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形态结构,评价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脑梗死患病组的颈动脉形态结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病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51/60,85%)高于健康对照组(8/30,26.7%)(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相关性。超声可直接观察颈动脉壁病变,对脑梗死患者评价疗效和预后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空腹血糖(FPG)、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EH患者135例,根据颈动脉中层厚度(CIMT)分为A组86例(CIMT≤1.0 mm)和B组49例(CIMT>1.0 mm),另选取我院同期既往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史的体检者60例为C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FPG,血清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检测。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FPG、血清HCY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A组FPG、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三组血清TC、TG、LDL-C、HDL-C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EH患者CIMT与FPG(r=0.553,P<0.05)、血清HCY(r=0.626,P<0.05)呈正相关。结论:EH患者FPG、血清HCY与CAS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2例疑及冠心病的患者同时作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20例冠脉造影阳性,其中18例颈动脉超声发现粥样斑块。结论 无创性的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90例冠心病(CHD)患者的颈动脉,其中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表明,各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均显著增高,其中心脏梗死病组伴有明显的颈内动脉血流参数异常。2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符合率为75%,而且冠状动脉病变越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越高,双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者全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均大于4。颈动脉管腔狭窄大于50%者占二分之一,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者颈动脉管腔狭窄无一例大于50%。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89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8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类型;对冠心病组不同支病变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冠心病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7.64%,显著高于对照组(33.75%,P〈0.01)。②两组颈动脉斑块以软斑最多见,冠心病组软斑占37.12%,扁平斑占16.59%,混合斑占25.76%,硬斑块占20.53%;对照组软斑占34.09%,扁平斑占22.73%,混合斑占25.00%,硬斑占18.18%。③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者之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超声了解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依有无临床症状及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将85例老龄患者分为3组:非梗死组(NI组)、无症状性脑梗死组(AI组)和症状性脑梗死组(SI组),各组病人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SI组和AI组斑块指数增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加、颈内动脉(CIA)及颈总动脉(CCA)内径均较低,与NI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SI组斑块指数、IMT较AI组亦有显著增高。结论: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及评价ICD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与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9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于后期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记录各例临床资料和造影结果。结果经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分组后各组间冠脉狭窄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关系,二者是明显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相关性。方法选择358例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体检中心查体的中老年人群,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测量结果分CAS斑块组(n=106)和无斑块组(n=252);按血尿酸水平的三分位数以及性别分为 A 组(男:血尿酸<302μmol/L 女:<268μmol/L)、B 组(男:血尿酸302~354μmol/L,女:268~312μmol/L)、C组(男:血尿酸>354μmol/L,女:>312μmol/L)。结果CAS斑块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CAS斑块的发生率及IMT亦相应增加(P<0.05),其中C组CAS斑块的发生率是正常尿酸者的4倍。而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当校正了其它危险因素后尿酸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程度明显减弱(P>0.05)。结论血尿酸浓度升高虽可增加CAS的发病风险,但高尿酸血症并不是CAS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邓芬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20):1641-1641,1643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血管的彩超检查,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28.33%,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90.83%,观察组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尽早发现并预防脑梗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 6 8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6 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 5 6例 (82 .35 % )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BIF) ,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 (ICA) ;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 ,检出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显著同侧相关性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陈珂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糖耐量减低与内皮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6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血清检测指标、血浆内皮素(ET)、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内皮功能检测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ET及HOMA-IR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内皮细胞依赖性舒张功能(ED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IM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PG、FINS、ET、HOMAIR与患者EDD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性(r=-0.36,-0.46,-0.52,-0.47,P0.05),与IMT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性(r=0.34,0.45,0.49,0.43,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糖耐量减低与内皮功能受损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应严格检测患者相关指标,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表型与高血压、糖代谢异常、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华西医院老年科住院患者202例,年龄60~85岁。未诊断2型糖尿病(T2DM)者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根据糖代谢异常状况和是否达到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受损(IGT)组、T2DM未合并MS[T2DM/MS(-)]组、T2DM合并MS[T2DM/MS(+)]组。记录所有受检者的人口学指标、血压、血脂、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超声检测受试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和斑块情况。结果与NGT组相比,IGT组CCA-IMT增加;T2DM组较NGT组和IGT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增加;与T2DM/MS(-)组相比,T2DM/MS(+)组颈动脉IMT轻度增加,IMT异常和斑块发生率轻度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年龄和糖代谢异常不同程度是影响颈动脉IMT的主要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吸烟、高血压病程是预测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因素,纤维蛋白原是预测内中膜异常的独立因素。结论糖代谢异常和高血压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2型糖尿病基础上迭加MS未能见到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趋化素对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7月苏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IFG患者2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37例单纯IFG患者为对照组,89例IFG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生化指标及趋化素水平,以及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BMI),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清蛋白、空腹血糖(FBG)、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三酰甘油(TG)、血清肌酐、Cys-C、趋化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TC)、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TG、血清肌酐、Cys-C、趋化素、LDL-C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r=0.2254、0.3041、0.3589、0.4251、0.3625、0.4756、0.9625、0.9748、0.3652,P<0.001);TC、血红蛋白、HDL-C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r=-0.4132、-0.3659、-0.4218,P<0.001);性别、BMI,以及HbA1c、清蛋白、FBG、CRP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不相关(P>0.05)。血清Cys-C和趋化素是影响IFG患者合并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ys-C和趋化素水平可能与IFG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糖尿病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2例糖尿病MHD患者血液透析(HD)前后血浆MPO和血清弹性蛋白酶(ELT),同时B超测定两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斑块数量及面积,并对各项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D后患者血浆MPO浓度明显高于HD前[414.6(198.9,671.5)、176.4(69.9,243.3) μg/L,Z=-4.51、P<0.01],HD前、后血清ELT浓度无变化[(201.9±100.5)、(229.8±179.4) μg/L,Z=-1.87,P>0.05).秩相关检验结果表明,年龄与CIMT、双侧斑块数及斑块面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4、0.416和0.446,P<0.01或P<0.05),HD前MPO浓度与年龄、HD前ELT及C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476和0.810,P均<0.01);HD后MPO浓度与ELT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4,P<0.05),与各项颈动脉硬化指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1)年龄及HD前血浆MPO浓度是糖尿病MHD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2)特定HD条件时HD后血浆MPO浓度的升高与动脉硬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肌重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别测定24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分析各组病例间超声心动图特点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随着脉压增高,左室质量指数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增高,PP3〉PP2〉PP1(P〈0.05);EF斜率降低,PP3〈PP2〈PP1(P〈0.05);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增高可导致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对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保持合理的脉压,可减轻和改善心肌重构,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的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31例,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n=41例)、糖耐量异常组(IGT,n=47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组(DM,n=43例)。测定各项生化指标,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检查,记录颅内外动脉狭窄数、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其他指标。结果 IGT组及DM组的双侧颈动脉IMT平均值(MIMT)、阻力指数、斑块积分和内膜不连续比率、颅内外动脉狭窄率与NGT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T组与DM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餐后2h血糖(2h-PG)(OR=1.995,P=0.004)、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4.799,P=0.028)、甘油三酯(TG)(OR=7.439,P=0.012)及伴随疾病(高血压)(OR=8.639,P=0.042)均为异常IMT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h-P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收缩压为其危险因素(OR值与P值分别为1.762、0.002,1.189、0.048,1.231、0.014)。结论餐后高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在糖耐量异常阶段就已经发生了颅内和颅外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提示糖耐量异常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