉一过性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的发生率,英卡膦酸二钠分别为29.79%、19.15%、8.51%、6.38%、4.26%、4.26%;氯屈膦酸二钠分别为7.25%、5.80%、13.04%、11.59%、2.90%、0%,发热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002),骨肌肉一过性疼痛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2)。对发热和骨肌肉一过性疼痛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不同的试验组用药是影响发热的最显著因素,P=0.0071;组别并不是影响骨肌肉一过性疼痛的因素,P=0.0776。结论英卡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具有明显的疗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活动能力,不良反应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帕米膦酸二钠和唑来膦酸治疗伴骨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伴骨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和唑来膦酸治疗组。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30例:帕米膦酸二钠90mg,静脉滴注4h,每4周重复1次。唑来膦酸治疗组26例: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30min,每4周重复1次。对患者的骨相关事件(SRE)、生存质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相比,唑来膦酸治疗组第一次出现SRE的中位时间均明显后延(中位时间12个月vs 6个月,P=0.035)。唑来膦酸治疗组改善骨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两研究组改善骨痛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研究组患者的一般健康状态均逐渐恶化,但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患者一般健康状态恶化程度更显著(P=0.03)。唑来膦酸治疗组的骨转移灶缓解率明显高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73%vs 37%,P=0.024)。两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结论在延迟SRE发生和改善生存质量方面唑来膦酸优于帕米膦酸二钠,而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9.
双磷酸盐类抗骨质疏松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如恶性肿瘤引发的高钙血症、变形性股炎症、骨痛及骨质疏松整等等。本文主要研究了典型的双磷酸盐类化合物利塞膦酸钠、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的合成工艺,详细内容如下文报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联合骨化三醇治疗Graves'眼病的疗效.方法 34例Graves'眼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对照组应用泼尼松治疗,治疗前后评价其突眼度及Graves'眼病活动性,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两组突眼度治疗效果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总有效率实验组为73.6%,对照组为40.0%.两组Graves'眼病活动性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联合骨化三醇治疗Graves'眼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在突眼度方面,且无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骨髓瘤使用双磷酸盐引起颌骨坏死四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使用双磷酸盐引起颌骨坏死的警觉.方法 报道4例MM患者使用双磷酸盐12~44个月致上、下颌骨坏死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并复习了近年国外文献,讨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治疗策略.结果 4例确诊MM患者,男3例、女1例,均联合化疗并使用帕米磷酸二钠治疗后12~44个月出现右上颌、左下颌部及双下颌骨软组织肿痛伴溢脓,X线检查提示颌骨坏死.经全身使用抗生素,并停用双磷酸盐,加强醋酸氯已定漱口,脓肿治愈.结论 MM长期化疗联合使用双磷酸盐可引起颌骨坏死,上颌及下颌骨均可受累,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肾癌(≤4.0 cm)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初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肾肿瘤患者,记录肿瘤大小、病理亚型、Fuhrman分级(G1 ~ G4)、TNM分期及肿瘤是否存在脉管侵犯、肉瘤样分化、是否具有多灶性,并分组进行比较.结果:共有1 276名患者被纳入研究进行分析,其中306例(24.0%)肿瘤直径≤2.0 cm,526例(41.2%)在2.0~3.0 cm之间,444例(34.8%)>3.0 cm.从病理亚型来看,有1 158例(90.7%)透明细胞癌、49例(3.8%)乳头状癌、32例(2.5%)嫌色细胞癌、33例(2.6%)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及4例其他亚型,病理亚型在不同肿瘤直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直径≤2.0 cm组和>2.0 cm组,肿瘤分级为G3/4者分别有15例(4.9%)和98例(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T3a及以上分期者分别有1例(0.3%)和32例(3.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4).存在同时性远处转移者共6例,均出现在>2.0 cm组,且存在肉瘤样分化、脉管癌栓及多灶性的肿瘤也多见于>2.0 cm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肾癌中直径>2.0 cm者的肿瘤分级、分期与≤2.0 cm者相比有明显差异且更易发生转移,提示对于直径>2.0 cm且影像学显示肾恶性肿瘤者不宜选取非手术干预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前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是否促进肿瘤切口种植或转移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综合近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报道,阐述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能对腹腔肿瘤种植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66例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给予依西美坦25mg,每日1次,连服至少8周。结果66例可评价疗效和毒副作用患者中,完全缓解(CR)3列,部分缓解(PR)16例,总有效率28.8%。稳定(SD)36例占54.5%,其中病情稳定≥24周者20例,临床获益患者(CR PR SD)≥24周者39例,占59.1%,病情进展11例占16.7%。治疗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有一定疗效,药物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经我院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胸部影像学检查表现。结果显示50例患者胸部增强CT诊断结果中有32例(64%)为阳性,其中肺内转移22例(44%),纵隔淋巴结转移11例(22%),腋窝淋巴结转移10例(20%),胸壁转移3例(6%);X线平片只有10例(20%)肺内有异常表现,仅8例诊断肺内转移。提示乳腺癌术后随访中,胸部增强CT检查对明确转移灶有更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胃癌骨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收集2005 ~ 2015 年收 治的胃癌骨转移患者139 例,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胃癌患者常见的 骨转移部位依次为脊柱、骨盆及肋骨。胃癌骨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5.1 个月,确诊骨转移后患者中位生存 时间为5.7 个月。TNM 分期、同时或异时性骨转移、是否化疗及是否双膦酸盐治疗是影响胃癌骨转移患者 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 <0.05)。而骨转移后是否接受化疗是影响患者骨转移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P <0.05)。结论 骨转移多发生于胃癌病程晚期,患者一旦发生骨转移则提示预后差,化疗可延长患者骨转 移后的生存时间。临床医生应注意筛查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与单一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41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分组采用放疗、放射同位素治疗、化疗、骨膦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观察并比较其疗效。结果单一方法放疗、同位素治疗、化疗、骨膦药物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5.0%、56.2%、42.1%、53.3%,总有效率为51.4%;综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0%;综合治疗优于单一方法治疗(P<0.05);单一方法治疗和综合治疗其血液及胃肠毒性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尤其是多发性骨转移患者,宜选择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经131I治疗的DTC骨转移患者的发生率、发病年龄、临床症状、体征、病理类型、转移部位及合并其他转移的情况,并对131I 全身扫描、99mTc-MDP骨扫描、MRI、X线和CT诊断DTC骨转移敏感性进行比较,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骨转移发生率约占DTC患者的8.43%(106/1258),好发部位以肋骨、髂骨和胸椎居多,以溶骨性骨转移为主;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DTC患者占19.81%;多发性骨转移多见.MRI、131I扫描、CT、X线、和99mTc-MDP骨扫描诊断甲状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依次为96.59%、93.84%、66.49%47.46%和38.19%,其中131I全身扫描与X线、CT和99mTc-MDP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I全身扫描与MRI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转移以多发性溶骨性病变为主,MRI和131I全身扫描的敏感性较高,CT次之,全身骨扫描和X线的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131I治疗的DTC骨转移患者的发生率、发病年龄、临床症状、体征、病理类型、转移部位及合并其他转移的情况,并对131I全身扫描、99mTc-MDP骨扫描、MRI、X线和CT诊断DTC骨转移敏感性进行比较,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骨转移发生率约占DTC患者的8.43%(106/1258),好发部位以肋骨、髂骨和胸椎居多,以溶骨性骨转移为主;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DTC患者占19.81%;多发性骨转移多见。MRI、131I扫描、CT、X线、和99mTc-MDP骨扫描诊断甲状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依次为96.59%、93.84%、66.49%47.46%和38.19%,其中131I全身扫描与X线、CT和99mTc-MDP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I全身扫描与MRI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转移以多发性溶骨性病变为主,MRI和131I全身扫描的敏感性较高,CT次之,全身骨扫描和X线的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