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医学坚持形神一元论,认为养生当"形与神俱"(《素问·上古天真论》),才能终其天年。关于形神,中医重视神对形的主宰作用,认为神为形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养神"成为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养神"又包含丰富的老年心理养生思想,所论述的老年心理养生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1中医老年心理养生原则1.1精神内守精神内守,即指精神不外越。神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这"三寡"是养"三宝"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用现代科学观点看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继业  张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4):1864-1864,1867
精、气、神是中医学说描述人体内外部表现及存在内涵的重要概念之一。在人们不断讨论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讨论精、气、神。中医学说认为“气”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元素,是一种运动着的精细的物质实体。从精神现象到物质现象,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活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对于“精”中医学说认为:“精依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类经附翼》说“气化为精,精之生成源于气,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精乃气之子”。对于“神”中医学说认为:“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总之神乃生命运动的抽象。  相似文献   

4.
精和神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精神相交调和,阴阳平和,人即安泰。精和神在中医辨治疾病和预防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须深入发掘古医从精和神辨治疾病的理论和思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辨治理论丰富而全面,从精神辨治疾病的思路也是张仲景辨治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其在辨治当中兼顾精和神的状态,注意调和精神。阐释精和神的含义及关系,展现中医辨证理论的特色内涵和思维方法,提炼并总结《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的典型证治,学习张仲景从精神辨治疾病的理论,有利于指导临床精确辨证。  相似文献   

5.
正俗言道"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人活一口气"。可见,我们中国人对于"气"的重视。中医学也认为,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又是一切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力。在人身"三宝"精、气、神中,以"气"的作用最为重要,这正如金代名医李东垣所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一  相似文献   

6.
<正>东方文化全方位回潮,从国际T台上的中国风到全民行动的养生热,中国人的生活正在实现由"富"到"贵"的质的转变,餐桌和衣橱足够丰富之后,中国人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情绪健康,中医养生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七情六欲"是个中性词。它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标签,也是我们作为这个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所拥有的情感世界的凝缩。七情六欲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把握  相似文献   

7.
中医五神学说的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于个体的精神心理活动及部分行为活动的一种认识,充分体现了中医"形神统一"的理论。在明确中医五神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中医五神与精神心理活动的相关性,基于此,通过对五神病变的临床表现进行概括总结,阐明中医五神学说对于精神心理活动异常疾患辨证论治的重要性。结合临床上一些精神心理活动异常疾患辨治的需要,拟建立一套基于中医五神学说的辨证思维模式,以期对中医临床医疗实践活动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精、气、神被视为中医的三宝。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神,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生命活动之神;狭义的神,指人体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即心理活动之神。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通过诊神、可以了解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素问·  相似文献   

9.
《灵枢·本神》关于神魂魄意志的定义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论述创立了中医神志学说的理论基础 ,它不仅使中医在精神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方面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而且在论治方面有独到的辨证方法和用药规律。在精神性疾病发病率日渐增多的现代竞争社会 ,有必要重温其内容 ,挖掘其理论 ,发展其学说。1 神魂魄意志参与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本神》谓 :“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此段内容为中医神志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它…  相似文献   

10.
赵德贵 《养生月刊》2017,(4):320-323
古医籍《寿世保元》有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 少思寡欲勿劳心. "大意是:人欲延年益寿,首先要敛气保精以养其内在精神. 的确,"养神"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只有精神健康,才能真正长寿.古代养生家强调指出:"神强必多寿. "这里所说的"神强"实为脑神健全之意,只有脑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动,脏腑协调、肢体运动、五官通利,全身处于阴阳平衡的正常生理状态.所以说,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寿之本,而调摄精、气、神的关键在于入静养神.  相似文献   

11.
道教哲学特色鲜明,对中医养生学影响深刻。道教“无为而治”、“虚而无形”、“精、气、神调和”的哲学思想,既构成了道教养生的理论基础,又融通于中医养生学之中,中医养生的“不妄作劳”、“精神内守”、“形恃神而立”的思想和原则与道教哲学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70-271
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目前,中医对其认识多局限于形体症状,并未深入挖掘疾病形成背后的精神心理根源。中医"五神"学说是中医认识整体生命以及心理活动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整体观与形神合一的思想。因此,从中医"五神"辨析血管性痴呆,基于精神心理层面搭建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五神"辨证体系,对临床上治疗血管性痴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阴阳五行,四诊八纲,五运六气,七情六欲,四气五味,都属于中医“气”的范畴。肺主气,以气为本,精属阴,气属阳。精和气在肺部合流。精气合一,“精气神”一体,精气和神气,构成“精神”的主要内核。气基因合一,形神一体。“阳主阴从”,同样强调了气和神在辨证施治中的重要性。“神”是精气合一的最高形式,换句话说,阴阳平衡是“神”的最佳生命存在和表达。“神者,水谷之精气”,“血气者,人之神”,形健则神旺,可见“形神合一”,是人体生理和生命力的最佳存在形式和表达形式。形与神皆根源于气,“气者,精神之根蒂也。”道法自然,天地之道,阴阳而已。本,气也,阴阳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所讲的神,是建立在人体各项生理指标正常值的基础上,是对人体的宏观和整体评价,尤其是在“四诊八纲”层次的辨证施治。精属阴,气属阳。阴平阳秘是人体阴阳和谐的最佳平衡状态。现代医学对气的研究,对阴阳的研究,对神的研究,尤其是对“神”的认知,始终同临床脱节。气,神,神志,神明,是中医对“神”各阶段的不同称谓,是形神一体,精气神合一,精气和精神最佳生理外在表达和抽象评价。人体理化和功能及生命力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医所讲的“神”。在“精气神”和“精神”层面,“神”只是气的高层和高端抽象评价;在治疗层面,理气调神互为因果。精气合一,气行血行,扶阳理论和甘温除大热理论,对健康的保持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精气血神”既是精神的生理过程,又是由低级向高级的“神”的抽象和表达,主宰者理,气也,神也。看病难、看病贵,要从国情出发。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大的临床疗效。大医情诚,首先是公益性,其次是责任和服务。几千年来,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始终是中医的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14.
王薛  滕晶 《中医研究》2011,24(4):1-3
"形神统一"是中医"整体恒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具体指筋骨肌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神包括自然界之神、广义及狭义之神。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紧密结合临床。遵从"形神统一、神主形从"的观点通过中医五神理论的阐释(病机层次及病机要素的组合),对一些精神心理性疾病进行相关性研究,拟以中医五神为维度探讨并建立精神心理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围绕"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展开的注解有很多,然诸家并未明确指出阳气的升降与"精""柔"的相互关系。因阳气升降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其主要分布状态亦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即魂、神、魄、精。笔者主要是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阳气升降思想的角度,阐述阳气在升降时空状态下的分布特点与"魂、神、魄、精"的生成路径,说明阳气升降对"神""筋"的影响:阳气按序升降则"魂、神、魄、精"的生成路径稳固,因而神、筋得养;阳气升降失序,即阳升太过或不及则魂、神、魄、精的生成不足,即少"精"失"柔",而神、筋不得所养,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精神意识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由此也可推断出阳气升降与"精""柔"的关系,"精"为阳气按序得降的结果,"柔"乃阳气按序得升而作用于人体的效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神"进行穷尽性分类辨析,归纳出"神"的四大要义:一是哲学层面上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与之对立的是宗教意义上超自然的"鬼神");二是人体生命现象的总概括,即广义神;三是与形、精、气相应的精神层面之神;四是思维层面上的"五藏神",即狭义神。另外,从人体生命现象总概括引申出医术出神入化之神和圣人通应神明之神,从形、精、气相应的精神层观念引申出"神门"等概念。因此"神"的翻译应视具体含义而定,在遵循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原则下,寻求对等译语,避免译语一概译为"spirit"或交叉混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78-280
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阐释中医之"神"的概念原型。通过对源域即宗教的和哲学的神与目标域即中医之"神"的映射,阐释了中医之"神"的概念来源、概念内涵和概念变迁。《内经》的神概念是基于物质层面的神,通常意义上的精神是物质神的功能之一。形神合一是以物质神为前提的对神的产生、运动以及功能、结果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高度概括。对其概念的阐释不仅有助于原有中医理论的理解,还有助于使其适应新的文化氛围,使其在现今获得新的发展,以充实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8.
明朝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中有一首七律:“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热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度百春。”细细品味,此诗堪称延年益寿之秘诀。 “惜气存精更养神”,大意是:若欲延年益寿,首先要敛气保精以养其内在精神。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精与气又是神的物质基础。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衰。  相似文献   

19.
胸痹心痛是当今心身疾病的重点疾病之一 ,情志因素在本病病因病机治疗康复等方面的作用 ,在防治过程中十分重视从精神情志与心脏功能异常的关系 ,以及全身整体健康的关系两方面对本病进行综合性调整 ,以达到精神充实 ,情志调畅 ,病愈得复 ,心身健康的目的。现结合临床实际总结如下 :中医的精神包括精与神两方面。精者 ,谓气血津液之精华 ,为物质基础 ;神者 ,谓“灵通”的体现 ,为意识功能活动的反应。精足而神定 ,二者相辅相成 ,其异常则损心伤心而致病。“精神”状况为预测机体康复的宏观标准。情志包括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相似文献   

20.
文章梳理了与"气"相关的几个字之间的源流关系,从文字学角度分析"气""氣"等字的构形理据,可以看出与"气"相关的5个字,相互之间有着时间上的继承与演变关系。"气""炁""氣""餼""乞"5个字,"餼""炁"字已经废除不用了,而"氣"字作为繁体字仍在使用。"气"作为"氣"的简体字在使用。"气"字概况表示了"云气"和"真气""廪氣"3个概念。而"乞"字则是"气"字的省减,被借用表示"乞借"之义。中医基础理论关于"气的基本概念"的3种观点均直接来源于"气""炁""氣"等字包含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