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股骨头坏死姑息性治疗的方法。方法:有滑膜切除、股骨头坏死区减压、旋股外动脉升支植骨块于股骨头颈交界处植入。结果:本组共16例,临床治疗效果优:11例,良:3例,有效:2例。结论:①旋股外动脉的升支绕股骨颈前方行走,参与股骨颈基部的动脉环,距离髋关节囊位置近,血供肯定。②取旋股外动脉升支作移植骨的血运来源具有解剖方便,血管蒂较长,用Smith-petersen切口手术减压、植骨在一个切口,一次完成等优点。③对于年轻的成人股骨头坏死患者,尽可能选择修复股骨头--姑息性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在15具30侧的成人标本上,用大红油画染料氯仿溶液和ABS丙酮溶液进行髂总动脉灌注.解剖和铸型后观察股骨头动脉的来源、数目、外径及分布范围. 结果 髋关节的近侧动脉环主要营养关节囊,而远侧动脉环对股骨头血供起重要作用,其中参与组成近、远侧动脉环的旋股内侧动脉分布最广泛;股骨头的营养动脉有上、下、前、后4组颈升动脉,其中来自旋股内侧动脉的上颈升动脉有外径较粗、数量较多的分支营养股骨头. 结论 ①髋关节的近、远侧两条动脉环是该关节血供的主要动脉来源;②旋股内侧动脉是供应股骨头血液的主要动脉来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治疗的45例(48髋)进行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4-60个月,优良率为85.41%,且I、II期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III、IV期患者。结论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股骨头坏死的患者120例(124髋),行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3~6年,优良率为89.26%,且Ⅰ、Ⅱ期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Ⅲ期患者。结论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可迅速重建股骨头的血供,对治疗股骨头坏死效果明显,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阔筋膜张肌的动脉血管分布,神经支配,肌腹和肌腱的长度等。结果:阔筋膜张肌动脉来源有旋股外侧动脉和臀上动脉,该肌由臀上神经支配,肌腹长度为112.31±3.13mm,髂经束的长度为315±6.8mm,额前上棘水平至腹肌外侧缘的距离,男性为168±7.5mm,女性为176±6.8mm。结论:阔筋膜张肌血供丰富,肌腱膜长,位置邻近腹股沟区,可作为巨型腹股沟疝修补的供体。  相似文献   

6.
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成人尸体标本65具(男35,女30),解剖、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分支与吻合;测量外径、夹角和可游离长度;观察股深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5.53±1.15mm;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外径分别为3.14±0.65mm和2.96±0.47mm,与主干的夹角分别约85.2±14.5°和135.3±12.5°。在股三角中部,由前向后依次为隐神经和股动脉、股静脉,股深静脉和股深动脉者占74.37%,股深动脉前后还与一些小静脉和纤维索相邻。结论股深动脉可用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但与附近血管神经的关系复杂,容易造成多发性血管损伤;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可作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血管。  相似文献   

7.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Perthes病)是骨科难治之症,股骨头骨骺血运受阻是产生Perthes病的重要原因。本病多见于4~8岁儿童,由于48岁儿童只有一条外骺动脉供血股骨头,因此,增加股骨头血运被认为是治疗Perthes病有效方法。我院设计了旋骨外侧血管升支的髂嵴支和髂前下嵴支双骨膜瓣转移治疗Perthes病,2004-2006年,临床应用22例,疗效满意。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提供临床颈外动脉插管的解部学依据,提高插管术的成功率。方法:利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教学用的成人尸体30具。对60侧颈外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颈外动脉的发起部位距甲状软骨上缘的距离为14.8±3.3mm,面动脉、颞浅动脉发起部位距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分别为68.0±1.8mm和65.4±13.4mm。结论:临床面动脉插管是从甲状软骨上缘15mm处将导管插入颈外动脉内。导管头端留在距插入部6.5mm处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在30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膝上外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和股外侧肌动脉的来源、行程、分支分布及其吻合。上述动脉间存有2.4(1~4)支的吻合支,外径为0.6±0.2mm。吻合有两种类型:(1)直接吻合(占90.0%);(2)桥接吻合(占10.0%)。从解剖学角度证实,股前外侧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膝周软组织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用成人尸体下肢 6 0侧 (男 30女 30 ) ,对足底血管和神经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足底内侧动脉起始部外径是 :男 1.6 8± 0 .2 2mm ;女 1.32± 0 .19mm ;足底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是 :男 2 .0 0± 0 .2 7mm ;女 1.73± 0 .2 7mm ,两性间有显著性差异。足底内侧神经起始部横径是 :男 2 .95± 0 .6 5mm ;女 2 .90± 0 .6 2mm。足底外侧神经起始部外径是 :男 2 .6 8± 0 .82mm ;女 2 .31± 0 .5 3mm ,两性间无差异。同时确定了足底内、外侧动脉 ,足底内、外侧神经 ,足底动脉弓、神经弓的体表投影 ,从而为临床医生确定神经血管的位置和局部手术时足底神经的麻醉提供形态学资料。另外 ,对足底内、外侧血管、足底内、外侧神经和足底动脉弓、神经弓的分支进行了显微外科解剖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断指再植显微外科手术提供了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解剖、观察50侧国人成年尸体的股深动脉分支,分为6种主型:深全干型为72±6.35%,深外干型为18±5.43%,深内干型为4±2.77%,深内升(降)干型、深升(降)干型及深孤独干型分别为2±1.98%。并就旋股内、外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及应用解剖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50例(100侧)成人尸体左、右股动脉长度为297.29±31.06mm和294.43±31.02mm,外径为5.55±1.61mm和5.42±1.42mm,左、右腘动脉长度为167.34±17.67mm和168.54±17.30mm,外径为5.48±1.17mm和5.53±1.38mm。男女间的股动脉长度及外径和腘动脉外径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Deep femoral artery (DFA) aneurysms are extremely rare cases of aneurysms that are difficult to diagnos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port was to discuss the timing and method of surgery for this disease.Patient: We encountered an asymptomatic left DFA aneurysm that was discovered along with a symptomatic aneurysm of the right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SFA). Both sides of the aneurysm were resected with Dacron knitted artificial vascular grafts (Gelsoft™ Plus, Vasctek, UK) simultaneously.Result: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right SFA had good blood flow, but the graft of the left DFA was occluded. The occlus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caused by insufficient blood flow in the graft.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s.Conclusion: The coexistence of DFA aneurysms should be examined if other aneurysms are found. DFA aneurysms are at a high risk of rupture. Careful follow-up is required, and intervention is recommended when the diameter exceeds 35 mm.  相似文献   

14.
大腿前部皮瓣微血管构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大腿前部皮瓣分为九个区,各切取两个组织块,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皮辦血管网共分五层,即:乳头层、乳头下层、真皮深层、浅筋膜层和深筋膜层血管网。并对各层血管网的网眼内经和密度作了测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法对患者股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和中医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予降脂药普伐他汀20mg;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活血通脉法,两组均12周为1疗程。结果:两组均可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活血通脉法可有效改善股动脉硬化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且对降脂有一定作用;治疗组治疗后股动脉IMT均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股动脉IMT均值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脉法可能有降脂及减缓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东方  苗云江  杨波 《海南医学》2002,13(11):61-62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我院 2 0 0 0年 5月到 2 0 0 2年 10月住院、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 3 0 0例 ,按股动脉途径或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 ,比较其使用导管数、X光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导管使用条数分别为 2 .3条和 1.3条 (P <0 .0 1) ;X光照射时间分别为 5 .3 2± 3 .5 8min和 4.64± 3 .2 5min(P <0 .0 5 >;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2 1.6± 10 .5min和 15 .1± 10 .2min(P <0 .0 1)。成功率分别为 98.1%和 97.9% (P >0 .0 5 ) ;血管并发症分别为 13 .1%和 3 .5 7% (P <0 .0 1) (不包括疼痛和导尿等非血管并发症 )。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不需卧床 ,病人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节省费用 ,减少X光照射时间。安全、可行、便捷、经济。作者推荐使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双导丝球囊预处理病变,是否会对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产生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本中心诊疗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接受普通球囊(plain-balloon-angioplasty,PBA)结合DCB(对照组)治疗,20例接受双导丝球囊结合DCB(观察组)治疗,根据TASC分级标准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级,并记录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监测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1年随访时需对其进行Rutherford分级。 结果2组病例均顺行真腔开通病变,完成手术治疗,2组病例靶血管病变长度及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处理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术中远端栓塞2例,观察组1例;对照组1例,最终截肢。对照组球扩后有1例患者出现限流性夹层,应用补救支架1枚。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2组病例ABI均较术前升高,术后3、6、12个月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相比PBA结合DCB,双导丝球囊结合DCB可有效降低再干预率,且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但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长期随访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背景]探讨5F共用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中的应用可行性.[病例报告]采用5F共用导管给107例患者(Allen’s试验呈阳性)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桡动脉穿刺成功者为105例,改行股动脉穿刺者为2例;改用JL4.0者为1例,改用JR3.5者为3例,其余均采用5F共用导管获得成功.[讨论]5F共用导管应用于经桡动脉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短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术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9月~2006年7月180例接受PCI术病例,依据手术进入途径分为桡动脉组87例、股动脉组93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7例出现桡动脉痉挛,股动脉组4例出现下肢皮下血肿。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比例、支架施放部位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卧床时间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施行的急诊例数方面,股动脉组明显高于桡动脉组(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PCI,效果相近,同样安全有效,而外周血管并发症较轻,并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20.
股深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超声对股深动脉血流动力学探查意义。方法 应用双功彩超对34条正常动脉的肢体与20条股浅动脉闭塞肢体的股深动脉进行血流动力学研究。通过对股深动脉的阻力指数(RI)、股深-Guo动脉侧支指数(PPCI)以及动脉造影的股深--Guo动侧支建立和开放程度的评分进行相关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 表明RI可作为评价股深-Guo可作为评价股深--Guo动脉侧支建立和开放的指标之一,可为利用股深动脉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