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颞肌和咬肌肌梭分布的体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梭形态和分布特征,探讨其在咀嚼活动和下颌位置的维持和调节中所起的神经生物学作用。方法 对5具尸体的双侧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再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肌梭的长度和直径,并计算肌梭数、肌梭密度和梭内肌纤维数。结果 咬肌和颞肌肌梭分布呈不均质性,多成簇分布于特定的区域,且形态多样,以单个体和联合体形式存在。咬肌肌梭大多位于深层,而浅层仅在靠近肌腹中央附近发现有较少量的肌梭;颞肌肌梭密集分布于前份纤维靠近喙突处,而在颞肌的后缘以及远端缺乏肌梭的分布。对咬肌浅、深两层和颞肌前、后两部的肌梭密度进行比较,显示咬肌深层肌梭密度最高,颞肌前部次之,颞肌后部肌梭密度最低。结论 咬肌和颞肌的肌梭分布呈不均质性,咬肌深层和颞肌前部肌梭密度高。咬肌深层和颞肌前部在下颌位置的维持和调节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构筑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查明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构筑特征,分析两肌各部的生物力学属性,探讨其生理功能,方法:对人10侧咬肌和颞肌的构筑指数作测算和量化分析,结果:咬肌和颞肌均属多羽肌范畴,尤其是咬肌浅部内存在有多层腱板,肌纤维以浅-深两面附着于腱板上,对咬肌浅,深两部,颞肌前,后两部的肌构筑指数分别作两两比较,其构筑指数在各部间均有明显不同,其中,颞肌后部肌质量值最大,咬肌浅部次之,咬肌深部最轻,而生理横切面积则是咬肌浅部最大,依次为颞肌后部,颞肌前部,咬肌浅部和颞肌前部相近,最低者为颞肌后部,颞肌后部肌纤维最长,咬肌深部肌纤维最短,以上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咬肌深部属力量型肌,咬肌浅部和颞肌前部兼备力量和速度,而颞肌后部相对倾向于速度型肌,咬肌深部和颞肌前部在维持下颌位置和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咬肌浅部和颞肌后部是产生咬合力和下颌快速移位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性别对错He患者颞肌和咬肌肌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10~16岁的43位错He患者上进行,以肌电图为指标,检测性别对颞肌和咬肌肌电幅值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男性受试者在正中颌位的颞,咬肌的紧咬电位明显高于女性的紧咬电位。安氏II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安氏I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受试者做开闭口运动时,男性颞肌电位明显高于女性,而咬肌开闭口电位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全口义齿患者颞肌和嚼肌肌电的一年定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秀芬  郝莉萍 《口腔医学》1990,10(4):169-171
<正> 全口义齿患者的(牙合)力和咀嚼效率均明显低于有牙者。(牙合)力反应了咀嚼肌的功能。全口义齿患者(牙合)力或咀嚼肌功能的降低与组织化学所见的肌纤维类型不同分布相一致,它归结于萎缩。这可能是由于牙颌系统功能改变所致。修复全口义齿后,由于咀嚼功能逐步恢复和提高,咀嚼肌功能亦逐渐得以提高。本课题对15例无牙患者戴用全口义齿后,采用微机-EMG处理系统,对患者两侧的颞肌前束和嚼肌进行1年的定期肌电检测,并经微机处理,作出肌电的定量报告,以分析戴全口义齿者,不同时期颞肌和嚼肌功能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谢燕  刘郁 《北京口腔医学》1997,5(1):15-17,28
错He是口腔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在10-16岁73位安工I类、Ⅱ类错He患者上进行,以民图为指标,对错He与正常He的颞肌和嚼肌肌电幅值做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错He者的平均肌电幅值低于正常He,正中颌位错He者的颞肌肌者电幅值与正常He有显著性差异,而嚼肌肌电幅值民正常He无明显差异;做开闭口运动时,错He与正常He的颞肌、嚼肌肌电幅值无明显差异,错He与正常He的颞肌肌电均高于嚼肌肌电。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10~16岁的43位错患者上进行。以肌电图为指标,检测性别对颞肌和咬肌肌电幅值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男性受试者在正中颌位的颞、咬肌的紧咬电位明显高于女性的紧咬电位,安氏Ⅱ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安氏Ⅰ类颞,咬肌的紧咬电位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受试者做开闭口运动时,男性颞肌电位明显高于女性,而咬肌开闭口电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刘郁  张茂先 《北京口腔医学》1997,5(3):96-97,125
错He畸形是口腔常见病之一。本研究以10-16岁的恒牙He错He形患者49人,经过功能分析为功能性Ⅱ类、功能性Ⅲ类和非功能性错He三组,前二者为肌源性错He,后者为非肌源性错He。分别测试颞肌与嚼肌正中He位、开闭口位的肌电电位。结果表明,肌源性与非肌源性错e在正中He位和开闭口位的肌电民位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无论肌源性或非原性错He颞肌肌电幅值均高于嚼肌电幅值。  相似文献   

8.
下颌骨囊肿摘除后,颌骨缺损可导致颌面部软组织凹陷、面容不对称.我们采用颈阔肌和嚼肌肌瓣移植填塞下颌骨囊肿手术后的骨腔,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错患者颞肌和嚼肌肌电与正常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错是口腔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在 10— 16岁 73位安氏 类、 类错患者上进行 ,以肌电图为指标 ,对错与正常的颞肌和嚼肌肌电幅值做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错者的平均肌电幅值低于正常 ;正中颌位错者的颞肌肌电幅值与正常有显著性差异 ,而嚼肌肌电幅值与正常无明显差异 ;做开闭口运动时 ,错与正常的颞肌、嚼肌肌电幅值无明显差异 ;错与正常的颞肌肌电均高于嚼肌肌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查明人咬肌肌梭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探讨其在下颌运动中的神经生物学作用。方法 :对 10侧人咬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 ,并用图像分析仪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量化处理。结果 :咬肌肌梭分布不均匀 ,多成簇的分布于特定的区域 ,且形态多样 ,以单个体和联合体形式存在 ,联合体多存在于咬肌深层 ,与浅层比较有显著差异。深、浅两层肌梭的体积和梭内肌数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咬肌深层有较多肌梭分布 ,且密集于肌腱和颞下颌关节处 ;而浅层肌梭较少 ,两层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咬肌肌梭分布呈现异质性 ,深层肌梭密度高 ,浅层低。在咬肌收缩中 ,其肌梭的感觉传入冲动主要来源于咬肌深层。  相似文献   

11.
错畸形是口腔常见病之一。本研究以 10~ 16岁的恒牙错畸形患者 4 9人 ,经过功能分析分为功能性 类、功能性 类和非功能性错三组 ,前二者为肌源性错 ,后者为非肌源性错。分别测试颞肌与嚼肌在正中位、开闭口位的肌电电位。结果表明 ,肌源性与非肌源性错在正中位和开闭口位的肌电电位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无论肌源性或非肌源性错颞肌肌电幅值均高于嚼肌肌电幅值。  相似文献   

12.
13.
火器伤嚼肌区皮肌缺损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器性嚼肌区的毁损伤,常合并有颅面颈部多处伤。由于伤情严重,早期急救时多将嚼肌区的皮肌缺损留待晚期修复。此类伤倒多因局部疤疤挛缩,张口明显受限,影响进食及咀嚼功能。用胸锁乳突肌上半段之肌瓣代嚼肌者已有报道,但此法使该肌一侧功能丧失,且不适用于同时有皮肤缺损者。1984年以来,我们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肌皮瓣(以下简称单头肌皮瓣)修复嚼肌区皮肌缺损6例,皮瓣完全成活,嚼肌的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运用肌电图机对13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和系统调(牙合)前后,嚼肌和颞肌的肌电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基础治疗后4周,切刃位和正中(牙合)位时大力紧咬的肌电波峰值明显增大;肌电/(牙合)力比值减小,咀嚼肌功能活动的效率提高;咀嚼时肌电图的时间参数活动期缩短,间歇期相对延长。调(牙合)后4周,上述指标进一步明显改善,正中(牙合)位时最大咬合耐力增强,咀嚼时肌电波峰值明显增大,肌电波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颅颌功能紊乱症的一个重要病因学说,是由于咀嚼肌过度或异常功能活动,如紧咬牙和磨牙症等,导致肌肉疲劳和疼痛,继而引起咬合关系和颅颌关节等一系列改变。目前检查肌功能活动的最常用方法是肌电图研究。功率谱分析是近年来应用于口腔颌面肌肉的一种新的肌电分析方法。Palla于1981年将该分析方法首先应用于嚼肌的疲劳实验,发现嚼肌疲劳后肌电功率谱向低频漂移,并将其视为肌疲劳的特征性变化。但有学者的实验结果不同意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6.
猴翼外肌直视下的肌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猴翼外肌上下头在开闭口运动时的肌电表现。利用健康猕猴5只,于全身麻醉下手术解剖暴露翼外肌的上下头,直视下将电极插在该部位。使用O.T.E.Biomedica肌电仪,待猴清醒后,分别记录其自然状态下开、闭口及咀嚼运动时翼外肌上、下头的肌电活动。本研究的肌电图结果显示,猴翼外肌上下头功能协调一致,均表现为开口时收缩,闭口时无收缩。作者的观察结果不支持以往认为翼外肌上下头功能完全相互独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代咬肌肌卫星细胞的提取、培养、鉴定的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和Percoll非连续密度离心法获取大鼠咬肌肌卫星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原代咬肌肌卫星细胞激活的状况和肌管的融合情况。结果:采用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和Percoll非连续密度离心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初期,运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Pax7和MyoD,大部分的咬肌肌卫星细胞处于激活状态。在分化培养基条件下,咬肌肌卫星细胞可分化融合形成肌管,MyHC染色呈阳性。结论:原代咬肌肌卫星细胞可被分离并体外培养,具有良好的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良忠  辛国  元伟静  田青 《口腔医学》2011,31(12):714-714
<正>在临床上遇到患者主诉颊部肿块,而最后确诊为颊肌炎或炎性颊肌肥大,对它的诊疗过程也许会感到曲折些。作者现将近几年遇到的3例非典型颊肌炎或炎性颊肌肥大患者的诊疗过程予以报告,以资交流、总结。1资料与方法病例1:患者,女,20岁,初诊主诉为左颊部肿痛2月伴低热数日,查体37.5℃,张口轻度受限,左颊部肿胀,触感板块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颊肌肌粘膜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10例.方法根据缺损大小和部位设计单侧或双侧,蒂在前或蒂在后的不规则梯形肌粘膜瓣。将其旋转修复不同部位缺损,6例修复舌、牙龈、口底、咽侧区,2例单侧修复翼下颌皱襞,2例双侧瓣修复口底正中缺损;结果本组病例肌粘膜瓣全部成活,l例近期有轻度开口受限,2周后恢复正常,口腔粘膜无明显修复痕迹及收缩现象。结论颊肌肌粘膜辨是口腔内软组织缺损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常人下颌运动时嚼肌、颞肌肌电活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8例平均年龄18岁的正常(牙合)人的左侧颞肌前、后份,嚼肌深、浅层,在不同的下颌运动位时的肌电进行了测定,建立了肌电信号微机处理系统。得出:在下颌姿势位时嚼肌、颞肌均有轻微肌电活动,其中以颞肌后份活动更为明显;在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两肌的肌电活动均最大,以嚼肌浅层电压最高;最大前伸时,嚼肌浅层肌电活动最大;下颌后退时,颞肌后份电压最高;左侧咀嚼时,嚼肌浅层肌电活动最大;右侧咀嚼时,两肌活动水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