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脾与血病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牌与血病也是密切相关的。一、藏营、裹血《灵枢·本神》篇载:“脾藏营”,《难经·四十二难》谓:脾“主裹血”。“藏营”即指血液的化生与脾有关。“裹”与“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谈脾与脾病     
中医论脾,非单指脏器而言。诸如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主四肢、肌肉等等,实包括消化、肌肉、血液和运动系统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内,因此说它既是一个实质脏器,又是一个功能概念。具体分述如下: 脾的实质《类证治裁》说:“脾象刀镰,与胃连膜”。《难经·四十二难》说:“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李梃说:“脾之有大络,其系自膈下正中,微著左胁于胃之上与胃包络相附,其胃之包,在脾之上,与胃相并,结络周迴,  相似文献   

3.
浅谈脾统血及其临床运用苏州市虎丘医院(215008)刘扬佐[关键词]脾统血脾统血是脾的生理功能之一,对临床血证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脾统血的机理是通过脾气以统摄血液。五脏皆有气,何以独言脾统血?这就由脾、气、血三者特定的生理功能所决定。《难经·八难...  相似文献   

4.
脾病虚证阴虚有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之五脏,皆有阴阳,脾病虚证,阴虚有之。然综观近代出版的各种中医书籍,对之论及甚少,包括中医院校的教材,亦未见记述,这是很不全面的,有必要为之辨析。1 脾阴虚证医著有载《灵枢·本神》曰:“脾藏营”。《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说明脾脏之阴精,乃是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营系血之前身,其与气相对而言属阴,为脾脏功能的物质基础,故称脾阴。随着祖国医学脏象、阴阳学说理论的发展,诸医家对脾病阴虚的认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其实,脾病有阴虚的内容,先贤早有记载,如汉·张仲景《伤寒论》中之脾约证,指…  相似文献   

5.
按照传统的中医藏象理论,脾有"主升清、主运化、主统血"三大生理功能。其中,脾统血被描述为具有统摄血液于经脉之中循行,并防止其溢于脉外的功能。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针对脾统血理论提出了以下见解:1)脾脏功能具有内在关联性:脾主运化有赖以脾气的推动;主升清有赖于脾气的升发;主统血有赖于脾气的固摄,并指出运化是升清的前提、升清是统血的基础、统血是升清运化的结局。2)主统血理论具有独立性:脾统血生理功能可用"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常态运行,而不溢出脉外"描述;与之对应的"脾不统血"病理特性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主要表现应当描述为:"在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基础上,并见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妇女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等"。3)脾主统血理论具有拓展性:狭义的脾统血是指脾脏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循行,而不溢出脉外的生理功能;广义的脾统血应当包括生血、行血、止血、裹血四种生理与病理变化过程。拓展的脾统血理论认为,生血为统血之本,行血为统血之道,裹血为统血之枢,止血为统血之果。  相似文献   

6.
1胰的位置、形态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包含西医学的脾和胰脏,早在《难经》中即已指出胰脏的最初名称、形态及其功能。如《难经·四十二难》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有关脾、胰的形态,历代医家论述很多,如《医学入门》言其为“扁如马蹄”;《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说“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刀镰”,《医纲总枢》则描述为“形如大舌,状如鸡冠”。“扁如马蹄”乃指脾之形象言,而其余则为胰脏形态而言。张锡纯也说:“,脾之副脏,在中医书中,名为散膏,即扁鹊《难经》所谓脾有散膏半斤也。尾…  相似文献   

7.
<正>1升脾阳与养胃阴的理论基础1.1生理理论基础脾主升、升属阳,胃主降、降属阴;脾主运、运属阳,胃主纳,纳属阴;脾喜燥、燥属阳,胃喜润、润属阴。《难经·四十二难》中亦说:"脾主裹血,温五脏。"所谓"温五脏",就是说明脾在生理上属阳,有温煦其他五脏的功能。此外,李杲在《脾胃论》中又指出:"人察天之湿化而生胃也,  相似文献   

8.
“气主口句之,血主濡之”辨析刘昭纯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主题词《难经》中医名词校勘“气主口句之,血主濡之”一语,是《难经·二十二难)论述“是动”“所生病”与气血先后病的关系时提出来的,旨在说明气主动,血主静;气性刚,血性柔的生理特性。然而,在...  相似文献   

9.
脾以运化为职。运化者,消化、吸收、运输之意也,其间突出一个“动”字。所以,历代医家着重阐述脾气及脾阳的理论及临床应用,东垣《脾胃论》为之典范。然而根据阴阳学说的精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脾的运化功能一定离不开物质基础——脾阴,方可获“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之重称。因而进一步探讨脾阴的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对于丰富脏象学说的内容和指导临床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一、脾阴的理论渊源脾阴之说,古已有之。最早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出的“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根据《难经·二十二难》云“血主濡之”,濡即濡养、润泽的意思,泛指阴血  相似文献   

10.
脾统血说疑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统血说疑议沈施德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0)脾为“仓禀之官”、“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贮藏营养物质。《内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为赤,是谓血。”“脾主营”、“脾藏血”。《难经》载有“脾裹血”之说。《医林绳墨》认为“脾裹血,若脾无所裹...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现代医家对脾阴理论的讨论较多,各有见地,仍未有结论,本文根据历代医家阐述脾阴的理论,对脾阴的生理作用,脾阴虚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提出看法,并与胃阴虚特点进行比较,分若干小题讨论如下: 一、脾阴的生理作用脾阴是指脾脏中的营血、津液、水谷精微和产生脾生理作用的特殊物质;可概之为脾的营气。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谓;“营出于中焦”。《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  相似文献   

12.
<正> 在脾胃学说理论与临床应用中,一般多侧重于脾阳胃阴的辨治,而对脾阴虚却较少提及。但事实上,对脾阴虚的阐述古已有之,近年来这方面的探讨文章也逐渐增多,本文择其主要内容,简述如下。历代医家对脾阴虚的论述有关脾阴虚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脾气不濡”的提法。《难经·二十二难》曰:“血主濡之”,濡有濡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之功,既言脾濡,当含脾阴之用。但《内》《难》对脾阴虚的具体治疗则论述不多,至汉·张仲景拟麻子仁丸疗脾约证,可以说才创治脾阴虚之先河。宋·李东垣著《脾胃  相似文献   

13.
脾不统血证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德竑  陈家旭 《河北中医》2001,23(8):639-640
脾虚证是中医证实质研究的热点,脾气虚证更是研究的重点,而脾不统血证为因脾气虚所致的出血病证,对其的研究却较少。脾不统血证又称气不摄血证、脾不摄血证或脾失统血证。早在《难经》首次提出脾有统摄血液、勿使外溢的生理功能,曰"脾主裹血,温五脏"。后经各代医家的丰富和发展,完善了脾不统血证的理论。汉代张仲景创立的黄土汤及宋代严用和的归脾汤为治疗脾不统血证的常用方剂。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证候规范》中对脾不统血证的证候概念、临床表现和诊断要求等做了初步讨论和理论概括[1]。1988年中国卫生部药…  相似文献   

14.
诊治胆石症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症患病率较高,多数伴有胆道炎症,中医药治疗有一定效果,现就个人对此病的诊治体会,简述如下,以供参考。一、诊治胆道结石必须联系他脏(一)肝胆表里;“胆在肝之短叶间”(《难经·四十二难》)与肝相为表里,生理上同主  相似文献   

15.
三焦谷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雄志  陈丹 《陕西中医》2002,23(1):92-92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 ,探讨如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难经·三十一难》亦曰 :“上焦者 ,在心下 ,当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故口、咽、食管皆属上焦 ,主受纳饮食 ,如雾露之降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如雾”是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代而为血。《难经·三十一难》曰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  相似文献   

16.
“当归补血汤”配伍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简要地概括了气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中医气血相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气生血,气行血……。所谓“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  相似文献   

17.
经考证历史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难经》中提出的"脾裹血"是"脾主统血"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基石。"脾裹血"既是人体解剖与形态结构的集合体,又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表达体。基于上述特征,"脾裹血"可释义到现代医学脾脏功能上,即脾储藏血液、滤过血液等,也间接延伸到人体毛细血管对血液的调节效应上。中医学"脾裹血"指"脏""形""象"结合的生命活动功能单位;而现代医学的脾脏仅指一免疫、储血器官,其微观的生理功能效应不能涵盖宏观的中医"脾"与"脾裹血"及其演绎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熊秀峰 《河南中医》2004,24(2):79-79
肝病实脾 ,始见于《难经·七十七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 ,脾属土 ,木能克土 ;肝木旺盛 ,则克脾土。《素问·玉机真脏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此即肝病传脾之论证。从肝脾的生理关系上讲 ,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脾得肝之疏泄 ,运化才能健旺 ;肝得脾所输布的饮食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此即所谓“土得木而达之”、“木赖土以培之”。所以张锡纯说 :“欲治肝者 ,原当升脾降胃 ,培养中宫 ,俾中…  相似文献   

19.
益气理血法在疑难杂病中的应用陈贱平江西省樟树市中医院(331200)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所以《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故有“气为血之帅”之说。气能生血,“...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治疗实践中,笔者观察到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及胃炎等病,易合并出血而以便血(黑便)为主症时,大多属虚性出血。可谓十之八九是脾气虚弱,血失统摄所致。因此将其称为“脾虚便血”。一旦失血,往往留瘀为患,故采用“治脾去瘀”法辨证施治,疗效满意。一、脾虚便血病机有三《金匮要略》指出:“人体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金匮翼》亦载:“脾统血,脾虚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表明脾气具有统摄全身血液,使之循经而不外溢。反之,脾虚统血无权,则血离脉道导致出血。若发为“便血”,临床所见证候病机大致有三:一则脾虚气弱,不能摄血,离经之血,随便而下,证见大便软溏,包泽暗紫或油黑;二则脾气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