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9月至2003年12月,新加坡竹脚妇幼医院(KK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用吲哚美辛治疗13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ELBW)婴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口服布洛芬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生后24 h内经床边心脏彩超确诊的有临床症状的VLBWI PDA 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生后24 h内口服布洛芬,首剂10 mg/kg,第2、3剂5 mg/kg,每剂间隔24 h。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生理盐水1 mL/kg,第2、3剂0. 5 mL/kg,每剂间隔24 h。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第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动脉导管关闭率为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脑室内出血、早期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口服布洛芬治疗VLBWI PDA可以减少部分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吲哚美辛治疗超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26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分析吲哚美辛治疗超低出生体重(ELBW)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及其不良反应,以评估其在ELBW儿中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998~2004年住院的260例确诊存在有PDA并应用吲哚美辛治疗的ELBW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吲哚美辛治疗一个疗程后,PDA的关闭率为60.8%,两个疗程后为72.7%;最终总有效率为74.2%.需要外科手术结扎关闭为20.0%.吲哚美辛治疗中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血钠下降(25.4%)、轻微的出血倾向(22.5%)、少尿(15.4%);极少部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疑似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0%)和颅内出血加重至3、4级(1.7%).结论 即使在发育极其未成熟的ELBW儿中,治疗性地静脉应用吲哚美辛对PDA仍然有良好的效果,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较少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PDA)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9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脏超声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分为无PDA组,PDA自然关闭组、药物关闭组、手术关闭组,分析其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 PDA自然关闭率58.7%。自然关闭组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均大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药物及手术关闭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比例高于自然关闭组(P0.05)。不同时间段自然关闭组的动脉导管直径均明显小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出生胎龄、PS应用及48 h动脉导管直径与PDA转归显著相关。自然关闭组PDA分流类型均以关闭型为主,而药物及手术关闭组在48 h以肺高压型及进展型为主,在4 d、7 d时均以进展型为主。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DA自然关闭率较高,出生胎龄越小以及应用PS的患儿自然关闭率越低;动脉导管直径越大且分流类型为进展型或脉冲型的PDA不易自然关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长链脂肪酸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长链脂肪酸,观察其治疗前后体重的增长及血生化、血脂肪酸的改变。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增长快,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胆固醇、谷丙转氮酶、甘油三酯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生后第三天供给中-长链脂肪酸,从0.5g/kg开始,按0.5g/kg递增至3g/kg是安全的,并且可增加体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呼吸暂停、硬肿症、低血糖、吸入性肺炎、NEC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伍用东莨菪碱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 体重≤1500,胎龄<32周的早产儿,近年来 尽管新生儿医学发展迅速,新生儿死亡已明显 降低,但VLBWI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 且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其中呼吸系统疾 病致呼吸衰竭(RF)死亡约占早产儿死亡的 52.3%。对于VLBWI的最主要死因——呼吸 衰竭的治疗,国内外报道除机械通气外,多用 氨茶碱治疗,但副作用大,疗效难尽人意。本 文对42例VLBWI-RF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大剂量东莨若碱(SPL)连续冲击治疗取得 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左室舒张功能多普 勒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2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于生后12-18 d行超声心动图检 查,其中13例动脉导管仍开放者为观察组,8例动脉导管已关闭者为对照组,比较两 组间二尖瓣血流频谱左室舒张功能参数。结果 观察组心脏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增 高,分别为(4.8±0.6)L/(min·m2)和(4.1±0.6)L/(min·m2),P=0.030;观察组 E峰峰值速度、A峰峰值速度分别为(62.2±9.3)cm/s和(59.6±7.8)cm/s较对照 组分别为(51.4±10.7)cm/s和(40.3±4.6)cm/s显著增加(P=0.025,P=0.000); 观察组E峰减速时间、左室等容舒张时间分别为(59.3±6.0)ms和(49.3±6.6)ms 较对照组分别为(84.8±6.5)ms和(59.0±3.8)ms显著缩短(P=0.000,P= 0.001);E、A峰峰值速度的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分别为1.05±0.14和1.27± 0.21,P=0.009),但两组比值均>1;舒张早期充盈分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DA 导致左心室前负荷增加,使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左室舒张功能成熟延迟,并可引起左 房压的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出生早期床旁心脏超声预测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51例VLBWI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日龄≤3 d并且住院时间≥14 d。根据出生14 d及28 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直径大小分为3组:大PDA组(PDA直径≥2 mm)、小PDA组(PDA直径<2 mm)和PDA关闭组(PDA直径=0 mm),比较3组间生后72 h的心脏超声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生后72 h心脏超声参数预测生后14 d和28 d动脉导管持续开放(PDA直径≥2 mm)的价值。 结果 生后14 d时,大PDA组有17例,小PDA组11例,PDA关闭组23例;生后28 d时,大PDA组有14例,小PDA组9例,PDA关闭组26例。3组患儿间胎龄、出生体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及低血压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72 h的PDA直径、左肺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左心室输出量、左心室输出量/上腔静脉血流与生后14 d及28 d时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有关(P<0.05);左心房/主动脉根部直径与生后28 d时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有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生后72 h PDA直径预测生后14 d及28 d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分别为0.841和0.927;其次是左肺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和0.833。 结论 生后72 h的床旁心脏超声指标,尤其是PDA直径及左肺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可预测VLBWI生后14 d和28 d动脉导管持续开放,为后续PDA早期目标性治疗策略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周围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体重儿运用的临床对照观察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探讨经皮插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在极低体重儿 (VLBW )运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经皮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 40例极低体重儿 ,并与同期运用外周静脉穿刺术 (PIV)治疗的 3 7例极低体重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PICC组与PIV组比较 :穿刺次数、住院时间减少 ,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静脉运用时间、血培养阳性率及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入院 3 0d两组体重比较 ,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脂异常及高血糖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而低血糖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ICC组 40例拔管的原因 ,其中不再需要 2 1例、感染 5例、机械并发症 6例、死亡 4例及其它 4例。结论 PICC可以方便的提供极低体重儿静脉营养 ,顺利过渡到胃肠道喂养 ;PICC减少了极低体重儿静脉穿刺的次数 ,从而减少人为的过度刺激 ,降低氧和能量的消耗 ;PICC可以使极低体重儿体重增长迅速 ,减少住院时间 ,而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在极低体重儿 (VLBWI)使用中的安全性。方法 将收住NICU的 76例VLBWI随机分为PICC组与周围静脉穿刺组 (PIV组 ) ,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局部感染及全身感染的发生率及穿刺次数、补液天数。结果 PICC组与PIV组在性别、孕龄 (w)、体重 (g) ,补液天数 (d)均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PICC组与PIV组穿刺次数分别为 1 37(1~ 3)次及 10 76 (3~ 18)次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感染率 :PICC组 :全身感染 3/38例(7 89% ) ,静脉炎 3/38例 (7 89% ) ,穿刺部位局部感染 2 /38例 (5 2 6 % ) ;PIV组 :全身感染 7/38例(18 4 2 % ) ,静脉炎 2 /38例 (5 2 6 % ) ,穿刺部位局部感染 3/38例 (7 89% ) ,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ICC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VLBWI ,可显著减少静脉穿刺次数 ,其感染率也未见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1 236例早产儿进行分析。于出生7 d行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发生PDA的早产儿排除口服布洛芬的禁忌证者入组。实际进入调查376例。予口服/鼻饲布洛芬治疗后72 h再次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PDA的关闭率,分析引起布洛芬治疗PDA失败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小胎龄、低出生体质量、宫内窘迫、出生窒息病史、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呼吸支持、导管直径、导管两端压差、导管水平峰值流速等是引起PDA药物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呼吸支持、导管直径、导管两端压差、导管水平峰值流速等是PDA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胎龄和出生体质量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关注引起早产儿PDA药物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早期防治PDA可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左室舒张功能多普勒参数的影响.方法对2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于生后12~18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13例动脉导管仍开放者为观察组,8例动脉导管已关闭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二尖瓣血流频谱左室舒张功能参数.结果观察组心脏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分别为(4.8±0.6)L/(min·m2)和(4.1±0.6)L/(min·m2),P=0.030;观察组E峰峰值速度、A峰峰值速度分别为(62.2±9.3)cm/s和(59.6±7.8)cm/s较对照组分别为(51.4±10.7)cm/s和(40.3±4.6)cm/s显著增加(P=0.025,P=0.000);观察组E峰减速时间、左室等容舒张时间分别为(59.3±6.0)ms和(49.3±6.6)ms较对照组分别为(84.8±6.5)ms和(59.0±3.8)ms显著缩短(P=0.000,P=0.001);E、A峰峰值速度的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分别为1.05±0.14和1.27±0.21,P=0.009),但两组比值均>1;舒张早期充盈分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DA导致左心室前负荷增加,使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左室舒张功能成熟延迟,并可引起左房压的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3.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存活率的提高,其喂养问题亦更加明显,由于受胃肠动力影响,VLBWI常存在喂养不耐受现象。近年发现红霉素有促胃动力作用,本院于2001年1月至2003年8月对22例出现喂养不耐受的VLBWI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治疗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l9年10月桂林市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27例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ARF的临床资料,治疗组15例采用连续性PD,...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比较咖啡因联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eated 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HHHFNC)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NICU住院,诊断为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儿80例,按照呼吸支持的模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HHHFNC组(39例)和nCPAP组(41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咖啡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频繁呼吸暂停的发生率、需要气管插管的比例、氧暴露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喂养情况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比、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频繁呼吸暂停的发生率[15.4% (6/39) vs 12.2%(5/41)]、需要气管插管的比例[17.9% (7/39) vs 19.5%(8/41)]、氧暴露时间[(183.1 ±31.2)h vs (175.9 ±32.1)h]、无创辅助通气时间[(163.3 ±25.1)h vs(153.0±26.2)h]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HHFNC组患儿腹胀[7.7% (3/39) vs24.4%(10/41)]、鼻损伤[2.6%(1/39) vs 19.5% (8/41)]、头部塑形发生率[0.0% (0/39) vs 29.3%(12/41)]均低于nCPAP组(P<0.05),且HHHFNC组开奶日龄较nCPAP组提前[(67.5 ±19.1)h vs(96.3±18.7)h,P<0.05],达到足量经口喂养时间缩短[(346.8±28.6)h vs(371.0 ±29.4)h,P<0.05].结论 HHHFNC联合咖啡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暂停和nCPAP组同样有效,且早产儿易耐受,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有效的无创呼吸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17.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由于胎龄小,其吸吮能力差,吞咽功能不协调,胃肠道分泌、消化吸收、动力、免疫功能均极不成熟,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为了提高VLBWI的存活率及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我科采用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onal suck,NNS)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VLBWI喂养不耐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布地奈德气管内滴入预防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胎龄32周的患有宫内感染的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Ⅲ或Ⅳ级)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随机分成PS+布地奈德组(15例)和PS组(15例)。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氧合指数(OI)、呼吸机使用时间、吸氧时间、BPD发生率、纠正胎龄36周时病死率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S+布地奈德组患儿BPD发生率低于PS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吸氧时间明显短于PS组(P0.05);给药后第2~6天,PS+布地奈德组pH、OI均高于PS组,PaCO——2均低于PS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纠正胎龄36周时病死率以及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S联合布地奈德气管内滴入能有效降低重度N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依据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随机分为NIPPV组(46例)和HHHFNC组(43例)。分析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NIPPV组治疗72 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及总用氧时间、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炎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IPP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气漏的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IPPV组鼻损伤的发生率高于HHHFNC组(P < 0.05)。结论 对于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的初始呼吸支持治疗,HHHFNC与NIPPV疗效相当,是可供临床选择的另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贫血并随访至出生后4个月,观察其疗效。方法:将56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按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对照组(26例)、治疗组(30例)。治疗组于生后第8天即予rhu-EPO,每次300 IU/k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4周;第3周开始口服铁剂(每日5~10 mg/kg)。两组均于生后7 d内口服维生素E(每日5 mg/kg)、叶酸片(5 mg/d)。随访至出生后4个月。结果:随年龄增大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均逐渐下降,在7 d, 14 d, 21 d,28 d,35 d时,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治疗结束后,两组的血清铁蛋白[(103±25 μmol/L vs (123±24) μ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出现贫血率低(43% vs 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大剂量rhu-EPO能减轻早产儿贫血的程度,可减少甚至替代输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