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8家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统计分析,探讨我州习惯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发掘警戒信号,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黔南州8家二、三级医院2012年上报的ADR报告表393例,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筛选方法,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及转归、累及系统及ADR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44岁的患者ADR发生率高,抗生素药品ADR发生频次最高,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居多.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改变不良用药习惯,减少抗微生物药的应用和静脉给药比例,科学合理用药,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床用药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及引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用药82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高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ADR以皮肤反应最多,其中各种皮疹和瘙痒症常见。结论:只有加强ADR监测与报告,不断掌握药品可能存在的各种不良反应,审慎用药,才能避免或减少ADR重复性,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何美英 《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28-128,130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促进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12月的ADR报告105份,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05例ADR共涉及药品70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59.05%;静脉滴注给药的ADR占80.00%,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报告工作,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上报的179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老年人、儿童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抗微生物类、中药制剂类药物引发ADR比例较大,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方式,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属器官损害较常见。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医疗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统计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发生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集到的226例ADR患者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在226例ADR患者资料中,男127例,女99例;其中,抗生素药物ADR82例,占36.4%。结论:上报的ADR例数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年龄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应审慎用药,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2007年5月的2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290例ADR报告中,男性人数略多于女性;60岁以上人群人数略高于其他年龄段。联合用药占72.07%;静脉注射占81.72%;引起ADR的药品依次为抗感染药、中成药、心脑血管用药、泌尿系统用药;ADR的临床表现依次为皮肤过敏、免疫系统反应、胃肠反应等。结论:应加强对门诊患者和慢性反应患者的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27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发生的272例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主要年龄在60岁以上;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主要临床表现多为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临床护士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认知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芳 《华夏医学》2003,16(5):611-612
目的:探讨护士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掌握程度。方法:通过对25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影响临床护士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护士掌握用药知识的深度不够,对ADR监测知识缺乏,未充分认识到ADR监测的重要性。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ADR监测各环节的要求,加强护理队伍的自身建设,激发护士更好地投入到ADR监测工作当中,自觉地向患者介绍用药知识,指导患者正确反映用药后的不良感受,及时发现新的、特殊的、重大的药品不良反应,以推动合理用药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用药期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内科病房在2018年全年收治的200例老年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分成ADR组与非ADR组,并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与相关的情况。结果经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数目、营养状况、给药途径、给药疗程、给药剂量、用药种类数目、肝功能、肾功能、ADR病史资料进行比较,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用药治疗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概率非常高,对此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很多的,所以要不断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测,安全合理用药,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防范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某院2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08年1~12月上报的245份ADR报告,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所涉及的器官及系统、临床表现、中药制剂、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45例报告涉及16类药物,其中抗微生物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33.1%),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最高(26.5%),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较多(38.0%),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 25例(10.2%),严重ADR 6例(2.4%).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2014—2017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总结规律,借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4—2017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750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750例ADR中,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构成比最高,涉及的药品有 213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诱发的ADR居多(33.73%),静脉滴注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 (77.33% ),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和反应,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广东省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喹诺酮类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对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6年接收的喹诺酮类药品AD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女性患者ADR发生例次略高于男性,其中以18~4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注射剂最容易引起ADR,发生ADR的喹诺酮类药物以左氧氟沙星最多,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喹诺酮类药品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规范喹诺酮类药品的应用并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0~2004年收集的12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ADR中,主要与抗感染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偏大、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较长有关;过敏反应所占比例较大;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抗生素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结论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质量、患者年龄及体质等因素均会影响ADR的发生。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近几年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我院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集并上报的46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时间、用药方法、药品类型以及药品工艺有关。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促进合理应用抗感染药,减小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肖方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X):179-180
目的:通过对178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加强药品安全意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6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汇总、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较为普遍,使用频率越高,发生几率越大。结论:临床医师与药师在患者使用药物之后要加强ADR监测,确保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3年上报的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涉及的药品中,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构成比为54.69%,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高,构成比为41.86%。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方法对162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用药途径、药品类别、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2例ADR中,60岁以上老人ADR的发生率最高;不同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发生ADR的比例最高,为55.56%;药品种类以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91例,占56.17%;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多见,有79例,占48.77%;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及其他系统的损害。结论应高度重视药品不良反应(ADR),用药前要严格审查患者对药品的适应症,用药时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12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08年10月122例不良反应资料,探讨其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分类、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2例不良反应分析表明,性别之间、年龄之间发生ADR没有差异性;抗生素所产生的ADR患者最多,占总数的20.49%;ADR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过敏的比例最高,占29.51%;静脉用药出现ADR的比例最高,占57.38%。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有明显联系,所以在患者的用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尽量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7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雁 《当代医学》2010,16(34):117-118
目的探讨分析2010年1~7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监测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l~7月上报的206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6份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发生ADR170例(占82.4%),涉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系统为主(57.3%),药品类别以抗感染药为主(68.9%)。结论 ADR监测工作意义重大,加强ADR监测更有助于保证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石彬  尹燕国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9):666-667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上报105例AD R按年龄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ADR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为主;105例ADR中所涉及的药品共73种,抗菌药物居首位;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加大临床ADR报告和监测力度,做好ADR知识的宣传,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