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清代江苏如皋医家顾晓澜所著<吴门治验录>医案从而总结其学术成就与思想.方法 从顾晓澜修学成长、医技医德、口碑声望在当时的流传,更通过其集数十载医疗临证心得之<吴门治验录>所载医案,探索其临证思路;分析其理、法、方、药之运用经验.结果 顾晓澜医技医德双馨,从顾晓澜其诸多医案中可看出其融会贯通歧黄经典,专内科而旁通诸科;察病脉证互参,审证求因;治法求圆机活法,随证灵变;验案灵巧别致 分析深入浅出.结论 顾晓澜所著<吴门治验录>体现了清代中叶苏南社会医疗实践水平的一个缩影.其治学态度上辨证论治思想严格贯穿始终,学术上尊古而更重创新,善于推陈出新;重视诊断上脉证互参,审证求因;治法上讲求机圆法活,随证灵变;学术价值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可作为当代中医现代化进程中后人发扬继承古人中医学术精髓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3.
4.
中风良方--《古今录验》续命汤论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录验》续命汤 (以下称续命汤 )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由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组成 ,“治中风痱 ,身体不能自收 ,口不能言 ,冒昧不知痛处 ,或拘急不得转侧”。“风痱”者 ,今中风病之类也。《灵枢》云 :“痱之为病 ,身无痛者 ,四肢不收 ,智乱不甚 ,其言微 ,甚则不能言……”。《金匮要略》云 :“夫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 ,……”。可能由于对中风病的认识从“外风”学说到“内风”立论的转变 ,后世医家多弃而不用。现代黄竹斋、赵锡武、王占玺等诸家善用此方治疗中风病 ,但未从理论上做进一步阐… 相似文献
5.
6.
7.
基于“外风致中”理论指导,从外风的历史沿革及续命汤的方证、临证应用、药理研究等方面,探讨“外风致中”理论在中风病发病中的意义以及《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中风的效果,为中风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符为民教授从事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中风病急性期过程中,符为民教授强调"痰瘀热互阻"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以"祛瘀化痰,通腑泻热"为法,坚持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遣方用药,并擅用虫药以达通络熄风之效,对中风引起的脑水肿灵活运用活血利水之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深入探讨符为民教授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医学术思想.本文从病因病机、立法创新、用药特色等方面介绍符为民教授治疗中风病急性期临证经验特色. 相似文献
13.
14.
边大勤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2):118-118
[例一]孙某。女,72岁。患慢性气管炎8年。逢冬发作,近两周天冷,又发咳嗽,气短,动则喘甚,夜间不能平卧,咳吐白色泡沫痰,纳呆,腰膝酸软,便溏,曾服茶硷片及抗菌素未能控制。证属肺脾肾俱虚、痰浊内蕴而致。治宜宣肺湿脾益肾豁痰平喘。药用党参25g,干姜5g,茯苓25g,白术25g,五味子10g,细辛5g,半夏10g,川贝10g,地龙10g,苦参10g,熟地10g,故纸10g,葶苈子15g,白果15g,冬花15g,甘草10g。连服12剂,咳、痰、喘均消失,病愈。 相似文献
15.
16.
17.
1 湿温案傅某 ,男 ,35岁。 1 96 6年 7月 2 6日诊。高热旬余 ,晨起稍低 ,体温午后高达 40℃以上。西医诊为“伤寒”,用氯霉素等无效 ,邀余会诊。诊见 :壮热胸痞 ,口舌干燥 ,身重 ,胃纳极差 ,小溲短赤 ,时或谵语 ,舌苔黄腻、干燥无津 ,脉滑数。此乃湿热流连气分 ,郁久伤津 ,上蒙心窍故也。叶天士云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 ,可冀其战汗透邪 ,法宜益胃 ,令邪与汗并 ,热达腠开 ,邪从汗出。”治宜清解湿热 ,化痰开窍 ,佐以养津益胃。药用 :川连 5g,黄芩、焦山栀、青蒿、白薇、姜半夏、川贝、鲜石菖蒲、瓜蒌皮各 1 0 g,鲜芦根、梨汁 (冲服 )… 相似文献
18.
19.
1胆总管结石郗某,男,58岁,农民,2004年5月26日初诊。主诉:右胁肋部疼痛1年。该患者有胆结石多年,2002年末在外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1年余,右上腹及胁肋部时绞痛,反复发作。多次B超示胆总管扩张,内含结石。最近一次B超示胆总管2.2cm,内含有2.0cm×1.8cm强回声光团,其后伴声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