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敏 《世界中医药》2011,6(1):88-90
中医无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特征归属于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慢乙肝是一种病机错综复杂、病情极易反复、临床难以治愈的疾病,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近几年来,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在慢乙肝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主要的有关临床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证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目前人类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全世界约有2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大部分为慢性携带状态。目前,我国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1.2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有3500万人,每年有大约40万人死于乙肝引起的相关疾病,防治任务相当艰巨。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由于目前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中医药治疗乙肝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现就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近几年来的研究作如下综述。1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及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学中虽无“慢性肝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3.
林晓春 《光明中医》2012,27(7):1429-143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常见病.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识到,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湿热毒邪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正气虚弱、脾胃功能受损是发病的病机,肝郁血瘀是病理变化的核心.结合临床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辨治体会,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由湿热疫毒之邪入侵、正气亏虚、瘀血阻络以及多种因素共同致病引起,发病因素有七:湿热、肝郁、脾虚、气滞、血瘀、阴损、阳虚,然湿热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始终。临床辨证可分为5型,肝郁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血瘀型、肝肾阴虚型。临床治疗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着手,采用专病专方、单味药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法,尚有针灸、穴位贴敷等特色疗法均可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王威  刘勇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0):494-495
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是我国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亦是全世界难治性疾病。由于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成为世界肝病的研究热点,而且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结合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中医药治疗本病进...  相似文献   

6.
7.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中元  魏芳 《光明中医》2009,24(8):1619-1621
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阐述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总结了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近况,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桂兰 《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2):574-576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况聊城地区中医院(252000)尹桂兰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综述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在我国属高发病,中医药治疗具有较好效果。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文献综述如下。1中医中药治疗钟磊等[1]用抗原汤(当归、...  相似文献   

9.
10.
徐莹 《光明中医》2009,24(4):687-688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施治联合苦参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保肝降酶药物,治疗组采用中药辨证和苦参素.两组疗程均为90天,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乙肝血清学及HBV-DNA阴转率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34.7%,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HBV-DNA阴转率为54.7%,优于对照组的8%(P<0.01).结论:中医药联合苦参素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及有效抑制病毒而改善乙肝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百令胶囊的临床观察来证实其抗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阳性药对照观察,治疗组30例服用百令胶囊,对照组30例服用大黄虫丸,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26.67%、73.34%,对照组为23.33%、63.33%。结论百令胶囊通过调节细胞免疫,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起到抗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入手,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指出:应加强对慢性乙型肝炎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述近年来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方法:主要对近十年米有关中药联合拉为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提高临床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结论: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提高临床疗效,但是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状况、乙型肝炎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56例慢性乙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成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五个证型,观察各证型与病程、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病毒基因分型及复制状况、脾脏大小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多见的证型,肝损害较轻;湿热中阻证譬车度肝损害较多;瘀血阻络证伴有轻至中度转氨酶升高,脾大;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CD4,CD4/CD8均值低于正常。结论:正气不足反应了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6月在玉林市中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13例,在本研究中共排除病例13例,合并酒精肝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6例。将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医用臭氧联合中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随访24周后ALT、HBV-DNA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用臭氧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传统配方和络舒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对肿大脾脏的回缩作用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方法:采用开放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176例患者随机分为和络舒肝胶囊治疗组74例和大黄■虫丸对照组102例,疗程3个月,随访6个月,部分病例纤维化指标进行治疗前后一次性会检。观察病人治疗前后症状、肝功能、B超下肝脾大小变化,做安全性检查。结果:和络舒肝胶囊治疗组在改善肝区痛、促进肿大的脾脏回缩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且疗效稳定(P<0.05)。在肝功能、纤维化指标的改善方面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和络舒肝胶囊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辅助药物,在改善肝区痛,促进肿大脾脏回缩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中西医结合三联法整体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观察其疗效。方法:191例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三联法治疗,即在西医支持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以院内中药制剂整体施治,以降酶退黄、调节免疫功能、调整蛋白比值、缓解门脉高压、软肝缩脾、利水、止血等,同时针对临床上的突出矛盾如昏迷、高黄疸、肾衰、顽固性胸腹水等,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或灌肠辨证施治,多途径给药、多靶点治疗。结果:19l例患者中,显效35例,有效110例,无效46例,总有效率75.9%。早期疗效明显好于中晚期。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慢性重型肝炎的有效率及降低病死率方面具有明确优势,精选重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中西药联合五联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进行探讨,为治疗慢性乙肝寻找更有效的药物和途径。[方法]将48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西药联合五联疗法,对照组患者给予a-干扰素,im。观测患者治疗前后的体征、症状、病毒复制指标、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治疗3个月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西药联合五联疗法治疗慢性乙肝对患者的体征、症状、抗干纤维化、抗病毒等的改善作用比a-干扰素强。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病毒携带与中医古籍温热病、传染病等记载与论述互为印证,《内经》伏气学说、《瘟疫论》"杂气"、"疫毒"是词异义同。治疗按体质分型、据舌脉论治、以脏腑辩证、从气血施方、专家验方、按药理分类、单纯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各有所长,激发疗法、从逆法等创新思维提供新思路,中西医结合逐渐被重视。以辨证理论为指导,中医药在治疗ASC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亦缺乏大样本临床试验数据支持。未来应积极探索、建立、发展规范的中医诊疗及疗效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