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本文报告5例原发于脊髓硬膜外腔的恶性淋巴瘤,病人均为男性,年龄20~63岁。肿瘤均发生于胸段。发病时,病人多有类似感冒症状或背腰部疼痛等征,继而下肢麻木及瘫痪等。脊椎X线摄片和椎管碘油造影检查有助于某些椎管内疾患的鉴别诊断,但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治疗可采用广泛切除肿瘤及术后补加放疗或化疗。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男,55岁,农民,因臀部、左下肢感觉异常2年,大小便功能障碍、双下肢间歇性跛行1.5年于2009年3月1日入院。患者在2年前无明显诱因感觉肛周"下坠感",坐位时鞍区感觉似"坐在气球上",左侧明显,伴左踝关节轻度无力及左足外侧、足跟部麻木,长距离行走后出现左侧足外侧针刺样疼痛,休息后疼痛缓解。1.5年前患者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及性功能减退,大便费力,排尿不畅;且  相似文献   

3.
硬脊膜外囊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附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硬脊膜外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分别对硬脊膜外囊肿的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描述。结果 8例术后运动及感觉障碍获得满意恢复,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结合病理检查能确诊,手术切除囊肿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姚荣欣  林焱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10):600-600
患者,男,73岁.因外伤后两下肢活动障碍3天,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病情无好转于2003年5月5日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0岁。因腰骶部疼痛行走困难3个月,加重2周,于2000年11月12日入院。体格检查:脊柱四肢无畸形,腰骶部叩痛,腰椎活动受限。双下肢、马鞍区、肛门的感觉、肌力及反射均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腰椎MRI示:L3椎体后下方椎管内可见一约13mm×17mm×31mm椭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边缘清楚,马尾神经受压移位(图1)。图1 腰椎MRI示:L3椎体后下方椎管内椭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强化后未见明显增强,马尾神经受压移位 初步诊断:L3椎管内肿瘤。手术在全麻下经腰椎后正中入路,切除L3椎板显露椎管,打开硬脊膜见腔内有约3.0cm×…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单纯后路手术对胸腰椎肿瘤患者临床治疗的优越性.方法 随机选取接受单纯后路肿瘤切除术治疗的胸腰椎肿瘤患者10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患者手术前、手术后2周及1个月的疼痛感,手术前、手术1个月及6个月后的功能状态和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状态等进行评估.结果 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在术后2周及1个月的疼痛较术前均有所缓解,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生活质量较术前均有所改善,术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状态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手术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解除肿瘤对脊髓的压迫,使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6岁,因“腰痛”口服“氨酚待因”后,出现腹痛拒按10h入院,给予消炎止痛药物后无好转:并伴有尿潴留。入院8h再次透视示“消化道穿孔”。随转入外科。患“风湿性关节炎”2年,长期服用抗风湿类药物。体检:神清,急性病容,自动体位,腹部膨隆,腹膜刺激征阳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膀胱充盈,腹穿抽出绿色液体。试图行硬外麻醉未成功,改行气管插管麻醉剖腹探查,发现胃穿孔并行穿孔修补术,术后第6天大便1次,拔除尿管,小便利。第8天诉腹胀,双下肢无力,大便失禁,查见腹膨隆,肠鸣音偶可闻及,双下肢巴氏征阴性,膝反射减退,双下肢弛缓性瘫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迟发性硬脊膜撕裂(late presentation of dural tears,LPDT)所致脑脊液漏的发病及治疗方法,为临床管理患者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腰椎组进行腰椎后路手术的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信息和脑脊液漏情况,根据随访情况及复查情况分析并查找具有LPDT的患者及其治疗方式、并发症以及临床结局。结果共2359例腰椎术后患者纳入研究,脑脊液漏患者共43例(1.82%),术中或术后5天内出现的硬脊膜撕裂(dural tears,DT)伴脑脊液漏患者36例(1.53%),术中发现DT 23例(0.98%),LPDT所致脑脊液漏患者7例(0.30%),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3周、4个月行局部清创+硬脊膜修补手术,5例经卧床休息保守治疗,5例恢复在良好及以上,2例恢复较差,而非延迟性脑脊液漏患者术后恢复未发生较差结局。结论术中未被识别的LPDT所致的脑脊液漏在脊柱术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并发症,需要提高临床认识和予以恰当的治疗,对于有可疑症状的患者应当提高警惕,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减少长期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脊柱肿瘤的方法及术后稳定性重建问题.方法对84例脊柱肿瘤患者分别进行不同入路的刮除、切除、脊髓减压手术,通过植骨、骨水泥充填、人工椎体置换等方法进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47例恶性肿瘤患者经综合治疗后,通过缓解程度判定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年5个月,57例肿瘤切除彻底,植骨愈合良好,骨水泥及人工椎体固定牢靠,无松动移位.47例恶性肿瘤经放化综合治疗后,CR 14例,PR 16例,MR 8例,NC 9例.结论手术治疗脊柱肿瘤对抢救截瘫、缓解症状有很大意义,应根据肿瘤的性质、节段和类型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对椎体肿瘤全切除的病例行人工椎体置换和自体植骨术联合后路固定可保持术后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前路手术应用组件式胸腰椎前路结构系统(MACS-TL)小切口椎体切除治疗胸腰段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08年3月我院治疗的胸腰椎脊柱转移性肿瘤伴脊髓神经受损、脊柱不稳病例24例,原发肿瘤包括肺癌7例,乳腺癌5例,前列腺癌3例,胃肠癌1例,甲状腺癌4例,不明4例,行前路减压、骨水泥重建,应用MACS-TL内固定。术后8例接受原发部位的手术,另有部分病例术后接受6个月正规化疗或放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疼痛缓解率、并发症,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记录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并随访肿瘤复发情况以及重建骨水泥块有无断裂和下沉。结果 手术时间140~270min,平均175min。手术出血量700~2100ml,平均1050ml。17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除1例ASIA分级为B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外,其余患者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术后腰背痛缓解率100%,VAS评分术前平均8.3分,术后6个月平均1.0分;6个月后患者的满意率为94.1%。X线摄片观察显示脊柱结构稳定,椎间高度恢复良好,患者矢状面Cobb角均无丢失,且无骨水泥块断裂及下沉。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和肋间神经痛2例(11.8%),未出现切口或内植入物感染以及膈疝发生。结论 对于孤立性转移肿瘤伴有脊髓神经压迫和脊柱不稳的患者,手术干预仍是一种可选择的方式。组件式胸腰椎前路结构系统(MACS-TL)具有低切迹、固定可靠、操作灵活等特点,是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转移性肿瘤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肺癌硬膜下脊髓外转移罕见,可导致严重的神经损害,本研究旨在阐明其临床特征。方法2013年5月-2016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8例确诊硬膜下脊髓外转移肺癌患者纳入该研究,系统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7例非小细胞肺癌及1例小细胞肺癌合并硬膜下脊髓外转移。马尾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行腰椎穿刺的5例(100%)患者脑脊液找到肿瘤细胞。脊髓增强核磁(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发现,3例软脊膜弥漫线样增强,4例硬膜下脊髓外多发结节,1例具有上述两种表现。4例接受靶向治疗和/或放疗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或稳定。中位生存时间是5.8个月。结论硬膜下脊髓外转移需依靠神经系统症状及增强MRI影像学检查诊断。靶向治疗和/或放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靶向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脊柱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间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医院收治的84例脊柱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靶向椎体成形术重建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重建效果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骨肿瘤切除并内固定重建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间30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切除并内固定重建术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护理前,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55.1±3.2)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54.7±3.1)分;护理后,SDS评分为(33.6±1.2)分,SAS评分为(31.2±1.0)分。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SDS和S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无复发、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治疗耐受力较好。结论原发性骶骨肿瘤切除并内固定重建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是可行的,加强临床中的护理配合,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较快地促进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椎管内肿瘤全椎板减压术是椎管内肿瘤摘除的常规手术方式,术后易造成椎管内粘连导致椎管再次狭窄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造成2次手术困难,本文对这一术式进行改良,采用后路钛网椎管成形对所减压的椎管进行修复重建,恢复椎管内有效容积、减少粘连。方法2007年10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9例胸椎椎管内肿瘤的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25~64岁,平均37.8岁。硬膜外肿瘤5例,硬膜内肿瘤4例。全部给予后路全椎板减压,肿瘤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并钛网椎管成形术。术后病理学诊断:神经鞘瘤3例,脊膜瘤2例,脂肪瘤2例,囊肿2例。肿瘤复发1例,给予2次手术切除后未复发。结果手术时间90—185min,平均142min,失血量200-1200ml,平均521ml,全部9例患者术后得到定期随访12—45个月,平均21个月。采用Frankel评分标准对术后患者症状进行评价,A:0例,B:1例,C:3例,D:2例,E:3例。术后复发1例。术后CT显示椎管内未出现粘连。对术前术后肿瘤占位所在节段椎管横截面CT图片进行分析,每例患者随机取5个横截面进行椎管内矢状径测量,取平均值,术前矢状径为16.89±1.27mm,术后矢状径为27.11±2.52mm,进行配对,检验,t=-15.441,P〈0.01,术后椎管矢状径明显大于术前。结论后路钛网椎管成形手术难度相对较低,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对椎管起到较好的即刻保护作用,同时增加了术后椎管容积,减少了术后粘连,为肿瘤复发后的2次手术剥离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板联合自体骨移植的方法对胸腰椎骨折全椎板切除后重建脊柱后柱稳定的效果.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院治疗胸腰椎骨折34例,均采用后路手术,安放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伤椎全椎板减压,探察椎管,处理损伤的脊髓或马尾后,根据术中情况将骨板修剪成"H"型,卡压在减压的椎管后侧和正常棘突之间,异体骨板后侧植入全椎板切除得到的自体骨.结果 全组病例随访14-31个月,平均18.7个月,所有病例减压的椎管得到有效的封闭,植骨得到良好的愈合,后路稳定性得到重建,内固定无折裂.拆除内固定物时发现侧位Cobb's角平均丢失约1.7°,椎体前、后缘高度平均丢失分别约为3.6%和1.5%.结论 该方法有效地提供后路稳定,防止内固定失败,促进神经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脊髓肿瘤患者60例,按住院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行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对照组(29例)行全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神经功能恢复,肿瘤切除情况及随访3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虽然两组医疗费用上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医疗费用仍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观察组患者恢复较好(P<0.05),神经功能处于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居多,术后观察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完全切除达24例,多于对照组(15例),随访3个月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肿瘤切除较完全,并发症较少.故患者恢复快,花费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Breast cancer is a ubiquitous disease and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women in western societies. With overall increasing survival rate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need post-mastectomy reconstruction is on the rise. Especially since its psychological benefits have been broadly recognized, breast re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key component of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Evolving from the early beginnings of breast reconstruction with synthetic implants in the 1960s, microsurgical tissue transfer is on the way to become the gold standard for post oncology restoration of the breast. Particularly since the advent of perforator based free flap surgery, free tissue transfer has become as safe option for breast reconstruction with low morbidity. The lower abdominal skin and subcutaneous fat tissue typically offer enough volume to create an aesthetically satisfying breast mound. Nowaday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flap from this donor site is the 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 flap. If the lower abdomen is not available as a donor site, the gluteal area and thigh provide a number of flaps suitable for breast reconstruction. If the required breast volume is small, and there is enough tissue available on the upper medial thigh, then a transverse upper gracilis flap may be a practicable method to reconstruct the breast. In case of a higher amount of required volume, a glut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is the best choice. However, what is crucial in addition to selecting the best flap option for the individual patient is the timing of the op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post-mastectomy radiation therapy, it is advisable to perform microvascular breast reconstruction only in a delayed fash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半椎板入路切除与全椎板入路切除合并脊柱内固定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选取82例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及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行半椎板入路切除,无需合并脊柱内固定,对照组患者行全椎板入路切除合并脊柱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情况、围手术期指标以及近远期疗效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为93.02%,对照组为92.3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近远期疗效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以大小便障碍恢复较差,其他如神经根性疼痛、感觉及运动障碍则恢复较好;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脊柱不稳定发生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全椎板入路切除相比,半椎板入路切除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等优点,对于临床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可考虑采用该术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在国内新的临床应用趋势,更鉴于新的循证医学数据不断累积,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召集外科、整形、放疗、内科、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在《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基础上共同商讨制定了《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2022年版)》,2022年版新增了腔镜乳房重建、胸肌前乳房重建及乳房重建的个案管理等内容,并将初版的保留乳头乳晕的全乳切除章节更名为保守性全乳切除,并做了大量内容补充及更新。共识也对胸肌前乳房重建、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 flap,DIEP)手术等临床热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相信本次更新会给各层级医院提高乳腺肿瘤整形及乳房重建临床水平,提升治疗规范化,优化治疗结局助力,最终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肿瘤样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肺部肿块患者23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理诊断为肿瘤样病变35例(肿瘤样病变组)和恶性肿瘤200例(肿瘤组),记录两组的多层螺旋CT特征与三维重建后处理灌注参数,判定诊断价值。结果:肿瘤样病变组的病灶最大径为(3.11±1.24) cm,增强幅值为(27.33±8.19) Hu;肿瘤组分别为(5.68±1.49) cm和(31.40±9.44) Hu,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样病变组的病灶BV、BF与PS值分别为(2.84±1.93) ml·100 g-1、(2.14±1.33) ml·min-1·100 g-1和(12.89±5.29) ml·min-1·100 g-1,都明显低于肿瘤组病灶的(33.87±11.49) ml·100 g-1、(25.39±12.49) ml·min-1·100 g-1和(127.40±34.91) ml·min-1·100 g-1(P<0.05)。在235例患者中,CT判断为肿瘤样病变30例,恶性肿瘤205例,为此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中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和97.6%。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肿瘤样病变中的应用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能清楚显示病灶情况,能通过灌注参数进行病情判断,是鉴别肺部肿瘤样病变与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