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开珍 《中医药学刊》2002,20(4):540-541
运用归类、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医学古文中常见的“相”字,首先从字形结构入手,追根溯源,寻找本义;其次,由本义引申开去,主要以医学古文中的语言材料为依据,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多角度地阐述“相”的用法规律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相”字在古医书中是一个运用得非常广泛的多音、多义、多性词,语法功能也得灵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研究其用法,对准确理解医学古文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精”是《黄帝内经》中出现率比较高的一个字。仅《素问》81篇就达140余次,而且义项颇多。既有与文学经典中相同的用法;又有古医籍本身特有的含义。为了正确理解原文经旨。笔者现数列《黄帝内经》中“精”的不同义项,用法分析如下,供读者参考。一、“精”字的渊源《说文》云:“精,择米也,从米青声”寥寥几个字,便点出了“精”字的造字本义和形声结构。这在古文典籍中是不乏其例证的。如:司马云:“简米曰精,简即柬俗作(?)者是也。”如:《庄子人世间》曰:“鼓(?)播精”。即用小簸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有抄写、刊印等诸多形式,诸多人为因素造成了对于某些形近字的误写.本文追溯《黄帝内经》成书时期“搏”字之本义,对于“搏”误解为“搏击”的条文进行分类、列举、解释、对比.认为“搏”在当时表示“索取,获得”,通“捕”;也可作“至”解,而非如今理解之“搏击”.《黄帝内经》中“搏”字其多为“摶”字之误写,特别指出“相搏”之用法多不可解,解释为“相摶”则文义通畅.并逐条分析了“搏”字用法以及意义.希望可以在中医学特别是《黄帝内经》的教学上正本澄源,并对中医临床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近读于智敏先生《“毒”的本义和引申义考辨》,受益匪浅。《考辨》主要从中医药学的角度,对毒的本义和引申义进行研究,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文不揣浅陋,稍加补正,敬请方家学者批评。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词义中辨别词的本义?主要依据字形。由于目前尚未见“毒”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因而许慎《说文解字》所提供的小篆和古文字形,仍是今天用来分析“毒”字本义的主要依据。《说文·屮部》:“毒,厚也。害人之,往往而生。从屮,从毒。古文毒从刀、。”案:上述许书原文,诸家所引略有差别,值得重视。因为这不仅存在版本和校勘的问题,而且直接反映了…  相似文献   

5.
精气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在《内经》中多次出现“精”或“精气”,精气理论广泛渗透于《内经》关于生理、病理、养生、预防、诊疗等各方面的论述中,然而《内经》中“精”字的涵义多解,用法也颇多,笔者将《内经》中的有关“精”、“精气”的条文检索出,分析并确定其涵义,旨在研讨《内经》精气理论的内涵,理解精气学说的核心概念。1“精”源流及演变“精”字的构造为形声字。篆文从米,青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精。《说文·米部》段注:“精,择米也。从米,青声。”本义为上等细米。与“粗”所表示的糙米相对应的。由精的本义引申,凡物之纯净无杂…  相似文献   

6.
《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现仅就(内经》中的“能”字探析如下。据初步统计,“能”字在《索问》八十一篇中有156处,《灵枢)}八十一篇中有138处。其用法和含义是多样的。“能”字读音为neng,象形字,本义为传说中似熊的一种兽。《康熙字典》引《说文》曰;“能,熊属,足似鹿,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者称能杰也。”熊乃兽中猛兽,因其体态强壮、力大无比而被喻为力量的象征,借此来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时,其本义发生了转移,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引申义,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类。且用作名词“能”字作名词用,根…  相似文献   

7.
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黄帝内经》中“盛”字的用法、意义和搭配模式,从中医学的角度归纳总结其搭配词的语义类型以及两者线性组合的语义模式,以实例研究的方式论证语料库研究方法在中医古典文献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卫云英 《山西中医》2000,16(3):55-56
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常有不同的涵义。认识和掌握每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表现出的灵活多变性,对我们阅读和研究古代医学文献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就《内经》中的“精”和“淫”一词多义现象作一分析,以窥一斑。1 精据笔者粗略统计,《内经》中“精”字凡217见,是《内经》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其中单音词占大多数,出现较多的复音词有精气、精神、精明等。《说文·米部》:“精,择也”。可知“精”的本义是指优质纯净的米,即通常说的精米。“精”在《内经》中应用很广,涵义众多。1.1 构成和维持人…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句中“”字生僻,需进一步解读。“”音jiǎo。《广韵·巧韵》:“,腹中急痛。俗作。”可知“”之正体。《说文》:“,腹中急也。从疒,丩声。”凡从“丩”旁的字多有纠缠义。《说文·丩部》“丩(jiū),相纠繚也。一曰瓜瓠结丩起。象形。凡丩之属皆从丩。”本义就是为相互纠结。如“纠”,(纠缠)、“收”(收捕)等字都是从“丩”声,也从“丩”义。由此可知“”就是腹中收引绞痛,也即人们常说的绞肠痧。因此徐锴《说文系传》“今人多言腹中绞结痛也。”王筠《说文句读》也说“…  相似文献   

10.
<正>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或假借字,是指意义不同的两个字,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将甲字借作乙字。如“输”是输送之输,“俞”是俞穴之俞,二字意义完全不同,可是由于二字读音相同,所以古人在书写时常用“输”字代替“俞”字使用。《扁鹊传》中:“因五脏之输”即是一例,这里的“输”便是“俞”的通假字。通假字在古医籍中非常之多,若望文生义,便格格不入,实为阅读古医籍的一大障碍,尤其是青年读者更为感到困难。故此,我们从有关的古代医药书籍中择出习见者凡三  相似文献   

11.
“叠字”是由两个音、形、义完全相同的字重叠组成的词语,前人又有“复字”、“重言”之称。在古典医籍中,叠字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现象,仅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七十余处之多。仲景通过叠字的运用,不仅将各种不同疾病的表现描绘得维妙维肖,生动形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中医古籍,会涉及多方面知识,但首先要识字,字不识则辞不达,辞不达则只不明,义不明则理不通,所谓“识字”,就是应该弄懂它的形、音、义。从整个汉字字汇来看,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分析形声字的形与音,对我们弄懂古医籍的意义大有裨益。兹仅就分析形产率的形符、声符,正确掌握其音和义略抒已见。1关于形特表意问题①形符只表事物类居,不表具体意义:如寒、凉、冻、冷等,因其形符从“”,古“冰”字,其本义多与寒冷、冰冻有关。又如颜(眉之间)、颠(顶)、硕(头大)、题(额)等,因其形符从“页”,音(Xi豆),…  相似文献   

13.
    
恐,是形声字,古文的恐写作“(工心)”,金文作(工),说文古文作(工),从心,工声.后来为了区别,小篆加了“凡”旁,写(天),已经与现在的“恐”字接近.“恐”本义是恐惧、害怕.《说文》:“恐,惧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何侍而无恐?”意思是凭借什么这样不害怕呢.后来“恐”由恐惧引申指担心、恐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深”,是劝齐桓侯,您的病在肌肤腠理之间,不治疗恐怕会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因为“青”字的本义是“精” ,所以东方之色的说法是由“精”引申而来。古人认为“精”主生殖 ,如《周易·系辞上》 :“精气为物” ,疏谓 :“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因为东方应乎春天 ,春主生发 ,“春者出生万物”(郑玄语) ,所以古人将“精”和东方联系在一起 ,春天草木萌发 ,又和“青”相联系 ,如《尚书纬》曰 :“春为东皇 ,又为青帝”。“东方色”成为“青”的引申义。到秦汉时 ,“青”的引申义逐渐成为基本义 ,“青”的本义“精”被“菁”字来代替 ,后世遂误以为“东方色”是“青”的本义了。2“丹”字本义指内丹!053860$…  相似文献   

15.
冷谦的《四季却病歌》记载于《修龄要指》中,将延年六字诀与四时养生相结合。文章探究了《四季却病歌》的渊源,结合中医与现代医学研究、分析并揭示了《四季却病歌》中六字诀治未病原理,分别从上中下三焦探讨六字诀调理机体功能。练习者通过齿音、喉音、牙音、舌音、唇音的不同读音即宫、商、角、徵、羽五音,调节体内气息、脏腑功能。“呵”“呬”主上焦,“呵”音着力点在舌,声发于舌,五音为徵,在五行中属火,在脏属心。“呬”字发音着力点为牙齿,声出于齿,五音属商,五行属金,五脏属肺,可泄肺之浊气、调理肺脏。“呼”主中焦,“呼”字诀发音时的着力点在于喉咙部分,声出于喉部,喉音在五音中为宫,五行属土,在脏为脾。“嘘”“吹”主下焦,“嘘”音的着力点在于牙齿,声出于牙为牙音,五音属角,牙音在五行中属木,五脏属肝,可调理肝脏,疏通肝经。“吹”音着力点在唇部位,属唇音,五音属羽,五行属水,在脏为肾。“嘻”字诀起到共理三焦作用,“嘻”字发“Xi”时,发音着力点包含其余五字诀,使之作用亦包含前五种,“嘻”将三焦相联系。六字诀在现代广为运用,在治病方面尤为突出,但日常运用养生不及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广泛。文章对《四季却病歌》中...  相似文献   

16.
《异体字整理表》将“并”与“”、“”作为一组异体字,“并”字规定为通行的“正字”。所谓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相异的字。根据对成本《伤寒论》(据明·赵开美刻《仲景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并”与“”、“”三字用法的分析,结果表明三字含义明显不一,且用法各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组字并不属于异体字。下面就“并”与“”、“”三字在《伤寒论》中的用法加以辨析。1《伤寒论》中“并”与“”、“”的用法(33例)1·1“并”字在成本《伤寒论》中共出现20次,皆是合并、兼具、连同之义1·1·1“…  相似文献   

17.
“咯”、“粘”二字是多音字,在中西医有关书刊中均可见到。误读者甚多。为达规范,统一读法,有利学习,今提粗浅之见如下,以起抛砖引玉之效。“咯”字,一字三音。查197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一音“ge”,乃象声词,如:“咯咯的皮鞋声”;二音“lo”,为助词,如:“那倒好咯!”;三音“kǎ”,表示“用力使东西从气管或食道里出来”,如:“把鱼刺咯出来。”医学名词中的“咯血”、“咯痰”的“咯”,即读kǎ音。有的同志习惯上把“咯”读成“lo”音,不妥。196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角号码新词典》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都注有“kǎ”音。前书注解为“咳血、呕血叫咯血”;后书注解为“呕;吐。  相似文献   

18.
《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渊源,但成书年代久远,文义古雅深奥,不易通晓,初学者往往望而却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诸多文言词给读者造成了许多语言障碍。“者”与“所”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两个文言虚词,在《内经》中频频出现,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法灵活、异同难分。笔者现将《内经》中的“者”与“所”加以归类、比较、概括出用法规律,也许对爱好古籍的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烦,本义是由于发热而引起头痛,《说文解字》谓:“烦,热头痛也”。这是一个会意字,“火”表示有火,发热,“页”(xie),为头,合起来表示人发热头痛,引申为烦躁、烦闷,为形容词。在《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中指出热者心有热证。如热渴、烦躁、秘结、痈疡之类。尽管“烦”字的意义还包括劳苦、繁多、混乱、频繁搅动等,但在宋代林亿校正编撰的《伤寒论》中更偏向于其本义及引申义。《伤寒论》语言极为精炼,却出现了 70个烦字,加上近义的“心愤愤”、“懊忄农”等词语则更多。“烦”字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实属罕见。其根本原因在于张仲景重视…  相似文献   

20.
学习古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读通古书,不仅要知其大意,而且要理解每个词,每句话的正确含义,还能用现代汉语逐字逐句地翻译出来,做到字、词、句落实,这是古汉语最重要的基本功。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从基本训练做起。第一是认字读音,逐步熟悉古文的字形。首先是繁体字这一关要过。其次是异体字要认识。不少汉字有两种以上的写法。如“腿”与骽“(足俞)”与“逾”字的写法不同,但音义完全一样。三就是古今字的关系要知道,上古之文往往一字多用,后来,为了把同一个字所表达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