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干姜—细辛—五味子药对的止咳、抗炎作用,探讨中药配伍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方法:建立小鼠浓氨水引咳模型与小鼠耳廓肿胀急性炎症模型,比较干姜—细辛—五味子—(1∶1∶1)药对与细辛、细辛—五味子(1∶1)药对对咳喘、急性炎症模型的作用,研究干姜—细辛—五味子药对配伍的药效作用。结果:干姜—细辛—五味子药对能显著延长小鼠的咳喘潜伏期,并减少3m in内的咳喘次数;显著抑制小鼠耳廓炎症肿胀度。干姜-细辛-五味子药对具有明显的止咳和抗炎作用,且作用优于细辛、细辛—五味子药对。结论:干姜和五味子两味药在干姜-细辛-五味子药对中具有协同作用,配伍后增强了细辛的止咳、抗炎作用,从而证实了这一药对配伍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苓甘五味姜辛汤古今文献疏理,探讨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干姜、细辛、五味子在治疗寒饮咳嗽中的核心作用。方法:采用文献整理法,从方剂配伍理论、实验研究、临床运用三个方面论证干姜、细辛、五味子配伍的作用。结果: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表明,干姜、细辛、五味子药组在治疗寒饮咳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干姜、细辛、五味子是医圣张仲景治疗寒饮停肺证的基本用药结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小青龙汤是麻黄汤的变方,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半夏、甘草组成。《医宗金鉴》释此方曰:“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以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  相似文献   

4.
赵展  曲夷 《中国中医急症》2024,(3):522-525+532
《神农本草经》中辛味且明确具有止咳作用的药物有12味,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到8味。通过分析这12种药物的功效及配伍成的13首止咳逆经方的应用,并结合《黄帝内经》五味用药理论,总结出辛以止咳的机制及组方用药特点:1)辛以止咳药在“主咳逆”的基础上,尚以主温中、主风寒、主化湿及特殊功效,如款冬花“主喉痹”、桂枝“主补中益气”、芫花“主下水”达到止咳逆;2)辛以止咳配伍规律有辛散酸收,基础药对为干姜-细辛-五味子,根据不同病因有所加减,如生姜-细辛-五味子、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和干姜-五味子;辛甘发散,药对为生姜-甘草或干姜-甘草;辛散苦降,药对为款冬花-紫菀、桂枝-麻黄、半夏-芍药或附子-芍药;3)辛以润之贯穿于辛以止咳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当外邪袭表,辛以散之;阳虚津凝时,辛以温之;饮邪不化时,辛以和之。  相似文献   

5.
小青龙汤为汉代医家张仲国寒外寒内饮和支饮、溢饮等疾病的方剂。其方为麻黄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合方,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半夏、甘草等药组成。方以温为主,温散结合,内温外散,是“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治则的具体体现。此方主治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咳者。笔者在临床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小青龙汤分别治疗哮和喘证,偶有心得,兹列于下。  相似文献   

6.
<正>小青龙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组成为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白芍、炙甘草。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解表祛邪;然而若素有痰饮、脾肺本虚,纯用辛温发散之剂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  相似文献   

7.
善用姜辛味(生姜或干姜、细辛、五味子)配伍治疗咳嗽,是仲景学术的亮点之一。用之得当,常能取得满意效果,但未能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究其原因,姜辛味本不属于止咳类药物,且五味子的收涩在发病的初期、表邪尚在时存在不宜使用等问题,但这是现代中医药学的观点。而在东汉以前,姜辛味属于止咳类药物,对于五味子也没有因收涩而需要注意的禁忌。另外,用姜辛配五味子,既能克制五味子的收涩作用,又能增强其止咳的功效。在痰湿或痰饮阻肺证的咳嗽,用有姜辛味的方剂治疗,常能获得用其他药物所不及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答: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中以麻黄、桂枝相配。发汗宣肺而解表邪,麻黄又能宣肃肺气而助化里饮;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甘草和药祛痰。这样,已成散寒化饮之剂。那么,为何又要酸敛的五味子和芍药?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缓之。五味子五味俱全,以酸为主,长于收敛肺气。与辛温发散之麻、桂、辛相配,一散一收,相互制约,互相为用。  相似文献   

9.
小青龙汤为东汉时期张仲景所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点明本方治疗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药用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炙甘草、细辛、半夏、五味子,功在发汗解表、温化寒饮.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且麻黄兼能宣肺平喘,桂枝可化气行水;用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佐以半夏辛温入里,可温化寒饮,降逆止呕;然恐麻黄、桂枝辛散耗气,干姜、细辛、半夏温燥伤津,故配伍五味子、白芍、甘草酸甘合用,使散中有收,以利肺气开合,防辛散温燥之药耗气伤津.诸药配伍,解表化饮相合,表里双解[1].现代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认识有不同的见解,应用亦有不同.现笔者对小青龙汤加减治疗的4则病案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治疗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经》谓细辛“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利九窍。”然仲景却通过巧妙配伍,有效地扩大了它的运用范围。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15方22处用了细辛(不包括三黄汤和侯氏黑散),本文试对应用该药的主要方剂作一浅析,以图更好地发掘细辛的临证价值,不逮之处明哲正之。 配温肺降逆药化饮平咳喘 1、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以止咳:《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和《金匮·痰饮咳嗽篇》“咳逆倚息不得卧”,仲师均用小青龙汤主之。方取细辛助麻、桂解散表寒,协干姜、半夏温化痰饮,一味药竟收表里兼顾之伟功。诚如周禹载所说:  相似文献   

11.
刘渡舟应用小青龙汤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自学《伤寒论讲义》,参考刘渡舟教授《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诠解》,细细阅来 ,深感刘老医学造诣精深 ,对《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理论及其方药的临床运用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 ,尤其是小青龙汤的临床辨证更为精辟和全面 ,现介绍如下。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名方 ,由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半夏、炙甘草、五味子组成。方中用麻黄发散风寒 ,平喘利水 ;配桂枝 ,可增强通阳宣散的功能 ;干姜、细辛可散寒化饮 ;半夏祛痰降逆 ;甘草扶正和中 ;恐辛散太过 ,耗伤正气 ,故用五味子酸收 ,以保肺肾之气 ,助以芍药酸收微寒 ,敛阴而防动…  相似文献   

12.
小青龙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芍药、甘草组成。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配桂枝可增强宣散寒邪、通畅阳气的作用;干姜配半夏,温化中焦水寒之邪,治心下水气;细辛辛温而散,温散上中下三焦水寒之邪。上药辛散太过,犹恐耗阴动阳,损伤正气,故用炙甘草温以守中扶正;芍药酸敛以护肝阴;五味子酸敛以护肾阴,使本方温散寒饮而不伤正气。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虽仅有5方计7处用了细辛,其用量少则一两,多则六两.然可窥件师善于妙用细辛组方之一斑。现简要分析如下:!钢车与千姿、五味子配伍细辛味辛性温.为少明经之表药,能疏股散寒,通阳化饮;予姜可温中散寒,健脾化饮;五味子酸收敛肺,降逆止咳。并可防姜、辛过散之弊。细辛与美、味配伍的方剂是主治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之证的小青龙场。仲景治寒饮阻肺的咳喘证,最喜用细辛与干姜、五味子配伍,首创姜、辛、味伍用以止咳平喘之妙法,开后世故、敛并用之先河。细辛助五味子空降肺气,协予姜温化痰饮。《本草求原》曰:“五味子…  相似文献   

14.
小青龙汤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宏 《国医论坛》2007,22(6):52-53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在《金匮要略》中也有"痰饮咳嗽"与"咳嗽,上气病"证候典型者用小青龙汤的记载.小青龙汤组成为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其配伍聚收散升降为一体,共同达到解表除饮、平调阴阳的目的,为主治外感表寒、内聚水饮的经典方,本方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小青龙汤临床应用广泛,已涉及到多系统多病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金匮要略》治疗痰饮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的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金匮要略》中治疗痰饮病方剂的用药频次、性味归经、药物关联性、核心药味组合和潜在新处方等。结果:19首痰饮病治疗方包含29味中药,以温、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辛、苦味为主,归经以归肺、脾、心、胃、肾为主;当支持度为20%,置信度为0.8时,得到核心用药组合44个,关联规则组合48个,包含7味中药,为用药频次前7位;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3个。结论:痰饮病治疗甘温药、辛温药为主,核心组合由茯苓、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干姜、细辛这7味中药组合而成,分析得出石膏-芫花新组合,为临床治疗痰饮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疏散风寒,温化痰饮:张某,男,52岁。咳嗽20余年,秋冬易发。近3天来,畏寒微热、头痛、鼻塞,继则咳嗽阵作,气急痰鸣,不能平卧,痰白清稀,胸闷不舒,饮食纳减,二便如常。舌苔白腻,脉浮弦而滑。辨证为风寒痰饮型。小青龙汤化裁:麻黄、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杏仁、白芷、姜半夏、  相似文献   

17.
小青龙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组成为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对单味药以及麻黄-甘草药对、麻黄-桂枝药对、白芍-桂枝药对、白芍-甘草药对、五味子-细辛药对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分析研究逐渐深入。本文从此角度出发分析小青龙汤组方特性,探讨中医方剂配伍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没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根据脉象及症候,常以中医的"支饮"、"咳嗽"、"喘证"论治。小青龙汤乃仲景所制之方,由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组成,其配伍聚收散升降为一体,共同达到解表除饮、平调阴阳的目的,为主治外感表寒、内聚水饮的经典方。原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和《伤寒论·太阳篇》《伤寒论》。原文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  相似文献   

19.
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四方药的组成皆以姜夏为主,均具有和胃化饮、降逆止呕之效,治疗痰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之呕吐,后世称之为《金匮要略》治呕四小方。但由于四方所发夏分量不同,生姜、干姜有别,故其所存证侯的病因病机,功效主治实有差异,小半夏汛重在于“降”;小半夏加茯苓汤重在于“利”,半夏干姜散重在于“温”;生姜半夏汤重在于“散”。  相似文献   

20.
<正> 近世用药多习以细辛祛风止痛,干姜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固涩。而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则常以细辛、干姜、五味子治疗咳症。现将其运用规律作一初步探讨。一、寒饮致咳必用寒饮之邪伤肺,肺失肃降,每致咳逆。仲景所用之方,常不离细辛、干姜、五味子。如《伤寒论》中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