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以喹诺酮类药物作为质粒消除剂,进行抗生素耐药质粒定位实验。通过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株的实验,确定其中3株菌具有氯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质粒。并比较了喹诺酮类与SDS的消除作用,发现在不同浓度的消除剂及不同菌株中其消除作用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龟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龟分枝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机理。方法:从我市工厂医院内感染标本中分离龟分枝杆菌12株。用琼脂扩散法测定抗生素的敏感性,用滤纸片进行联合药敏试验,并提取、鉴定质粒,用氟哌酸消除质粒。结果:42种抗生素中,3株龟分枝杆菌龟亚种对大多数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敏感。对抗结核药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敏感。9种脓肿亚种对大多数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敏感,对氟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敏感,对多数抗结核药耐药。在药物间均为无关作用。从6株脓肿亚种中提取出一个9.1kb质粒,消除质粒后耐药性不变。结论:龟分枝杆菌是一种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细菌,药物敏感性差异较大。其耐药性与质粒传递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耐药基因的分布及其在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喹诺酮类药物药敏试验,筛选耐药菌株并测定环丙沙星MIC,对喹诺酮耐药菌株进行qnrA、qnrB、aac-(6’)-Ib-cr、GyrA及ParC检测,并进行基因扩增测序。结果 84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中有24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耐药率为28.4%。其中对2种药物耐药4株,对3种药物耐药6株,对5种药物耐药14株。耐药菌株MIC值为对照菌株148~596倍,24株耐药菌中检出qnrA质粒基因12株、qnrB质粒基因4株、aac-(6’)-Ib-cr基因4株、GyrA基因喹诺酮决定区突变11株、ParC基因决定区突变4株。结论我院存在大肠埃希菌喹诺酮耐药菌株,且耐药菌株耐药机制复杂,耐药基因的产生及酶类耐药突变是主要原因,临床要加强对耐药菌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种重要的广谱抗生素,属于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由于其优良的抗菌活性,安全性好,目前已在临床、畜牧业和水产业中广泛使用。耐药质粒的水平转移是喹诺酮耐药在不同细菌间传播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和不同来源菌株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在国内的流行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中药苍术对痢疾杆菌F13R质粒体外消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实验应用中药苍术作为耐药性质粒消除剂,以痢疾杆菌F12株为靶细菌进行R质粒的体外消除试验。其消除率对耐TC+SM+AP和耐SM分别为0.8%和46%;对照组的EB消除率为0.8%,SDS消除率为0.6%。对照组的消除子均表现对单一耐药物性的丢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药鹅不食草水煎剂对绿脓杆菌R质粒的消除作用。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绿脓杆菌R质粒进行了检测,并选用中药鹅不食草水煎剂对该质粒进行了体外消除试验。结果 体外药物作用24h、48h、72h,R质粒消除率分别为0.7%、4.7%、46.3%,SDS对照组分别为0.3%、0.7%、1.7%。结论 鹅不食草对耐药质粒有较强的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收集的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克隆播散状况及质粒介导耐药性的特性。方法通过K- B纸片法明确细菌耐药谱,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耐药菌株的克隆分型,了解其克隆播散情况,通过质粒接合实验获得耐药性质粒的接合菌,用PCR方法筛选接合菌株的常见耐药基因,并利用S1酶切质粒再进行PFGE的方法判读分析质粒的分子大小,分析菌株间的质粒水平迁移状况。结果临床分离95株大肠埃希菌均为多重耐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药物显示出广泛耐药性,PFGE分型显示克隆传播趋势不明显。耐药菌株常携带可接合性耐药质粒,质粒分子量大小分布在40-330kb,编码多种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耐药的耐药基因,包括CTX- M型、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等等。结论临床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性严重,耐药性的快速传播已非同源克隆细菌的简单播散,可接合质粒造成的耐药基因水平转移可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金银花对绿脓杆菌 R质粒消除作用。方法 :体外试验 金银花水煎剂亚抑菌浓度作用绿脓杆菌 P2 948h后 ,影印培养 ,计数消除子 ;体内试验 建立肠道去污染小鼠动物模型后 ,经口感染绿脓杆菌 ,同时给金银花水煎剂 ,灌胃给药 ,2 mg/只 ,2 4 h后再次给药 ,剂量同上 ,48h后处死小鼠 ,分离培养细菌 ,计数消除子数。消除子经质粒抽提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 :金银花水煎剂对绿脓杆菌 P2 9株 R质粒体外消除率为 0 ,体内消除率为 8%。结论 :金银花水煎剂对去污染小鼠感染绿脓杆菌 P2 9株 R质粒具有消除作用 ,消除子主要表现对单一抗生素恢复敏感性 ;体外没有消除 R质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解脲脲原体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用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剂盒分离获得77株解脲脲原体并检测对3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同时PCR法扩增临床分离株的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对3种喹诺酮均敏感3株,74株至少对1种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测序发现上述敏感株和2株耐药株不发生突变,其余72株耐药株gyrA和parC发生D112E和/或$83L突变。结论解脲脲原体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突变与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用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分离获得42株解脲支原体并检测对3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同时PCR法扩增临床分离株的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对3种喹诺酮均敏感1株,41株至少对1种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测序发现上述敏感株和1株耐药株不发生突变,其余40株耐药株gyrA和parC基因发生D112E和(或)S83L突变。结论 3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均较严重,已不适合作为临床推荐用药,解脲支原体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突变与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用溶菌酶合并使用少量溶葡萄菌素作为破壁酶提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DNA,然后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来检测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一株自南京地区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剂耐药株(22)及用大黄素处理后所得的不同耐药性消除菌株的质粒DNA。结果证明,在金黄色葡萄球菌(22)中含有4条质粒带。分子量较小的二条质粒带可能与四环素耐药性及青霉素耐药性有关。它们的分子量约为2.6及2.0 Mdal。  相似文献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0株产1种或1种以上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进行分析,结果全部金葡菌肠毒素A(SEA,12/12)、金葡菌肠毒素C(SEC,19/19)、大部分金葡菌肠毒素B(SEB,23/28)的产生不因质粒的消除而消失,说明SEA、SEC的基因位点在染色体上。有5株金葡菌因质粒消除而失去产SEB的能力,其基因位点,可能在质粒或染色体上。4株金葡菌亦均因质粒消除失去产金葡菌肠毒素D的能力,其基因位点可能在质粒上。  相似文献   

13.
用原生质体依赖性质粒消除试验消除金黄色葡萄球菌85094的四环素耐药性,并以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有相应的质粒消除。消除率为80%。对照试验,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未得耐药性消除菌。  相似文献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重要的化脓菌之一。该菌引起的感染涉及临床许多领域;细菌易形成耐药性是该菌的另一重要特性。从基因水平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可能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的,也可能是质粒基因所编码。因此,对耐药性(R)质粒的检测是研究金葡萄耐药基因的常用方法。但是,由于金葡菌细胞壁厚而坚固,抽提R质粒通常使用溶葡萄菌素(Lysostaphin)。该试剂需进口且昂贵。本文使用一种经过改进的kado和Liu质粒抽提法对耐药性金葡菌SA429菌株的R质粒进行鉴定。实验中以溶菌酶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代替溶葡萄球菌素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结果表明,SA429的氨基苄青霉素(AP)、四环素(TC)和链霉素(SM)的耐药性是由该菌所携带的一个4.6×103bp的R质粒所控制。该实验为快速抽提金葡菌的R质粒提供了一种可靠而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S 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工程菌 ,为酶促转化法生产S 腺苷甲硫氨酸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PCR技术从S 腺苷甲硫氨酸高产酿酒酵母染色体DNA中扩增得到S 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sam2 ,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T7 7,转化大肠杆菌 ,1%琼脂糖电泳比较大小 ,筛选重组子。结果 SDS PAGE显示重组菌S 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亚基分子量约为 4 2KDa ,平均表达量约占菌体总可溶性蛋白的 4 2 % ,酶活达到 14 .1U/g湿菌体 ,比宿主菌酶活提高 15 .7倍。结论 酿酒酵母SAM合成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 ,重组菌已具有初步的工业化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用溶菌酶—SDS微量法提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D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DNA的微量方法(溶菌酶-SDS微量法),无需使用溶葡萄球菌素(Lyostaphin)。方法用少量的斜面培养物,经溶菌酶、SDS、EDTA裂解细胞,碱酚和氯仿-异戊醇一次脱蛋白,乙醇沉淀DNA,便得到可以直接用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的质粒DNA。将该法与常规的溶葡萄球菌素法进行比较,分别检测了30株从南京地区临床分离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方法对细胞的裂解率为100%,质粒检出率为96.6%。用两种方法所得到的质粒电泳图谱基本相同,有些菌株发现有大质粒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金葡菌不同菌株侵袭力进行比较。方法将金葡菌各菌株与293细胞共孵育,使细菌侵袭细胞(细菌与细胞的比例为15:1),2h后,用溶葡萄球菌素杀死细胞外的细菌,用胰酶和Triton—X100消化裂解细胞并收集裂解液计数侵入细胞内的细菌克隆形成单位CFU,比较不同菌株的侵袭力。结果临床分离株04018具有较强的侵袭力。结论金葡菌的侵袭力主要由其表达的纤连蛋白结合蛋白FnBP介导。不同菌株由于FnBP表达水平的差异具有不同的侵袭力。但在细菌的侵袭过程中,除了FnBP蛋白的参与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采用已报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DNA的检测方法(简称LL法)。从1982年在南京地区临床分离的13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125株(95.4%)中检出质粒,可分为21质粒谱。经单向及双向二步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鉴别,按分子量共有16个CCC型质粒带(P_1~P_(16))。用改良的LL法制备E.coli V517菌株质粒DNA,建立了简便的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DNA分子量的参考系统。结果表明:要本实验条件下,P_1~P_(16)的分子量为1.42 Md~22.24±0.73 Md;以含有14.88、2.66±0.06 Md质粒谱的菌株较常见,占总数的25.2%;2.66±0.06 Md的质粒最常见,在73.3%的菌株中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