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收集急性后循环梗死且伴有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住院患者资料,分析其血管危险因素、起始症状、治疗及病情演变情况,并随访90 d预后,以mRS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最常见的起始症状为孤立性头晕或眩晕(57.1%)。53.6%的患者出现病情加重,加重≥2次9例(32.1%),预后不良15例(53.6%)。预后不良组高血压3级、病情加重、加重≥2次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病情加重≥2次组高血压3级、高脂血症、孤立性头晕或眩晕起病、预后不良和死亡比例明显高于加重2次组(P0.05)。基底动脉不显影组死亡率(75%)明显高于显影组(4.2%)(P0.05)。结论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多以孤立性头晕或眩晕起病;孤立性头晕或眩晕起病和高血压3级患者病情容易加重;病情反复加重患者预后不良比例高,死亡率高;基底动脉不显影患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2例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临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后再通的临床资料,探讨替罗非班对脑血管闭塞后再通的机制。方法 2例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均以后循环缺血为临床表现而就诊,患者病情渐进发展,均出现意识障碍。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基底动脉闭塞,单纯应用尿激酶溶栓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后,患者症状5min后迅速恢复,预后良好。结果例1 NIHSS评分从13分降到2分,例2 NIHSS评分从7分降到0分,两例患者复查MRA可见基底动脉显影良好。结论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初步证实可应用于基底动脉闭塞后的再通。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所致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7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其中1例患者经MRA诊断为椎动脉夹层,1例患者为尸检后确诊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另5例患者经DSA诊断。1例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3例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例进行支架成形术合并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除1例溶栓治疗的患者死亡外,其余6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结论 椎-基底动脉夹层是引起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正确识别椎-基底动脉夹层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可能为椎-基底动脉夹层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患者对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连续入组我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2月首次发作且有完整的颅内外超声血管评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声筛查VAH(V2段2.5 mm)及血管狭窄并经头颈部CTA、MRA或DSA确认,且排除椎动脉夹层对VAH诊断的干扰。比较在前循环和后循环梗死中VAH的发生率。在后循环梗死患者中,分析存在VAH的患者对侧椎动脉、基底动脉、Willis环的情况。结果共入组750例患者,男性436例(58%),女性314例(42%);年龄18~90岁,平均65岁。后循环梗死193例(25.7%),前循环梗死557例(74.3%),在后循环梗死中检出VAH的比率高(33.7%VS 14.1%,P0.01)。吸烟是VAH合并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67,95%CI:1.45~5.08,P0.05)。VAH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基底动脉狭窄(OR=2.07,95%CI:1.00~4.26,P0.05)、对侧椎动脉狭窄(OR=3.22,95%CI:1.24~8.37,P0.05)、以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OR=2.17,95%CI:1.00~4.68,P0.05)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AH组。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中VAH的发生率高;VAH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对侧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模式磁共振(MRI)指导下不同时间窗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12h内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I检查,符合静脉溶栓标准126例,治疗前MRA显示血管TIMI分级≤2分患者95例,其中4.5h组64例,4.5~12h组31例,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的情况,分析血管再通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治疗后24h复查MRA显示4.5h组再通42例(42/64,65.62%),4.5~12h组19例(19/31,61.29%),两组患者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再通与梗死部位有关,颈内动脉再通1例(1/5,20%);大脑中动脉M1段再通6例(6/12,50%);M2段及分支再通45例(45/61,73.77%);椎基底动脉再通9例(9/17,52.94%);血管再通组和未通组90d NIHSS评分及临床结局有显著性差异。3例症状性脑出血,治疗前NIHSS评分平均16分,TIMI分级均0级,患者平均年龄75±3.6岁,大于总体平均年龄69±10.2岁(P0.05)。结论多模式MRI指导下的脑梗死将时间窗扩大到12h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血管再通良好;血管早期再通可改善临床预后,血管再通的情况将来可作为监测预后的指标;症状性脑出血更可能发生于高龄、血管闭塞严重病情较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溶栓法治疗后循环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32例后循环动脉缺血的患者,其中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18例,脑梗死14例,采用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判断病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疗效(NIHSS),均进行溶栓法治疗。结果 17例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13例患者症状稍有改善,2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总有效率为93.75%。溶栓前NIHSS评分(19.6±3.7),治疗后3dNIHSS评分(11.2±4.2),治疗3个月后NIHSS评分(5.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法治疗后循环动脉缺血有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东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17-06—2019-12收治的18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术后90 d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并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 3~6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取栓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8例患者取得成功再通15例(83.3%),获得良好预后10例(55.5%)。取得良好预后组患者其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更短(t=-2.192,P=0.044),术前NIHSS评分(Z=-2.408,P=0.016)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Z=-3.560,P=0.000)更低,ASTIN/SIR评分(Z=-2.253,P=0.024)及BATMAN评分(Z=-3.319,P=0.001)更高。结论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评分(ASTIN/SIR评分及BATMAN评分)与良好功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疗效,探讨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8—2019-05新乡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26例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并对比术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26例AIS患者中,前循环梗死24例(92.3%),后循环梗死2例(7.7%)。起病至穿刺时间(139.93±120.22)min,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115.50±35.23)min。其中8例(30.8%)患者符合静脉溶栓标准,行静脉溶栓治疗后进行桥接取栓治疗。术后即刻造影21例(80.7%)血流再通TICI分级达到2b^3级,其中TICI 2b级8例,TICI 3级13例。术前NIHSS评分15.0±3.52,术后NIHSS评分6.96±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随访,12例(46.2%)预后良好(mRS评分≤2),其中0分4例,1分3例,2分5例。26例中5例(19.2%)出现临床死亡。结论对于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应用支架取栓技术治疗可以更好地早期开通闭塞血管,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9.
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治疗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及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均为大脑中动脉闭塞,其中合并同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合并同侧颈内动脉夹层1例,合并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合并基底动脉闭塞1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发病及术后的神经功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并记录患者发病至血管再通的时间。结果 12例均选择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治疗,10例行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术,2例行Solitaire支架植入术。术前NIHSS评分(18.1±6.3)分(10~31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34.2±155.9)min(60~654 min),术中血管再通TICI 2b级4例,3级8例,术后死亡5例,3例为心源性死亡,1例为大面积脑梗死,1例高龄(83岁)心肺功能障碍。7例患者获得随访,出院NIHSS评分(2.7±2.6)分(0~8分),术后3月随访mRS≤2分6例(50%),mRS2分1例(8.3%)。结论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更具复杂性和隐蔽性,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治疗是治疗院内急性缺血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血管内介入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高度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近期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对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yhy,DSA)证实为基底动脉高度狭窄(90%)并有相应临床症状的213例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临床症状变化、手术成功率以及随访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209例(209/213)基底动脉高度狭窄患者成功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8.12%,平均狭窄率从术前的(93.70%±2.51%)降至术后的(11.60%±3.90%)。围手术期并发症8例(3.76%),缺血性卒中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平均随访(18.70±3.80)个月,202例患者再次行DSA,平均狭窄率为(13.80%±4.20%)。5例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表现为症状性狭窄。结论基底动脉高度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有效、安全的优点,术后1.5年随访结果显示血管通畅率好以及能够较好的预防后循环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血管成像评定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评定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疗效的价值。方法对13例发病24h内入院的ACI患者应用尿激酶100万U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并对治疗前后MRA表现进行比较。结果13例ACI患者溶栓后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24h~90d,评分为62.6~88.9分)较治疗前(45.8分)明显提高(均P<0.0001),其中24h、72h(71.8分)增加最快,至14d评分最好者达100分,至90d可正常生活者5例。患者治疗前MRA均为大脑中动脉M1或M2段闭塞,远端血管不显影。静脉溶栓后MRA示血管完全再通4例(30.8%);9例较治疗前血管显影增多,但多呈纤细或断续显影。结论(1)静脉溶栓治疗ACI疗效确切,ESS评分明显增加。(2)ACI患者于治疗前后行MRA检查可以确切了解血管闭塞以及血管再通情况。  相似文献   

12.
后循环缺血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MRA表现。方法对12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头颅MRA、TCD、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等检查,分析血管病变程度及部位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结果 84例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其中59例椎动脉狭窄,16例一侧椎动脉纤细,2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4例,同时又有颈内动脉狭窄42例,分别为颈内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大脑前动脉起始段。结论 MRA是检测后循环缺血简便、快捷、无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原位狭窄并急性闭塞行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28例患者在发病6~8 h内接受一种或多种血管内治疗技术再通血管。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术后即刻采用m 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程度,术后72 h复查头颅MRI或CT,随访采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90 d的预后。结果术中即刻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再通率:25例患者(89.3%)血管再通良好,3例患者(10.7%)血管再通不良。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患者16例(57.1%),预后不良患者12例(42.9%)。其中死亡7例(25%),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3.6%);无血管内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多灶性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病灶分布和血管形态异常的特点,评估患者出院时的近期预后及其与病灶分布和血管形态的关系.方法 对34例经过MR/所证实的多灶性后循环缺血患者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DSA,全面分析病灶分布及血管形态异常的特点;同时对患者出院时的近期预后用改良Rankin分级(MRS)评分表进行评估,分析病灶分布及血管形态异常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多灶性后循环缺血患者最常被累及的部位是脑桥(22例),最常被累及的区段是中段+远段(12例);34例患者中有26例(76.5%)DSA显示出血管形态异常,最常被累及的动脉是椎动脉起始段(14例)和颅内段(13例)及基底动脉(7例);出院时7例患者(20.6%)存在预后不良,其中6例(17.6%)为重度残疾,1例(2.9%)死亡.近中远段同时受累和基底动脉受累的患者表现出预后不良.结论 血管形态异常是多灶性后循环缺血的重要病理基础和致病因素,病灶区段的分布和数目及血管受累部位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3年12月我院53例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行血管介入治疗。结果 1例术中出现出血,其余均成功栓塞。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8例、支辅助栓塞38例,动脉瘤100%栓塞36例(78.2%),90%以上栓塞8例(17.3%),90%以下栓塞2例(4.3%)。并发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无死亡。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评分为5分42例;4分4例。术后随访62013年12月我院53例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行血管介入治疗。结果 1例术中出现出血,其余均成功栓塞。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8例、支辅助栓塞38例,动脉瘤100%栓塞36例(78.2%),90%以上栓塞8例(17.3%),90%以下栓塞2例(4.3%)。并发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无死亡。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评分为5分42例;4分4例。术后随访612 m,平均(16.6±2.8)m,39例同栓塞当时相比无变化,5例复发,1例随访1 y后死亡,死亡原因为高血压脑出血,失访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发症相对少,治疗效果良好,患者致残致死率低,但存在潜在风险,如出现痉挛、缺血,后果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AD)与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就诊并同时行头部MRI和MRA检查的后循环梗死、单纯头晕、突发性眩晕伴平衡障碍、偏头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有无VAD分为椎动脉优势组和非椎动脉优势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疾病的发生率;记录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发生位置;分析VAD与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及弯曲方向的关系;Pearson检验分析椎动脉直径差异与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症状评分、基底动脉弯曲长度(BL)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3例患者,VAD的发生率为52.3%;优势组中后循环梗死患者105例(105/413,25.42%),突发性眩晕伴平衡障碍患者39例(39/413,9.44%)、面肌痉挛患者12例(12/413,2.91%)、三叉神经痛患者11例(11/413,2.66%),与非优势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199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优势组梗死主要发生在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PICA)(27/199,13.57%)和基底动脉供血区(BA)(45/199,22.61%)。PICA区梗死发生在VAD对侧的比例(20/105,19.05%)高于同侧(7/105,6.67%),BA区梗死主要发生在椎动脉优势同侧,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组中有117例存在基底动脉弯曲,明显高于非优势组(P<0.05),143例左侧VAD患者中,有92例患者椎动脉向右侧弯曲;73例右侧优势患者中有20例患者基底动脉向左侧弯曲。椎动脉直径差异与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336,P=0.001),与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呈正相关(r=0.432,P=0.004)。结论椎动脉优势人群后循环梗死、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发生率较非优势人群高;椎动脉优势合并后循环梗死中以PICA和BA支配区多见;椎动脉优势患者基底动脉弯曲发生概率高,其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势方向相反;椎动脉直径差异越大,基底动脉弯曲长度越长,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症状评分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SolitaireTM支架机械取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连续入组的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均使用SolitaireTM支架设备进行机械取栓治疗分析支架,分析取栓治疗的再通率及并发症,评估治疗90 d临床预后,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机械取栓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58.6±8.4)岁,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位数25.5分(21.3,29.5),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中位数8分(6.0,9.8),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中位数5分(5.0,5.0)。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3或2b级]28例(93.3%),6例(20.0%)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9例(30.0%)患者预后良好(m RS 0~2分)。9例死亡,死亡率为30.0%(9/30)。术前患者意识不清(P=0.014)及m RS评分较高(P=0.020)与不良预后(m RS2分)相关。结论使用SolitaireTM支架进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机械取栓,有较高的再通率,能够改善功能性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统计2014-2016年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收住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72例,按梗死部位分为A组(旁正中型)、B组(腹外侧型)、C组(脑桥被盖部)和D组(混合型),研究其与基底动脉狭窄50%、基底动脉狭窄50%、基底动脉迂曲扩张、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及无明显血管狭窄的关系。结果 72例患者中A、B、C、D组分别为42例(58.3%)、6例(8.3%)、6例(8.3%)、18例(25%);基底动脉狭窄50%18例(25%),基底动脉狭窄≥50%13例(18.1%),基底动脉弯曲扩张14例(19.4%),基底动脉发育不良4例(5.6%),无明显血管狭窄23例(31.9%);旁正中梗死与无明显血管狭窄有相关性(P0.05),混合型与基底动脉狭窄50%相关(P0.05);基底动脉弯曲扩张A组26.2%,高于B组(16.7%)、C组(16.7%)、D组(5.6%),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结论孤立性脑桥梗死与基底动脉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BAEP和MRA检查。BAEP异常患者治疗1周后复查,分析其前后变化。同时选取36例健康人行BAEP检查作对照。结果:治疗前患者组BAEP异常44例(73.3%),MRA异常35例(58.3%);治疗后患者组BAEP异常14例(23.3%)。对照组两项检查均正常。结论:BAEP、MRA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缺血定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主要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出现大面积梗死的患者运用定量化脑电图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大面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指标(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清同型半胖氨酸、梗死半球)、定量化脑电图相关参数(包括aEEG上边界、下边界、各频率绝对频带能量、95%频谱边缘频率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30例,其中存活组70例,死亡组60例。存活组患者的GCS评分高于死亡组(t=2.468,P=0.015),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存活组患者的95%频谱边缘频率(t=3.546,P0.01)显著高于死亡组,而其δ(t=2.834,P0.01)和θ(t=2.114,P=0.014)绝对频带能量均低于死亡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定量化脑电图检查结合GCS评分对于出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梗死的患者的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