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UC1、MUC2与MUC4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MUC1、MUC2、MUC4粘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临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2例胃癌组织标本中MUC1、MUC2、MUC4在胃癌中的表达。结果:MUC1的阳性袁达率为82.6%,(76/92),不同组织学之间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在高分化腺癌中表达最强,表达程度与病人年龄、淋巴结有无转移密切相关;MUC2表达阳性率为83.7%(77/92),不同组织学类型肿瘤组织中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粘液腺癌中表达最强100%(7/7);MUC4的阳性率为41.3%(38/92),除性别差异外,与其它的临床资料无关。相关分析发现,MUC1的表达与MUC2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MUC1在不组织的类型的胃癌中表达不同,在高中分化腺癌中最高,并与淋巴转移有关;MUC2在不同组织类型的胃癌中表达不同,其中粘液腺癌表达最强,可作为研究粘液腺癌的指标;MUC4在胃癌中的表达下降,可作为研究胃癌发生、进展的指标。MUC1和MUC2之间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UC1、MUC2及MUC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相对正常黏膜组织中MUC1、MUC2、MUC3的表达。结果:MUC1、MUC2、MUC3在癌旁相对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7%、100%、100%,MUC1、MUC2、MUC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7%、60.0%、53.3%。黏蛋白MUC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黏蛋白MUC2和MUC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呈负相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黏蛋白MUC1的表达上调和MUC2、MUC3的表达下调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黏蛋白MUC1、MUC2、MUC3可成为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对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MUC1是一种膜结合型黏蛋白,在许多组织的上皮细胞表面都有丰富表达,对正常的上皮起润滑和保护作用;同时,MUC1可和多种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生化功能。然而,MUC1的异常表达也是多种癌症和炎性疾病的一个显著特性,由于MUC1在大多数肿瘤中超表达以及异常糖基化,所以,MUC1也被认为是一种肿瘤相关分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上皮特异性肿瘤蛋白MUCl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中的表达,探讨尿液MUCl在膀胱癌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IRMA)检测3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1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10例非膀胱泌尿系良性疾病及10例正常对照组尿液MUC1的表达水平,分析各组组间、不同分期和分级患者、初发与复发患者及术前与术后患者尿液MUC1的差异。结果膀胱肿瘤组患者尿液MUC1同各组尿液MUC1含量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膀胱肿瘤组中,不同分级、分期肿瘤患者尿液MUC1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发和复发肿瘤患者尿液MUC1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前与术后肿瘤患者尿液MUC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尿液MUC1不能作为膀胱癌的早期诊断筛选指标,但可作为疗效评价、预后判断的指标。MUC1属肿瘤基因表型瘤标。组织学的高表达并不一定平行于血液和尿液,特异性肿瘤基因瘤标应该是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筛选指标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MUC1-MBP联合TLR7/8激动剂R848对小鼠T细胞免疫活性的诱导作用,为寻找重组MUC1-MBP融合蛋白的合适佐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1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MUC1-MBP+ R848组(注射MUC1-MBP+ R848)和MUC1-MBP+卡介苗(BCG)组(注射MUC1-MBP+ BCG),每组7只。第2次免疫后第4~7天无菌取脾脏组织,测定脾指数;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测定各组小鼠的刺激指数(SI);ELISA法测定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γ(TNF-γ)和 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UC1-MBP+R848组和MUC1-MBP+BCG组小鼠脾指数均升高(P<0.01),SI升高(P<0.05),TNF-γ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且MUC1-MBP+R848组小鼠上述指标高于MUC1-MBP+BCG组(P<0.05或P<0.01);IL-4水平略微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MUC1-MBP+ R848组和MUC1-MBP+ BCG小鼠脾细胞中CD3+细胞、CD4+细胞和CD8+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MUC1-MBP 融合蛋白联合R848或BCG均能诱导小鼠倾向于Th1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R848是良好的MUC1-MBP候选佐剂分子。  相似文献   

6.
Toll样受体(TLRs)是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RR),主要通过2条信号通路向下游传递信号以发挥免疫学效应。经过下游分子诱导的TLR通过和其他PRR(包括其他TLRs)、免疫分子和蛋白酶类的交叉作用,即Cross-talk,与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TLR信号通路包括MyD88依赖信号通路和MyD88非依赖性信号通路(TRIF通路),其下游的信号分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在引导信号传导方向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LRs信号通路能完全激活炎症,而TLRs的Cross-talk参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预后和转归。TLRs的Cross-talk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肺损伤和脓毒症等炎症性疾病的发生过程中通过增加细胞因子的分泌、激活蛋白酶使免疫细胞过度活化和增强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加速相关疾病进程,甚至在炎症末期因机体免疫分子及免疫细胞消耗过度而引发免疫抑制,这阻碍了机体免疫稳态的维持。现对炎症性疾病进程中组织和细胞中TLRs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变化及其Cross-talk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深入了解TLRs的Cross-talk在炎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治疗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和靶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2、MUC5AC在原发性及结肠转移性卵巢上皮间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MUC2、MUC5AC在41例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良性12例、交界性9例、黏液性囊腺癌20例)、18例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将MUC2、MUC5AC表达与临床各病理资料间的联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8例卵巢的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均有MUC2表达,但无MUC5AC表达;(2)MUC2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1/12)、5/9、80.0%(16/20),MUC5A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2/12)、9/9、90.0%(18/20);(3)MUC2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MUC5AC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之间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MUC2、MUC5AC黏蛋白可用于原发与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肿瘤的诊断;随着卵巢黏液性肿瘤的发展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呈下调表达;MUC2的阳性表达率呈上调表达,其表达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细胞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黏蛋白(MUC1、MUC2、MUC5AC和MUC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20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应用组织芯片以及免疫组化等技术对黏蛋白家族成员M UC1、M UC2、M UC5AC和M UC6进行检测,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M UC1在89.4%的被检测病例中表达。MUC1高表达的乳腺癌病例更倾向于具有低组织学级别、雌激素受体(ER)阳性、无淋巴结转移等特点。MUC1的亚细胞定位,即胞浆伴胞膜表达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相关性。MUC2的阳性率很低,仅为4.3%。MUC5AC与MUC6在患者标本中的表达率分别是42.0%和22.2%。除了MUC5AC与低级别导管癌、ER阳性有关,以及MUC6与HER-2呈正相关外,与乳腺癌其他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UC1在大多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都有表达,而MUC2、MUC5AC及MUC6的表达率则相对较低。MUC1的异位表达可能是潜在的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癌中Plk1、MUC4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3例胰腺癌及其癌旁组织、3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5例慢性胰腺炎中Plk1、MUC4的表达.结果:胰腺癌中Plk1、MUC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24/33)、51.5%(17/33),与胰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的浸润、肿瘤的部位无显著相关(P>0.05).癌旁组织、慢性胰腺炎和良性胰腺肿瘤组织中Plk1、MUC4表达均为阴性.结论:Plk1、MUC4在胰腺癌中表达具有一定肿瘤特异性,可能是胰腺癌治疗的两个理想靶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MUC1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卵巢上皮性肿瘸的表达,探讨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9例卵巢上皮性肿瘤MUC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卵巢上皮性肿瘤临床及病理的关系。结果 MUC1在上皮性肿瘤中有表达,其表达率随组织恶性程度的升高,在良性卵巢肿瘤、交界性卵巢肿瘤、卵巢癌中依次增高;且与卵巢肿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但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结论 MUC1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UC1作为新型肿瘤标记物,对评价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癌变潜能及卵巢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T细胞上主要存在的一种抑制性受体,与其配体PD-L1、PD-L2相互作用,可抑制T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在正常机体中,PD-1/PD-Ls信号通路对维持机体的免疫耐受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肿瘤发生时,PD-1/PD-Ls信号通路能抑制T细胞的免疫反应而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本文从PD-1/PD-Ls的结构与表达、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PD-1/PD-L1的可溶性分子(sPD-1/sPD-L1)的表达特性及其对PD-1/PD-Ls途径的作用等方面简述了PD-1/PD-Ls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综述了抗PD-1/PD-Ls抗体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TIAM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TIAM1基因在大肠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细胞信号网络中的作用。方法:通过miRNA预测工具预测与TIAM1相互作用的miRNA,通过TIAM1基因敲除的大肠癌细胞株SW480表达谱数据分析与TIAM1基因缺失相关的miRNA。综合2种分析,挑选出最可能与TIAM1相关的miRNA。预测此miRNA的靶基因,并对靶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富集结果与TIAM1相互作用蛋白通路富集结果进行比较。将TIAM1缺失的SW480表达谱数据比野生型SW480表达谱数据中对数比大于1的基因集进行通路富集。对TIAM1相互作用蛋白网络中的蛋白进行通路富集。对TIAM1间接作用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中间传递蛋白进行通路富集。结果:直接预测与间接预测均表明miRNA hsa-mir-340最可能与TIAM1相互作用,通过通路富集结果的比较也发现hsa-mir-340功能上与TIAM1协同。对TIAM1缺失的SW480表达谱数据分析发现,TIAM1缺失后P53信号通路、DNA损伤的应答反应、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表达上调,表明TIAM1缺失可能与抑瘤作用增强相关。对TIAM1相互作用蛋白的通路富集可以发现TIAM1相互作用蛋白参与了细胞黏附、细胞骨架重构、细胞增殖与生长等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TIAM1与EMT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中间传递蛋白分析发现其主要由转化生长因子-?茁(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茁,TGF-β)受体、雄激素受体、核因子-?资B(nuclear factor-?资B,NF-?资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信号通路的成员构成。说明这些信号通路可能与TIAM1促进大肠癌EMT的发生相关。结论:预测hsa-mir-340能够调控TIAM1的表达,TIAM1的缺失可能导致抑瘤作用增强,TIAM1相互作用蛋白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TIAM1可能通过TGF-β受体、雄激素受体、NF-?资B、MAPK等信号通路影响EMT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功能,进而促进大肠癌EMT的发生和转移。  相似文献   

13.
丁丽娟 《医学综述》2015,(3):428-430
MUC1是最早发现的一种多功能大分子黏蛋白,正常情况下表达于多种上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在生殖系统中,MUC1的表达可能与月经周期中类固醇激素的变化有关。通过对MUC1在正常宫颈及其相关病变和宫颈癌中表达的研究,提示MUC1可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单独或联合其他生物学指标,用于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该文就MUC1的生物学功能、在宫颈病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人 MUC1-MBP 和 鼠 Muc1-MBP 疫苗的抗肿瘤作用,为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人MUC1-MBP和鼠Muc1-MBP融合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人MUC1-MBP组和鼠Muc1-MBP 组,ELISA 方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清抗人 MUC1 抗体与抗鼠 Muc1 抗体的交叉反应;LDH 法检测小鼠抗人 MUC1和鼠 Muc1 特异的 CTL 活性。通过小鼠肺癌转移模型及皮下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检测人 MUC1-MBP 和 鼠 Muc1-MBP 免疫诱导的抗肿瘤作用。结果:抗人 MUC1 抗体和鼠 Muc1 抗原可产生较强的交叉反应,抗鼠 Muc1 抗体与人 MUC1 抗原可产生较弱的交叉反应;人 MUC1-MBP 和鼠 Muc1-MBP 免疫均可诱导 CTL 杀伤活性,对 MCF-7 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48.7±7.1)% 和(54.6±7.8)%,对 LLC1 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61.9±10.2)% 和 (43.5±8.4)%。人 MUC1-MBP组和鼠 Muc1-MBP组小鼠 Lewis 肺癌的肺结节转移抑制率分别为 94.4% 和 68.5%;在人乳腺癌移植瘤实验中,人 MUC1-MBP组、鼠 Muc1-MBP组和 PBS 组小鼠肿瘤平均体积分别(23.5±15.7)、(56.5±46.7) 和(142.8±70.2) mm3,人 MUC1-MBP 组和鼠 Muc1-MBP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人 MUC1 和鼠 Muc1 有共同的 B 和 T 细胞表位,人 MUC1 诱导的交叉反应更强烈;人 MUC1-MBP 诱导的抗肿瘤活性强于鼠 Muc1-MBP抗肿瘤活性;人MUC1-MBP有希望发展成人类抗肿瘤疫苗。  相似文献   

15.
MUC1及CA-125在卵巢肿瘤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MUC1及CA-125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表达,探讨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9例卵巢上皮性肿瘤MUC1及CA-125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卵巢上皮性肿瘤临床及病理的关系.结果:MUC1及CA-125在上皮性肿瘤中有表达,其表达率随组织恶性程度的升高,在良性卵巢肿瘤、交界性卵巢肿瘤、卵巢癌中依次增高;且与卵巢肿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MUC1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UC1作为新型肿瘤标记物,对评价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癌变潜能及卵巢癌预后有重要意义;MUC1及CA-125两者结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MUC-1基因在胃癌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胃癌MUC-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活检标本和外周血中MUC-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56例胃癌病例中MUC-1 mRNA阳性表达率为48.2%,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3.6%,临床分期中I和II期病人阳性表达率MUC-1 RNA为33.3%,MUC-1蛋白为40%,而-Ⅲ期病人则分别高达65.4%和69.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外周血的癌细胞MUC-1高表达,阳性率为73%,结论:MUC-1是一种较好反映胃癌恶性程度和转移性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阿朴菲类生物碱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通过CNKI、Pubmed、CAS、Swiss Target Prediction 等数据库获得阿朴菲类生物碱代表性成分和生物碱抗抑郁的潜在作用靶点。对生物碱成分与抑郁症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和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并利用分子对接进一步验证其相互作用。结果:阿朴菲类生物碱代表性成分主要包括莲碱(roemerine)、蝙蝠葛林碱(menisperine)、无根藤新碱(cassythicine)等,作用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基基因(GRIN1)、5-羟色胺(5-HT)转运蛋白(SLC6A4)、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COMT)等靶点。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以及cAMP 信号通路等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初步预测了阿朴菲类生物碱抗抑郁作用机制,揭示了其多靶点、多通路整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UC1、MUC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胆囊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原发性胆囊癌组织和17例正常胆囊组织中MUC1、MUC2的表达。结果MUC1﹑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19%和47.62%;明显高于正常胆囊组织(29.41%)(P=0.001)和11.76%(P=0.010)。MUC1、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胆囊组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UC1、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胆囊癌组织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及Nevin分期也有相关关系。但与有无合并胆囊结石无相关关系。结论MUC1、MUC2可作为胆囊癌患者预后评价指标,有可能作为肿瘤微转移的诊断及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19.
MUC1、E-Cadheri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ucin1(MUC1)及E-Cadherin在胰腺肿瘤中的表达及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10例正常胰腺组织和52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MUC1,E-Cadherin的表达。结果:在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MUC1在胰腺腺泡及胰腺导管上皮细胞顶膜表达;E-cadherin均正常表达;在52例胰腺导管腺癌中,40例(76.9%)MUC1阳性表达,31例(59.6%)E-cadherin异常表达。MUC1阳性表达与病人性别、肿块大小无关(P>0.05),与肿瘤侵袭状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关(P<0.05);E-cadherin异常表达与性别、肿块大小无关(P>0.05),与肿瘤侵袭状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关(P<0.05)。结论:MUC1、E-cadherin是能较好反映胰腺癌恶性程度和转移性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可作为胰腺癌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中黏蛋白MUC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的黏蛋白MUC1的表达.结果:(1)交界性与恶性卵巢肿瘤中黏蛋白MUC1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显著性(P=0.0001);(2)黏蛋白MUC1与WHO病理分级、FIGO临床分期、大网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粘蛋白MUC1的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其表达强度与WHO病理分级、FIGO临床分期、大网转移相关,因此,MUC1的表达可作为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