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比较大黄传统饮片与煮散颗粒在不同煎煮时间点总蒽醌含量、干膏收率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并比较大黄传统饮片和煮散颗粒在不同煎煮时间点煎出液中总蒽醌含量以及干膏收率。结果:煎煮5~60 min时,不同时间点大黄煮散颗粒煎出液中的总蒽醌含量及干膏收率均高于大黄传统饮片煎出液。结论:本试验验证了中药煮散省材省时之优点,以期为中药传统饮片应用形式提供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饮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粒度的炙甘草煮散饮片中成分煎出率及干膏收率,为炙甘草煮散粒度的选择提供合适范围。方法:将炙甘草粉碎制成四种不同粒度的煮散饮片,分别测定不同粒度规格的煮散饮片在不同时间点的指标成分与干膏的煎出率,再通过两两对比检验观察各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确定炙甘草煮散饮片最佳粒度范围。结果:炙甘草煮散饮片在各时间点的甘草苷、甘草酸及干膏收率均显著高于传统饮片(P0.01)。结论:综合考虑确定炙甘草煮散饮片适宜粒度范围为1.18~2.36mm。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苦杏仁煮散颗粒的煎煮工艺,并与传统饮片的煎煮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对苦杏仁煮散颗粒煎煮工艺的影响,以苦杏仁苷煎出量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优化煎煮工艺;对比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的溶出曲线及煎出效率,评价苦杏仁煮散颗粒煎煮质量。结果:优化工艺为:加12倍量水,浸泡10 min,煎煮2次,每次12 min;各时间点煮散颗粒煎液中指标成分的溶出量及干膏率均高于传统饮片,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煮散颗粒1 g的煎出效果约相当于传统饮片的1.2 g。结论:优选的煎煮工艺简便、快速,稳定可行,煮散颗粒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本试验可对煮散颗粒的研究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黄连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以溶剂(倍)量、煎煮时间为考察对象,干膏收率、盐酸小檗碱煎出率为考察指标,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用效应面法优化煎煮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及验证,并对比研究其与传统饮片化学计量关系.结果:二项式方程拟合度较高,复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21及0.9964,预测性较好;其优化工艺为取黄连煮散颗粒,加入15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15分钟.分别从盐酸小檗碱煎出率和干膏收率角度出发,煮散颗粒1g的煎出效果相当于传统饮片的1.57g和1.87g.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黄连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简便可靠,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优选的煎煮工艺稳定可行,且黄连煮散颗粒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白芷煮散颗粒与白芷传统饮片的煎出质量的对比,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白芷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在不同时间所含欧前胡素的含量以及干膏收率为指标,比较白芷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白芷煮散颗粒的溶出效果明显高于传统饮片。结论:白芷煮散颗粒相对于传统饮片有很大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牛蒡子饮片与粉末煎煮过程中牛蒡苷含量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牛蒡子饮片与粉末在煎煮过程中牛蒡苷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牛蒡子饮片和粉末在不同煎煮时间煎液中牛蒡苷含量.结果:从2~60 min煎煮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牛蒡子粉末煎液中的牛蒡苷含量及煎出率均高于牛蒡子饮片煎液,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从化学成分层次,验证了中药煮散省材省时之优点,为中药传统饮片应用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皮类、茎木类及果实种子类药材煮散与传统饮片的煎煮效果,为煮散的研究、生产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味皮类药材、3味茎木类药材及9味果实种子类药材为研究对象,将其制成煮散,对比分析煮散与饮片传统煎煮水煎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及干膏率。结果首先,煮散水煎液(10倍量水,煎煮10min)的干膏率及有效成分煎出量均不低于饮片的传统煎煮(10倍量水,煎煮50min);其次,不同用药部位的饮片,其煮散水煎液化学成分含量和干膏率与传统煎煮相比的比值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不同药材的质地和组织结构不同所致。结论从药学角度来看,传统饮片制成煮散,可以节省药材以维护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煮散还具有节省能源、方便患者使用以及保证取样均匀的优点,应当对煮散开展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皮现代饮片与传统饮片煎出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陈皮现代饮片和传统饮片煎出效果,为中药现代饮片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陈皮饮片在不同时间点的煎出液中橙皮苷含量和干膏收率为指标,比较现代饮片和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陈皮现代饮片1g的煎出效果约相当于传统饮片1.25g。结论:陈皮现代饮片的煎出效果较传统饮片相比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HPLC指纹图谱、指标性成分含量、出膏率、密度及pH值方面,多维度评价传统瓦锅煎煮与现代机器煎煮所得小柴胡汤的质量。方法:分别采用传统瓦锅煎煮法、机器常压一煎法和机器常压两煎法制备汤液。HPLC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4.6 mm,5 μm),检测波长为205 n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柱温为30 ℃,流速为1.0 mL·min-1,检测的指标性成分有甘草苷、甘草酸铵、黄芩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结果:3种方法制备的小柴胡汤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99%;机器两煎法中甘草苷、柴胡皂苷d的含量高于瓦锅煎煮(P<0.05),其余成分的含量、出膏率、密度与瓦锅煎煮无统计学差异(P>0.05);机器一煎法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柴胡皂苷a的含量低于瓦锅煎煮(P<0.05),其余成分的含量与瓦锅煎煮无统计学差异,机器一煎的出膏率和密度虽低于瓦锅煎煮,但均达到了瓦锅煎煮的90%以上。结论:小柴胡汤现代机器煎煮与传统瓦锅煎煮的质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恢复煮散 节省药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中药煮散的全面综述,回顾煮散的历史、阐述煮散的现状、展望煮散的前景。方法:对近10年来有关中药煮散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以实验的方式对煮散和传统饮片汤剂的制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应用中药煮散不论单方或复方煎出率都高于传统饮片。实验显示,在相同条件下,煮散较之传统饮片汤剂的制备可有效的节省药材二分之一以上;减少煎煮时间3/4以上,同时煮散的煎出率高于传统饮片。煮散较传统饮片既节省了药材、能源,又提高了煎煮质量。结论:"煮散"所具有的煎出率高,节省药材;煎煮时间短,节省能源等优势应得到不断发掘,这一研究不仅对祖国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解决中医界目前面临中药材缺乏的重大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房》2017,(7):954-957
目的:优化壮骨方煮散的煎煮工艺。方法:采用2因素5水平星点设计试验,以加水(倍)量和煎煮时间为自变量,以淫羊藿苷提取量和浸膏得率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方程拟合,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壮骨方煮散煎煮工艺并进行验证;将采用优化后煎煮工艺的煮散与传统饮片的煎煮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最优工艺为加16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20 min;验证试验中"归一值"预测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为2.97%;煮散与饮片经相同条件煎煮后淫羊藿苷提取量分别为1.234 3、1.132 4μg/g,浸膏得率分别为23.73%、17.84%。结论: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煎煮工艺方法简便、可靠,优化的煎煮工艺稳定、可行;壮骨方煮散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人参饮片的含量测定方法,并通过测定市售人参药材及饮片的总皂苷含量,进而探讨人参饮片的质量。方法:采用HPLC测定了5批人参药材及10批饮片中人参皂苷Rb1、Re、Rg1的含量。结果:人参药材与饮片总皂苷含量差异较大,且炮制后人参饮片中人参皂苷含量降低。结论:人参药材炮制后其质量存在明显变化,亟需制定统一标准进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孟妮  李魏林 《中国药师》2020,(6):1234-1238
摘要:目的:建立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胃康灵胶囊中芍药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e、甘草苷、甘草次酸和甘草酸的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方法:采用Sunfire OD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采用波长切换法:0~15 min为230 nm,检测芍药苷、甘草苷; 15~60 min为203 nm,检测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e; 60~80 min为250 nm,检测甘草次酸、甘草酸。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芍药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e、甘草苷、甘草次酸、甘草酸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2.51~625.30μg·ml-1(r=0.999 4)、3.25~162.30μg·ml-1(r=0.999 6)、2.66~133.20μg·ml-1(r=0.999 3)、2.19~109.70μg·ml-1(r=0.999 5)、2.12~105.90μg·ml-1(r=0.999 9)、7.37~368.30μg·ml-1(r=0.999 8)、3.81~190.60μg·ml-1(r=0.999 2)、6.11~305.30μg·ml-1(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101.4%,98.4%,97.9%,96.9%,97.6%,101.0%,99.0%,RSD均小于2.0%(n=9)。3个厂家9批样品聚为3类。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好,符合方法学验证要求,可用于胃康灵胶囊中上述8个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房》2017,(19):2688-2692
目的:比较黄芪破壁饮片煎煮、冲泡与传统饮片煎煮后有效成分溶出含量的差异,为黄芪破壁饮片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黄芪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最优的煎煮工艺[液料比(m L/g)、煎煮次数、煎煮前浸泡时间(min)]以及破壁饮片最优冲泡工艺[水温(℃)、液料比、冲泡次数],在各自的最优工艺下比较5种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在不同煎煮/冲泡时间点的溶出含量差异。结果:黄芪破壁饮片按最优煎煮工艺(液料比50∶1,煎煮前不浸泡,煎煮2次)煎煮5~10 min时其有效成分溶出含量已达到传统饮片煎煮(煎煮前浸泡30 min,液料比50∶1,煎煮3次)30 min的溶出含量;其在最优冲泡工艺(液料比75∶1,水温100℃,冲泡3次)下有效成分可以达到传统饮片煎煮时溶出含量的80%~90%。结论:黄芪饮片经过破壁后有效成分溶出速率更快,可以免去煎煮前浸泡时间,并减少煎煮时间、次数,煎煮效率显著提高;临床使用时可采用冲泡方式。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煎煮方法对半夏泻心汤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甘草苷及甘草酸铵的含量的影响。方法:按半夏泻心汤处方量,一法遵循传统的记载,去滓再煎(Ⅰ法)制备标准汤液,另法直接合煎(Ⅱ法)制备成标准汤液。用HPLC法分别测定两种方法制备的汤液的出膏率、浸出物含量,以及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甘草苷、甘草酸铵等成分含量。结果:Ⅰ法汤液的出膏率、浸出物含量明显低于Ⅱ法汤液(P<0.01),Ⅰ法汤液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甘草苷、甘草酸铵含量均明显高于Ⅱ法汤液(P<0.01)。结论:两种煎煮方法所得的半夏泻心汤质量存在差异,但由于出膏率和浸出物含量不完全等同于汤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提取程度,故以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甘草苷、甘草酸铵含量为评价指标,半夏泻心汤原方记载煎煮方法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甘草饮片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为甘草饮片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草苷和甘草酸为指标,采用HPLC法对十家饮片企业的甘草饮片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所测甘草饮片中的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全部达到《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甘草药材标准要求,且野生甘草饮片明显高于栽培甘草饮片。结论甘草饮片中的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差异较大,建议加强甘草产地适宜性、规范化栽培和饮片质量标准及工艺制备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药房》2017,(36):5140-5143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西洋参饮片中人参皂苷Rg_1、Re、Rb_1总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片中人参皂苷Rg_1、Re、Rb_1的总含量(作为参考值)。采用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NIRS)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饮片中人参皂苷Rg_1、Re、Rb_1总定量模型:根据参考值采集62份饮片样品,以标准归一化法联合一阶导数法预处理光谱,饮片样品中人参皂苷Rg_1、Re、Rb_1总含量测定最佳波段为7 664.23~5 236.05 cm~(-1)。结果:饮片样品中人参皂苷Rg_1、Re、Rb_1总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符合要求。人参皂苷Rg_1、Re、Rb_1总定量模型的校正集相关系数为0.991 03,校正均方差为0.010 26。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无污染,可用于西洋参饮片中人参皂苷Rg_1、Re、Rb_1总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8.
甘草、炙甘草饮片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家玲  康绍建  柴文英 《中国药师》2011,14(12):1751-1753
目的:考察市售甘草及炙甘草饮片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甘草中的含量测定方法对11批甘草饮片和10批炙甘草饮片中的甘草苷和甘草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l1批甘草饮片的合格率为36.4%;10批炙甘草饮片的合格率为100%。结论:市场上的甘草饮片质量参差不齐;炙甘草饮片的含量测定限度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9.
张晓东 《中国药房》2010,(47):4475-4476
目的:研究人参与附子配伍后不同制备条件对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参配伍附子后水煎液、浓缩膏及不同温度下的干燥细粉中人参皂苷的含量。结果:人参与附子配伍后,浓缩、干燥是人参皂苷类成分损失最多的制备工序。结论:人参与附子配伍浓缩、干燥温度不宜高于80℃。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陈皮压制饮片的煎煮质量。方法:采用传统煎煮法,以橙皮苷含量和干膏率为评价指标,考察陈皮压制饮片和普通饮片的煎煮溶出情况及二者在中药复方中的煎煮溶出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橙皮苷的含量;采用相似因子f2法比较二者溶出曲线的相似性。结果:在单味饮片和复方的煎煮中,压制饮片的干膏率和橙皮苷含量均高于普通饮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2相似因子比较结果f2=82,表明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溶出行为相似。结论:陈皮压制饮片不影响陈皮的煎煮溶出效果,且有效成分橙皮苷的含量较高,并具有易于运输、贮藏等优点,符合中药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