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28例经病理证实未行任何治疗的食管癌病人分别做了CT扫描和食管造影片检查,以了解食管癌管外表现,对放疗计划设计时的靶区确认提供依据。结果发现CT外侵占82.14%(23/28);食管造影片发现占21.43%(6/28);P<0.01。  相似文献   

2.
CT扫描 食管造影和内窥镜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CT扫描、食管造影和内窥镜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的价值。方法:应用CT扫描、食管造影和内窥镜等方法测量74例食管癌病变长度,以食管癌病理标本收缩比回推至人体内实际长度为标;住,比较各检查方法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的符合程度。结果:食管癌病变长度从小到大依次为镜检长度、实体肿瘤长度、食管造影长度和CT扫描长度。其中镜检长度和造影长度与实体肿瘤长度较为接近。CT扫描、食管造影和内窥镜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的符合率分别为41.9%(31/74)、55.4%(41/74)和73.O%(54/74),CT扫描符合率最低(P=-0.001)。CT扫描重度不符合率为65.1%(28/43),食管造影为42.4%(14/33),内窥镜为30.0%(6/20),CT扫描所占比例最高(P=0.019)。结论:镜检长度和造影长度与实体肿瘤长度较为接近,CT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与实体肿瘤长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2例因食管外压性狭窄被X线钡餐造影检查误诊为食管癌,而经内镜及病理证实为食管外压性狭窄。就其误诊原因作初步分析,报告如下。例1女,30岁。于1993年4月因进食压气作X线钡餐造影,发现食管上中段钡剂通过受阻,食管狭窄,病变范围约3cm,诊断为食管癌。3月后做食管镜检查发现距门齿25cm处食管壁有外压征,搏动明显,管腔变狭窄,粘膜光滑,扩张度尚可,诊断:外压性食管狭窄。为慎重起见,行活检病理检查,也未发现组织异常改变,排除食管癌。例2女,54岁,1994年2月发病。症状和检查与例1基本相同。讨论;食管外压性狭窄为临…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术前CT检查对癌肿切除的预测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68例食管癌病人的术前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比,以探讨CT检查对食管癌切除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CT判断主动脉和气管、支气管受累的准确性分别为95.6%、98.5%;癌肿切除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7%、94.4%、94.1%。CT检查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癌肿能否切除取决于手术方式和技术水平。作者建议,依据病变食管与邻近主动脉和椎体之间三角形脂肪间隙消失来判断主动脉受累,有利于提高预测癌肿切除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T扫描、食管造影和内窥镜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差异及其一致程度。方法:应用CT扫描、食管造影和内窥镜等不同检查手段测量74例食管癌病变长度,以食管癌病理标本根据收缩比回推至人体内实际长度为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各检查方法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差异并进行一致性分析,探讨各诊断方法在判断食管癌病变长度方面的价值。结果:①食管癌病变长度从小到大依次为镜检长度、实体肿瘤长度、食管造影长度和CT扫描长度,其中镜检长度和造影长度与实体肿瘤长度较为接近。②CT扫描与食管造影对病变长度判断存在一致性(P=0.032),但一致性差(Kappa=0.152);CT扫描与内窥镜、食管造影与内窥镜对长度判断结果均不一致(P=0.914和P:0.456)。结论:三种检查方法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存在一定差异,食管癌合理的病变长度要结合钡餐造影、内镜和CT等检查手段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原发性食管癌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提高多发性食管癌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诊断率及生存率,本文对658例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其中多发性原发性食管癌19例,占2.9%。食管贲门双原发癌2例,占0.3%。作者认为,要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①完善的食管吞钡造影;②纤维胃镜下可疑部位的多点活组织检查;③胃超声检查;④多次分段食管拉网检查;⑤术中细致的外科探查;⑥术后连续病理切片检查。提示: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食管癌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人群中食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其与食管癌的关系,作者对43例食管癌病人和170例正常人的食管、胃窦部和十二指肠球部的纤支镜活检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并对食管癌组织中的幽门螺杆菌形态及致病性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食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25.3%,食管癌病人的感染率为90.7%;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食管上皮细胞则发生变性、坏死和增生。作者认为,食管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贲门失弛缓症并发食管瘤的早期临床X线诊断。材料与方法:21例贲门失弛缓症并发食管癌均经病理证实,作者回顾分析了其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21例贲门失弛缓症并发食管癌,占我院同期收治食管癌的0.078%,占失治贲门失弛症的1.59%。失弛症病史为8~28年。4例曾作手术治疗。X线检查失弛症重度14例,中度7例。癌位于胸食管上段5例,中下段16例,病变平均长度9cm。结论:贲门失弛缓症有可能因长期食物潴留引起食管炎症,促使食管鳞状上皮变性和癌变。早期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但仍有术后并发癌变的病例。对病史长、年龄较大患者,应做详细的食管双对比造影,多轴摄片以及食管镜检查,以提高病变的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前病变阻断性治疗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县,观察食管癌前病变药物阻断性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增生平片和维胺酯服用5年后,使食管重增的癌变率分别下降了52.2%和43.2%。为了验证它们阻断治疗的远期效果,进行了停药观察。结论食管癌前病变的药物阻断性治疗是一条有希望切实可行的食管癌预防途径。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术前CT检查对判断肿瘤外侵程度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卫平  杨捷生 《癌症》1996,15(1):48-49
作者对58例食管癌病人术前CT所见及手术和术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CT扫描估价食管癌外侵程度的准确率达86.2% ̄98.3%,提示CT检查在术前判断食管癌外侵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还讨论了以CT检查判断癌外侵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癌变早期异常改变的蛋白质以发现与食管癌早期病变相关的特征性标志分子。探讨了成束蛋白和膜联蛋白Ⅰ在食管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食管癌高发现场癌前病变样本中成束蛋白和膜联蛋白Ⅰ的表达水平,用X^2检验对比成束蛋白和膜联蛋白Ⅰ在不同程度癌前病变和食管癌中的表达差异。其中包括,食管鳞状细胞癌癌前病变54例、正常食管上皮8例和中晚期食管癌9例成束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食管鳞状细胞癌前病变52例、正常食管上皮11例和中晚期食管癌7例的膜联蛋白Ⅰ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相比,成束蛋白在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中表达增强,其表达阳性率为低度癌前病变(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85.7%(24/28)、高度癌前病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84.6%(22/26)和中晚期食管癌88.9%(8/9)。然而,膜联蛋白Ⅰ在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中表达降低或丢失,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低度癌前病变14.3%(4/28)、高度癌前病变8.3%(2/24)和中晚期食管癌0%(0/7)。与正常食管上皮相比,成束蛋白和膜联蛋白Ⅰ在食管低度癌前病变中表达程度的异常均具有显著意义,P值分别为0.003和0.000。结论:成束蛋白异常增强和膜联蛋白Ⅰ的丢失与食管癌癌前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CT外侵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1例经病理证实末经治疗的食管癌病人分别作了CT扫描和食管钡剂X摄片,结果发现CT外侵占85.2%;X片发现仅占27.9%。肿瘤外侵最常累及的部位依次为隆突下、气管、降主动脉、奇静脉、心包和主动脉弓。对肿瘤CT外侵的价值和临床意义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镜直视下刷取食菅病灶处的黏膜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及DNA倍体分析对食管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能否为大规模开展食管拉网细胞进行分子生物水平普查食管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TRAP-PCR银染定性法对78例食管黏膜脱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同时进行流式细胞DNA倍体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食管癌45例,食管良性疾病33例。结果: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组中的阳性率为88.89%(40/45)明显高于食管良性疾病组的9.09%(3/33)。食管癌组的黏膜脱落细胞DNA倍体的阳性率为77.78%(35/45)明显高于食管良性疾病组的3.03%(1/33),食管癌组中端粒酶活性和DNA倍体分析同时阳性为71.11%(32/45),食管良性疾病组中端粒酶活性和DNA倍体分析同时阳性为0(O/33),端粒酶活性联合DNA倍体分析对食管癌的诊断率为95.56%(43/45),端粒酶活性联合DNA倍体分析区别食管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为95.56%(43/45)、特异度为100.00%(33/33)。结论:食管黏膜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联合端粒酶活性测定是诊断食管癌特异而敏感的方法,为大规模开展食管拉网细胞进行分子生物水平普查食管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外照射加后装治疗缩窄型食管癌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外照射结合高计量率腔内照射治疗缩窄型食管癌近期疗效。方法 2001年10月~2002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食管癌病人中缩窄型食管癌27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一组14例采用外照射结合高计量率腔内照射治疗,另一组13例采用常规外照射治疗。结果综合组治疗结束时食管钡片的分级示:Ⅱ级占64.2%,Ⅲ级占35.7%,复发率21.4%,而单放组治疗结束时食管钡片的分极:Ⅱ级占15.3%,Ⅲ级占6l:5%,Ⅳ级占23.0%,复发率61.5%。结论 综合组局控率高,进食梗阻症状改善明显,单纯放疗组局控率低,症状缓解时间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食管良性疾病误诊为食管癌行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17例良性疾病误诊为食管癌而行手术治疗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本组上消化道造影、食管镜、组织学的误诊率分别为88.2%、52.9%及0;前两者各种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结论:坚持以病理为依据是减少误诊食管癌的重要准则;多种检查相结合及必要时复查可减少误诊;提高临床医生自身对辅助检查的诊断及评价能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食管癌的病因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四川盐亭地区食管癌高发的病因学关系,用生物素标记的HPV16DNA探针对盐亭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正常食管上皮及成都食管癌低发区正常食管上皮脱落细胞进行原位杂交,检测HPV16DNA。结果:盐亭地区食管癌及正常食管上皮HPV16DNA阳性率分别为50.5%(20/40)和62.1%(36/5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都地区正常食管上皮HPV16DNA阳性率为15.4%(6/39),低于盐亭地区正常食管上皮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结果表明,HPV感染与四川盐亭地区食管癌高发有关。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X线表现和放疗靶区大小的估计陈志坚陈于平李德锐按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和病人经济能力,大部分食管癌病人在放疗前未能行CT或MRI检查,照射野设计有一定的盲目性。我们在手术中对40例食管癌病灶大小进行测量,结合术前食管X片表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肿...  相似文献   

18.
自1992年6月至1993年3月.我们对52例食管癌病人进行了大分割照射又常规分割照射的对比研究,目的是探讨大分割照射对食管癌病人疗效的影响,现全部病人已随访一年以上,随访李100%。l材料与方法1.1一柱资料病人总数52例.男3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岁,采用随机抽签方法将病人分为二组:常规照射组(26例)和大分割照射组(26例)。两组平均年龄均为58岁。1.2病人人组条件一般情况好.能进半流饮食.无声带麻痹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病变长gcm以下,无年龄限制.全部病人均为首程放疗.且有食管锁餐造影片、食管镜检查及病理证实。1.3…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切除长度与预后的关系(附536例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36例食管癌术后患者1~4年的随访,发现癌旁食管切除长度从1至10cm以上时,复发率为20.0%至0%,转移率为65.0%至11.7%,死亡率为40.0%至8.8%,未发现转移及复发的“无瘤”生存率为25.0%至88.2%,表明癌旁食管切除长度与术后复发,转移,死亡率呈负相关,而与生存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肺癌患者全肺或肺叶切除术后胸部改变的X线及CT诊断价值,将经手术切除全肺或肺叶后的7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正位胸片与同期CT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膈肌升高70例(100.0%),纵隔器官移位66例(94.3%),纵隔脂肪组织移位9例(12.9%),胸腔积液和随后形成的胸膜肥厚34例(48.6%)。X线正位片对术后两侧纵隔可作整体描述,CT可清楚显示主动脉弓回转36例(51.4%),对侧肺组织疝入18例(33.3%),右肺术后奇静脉食管窝变小或消失26例(83.9%),左肺术后扩大17例(43.6%)。CT诊断肺内肿瘤复发及转移各9例(12.9%),X线诊断肺内肿瘤复发及转移为5例(7.1%)及6例(8.6%);CT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15例(21.4%)、X线为7例(10.0%)。结果表明,常规X线片及CT对全肺或肺叶切除术后的评估各具优点,CT能直观地显示术后纵隔结构的再分布及术后空腔的细微变化,并可作密度值测量,能更多更早地发现术后胸内肿瘤复发转移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因而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