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①目的 比较膦甲酸钠与膦甲酸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②方法 选择HBeAg、HBV-DNA皆为阳性的慢性乙肝患39例,分为A组21例,B组18例。以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HBV-DNA)为观察指标,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指标的影响。③结果 治疗结束时A、B两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38.1%、66.7%;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7.6%、72.2%。治疗结束后3个月HBeAg阴转率分别为47.6%、66.7%;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2.4%、77.8%。治疗结束后6个月HBeAg阴转率分别为42.9%、61.1%;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2.9%、72.2%,两组阴转率均明显高于自然阴转率。B组HBeAg、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A组(P<0.05)。④结论 小剂量膦甲酸钠联合胸腺肽疗法副反应少,疗效较高,是临床慢性乙肝的一种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彭孟华  谭超 《中外医疗》2010,29(11):110-111
目的了解膦甲酸钠(可耐)、苦参联合应用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及是否提高生存率。方法对78例血清定量阳性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随机抽取分为常规综合治疗组3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45.6±20.5)岁;膦甲酸钠苦参治疗组4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51.4±20.7)岁,2组临床资料相仿,P〉0.05,具有可比性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上予以膦甲酸钠、苦参抗病毒治疗。对照组为常规综合治疗。结果膦甲酸钠苦参治疗组HBV-DNA阴转率25%,HBeAg阴转率为45%,临床有效率为72.5%;对照组HBV-DNA阴转率为7.89%;HBeAg阴转率为21.10%,临床有效率为42.10%。结论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应用膦甲酸钠加苦参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常规护肝和支持疗法及联合应用肝复肽加大剂量胸腺肽对乙型亚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亚重型肝炎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常规护肝支持疗法联合应用肝复肽加大剂量胸腺肽治疗,B组常规护肝和支持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率、肝功能复常率、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A组高于B组,病死率A组低于B组。结论:在护肝支持疗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肝复肽加大剂量胸腺肽、治疗乙型亚重型肝炎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临床症状,更快改善肝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拉米夫定序贯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3g静滴,前2wk2次,d,后2wk1次/d,共4wk。疗程结束后加用拉米夫定,100mg,1次/d,口服。结果18例慢性重型肝炎,10例好转,病情稳定,8例死亡。12例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治愈,总有效率为73.3%(22/30)。结论膦甲酸钠、拉米夫定序贯治疗重型乙型肝炎,提高了存活率,防制了膦甲酸钠停用后的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可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膦甲酸注射液3g/300ml,静脉滴注,bid×15d后改为qd共30d;对照组31例,仅给常规药物、静脉滴注,共30d,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乙肝三系,HBVDNA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HbeAg阴转率两组分别为46%、22.58%,HBVDNA阴转率两组分别为66%及19.35%,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恢复亦优于对照组。HBsAg阴转方面无意义。结论静脉注射膦甲酸钠,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及肝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膦甲酸钠(可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膦甲酸注射液3g/300ml,静脉滴注,bid×15d后改为qd共30d;对照组31例,仅给常规药物、静脉滴注,共30d,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乙肝三系,HBV DNA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HbeAg阴转率两组分别为46%、22.58%,HBV DNA阴转率两组分别为66%及19.35%,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恢复亦优于对照组.HBsAg阴转方面无意义.结论 静脉注射膦甲酸钠,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及肝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可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1 0 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膦甲酸注射液3g/3 0 0mL ,静脉滴注,bid×1 5d后改为qd ,共3 0d ;对照组3 1例,仅给常规护肝药物、静脉滴注,共3 0d ,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乙肝三系,HBV -DNA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HBeAg阴转率两组分别为4 6 %、2 2 .5 8% ,HBV -DNA阴转率两组分别为6 6 %及1 9.3 5 % ,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肝功能恢复亦优于对照组。HBsAg阴转方面无意义。结论:静脉注射膦甲酸钠,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及肝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人工肝联合磷甲酸钠对重症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重血浆置换疗法治疗21例重症肝炎,3~5d进行一次,共48例次。同时予磷甲酸钠3.0g/d静滴,28~56d;并取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作血生化和病毒学检测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人工肝联合磷甲酸钠治疗后血清TBil、HBsAg、HbeAg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磷甲酸钠疗程结束后,HBeAg和(或)HBV-DNA阴转率52.4%。结论:人工肝联合磷甲酸钠可作为治疗早中期重症肝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国产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圣山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3):106-107
目的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疗效。方法分A、B两组,A组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B组为拉米夫定治疗后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组。A组56例,B组32例,两组治疗均采用阿德福韦酯10mg口服,每日一次。主要观察肝功能A坍、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变化。结果治疗48周时,A组HBVDNA阴转率达48.2%(27/56),HBeAg阴转率达16.1%(9/56),血清转换率10.7%(7/56),ALT复常率达75.0%(42/56);B组HBVDNA阴转率达43.8%(14/32),HBeAg阴转率达15.6%(5/32),血清转换率9.4%(3/32),ALT复常率达71.9%(23/32)。综合疗效判断,A、B两组完全应答率+部分应答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48周分别达到89.4%(50/56)、84.4%(27/32)。结论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d48周,能有效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拉米夫定治疗后耐药的慢I生乙型肝炎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膦甲酸钠治疗重型肝炎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 - 2R)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4 3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膦甲酸钠,其余治疗两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病死率、HBV -DNA阴转率以及血清TNF -α、SIL - 2R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病死率为2 0 .8% ,对照组是5 2 .6 %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两组治疗后HBV -DNA的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 -α、SIL - 2R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 -α、SIL - 2R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膦甲酸钠能明显降低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 -α、SIL - 2R ,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28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给予治疗常规治疗;治疗组6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治疗,膦甲酸钠注射液2.4g/250m l,2次/d,疗程28d。结果:肝功能复常率、HBVDNA的阴转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3.1%(15/65)、15.4%(10/65)、29.2%(19/65)明显低于对照组46.0%(29/63)、33.3%(21/63)、47.6%(3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死率:治疗组29.2%(19/65),显著低于对照组52.3%(33/63)(P<0.01)。结论:在基础保肝支持治疗同时,及时应用膦甲酸钠能显著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仅给予常规护肝及支持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护肝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3.0g静滴,疗程4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标志物HBV DNA和HBeAg,同时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HBeAg滴度、HBV DNA拷贝数下降水平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BeAg、HBV DNA的转阴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AST、ALT、TBil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TA上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膦甲酸钠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的胃肠道反应。结论膦甲酸钠对乙型肝炎病毒有确切的抑制作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等优点,膦甲酸钠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蒋忠胜  温小凤  李敏基  张鹏  胡家光  陈念  柯柳  覃川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1276-1277,1280
目的探讨HIV/HCV双重感染者抗HCV治疗的时机。方法根据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将HIV/HCV双重感染者分为A、B、C 3组,A组19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135或180μg皮下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900~1 200 mg口服,1次/d,48周为1个疗程;B组14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350个/μl)先给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8周,再采用A组相同的方案治疗;C组30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先给予HAART,复查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并持续8周以上再采用A组相同方案治疗。分别在基线及治疗后12周、24周、48周、72周复查患者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3组患者中早期病毒学应答(EVR)29例(46.03%),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8例(44.44%)。A+B组的EVR(69.70%)和SVR(66.67%)均高于C组(EVR为20.00%、SVR为20.00%)。结论 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是HIV/HCV双重感染者抗HCV治疗的最佳时机,其疗效和单纯丙肝患者相近,但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3TC)与胸腺肽联用和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分为联合组15例和拉米夫定组12例;联合组用拉米夫定100mg,口服,qd,疗程半年,合并用胸腺肽100mg,静滴,qd,疗程1个月。拉米夫定组单用拉米夫定。以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胆红素(TBIL)、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HBV-DNA)为观察指标,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组与拉米夫定组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sAg阴转率分别是26.67%和16.67%(P〉0.05);HBeAg阴转率分别是33.33%和8.33%(P〉0.05);HBV-DNA阴转率分别是53.33%和33.33%(P〉0.05)。结论:胸腺肽联合3TC治疗慢乙肝,胸腺肽具有促进T淋巴细胞的成熟和转化,并维持免疫系统各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平衡作用,能增强成熟T淋巴细胞对抗原或其他刺激的反应。两者联合应用,旨在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力及抗病毒的双重作用,达到最大限度地清除病毒,预防和减少耐药毒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对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比较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早、中、晚期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251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早、中、晚期患者按同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综合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定期观察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HBV DNA载量及患者的治愈、好转率。结果:治疗组在血清生化学、HBV DNA载量、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显著提高总有效率,特别是早期给药更显著降低HBV DNA载量、降低病死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提高重型肝炎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其疗效与抑制病毒复制有关,临床上应早期使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针对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分析其在患者诊治及预后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铜川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均为7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显示正常的75例体检者视为健康体检组。检测3组患者的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对全部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根据病情进展进行分组,分为改善组(104例)和非改善组(46例)。检测两组患者的各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和凝血酶原的活动度(PTA)水平。结果 3组IgA、IgG、IgM水平比较,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健康体检者,慢性乙型肝炎组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组IgA、IgG、IgM水平和TBIL水平低于非改善组,PTA水平高于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乙型肝炎的诊治及预后意义重大,临床针对乙型肝炎患者应加强对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检测,从而提高诊治的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评估单独使用丽珠风 (泛昔洛韦 )及干扰素 (IFN ,赛诺金 ) ,对慢性乙型肝炎 (CHB)的抗病毒和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34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分为A、B两组 ,分别用泛昔洛韦与赛诺金联合治疗及单用泛昔洛韦。A组 :用泛昔洛韦 50 0mg ,3次 /d口服 ,IFN - 1b3Mμ× 14,1次 /d肌注 ,以后隔日 1次肌注均为 16周 1疗程 ;B组 :泛昔洛韦 50 0mg 3次 /d口服 ,均为 16周。两组病例治疗前、中、后均作生化指标及病毒学指标检测。结果 治疗结束时 ,ALT水平在A、B两组分别下降至 70 2± 5 76 (u/L)和 82 4±7 84 (u/L) ,较治疗前 2 86 5± 12 7 4 (u/L)和 2 70 5± 136 6 (u/L)明显下降 (P <0 0 1)。HBVDNA阴转率分别为 58 82 % (10 /17)和 4 1 12 % (7/17) ;两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 52 94 % (9/17)和 4 7 0 6 % (8/17)。结论 采用泛昔洛韦与赛诺金联合或单独用泛昔洛韦均无严重副作用 ,两种疗法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联合疗法似乎优于单独治疗 ,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 (P >0 0 5)。目前 ,我们正在扩大病例观察 ,其远期、持久的疗效正在随访中 ,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尤靖安、膦甲酸钠及二者联合治疗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探析HPV感染临床治疗的理想方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14年1月~2016年8月共收治的96例HP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分为A、B、C三组,各32例.A组采取尤靖安(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进行治疗,B组采取单纯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C组采用尤靖安与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宫颈炎指标评分、HPV转阴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三组治疗前宫颈炎指标评分的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B、C组的宫颈炎指标评分分别降低至(2.5±0.6)分、(2.7±0.7)分、(1.1±0.4)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同时C组评分低于A组与B组,A组与B组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A组总转阴率为68.8%(22/32),B组为65.6%(2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总转阴率为90.6%(29/32).A组总有效率为78.1%(25/32),B组为75.0%(24/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总有效率为96.9%(31/32),高于A组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尤靖安联合膦甲酸钠治疗HPV感染可发挥全面抗病毒作用,并增强药物活性、强化抗HPV感染的疗效,较之单纯尤靖安及单纯膦甲酸钠治疗效果明显更佳.  相似文献   

19.
Study on hepatotoxicity and other side-effects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 prospective study of different side-effects and toxicity of different antituberculosis drugs was made on 125 case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gime of treatment. Group A consisted of 50 patients, taking streptomycin, ethambutol and isoniazid. Group B of 50 patients received streptomycin plus ethambutol plus isoniazid and rifampicin and 25 patients comprising group C received streptomycin plus isoniazid plus ethambutol and pyrazinamide. The group B showed hepatotoxicity in 30% cases, out of which clinical jaundice with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tests being 26% and rest 4% cases were of anicteric hepatitis, while group A showed only 6% hepatotoxicity with 4% clinical jaundice and 2% anicteric hepatitis. In group A out of 50 cases only 2 patients complained of colour blindness, which reversed with the stoppage of drugs. In group C out of 25 cases 3 patients had gouty problems and responded with stoppage of drugs. Patients in group A developed jaundice in a mean of 50 days while those in group B developed jaundice in 17 d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