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总结杂交技术治疗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再闭塞的体会,探索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2006年12月—2010年7月,我科应用杂交技术治疗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再闭塞病人1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行单纯人工血管取栓6例,人工血管取栓+腔内吻合口成形术10例。结果 1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为(40±15)min,出血量均<100mL。术后1年随访时人工血管通畅13例,保肢15例。结论杂交技术治疗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再闭塞,对提高人工血管术后通畅率和保肢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Li QL  Zhang XM  Zhang XM  Shen C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3):2334-2337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闭塞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的下肢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闭塞53例临床资料,共计104例次闭塞,10例末次闭塞保守治疗,其余94例次手术治疗:单纯人工血管取栓术26例次,再次搭桥或延长搭桥术23例次,人工血管取栓并球囊扩张术18例次,截肢术14例次,人工血管取栓术并股动脉或腘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次,2例人工血管闭塞并感染取出后保守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1例次.结果 77例次血运重建手术,49例次术后人工血管再次闭塞(63.6%).6例失访;47例患者平均随访(29.8±17.1)个月,其中10例死亡(21.3%),12例人工血管闭塞后截肢(25.5%),25例患者保肢(53.2%),其中18例患者人工血管通畅(38.3%),7例闭塞保守治疗(14.9%).生存分析显示本组3年生存率77.4%,保肢率64.7%,累积通畅率45.7%,重建术式对通畅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后闭塞血运重建术后再闭塞率及截肢率较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2006年6月—2011年8月收治FontaineⅡ、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重建下肢动脉血流。结果该组无一例死亡,术后下肢动脉缺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踝肱指数(ABI)术前为0.12~0.53,平均0.35,术后ABI为0.45~0.90。2例术后发生腹股沟切口淋巴漏,经换药愈合,随访2~36个月,1例股-腘动脉旁路术远端吻合口1年后狭窄,经手术探查,证实为吻合口内膜增生,再次行血管重建好转。结论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患者的动脉闭塞程度、部位以及坏疽情况进行对应处理:4例肢体进行了保守治疗,其余26例进行了药物及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5例行髂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3例行下肢静脉动脉化手术、4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2例行截趾手术、4例行膝上截肢手术.结果 本组患者没有一例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其中,2例死亡.3例术后并发股部暂时性淋巴瘘,经保守治疗后愈合.1例髂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后1年闭塞,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后,下肢皮温恢复正常,跛行距离为200m.结论 针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必须长期有效控制血糖,及早发现下肢大血管的病变,并及时进行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闭塞的杂交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36例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移植物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主要是取栓结合血管腔内治疗.结果:术后3个月的通畅率90.6%,6个月通畅率85.7%,1年通畅率68.4%,2年通畅率56.3%.结论:取栓结合血管腔内手术用于治疗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后闭塞,近期疗效满意,为临床提供了一条治疗途径.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袖状接头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方法:2002年~2005年9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了旁路移植手术。主要方式为:单纯股-腘动脉旁路术87例,腋-股-腘动脉旁路术5例,股-胫后动脉旁路术2例,股胫前动脉旁路术1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率2.1%,术后随访1个月~34个月,总通畅率为87.4%。结论:袖状接头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但尚需长期随访。不断总结手术经验。  相似文献   

7.
对 3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别用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行主动脉、双股动脉 ,股总动脉、动脉 ,对侧股总动脉、同侧股深动脉及股动脉、股动脉耻骨上交叉旁路移植术。结果 :2例并发其他疾病于围手术期死亡 ,术后疗效评估为优 19例 ,良 8例 ,中 5例 ,差 3例。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2年通畅率 77% ,5年通畅率 6 3%。结果表明 ,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术式选择应以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效果显著为原则 ;对流出道内径 >3.5mm ,特别是年龄大、全身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应首选人工血管移植 ;临床Ⅳ期患者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介入(或联合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125例(146条肢体),其中单纯采用介入治疗肢体87条,介入联合手术治疗59条.结果 142条成功进行了介入和手术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术前减轻,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52±0.16,较术前(0.32±0.11)明显提高(P<0.01).4条治疗失败者行手术截肢,截肢率为2.7%(4/146).治疗30 d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4%(5/125).120例患者随访1-72个月(平均36.3个月).5例人工血管搭桥血栓形成,其中2例予以手术取栓联合人工血管动脉吻合口球扩支架,2例膝上截肢,1例药物保守治疗.5例髂、股胭动脉支架再次出现下肢缺血,其中支架阻塞3例,狭窄2例;3例再次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2例手术转流;症状均缓解.1例胭动脉支架断裂.其他患者下肢症状无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常用治疗方法 .治疗中应注意围手术期处理,提高保肢率,降低治疗并发症,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症39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1986~2000年间我院收治的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症39例.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症患者.其中男31例,女8例,有27例行手术治疗.结果多数患者有间歇性跛行症状(79.4%),71%男患有阳萎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螺旋ZTA和MRA检查能够确诊.主动脉造影或DSA检查对疾病状况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帮助.手术需全面考虑患者的全身状态以及受累血管的条件.本组中13例患者行腹主-髂总动脉Y型人工血管移植术、6例行腹主-双侧股动脉旁路术、解剖外旁路5例、2例仅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另有1例行腹主动脉人工血管间置术加肾动脉成形术.腹主-髂总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效果最好,1年通畅率100%,5年通畅率仍为75%.腋-股架桥术5年通畅率仅为37.5%.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及全面的综合治疗是提高Leriche综合征血管移植术后远期通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1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104例下肢动脉闭塞症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6年对104例下肢动脉闭塞症实施的113次动脉旁路转流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腹主-双侧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15例(3例联合实施腰交感神经切断术),腋-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4例,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25 例次,股-腘动脉旁路40例次,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25例次,腘-胫后动脉旁路4例次.结果 10例切口皮缘坏死致愈合延迟,5例术后出现肢体坏疽行截肢术,其余病人术后恢复良好.踝肱指数由术前0.30±0.09增至0.77±0.09(t=3.787,P<0.0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短段、局限病变以介入方法治疗为首选,长段闭塞或多节段闭塞的病变以手术治疗为主,并应正确选择流入道、流出道及血管代用品.  相似文献   

11.
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Li X  Yu C  Nie Z  Zho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35-136
目的 探讨对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外科处理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方法 左下肢静脉曲张或慢性肿胀46例,行介入治疗32例,进腹行髂静脉松解、右髂动脉后置吻合8例,髂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6例,同时或二期手术处理大隐静脉及股静脉瓣膜41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6例,取栓后行左髂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25例,髂一下腔静脉搭桥11例。随访6~66个月。结果 无手术死亡和急性肺动脉栓塞发生。效果良好。结论 左髂静脉病变是左下肢静脉曲张或肿胀和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应尽早处理。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16例手术取栓的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201例1次取栓成功,另15例再次取栓并行髂静脉人造血管移植术。结果 一半以上病例于术后1~3d患肢肿胀消退,少数患者肿胀消退稍慢约需5~7d,仅个别患者需再次取栓及人造血管移植。全组病例得到随访者167例,占77.3%,远期疗效好。结论 手术取栓是治疗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术中要正确判断取栓是否成功。对髂总静脉闭塞的处理要慎重。  相似文献   

13.
急性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外科治疗方法 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治疗18例急性重症DVT患者,均有肿胀和肢体疼痛;16例伴有皮肤颜色青紫(1例小腿皮肤坏疽),2例伴有皮肤苍白;10例出现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8例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下肢深、浅静脉均有血栓形成.1例因患肢坏疽行膝上截肢手术.17例采用手术切开取栓,仅3例单纯采用手术切开取栓术,5例加用大隐静脉耻骨上转流术,6例加用人工血管耻骨上转流术,3例采用髂静脉松解成形术.结果 手术死亡1例(5.6%).下肢肿胀消失7例(41.2%),明显减轻10例(58.8%).除截肢的1例外其余患者皮肤颜色均基本恢复正常,动脉搏动也恢复正常.16例患者被随访,随访率为94.1%;随访时间为3~82个月,平均为34个月.患肢肿胀完全消失5例,占31.3%;肿胀明显减轻者8例,占50%;肿胀复发3例,占18.7%.复发的3例中,1例于术后9个月死于晚期恶性肿瘤,2例分别于35个月和48个月后因移植血管桥内膜增生导致闭塞而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取栓是治疗急性重症DVT的有效方法 ;当髂静脉受压,耻骨上转流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4.
对8例(9个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进行了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一段EPTFE人造血管或大隐静脉置于股总或股浅动脉与股浅静脉之间或置于腘动脉与腘静脉之间形成动静脉瘘,2个月后,将瘘口近端静脉留置线抽紧打结,从而使动脉血通过静脉单向灌注下肢远端的缺血组织。经过2~14个月,平均8.5个月的随访,全部病例均获满意疗效。本手术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症的有效方法,EPTFE人造血管是一可靠、有效的血管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5.
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8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单纯传统动脉搭桥或转流术治疗37例,腔内介入治疗27例,传统手术与介入相结合的杂交手术18例。结果:71例取得良好疗效,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明显提高,术后CT血管造影检查提示远端动脉通畅率明显增加,6例移植血管内血栓形成,3例术后无明显改善而行截肢术,2例出现并发症病死。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法多样,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病变部位、范围等进行综合考虑,才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张雷  陈涛  王琨  仝现州 《中外医疗》2016,(1):106-108
目的 探讨药物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价值差异. 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8例,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n=49)和保守治疗组(n=49).其中手术治疗组患者行介入治疗,保守治疗组患者则行常规抗凝和溶栓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手术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89.80%)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73.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取栓治疗能够促使下肢DVT患者临床症状的及早缓解,有利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卞栋 《实用全科医学》2010,8(6):719-72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7d内患者22例,经股静脉切开取栓,由大隐静脉侧支留置导管,术后溶栓治疗及造影检查。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3d内肿胀缓解,序贯溶栓治疗10d后,症状完全消失。2例留置导管脱落,20例拔管前造影显示:12例患者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陈旧性血栓附壁,大量侧支循环建立,髂静脉内无新鲜血栓。随访20例,随访时间3~36月,平均12个月,仅2例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肯定,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虽然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术中同期处理狭窄或闭塞手术较复杂、费时,有较多并发症。笔者采用取栓后序贯溶栓治疗,效果优良。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术后若无症状可不予处理或二期处理。  相似文献   

18.
Cockett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外科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选择合理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5年内收治的44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回顾性研究.结果:除保守或未治者,手术或介入治疗全部治愈;在急性血栓型中,有5例患者行取栓及人工血管搭桥术后仍有轻度下肢水肿,其余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提高.结论:Cockett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下肢静脉造影;治疗术式暂无定论,但介入治疗是发展方向,其住院时间短,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Zhang T  Zhang XM  Shen CY  Zhang XM  Li QL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8):2702-2805
目的 探讨侵及胸腹部大血管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血管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应用血管外科技术手术治疗的67例侵犯胸腹部大血管肿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纯侵犯血管壁者31例,血管内瘤栓者20例,侵犯血管壁合并瘤栓者16例.结果 6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式包括肿瘤血管粘连松解15例,血管切除缝合24例,人工血管补片10例,心包补片3例,人工血管置换或转流15例,腔内瘤栓取栓36例,其中8例侵犯右心房者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肿瘤根治性切除58例,姑息性切除9例,完整切除率为86.6%,无术中死亡,围术期死亡8例.获随访52例,失访7例,随访率88.1%.截至2009年6月,本组病例术后生存期48个月以上18例,24个月以上29例,12个月以上38例,6个月以上50例,6个月以下2例,死亡原因多为肿瘤全身转移,疗效最好的恶性肿瘤为肾癌.结论 肿瘤累及大血管时可以通过多种血管外科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肿瘤切除成功率和改善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