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康复新液联合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分别应用康复新联合西药和单纯西药保留灌肠治疗UC。[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显效时间短(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西药保留灌肠治疗UC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口服中药配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联合奥硝唑加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对照试验,治疗组以中西医结合,对照组单纯用西药,2组均采用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根据临床症状、大便检查和结肠镜复查结果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5%(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和1年,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配合SASP口服,并联合奥硝唑注射液、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UC效果较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拟消溃肠炎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80例UC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4 g/d与甲硝唑100 ml加地塞米松5 mg保留灌肠,治疗组采用自拟消溃肠炎散中药保留灌肠.[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7.5%,治疗组为9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消溃肠炎散保留灌肠治疗UC疗效明显,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例UC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西医结合组60例,口服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的中药及艾迪莎;中药组50例,口服中药;西药组40例,口服艾迪莎。同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在综合疗效、黏膜病变疗效及症候疗效方面均优于西药组(P〈0.05),在症候疗效方面亦优于中药组,部分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治疗前、后积分差值与中药组及西药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UC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直肠滴注式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优势。[方法]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2组患者分别采用中药直肠滴注式灌肠法(观察组)和传统保留灌肠法(对照组)治疗。[结果]观察组中药在肠内存留时间、药物外溢情况、患者满意度、临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UC病程长、易反复,采用中药直肠滴注式药物保留灌肠提高了临床疗效,增加了患者满意度,利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水煎剂联合麦滋林-S灌肠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8例,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治疗组予中药水煎剂100ml加入麦滋林-S2.5g,每晚1次保留灌肠,治疗8周后评价疗效。[结果]2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相当。[结论]中药水煎剂联合麦滋林-S灌肠治疗轻、中度UC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清化肠饮方口服配合灌肠I号方灌肠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探索湿热型UC有效的临床疗法及方药。[方法]36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用巴柳氮钠口服加灌肠,治疗组33例用清化肠饮方口服配合灌肠I号方灌肠。[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完全缓解率为33.33%、总有效率93.94%;对照组分别为20.00%及83.33%。[结论]口服清化肠饮方配合灌肠I号方灌肠治疗湿热型UC与巴柳氮钠口服加灌肠相比,疗效更好,且临床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132例轻中度UC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6例,给予康复新液100ml,1次/d,灌肠;美沙拉嗪1g,3次/d,口服。对照组66例,给予美沙拉嗪1g,3次/d,口服。2组均予益生菌辅助治疗。于治疗8周后观察2组症状的缓解情况,同时复查电子结肠镜观察治疗效果。[结果]8周后临床症状:治疗组完全缓解率63.64%,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完全缓解率48.48%,总有效率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结肠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63.64%,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完全缓解率46.97%,总有效率为81.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予常规三联西药抗菌及温中健脾中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三联西药抗菌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症状改善、Hp转阴率、胃镜检查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72.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在Hp转阴率及胃镜下胃黏膜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远期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疗效。[方法]63例UC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予0.9%氯化钠20或50ml加蒙脱石散3g加康复新液20ml保留灌肠;对照组予0.9%氯化钠20或50ml加蒙脱石散3g保留灌肠,均2次/d,2周为1个疗程。病变单侵犯直肠者,采取胸脐位,用50ml注射器直接加压灌肠;病变侵犯乙状结肠以上者,先左侧卧位,灌肠5~10min转右侧卧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0%,复发0例;对照组总有效率80.0%,复发1例。[结论]康复新液联合蒙脱石散灌肠治疗UC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复发患者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90例UC复发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益气活血解毒法的中药汤剂,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结果]治疗前UC患者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时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复发者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者(P〈O.01)。[结论]以益气活血解毒法的中药抗UC复发方,与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比较,可有效降低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从而阻抑血小板活化,可能是抗UC复发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含量,探讨其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及其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13例缓解期(缓解期组)、47例活动期(活动期组)UC患者及1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中HIF-1α含量,并对活动期组患者行肠镜检查,评价病情轻重程度。[结果]活动期组HIF-1α含量[(73.21±28.65)ng/L]显著高于缓解期组[(44.54±14.75)ng/L]与正常对照组[(42.83±15.49)ng/L],P0.05;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与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及内镜表现分级呈正相关。[结论]HIF-1α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能在UC发病机制中充当重要角色,并可能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解毒化瘀方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及缓解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兔结肠黏膜-TNBS/乙醇液的免疫化学法造模,将1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解毒化瘀方(中药复方)组、奥沙拉秦组,每组40只;检测各组大鼠活动期、缓解期结肠黏膜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与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活动期,中药复方组、奥沙拉秦组均表现为下调TNF-α、IL-8和P-选择素的高表达状态,且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第1周末,奥沙拉秦组TNF-α、IL-8两指标的改善更明显(P<0.01);第2周末,中药复方组、奥沙拉秦组改善两指标的疗效相当(P>0.05);第1、2周末中药复方组下调P-选择素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奥沙拉秦组(P<0.01).缓解期,中药复方组、奥沙拉秦组与模型组相比TNF-α、IL-8和P-选择素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复方组的疗效更为显著(P<0.01),在第4周末,中药复方组大鼠结肠TNF-α、IL-8和P-选择素表达基本接近正常值.[结论]解毒化瘀方、奥沙拉秦均可有效控制UC的炎症反应.奥沙拉秦能更快更早地控制炎症的急性发作,解毒化瘀方则能更有效地改善慢性炎症,且解毒化瘀方在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营养风险、营养支持及疗效.方法 5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人院后进行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评估营养状况.营养支持分2组:溃疡性结肠炎综合治疗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综合治疗+肠内营养.监测0-4周营养指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50%以上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综合治疗+肠内和肠外营养方案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及营养治疗指标效果好,显效率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结论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综合治疗的同时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效最好,应鼓励患者适量进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并探讨UC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和脾虚湿盛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3年12月我院和广州市中医医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符合诊断标准的UC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按Mayo UCAI标准分为活动期和缓减期,再将活动期的患者分为轻度活动、中度活动和重度活动,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UC活动期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缓解期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缓解期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活动期轻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活动期中、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不同病情程度血清中TNF-α水平比较,重度组UC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患者,而中度组患者又高于轻度组患者,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辨证分型大肠湿热证UC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脾虚湿盛证患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组血清中TNF-α含量增高与UC严重程度相平行,说明TNF-α对于判断UC患者组织炎症损伤的程度,观察病情发展及变化,有一定的诊断价值.UC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辨证分型有关,测量血清中TNF-α水平,可以协助中医辨证分型,从而为临床上UC的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散瘀饮口服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的疗效。[方法]选择REG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40例。中药组予内服健脾清化散瘀饮,西药组予兰索拉唑及复方谷氨酰胺颗粒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2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均予兰索拉唑、胶体果胶铋、克拉霉素及呋喃唑酮四联抗Hp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疗效、病理变化、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①临床症状:2组均能改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其中对腹痛、腹胀的疗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反酸的疗效,西药组优于中药组(P〈O.05)。②胃镜疗效:中药组治愈率67.5%,总有效率82.5%;西药组治愈率45.0%,总有效率75.0%。2组治愈率相比,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O.05),总有效率相比,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理变化:中药组治愈率优于西药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患者治疗前Hp感染率与治疗后Hp根除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不良反应:有4例患者抗Hp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服用中药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REG,胃镜下以及病理检查治愈率均优于西药,且未见不良反应。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清化肠饮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SPF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清化肠饮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沙拉秦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免疫复合法造模.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6、IL-8及IL-10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正常组DAI与各造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2周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清化肠饮高剂量组、美沙拉秦组大鼠显著降低(P<0.01).从大鼠血清上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TNF-α、IL-6及IL-8显著增高(P<0.01),而IL-10则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清化肠饮高剂量组、美沙拉秦组大鼠TNF-α、IL-6及IL-8显著降低(P<0.01),IL-10则显著增高(P<0.01);与美沙拉秦组比较,清化肠饮中、低剂量组大鼠TNF-α、IL-6及IL-8显著增高(P<0.01),而IL-10则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剂量清化肠饮是治疗UC的有效药物,通过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平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脾清肠方联合清肠栓对脾虚湿热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虚湿热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3例,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试验组(28例)与对照组(25例);试验组、对照组分别予以健脾清肠方联合清肠栓、5-氨基水杨酸联合清肠栓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2组患者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IBDQ)、健康调查简表(SF-36)计分以及证候与症状疗效。[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IBDQ积分分别提高19.3、9.0,SF-36积分分别提高11.1、6.0。2组之间SF-36躯体疼痛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证候疗效判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单项症状疗效判定中2组仅“乏力”一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清肠方联合清肠栓的内外合治法能有效改善脾虚湿热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抑肝扶脾清热利湿法对广东地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D)患者血浆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16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采用易激灵2号方,煎取200ml,早晚分服;西药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丁片(商品名:舒丽启能)0.1g/次、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商品名:美常安)0.5g/次,3次/d;2组疗程均为4周。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IB孓D患者血浆CCK、MTL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O.01);中药组和西药组自身疗后比较,血浆CCK、MTL水平明显降低(P〈O.01,P%0.05);中药组治疗后血浆MTL水平较西药组明显降低(P〈O.05)。[结论]抑肝扶脾清热利湿法很可能是通过影响患者胃肠激素水平,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清肠汤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西药对照组(C组)、中药常规剂量组(D组)、中药大剂量组(E组)和湿热组(F组),采用乙酸灌肠加葡聚糖硫酸钠自由饮用的方法制作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F组再给予高糖高脂饮食喂养并放置高温高湿环境处理以模拟大肠湿热证形成条件,造模同时D、E、F组给予清肠汤灌胃,C组给予柳氮磺嘧啶(SASP)混悬液灌胃,每日2次,治疗7d后再次以乙酸灌肠,各组均连续灌胃14d,治疗前后每日观察记录大鼠体质量、饮食及活动情况,重点观察粪便的性状改变,造模前后检测肛温,对死亡大鼠进行解剖并观察肠道病理改变.治疗结束后对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D、肠黏膜损伤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评分(HI)进行统计学评价和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造模后各组大鼠DAI评分、肠黏膜损伤评分和HI评分明显上升(P<0.05);给药后,D组和F组的DAI评分有明显下降(P<0.05),各组肠黏膜损伤评分和HI评分明显降低(P<0.05),F组肠道HI评分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清肠汤能改善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症状,并且与SASP一样均能使模型大鼠的肠黏膜损伤减轻.而清肠汤对湿热证模型组大鼠肠道病理损伤的改善优于非湿热证模型组,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