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心电图是诊断心梗的重要手段,异常Q波是心梗后心肌坏死的重要标志。然而,某些情况下,心肌梗死发生后却没有出现异常Q波;而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发生心梗却出现了异常Q波;前者称为等位性Q波,后者称为位置性Q波。如何能及时、正确地识别等位性Q波与位置性Q波,避免发生误诊误治及漏诊漏治。特别是没有其他辅助检查的基层医院,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王莉 《华夏医学》2002,15(3):352-353
在临床上引起异常 Q波的情况很多 ,多数异常 Q波是由心肌梗死引起 ,但并非所有的心肌梗死均能在心电图显示异常 Q波 ;反之 ,心电图产生的异常 Q波又非由心肌梗死引起 ,这些异常 Q波不一定是心肌坏死的反映。现将笔者收集的 1 6例非梗死性 Q波做分析、探讨 ,旨在提高对异常 Q波的认识 ,对非梗死性 Q波做出正确的诊断 ,以免误诊为心肌梗死。1 临床资料1 .1 资料来源与方法1 995年 2月至 2 0 0 1年 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出血患者 382例其中出现异常 Q波 8例 ,急性左心衰 2 56例中出现异常 Q波 4例 ,肺气肿、慢性肺心病 2 51例中出现异常 Q…  相似文献   

3.
<正> 心肌梗死分为有Q波心肌梗死和无Q波心肌梗死,临床上发现心电图有Q波的,可能是心肌梗死,但也可能不是心肌梗死,要结合临床症状与辅助检查来确定。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患者,男,78岁,退休工人。主因反复发作心前区疼痛  相似文献   

4.
心电图Q波异常是心肌坏死的表现,但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波消退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我院近年来遇到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梗死后7~20天内Q波完全消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等位性Q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3月~2008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临床资料完整的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有59例(47.2%)出现等位性Q波,多数同时符合等位性Q波的两个以上诊断标准。其中,小Q波5例(8.5%),进展性Q波10例(16.9%),V1-V4R递增不良28例(47.5%),两个连续胸导R相差≥50%10例(16.9%),同一导联R进行性丢失25例(42.4%),RⅡ、avF≤0.25mV,伴QⅡ1例(1.7%);RⅡ≤0.25mV,伴QⅢ、avF1例(1.7%),Q波区1例(1.7%),QRS起始部切迹顿挫2例(3.4%)。结论等位性Q波可提高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尤其对急性无Q波性心肌梗死、极早期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心肌梗死按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无Q波型心肌梗死(NQMI)和有Q波型心肌梗死(QMI)。两者在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区别。本文通过随诊,研究NQMI和QMI患者的近期生存率。旨在探讨具有不同心电图特征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6个月)预后。 1.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Q波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T波变化与心室重塑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病206例Q波性前壁心梗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测定左室收缩未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未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了解心室重塑情况,按T波直立和倒置分二组。结果 T波倒置组心功能差,预示不利的左室重塑。结论 本文分析发现心梗后,T波倒置组左室重塑及心功能改变与T波直立组比较严重,有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异常Q波在临床上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但有一部分异常Q波,而非心肌梗死的患。本对10例心肌病伴非梗死性异常Q波的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于异常Q波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濉溪县中医院1092例住院病人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结果 发现异常Q波95例,占87%,其中梗死性Q波仅为44例,非梗死性Q波51例.见于肺心病,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性心脏病,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病,脑血管意外,预激综合症等.结论 异常Q波可见于心肌梗死外的许多疾病,一定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等位性Q波(即不典型坏死型QRS波)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初诊为心功能不全患者入院后动态观察心电图存在等位性Q波,动态观察血清心肌酶学与肌钙蛋白I,最终确定为急性心肌梗死36例进行心电图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漏诊心肌梗死,其中存在对应性R波增高、QRS波群顿挫、AVR导联变化的等位性Q波类型易漏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心电图合并束支阻滞者,合并原位陈旧心肌梗死者易漏诊,非ST段抬高者易漏诊.结论 通过提高对心肌梗死时不典型坏死QRS波心电图表现的认识,可以减少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1.
谭贺怡 《广州医药》2006,37(5):31-33
目的 从心电图的不同特征上鉴别诊断心肌病与心肌梗死.方法 对心肌病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Q波的波形、时限、伴随ST-T改变、出现导联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异同之处.结果 心肌病的异常Q波时限明显变窄,在QRS形态、Q波出现导联、伴随ST改变等方面均与急性和陈旧性心梗Q波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心电图是鉴别心肌病Q波与心梗Q波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莉 《当代医学》2009,15(27):44-4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变引起非梗死性Q波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046例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12~18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2046例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中,有12例心电图出现ST段改变及异常Q波,发生率为059%。本组12例患者的心电图ST—T无动态演变过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T均为正常,患者无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故考虑为急性脑血管病变引起的非梗死性Q波。结论异常Q波多数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但不一定都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急性脑血管病变也可引起非梗死性Q波。  相似文献   

13.
非梗塞性Q波     
异常Q波是指Q波的宽度≥0.04秒,Q彼的深度≥同导联R波的1/4,或在不应出现Q波的导联出现Q波,它是心肌梗塞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但不是独有的心电图表现.许多非梗塞性疾患可产生异常Q波,称为非梗塞性Q波.文献报道至少有20种疾病可产生Q波,现将非梗塞性Q波产生的常见因、临床特点及机制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从心电图的不同特征来鉴别诊断心肌病与心肌梗死。方法对心肌病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Q波的波形、时限、伴随ST-T改变、出现导联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异同之处。结果心肌病的异常Q波时限明显窄,在QRS形态、Q波出现导联、伴随ST改变等方面均与急性和陈旧性心梗Q波有显著差别,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别。结论心电图是鉴别心肌病、心梗Q波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心电图与心脏彩超联合检查与诊断心肌梗死与非心肌梗死异常Q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心电图检查提示Q波异常的56例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无心肌梗死病史但心电图检查提示Q波异常的患者,行心脏彩超检查,分析两者诊断与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56例患者心电图检查均提示存在异常Q波,但其中36例患者静息状态下,心肌断层图像显示并不存在心肌梗死表现,且心电图检查并不存在心肌梗死特征性的演变规律。56例患者均经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联合检查证实急性心肌梗死20例(35.7%),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8.9%)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5例(8.9%),肺部疾病5例(8.9%),高血压心脏病10例(17.9%),肥厚性心肌病6例(10.7%),束支阻滞5例(8.9%),预激综合征2例(3.6%),右位心2例(3.6%),主动脉夹层1例(1.8%)。结论在传统心电图检查基础上辅助应用心脏彩超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价值较高的参考信息,同时可提高疾病确诊率,降低心电图检查的误诊及漏诊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目的 探讨 Q波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2方法 选取≥ 70岁无 Q波 (A组 6 0例 )和有 Q波 (B组 6 1例 ) AMI患者及≤ 70岁无 Q波的 AMI患者 (C组 5 8例 )进行对照研究。3结果  A、C组房颤的发生率高于 B组 (P<0 .0 5 ) ;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亦高。 A组接受溶栓治疗者较 B、C组少 ;A组与 B组病死率无差异。但 1年内病死率 A组高于 B组。 4结论  Q波的存在对高龄 AMI患者的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人异常Q波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老年人异常Q波148例,均经心电图、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结合临床明确诊断。结果非梗死性Q波组122例(82.4%),其中位置性Q波95例(77.9%),异常Q波19例(15.5%),酷似急性心肌梗死8例(6.6%)。Q波心肌梗死组26例(17.6%),其中ST—T抬高动态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18例(69.2%);T波倒置符合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30.8%)。结论老年异常Q波应进行心电图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及结合临床病史全面综合分析,除外非梗死性Q波,应提示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根据体表心电图是否有病理性Q波的出现,可以把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NQMI在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近期和远期预后以及治疗处理方面均与QMI有所不同。本文对NQMI患者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无Q波心肌梗死 (NQMI)的临床特点 ,将近 10年来我院和住院的 40例NQMI的临床资料 ,与同时期 90例有Q波心肌梗死 (QMI)对照。结果NQMI发病前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绞痛病史者明显多于QMI患者 ;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低于QMI患者 ;近期病死率亦低于QMI ,NQMI因临床症状轻、不典型易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心肌梗死(MI)136例,其中NQMI组45例,Q波心肌梗死(QMI)组91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NQMI组室速或室颤,泵衰竭和心源性休克(6.7%、8.9%、6.7%)显著低于QMI组(14.3%、20.9%、18.7%),P<0.05。②NQMI组梗死后心绞痛和再梗死率分别为37.8%和15.6%,高于QMI组(18.7%和8.8%),P<0.05。③NQMI组心绞痛(91.1%)高于QMI组(71.4%),P<0.05。④NQMI组住院病死率为6.7%,低于QMI组(16.5%),P<0.05;而1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率NQMI组为33.3%,高于QMI组(15.4%),P<0.05;⑤NQMI组并发糖尿病占24.4%,高于QMI(12.1%),P<0.05;⑥2组间高血压、高血脂、性别、Zung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60岁以上老年人NQMI高血压、高血脂、性别、Zung评分与QMI相似。但发病前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者较QMI者多,其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较QMI低,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较QMI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