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研究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insufficiency,MI)患者围术期左心功能改变。方法 (1)术前根据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大小将患者分成A、B 2组。(2)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的左房大小(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LVEDD,LVESD,LAD都有减少趋势(P0.05);术后1周、2周LVEF,LVFS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VR)后1~2周时间左心功能会发生反复。对于心功能NYHAⅡ级,LVEF60%者应积极调整后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动态观察二尖瓣置换术后巨大左室的几何形态学变化 ,探讨其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 2 7例巨大左室病人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后的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结果 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引起的巨大左室主要以离心性扩大为主 ,换瓣术后左心室显著呈进行性缩小 ,至术后 2年心肌肥厚基本逆转 ,但左心室形态多半仍未能缩小至正常范围。术后 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和短轴内径缩短率的变化主要与术中保留瓣下结构和术前左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 ,与左室收缩末直径 (LVDs)或容积 (ESV)呈负相关 (P <0 0 1)。结论 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室者 ,争取尽早手术 (LVDs≤ 6 0cm或ESV≤ 15 0ml前 )以及术中保留瓣下结构 ,有利于术后左心室形态的逆转和左心收缩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1986年2月至1988年8月连续100例法乐氏四联症矫正术早期存活率为985,死亡2例,1例为溶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为不可逆低心排。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综合征共有30例。作者认为法乐氏四联症矫正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易发因素为:1.右室流出道扩大不充分,2.左室容积过小(LVEDVI≤30ml/m^2),3,肺动脉分支发育不良(左+右肺动脉直么/降主劝脉直径(横膈平面)≤1.4)或肺内肺管管细少。LVEDVI<20ml/m^2或左+右肺动脉直径/降主动脉直径(横膈平面)<0.8应作为矫正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SAM现象机制及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SAM现象的发生机制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认识此现象.方法 48例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男26例,女22例;年龄20~58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周内复查超声心动图,以是否出现SAM现象分成两组,对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左室流出道内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左室流出道射流速度及压力阶差进行对比.结果无手术死亡.9例左室流出道流速显著增加(大于2.5 m/s),其中6例出现了SAM现象.除左室后壁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指标对比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SAM现象与左室流出道流速和压力阶差增大有直接关系,而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流出道内径及增厚的室间隔是SAM现象的主要病理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5.
心脏瓣膜疾病由于瓣膜结构以及功能异常,逐渐出现左心室内径及容积的扩大,当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容积严重扩张,即巨大左室.外科瓣膜置换手术仍是该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术后心室缩小程度与围手术期死亡率以及远期预后密切相关.但目前临床已有的术前评估方法仍无法准确预测此类患者术后左心室缩小程度以及远期预后,从而难以确定患者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的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试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慢性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试验组于心肌梗死区与正常心肌交界处移植新生鼠的心肌细胞;对照组采用与试验组同样方式注射细胞培养液基质;假手术组(n=15)开胸后不结扎冠状动脉,不进行细胞移植。心肌梗死后4周和细胞移植后4周,均采用组织多普勒技术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大鼠心脏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LVA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FS)、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测量前壁和后壁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Sm)和峰值位移(TTs),心尖四腔观测量二尖瓣环平均Sm。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试验组心肌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心肌细胞移植后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EDV和ESV均显著缩小(P〈0.01),LVAWD、LVEF、FS、左室前壁和后壁Sm、TTs及二尖瓣环平均Sm均显著增加(P〈0.01)。二尖瓣环平均Sm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87,P=0.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试验组心肌疤痕区边缘有移植心肌阳性细胞存在。结论心肌细胞移植能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收缩功能,逆转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外环缩缝合和线性缝合两种术式治疗室壁瘤的效果.方法 室壁瘤模型兔30只,外环缩缝合组和线性缝合组各15只.外环缩缝合模拟左室几何成形,在室壁瘤与正常心肌的交界处用3-0 prolene线荷包环缩缝合.线性缝合模拟Cooley经典线性缝合,以平行前降支的方向,双侧加人工血管垫片、连续、折叠缝合,消除室壁瘤.术中经心尖部、术后2周经颈动脉测左室收缩末压(LVESP)和舒张末压力(LVEDP).术前和术后2周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前后径、长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EF),并用琼脂做左室腔内铸型,观察左室立体形态.结果 实验动物每组各死亡2只,总存活率86.7%.两种术式成形后原室壁瘤基本消失,与术前比较,两组LVEDV和LVESV均显著缩小,EF显著升高.两组间比较,术后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外环缩组LVESV显著低于线性缝合组,EF显著高于线性缝合组,且增加的程度也高于线性缝合组.丽组术后LVEDP均显著下降,但线性缝合组显著高于外环缩缝合组.左室腔内铸型显示,外环缩缝合术后左室立体构型恢复正常锥形结构,而线性缝合术后左室形状未能恢复锥形.结论 外环缩缝合法与线性缝合法均能改善室壁瘤的左室功能,外环缩缝合法可能优于线性缝合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2例心力衰竭经皮左心室重建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进行循环血管评估、皮肤及药物准备;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用药指导、伤口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试验距离、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改善。结论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等围术期护理可保障该技术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经瓣膜置换后可得到纠正,从而提高舒张压,前负荷减轻,结果可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同时可降低左室容量,减轻左室重量和左室壁的张力。推测可使心肌耗氧量降低。作者曾证明在瓣膜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术后左心功能有所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室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近年连续施行合并巨大左室的瓣膜置换术61例,其中双瓣置换24例,二尖瓣置换14例,主动脉置换23例.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18例(29.5%),死亡4例(6.6 %),主要并发症和死因是低心排综合征和室颤.左室舒张末内径在术后2周、3个月均明显缩短(P<0.01);左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在术后2周明显下降(P<0.01),3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选择手术时机、防治低心排综合征和心室纤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心肌充盈分级(MBG)的方法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无复流现象,并探讨无复流现象对PCI后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首发前壁AMI并于6-12小时内行直接PCI的患者128例,应用MBG方法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MBG 0-1级)和有复流组(MBG 2-3级).其中无复流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23±13.17岁),有复流组92例(男58例,女34例,平均年龄63.18±11.73岁).所有患者于PCI后即行左心室造影(LVG),测定心室压力、容积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WMS);AMI后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测定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AMI后6个月随访时重复行CAG、LVG和ERNA检查测定上述参数.结果:①无复流组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较有复流组显著延长,CK-MB峰值和Killip≥2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②AMI-PCI后6个月随访时,无复流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WMS和LVEDP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ERNA参数比较,无复流组左室射血分数、峰射血率和峰充盈率各参数均较有复流组明显降低,同时峰射血时间明显延长.结论:经MBG判定的直接PCI后的无复流现象反映了梗死相关区(IRZ)的心肌仍处于失灌注状态,导致左室功能的降低,促进心室重构,直接影响着AMI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围术期应用磷酸肌酸对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的作用。方法:实验组术前3天及术后5天,使用磷酸肌酸(CP)1克静滴,每日2次。采用术前及术后第10天彩超心脏指数评估心功能。结果 CP组术后左室舒张末直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均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P组术后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3.
<正> 法乐氏四联症是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最为常见的心脏畸形,其发病率占紫绀型先心病的50~90%。我院自1986年1月至2000年1月对113例四联症患者行矫正手术,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113例中男69例,女44例,年龄1.5~21岁,有紫绀者92例,有杵状指(趾)者87例;血红蛋白12~23g%;血球压积40~87%例;其中大于65%者51例。41例经右室造影确诊,其余均经彩色扇超检查结合X线胸片确诊。113例中超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30ml/m~2体表面积者93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成人胸段侧凸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并探讨使其发生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41例主弯为胸弯的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心脏彩色超声以及与脊柱侧凸相关的临床、ⅱ影像学资料,男9例,女32例;年龄22~57岁,平均31.29岁.对照组为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男7例,女28例;年龄25~44岁,平均31.17岁.研究侧凸方向、侧凸角、侧凸累及椎体数量、侧凸弧度类型、顶椎位置以及年龄对成人脊柱侧凸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 侧凸角和侧凸累及椎体的数量分别影响心脏舒张功能(E/A比值)和收缩功能(左室短轴缩短率).此外,侧凸弧度类型以及顶椎位置影响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主肺动脉径.成人侧凸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之间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左窒前后径、收缩末期左室前后径、左房前后径、右室前后径、主动脉根径、主肺动脉径等心脏结构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成人胸段侧凸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总体并未偏离正常范围,但是脊柱畸形仍对患者的心脏结构和舒缩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可能包括侧凸角、侧凸累及椎体数量、侧凸弧度类型以及顶椎位置.  相似文献   

15.
动脉调转分期手术中左室训练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动脉调转分期手术中左室训练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1年4月至2004年5月,为7例大动脉转位病儿做左室训练术。左室训练包括体肺动脉分流和肺动脉环缩两项操作。全组肺动脉收缩压,动脉收缩压值,从术前的0.34增加至0.76。2例需要同期做原发房间隔切除,1例需要二次校正肺动脉环缩。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4例在术后2周左右顺利完成二期动脉调转术,治愈出院。1例术后3个月再入院,做二期动脉调转,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因术后并发症未作二期手术。结论 左室训练为年龄超过新生儿期的单纯大动脉转位病儿做动脉调转术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房间交通对左室训练有重要作用;快速二期手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外科治疗法洛四联症108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1995年4月~1999年1月我们施行了108例法洛四联症矫正术获得成功,总结法洛四联症矫正术无早期死亡的经验。方法 对术前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30ml/m^2和术后右/左心室压比值的关系及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处理方法与手术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右/左心室压比值在0.5以下者LVEDVI〈30ml/m^2,并不增加死亡率。严密的术前准备,畸形矫正完善,围术期处理得当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法洛四联症(TOF)患儿术前及术后右心室收缩功能变化。方法应用RT-3DE测量29例TOF患儿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每搏输出量(RVSV)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 29例TOF患儿中,12例术前RVEF低于50%(12/29,41.38%)。术后1周RVESV较术前增加,RVEF较术前减小,术后6个月RVEDV、RVESV较术前增加,RVEF值较术前减低(P均〈0.05)。随着心功能降低,三维右心室容积曲线(RVVC)逐渐低平、收缩峰值后移。结论 RT-3DE可准确、定量评价TOF患儿术前、术后右心室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8.
次全结扎冠状动脉法构建巴马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次全结扎巴马猪冠状动脉法建立心肌缺血模型。方法对10只巴马小型猪术前行冠状动脉CTA(CCTA)及心脏MR(CMR)检查。开胸后次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模型,并于术后2、12、24、48、72h及1、2、3、4周复查CTCA及CMR,测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射血分数(LVEF)。术后4周处死实验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7只巴马小型猪顺利完成手术,建模成功率70.00%。建模后CTCA示结扎处狭窄程度约80%~100%;与术前比较,术后24h后不同时间点LVEF下降(P0.05)、LVESV增加(P0.05),术后2周后不同时间点LVEDV增加(P0.05)。CMR检测梗死节段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88)。结论次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可建立良好的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杨雪  周燕  张钰 《护理学杂志》2011,(18):17-18
对11例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婴幼儿实施矫治手术,手术均获成功,随访4个月至3年,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明显改善。提出充分的术前准备(护理评估和手术室环境、物品准备),术中的密切配合(穿刺与药物配制、卧位与保温、用物准备及观察病情变化,准确传递器械等),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快速和长期双期大动脉调转术(ASO)的组间特点,总结发生左室退化后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TGA-IVS)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纳入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主要诊断为TGA-IVS并行双期ASO的患儿41例,其中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龄17.9个月(7 d至7岁)。根据双期手术间隔时间,分为快速双期ASO组(19例)和长期双期ASO组(22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体重、ASO术前血氧饱和度、训练术前左室舒张期末内径、ASO术前左室后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年龄>1岁是进行长期双期ASO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双期ASO对年龄>1岁和左心室退化严重的患儿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