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刘刚综述王海燕审校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但是,目前IMN的病因、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其临床发展快慢不一,其中约25%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自缓解,还有20%~40%的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检索知网(CNKI)、万方(Wan 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有关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后,对纳入文献从中医证候及其关...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特异性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国外报道它占成人原发肾病综合征(NS)的25%~40%,本研究所的统计为20%,是位居首位的病理类型[1-2]。虽然有关的研究已进行了20余年,但由于其病情变化缓慢且自发性波动、预后差别大以及药物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足细胞裂隙隔膜相关蛋白基因NPHS1、NPHS2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联。方法:收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200例,其中实验组(IMN)38例,对照组(非IMN)162例,两组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获得基因组DNA进行序列分析、测定,分析NPHS1基因G349A位点、NPHS2基因G686A,C695T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与中医证型关联。结果:(1)两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NPHS1基因G349A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纯合突变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杂合突变GA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两组NPHS2基因G686A,C695T位点未发现多态性改变;(4)两组中医证型本虚证中气(阳)虚证、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实证中湿热证和血瘀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未发现候选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明显相关性。结论:在PNS患者中IMN患者年龄偏大。NPHS1基因G349A位点基因型AA与IMN发病有相关性。IMN中医证型气(阳)虚证、血瘀证明显多于非IMN患者,阴虚证、湿热证明显少于非IMN患者。未发现候选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多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浮肿、高脂血症等肾病综合征表现起病,是我国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常见类型。个体预后差异较大。免疫抑制剂是治疗IMN中主要药物之一。糖皮质激素、烷化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雷公藤等免疫抑制剂在治疗IMN具有重要地位。最近研究显示新型免疫抑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在治疗IMN中也具有一定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01月~2019年06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就诊并经肾活检确诊为IMN的112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CKD1期患者相比,CKD2期及CKD3~5期患者在年龄、高血压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血尿酸水平、肾小球球性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小动脉管壁增厚等临床病理表现上更为严重;Logistic二元逐步回归提示年龄、高血压及高尿酸血症发病率、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和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是eGFR <90 ml/min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血尿酸对女性患者肾功能的预测优于男性。结论:年龄、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是影响伴肾病综合征IMN患者肾功能的重要因素,血尿酸水平对不同性别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水蛭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87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使用水蛭素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6年我科经肾活检证实的139例肾病综合征型(肾功能正常)IMN患者,按口服水蛭素(脉血康胶囊)、潘生丁分咸水蛭素组、潘生丁组,从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液流变学、血脂和副作用几个方面对两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水蛭素组,24h尿蛋白定量下降的速度比潘生丁组快,治疗2月后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在治疗后Ccr也呈现上升趋势,水蛭素组上升的速度更快一些,且在4月以后的各时间点水蛭素组与潘生丁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半年与治疗前相比,两组24h尿蛋白定量、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下降(P〈0.01),血浆白蛋白显著升高(P〈0.01),血肌酐和Hb在绝对数值上也有下降;在水蛭素组,治疗后半年高密度脂蛋白(HDL)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上升(P〈0.01),TG的下降和FIDL的升高与潘生丁组相比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发生副作用的病例均较少。结论:水蛭素在降低蛋白尿和TG、升高HDL和肾脏保护方面比潘生丁片具有更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膜性肾病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据国外统计肾病综合征约占正常人口的2%,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约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三分之一,属难治性肾病。IMN患者中75%~85%有肾病程度的蛋白尿,约40%~60%的患者在5~20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004年我院收治的7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特发性膜性肾病好发年龄为30岁~65岁(74.29%),男女之比为1.59:1.肾病综合征、镜下血尿和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占68.57%(48/70)、61.43%(43/70)和44.29%(31/70).肾脏病理改变以Ⅰ(52.9%)和Ⅱ期(42.3%)为主.(2)ⅠA组平均随访47.64月,缓解率达61.9%;Ⅱ组平均随访26.67月,缓解率达73.33%.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多于女,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抗凝及降脂等非特异药物可作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常规用药.如患者表现明显肾病综合征,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能有效提高缓解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膜性肾病( 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膜性肾病属难治性肾病,现代医学仍缺乏较为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1]。为寻求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我们从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导致国内外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国内IMN患者近80%临床表现为NS,约占成人原发性NS的7.3%~25.4%,老年人中约占43.3%;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非NS性蛋白尿。典型病理特点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钉突形成和融合。IMN临床进展缓慢,一些IMN患者可以自发缓解,而部分患者也可能持续进展。目前是否对IMN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及该采取何种免疫抑制治疗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将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 发 性 膜 性 肾 病 (idiopathic m em branous 的用量,尤其是细胞毒药物的用量。nephropathy,IM N 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其 ) (2) 环 磷 酰 胺 (CTX ): Ponticelli等 还 比 较 了病理特点是肾小球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M P CTX 与 M P CH 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结果 3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大多数患者出现肾性蛋 年内 两 组蛋 白 尿 完全 和 部分 缓 解 率分 别 为 93%和白尿,部分为无症状性蛋白尿,血尿少见。由于本病进 …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其针对疾病的治疗显示出了多途径、多靶点、安全性高等优势,中药的作用机制是目前研究难点。基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本文将总结常用中成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对中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效应机制加以综述,为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膜性肾病(IMN)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免疫复合物沿基底膜上皮下沉积,基底膜增厚、“钉突”形成。临床多以肾病综合征(NS)为主要特征。IMN是白种人原发性NS的最常见原因,约占其总数的20%。在我国,近十年来,膜性肾病(MN)的发病率与检出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循证医学法评价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免疫抑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导致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国内IMN患者近80%临床表现为NS,约占成人原发性NS的7.3%~25.4%,老年人中约占43.3%;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非NS性蛋白尿。典型病理特点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钉突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膜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HBV-M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27例HBV-MN和31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表现、肾脏病理及中医证候等方面的异同。结果:(1)临床表现:HBV-MN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MN组(P〈0.05);两组临床表现构成比经Fisher精确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肾脏病理:两组均以Ⅰ期、Ⅱ期膜性肾病常见,肾脏病理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光镜检查,两组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肾血管等各项病理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检查,HBV-MN组表现为多种免疫复合物、多部位、高强度沉积,而IMN组主要以IgG、C3在上皮下和基底膜高强度沉积。(3)中医证候:本虚证中,两组均以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高,而且两组本虚证候分布及各项本虚证候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标实证中,HBV-MN组湿热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IMN组(P〈0.05),而IMN组中血瘀证和水气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HBV-MN组(P〈0.05)。HBV-MN组湿热证候积分明显大于IMN组(P〈0.05),而IMN组血瘀证候积分明显大于HBV-MN组(P〈0.01)。结论:HBV-MN多发于男性中、青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合并肾病综合征;病理特征为多种免疫复合物、多部位、高强度沉积,以Ⅰ期、Ⅱ期膜性肾病常见;中医证候以脾肾气虚挟湿热为主。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着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点,临床呈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性蛋白尿表现,是成年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比较激素(prednisone,Pre)联合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交替治疗方案(即改良Ponticelli方案,MPR方案)、激素联合CTX方案(Pre/CTX方案)和激素联合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方案(Pre/TAC方案)在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肾活检诊断为IMN的患者的尿蛋白、白蛋白等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MPR组、Pre/CTX组和Pre/TAC组,所有患者均治疗6个月,观察3组患者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时的临床疗效,同时监测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前,3组患者各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3个月时,MPR组23例患者中8例(34.7%)达部分缓解,有效率为34.7%;Pre/CTX组24例患者中有1例(4.2%)死亡,1例(4.2%)达完全缓解,8例(33.3%)达部分缓解,有效率为37.5%;Pre/TAC组20例患者中有8例(40.0%)达部分缓解,有效率为40.0%;3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MPR组患者死亡1例(4.3%),剩余22例患者中1例(4.3%)达完全缓解,12例(52.2%)达部分缓解,有效率为56.5%;Pre/CTX方案组剩余23例患者中有2例(8.7%)达完全缓解,17例(73.9%)达部分缓解,有效率为82.6%;Pre/TAC组20例患者中有1例(5.0%)达完全缓解,12例(60.0%)达部分缓解,有效率为65.0%;3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MPR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结论 MPR、Pre/CTX及Pre/TAC方案治疗IMN时总有效率相当;MPR方案具有疗程短和激素累积剂量少的特点,可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进展缓慢,存在肾功能逐渐恶化和自发缓解两种倾向,且药物治疗时间长、患者对治疗的敏感度不一、不良反应多。因此,IMN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目前IMN的治疗作一循证评价。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自然病程差异大,部分患者未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即可自发缓解。因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致对其治疗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因此非免疫抑制的对症治疗十分重要。中医药治疗IMN也有较多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亦值得借鉴。该文就目前IMN的非免疫抑制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