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痞满”证候与治疗赵菊琴,戴祖汀,肖汉玺,戴红030012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隔满闷,触之无形不痛之证候。病位在胃腑,亦称“胃痞”,但亦可因肝、脾、胆、肠等病证累及而致病。如慢性胃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均可出现...  相似文献   

2.
痞证是指心下痞窒,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其病机为气机阻塞,升降失常,此多由误治,热邪内陷所致,亦有脾胃素虚,饮食阻滞,痰气壅窒,或其它原因所致,《伤寒论》有邪热之痞,邪热有余,表阳不足之痞、少阳误下之痞;胃虚食滞之痞;多次误下,胃气重虚之痞;水气停蓄之痞,胃虚挟颌,浊气上逆之痞,邪热下利之痞,热结在里之痞;水饮冲斥胸胁之痞的不同。因此病因病理、症状,治法和煎服药物的方也有差异,笔者对《伤寒论》痞证论治探讨于后: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主要是由于饮食与情志所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满不适或堵闷,大多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大便或干或溏。陈华教授认为,本病特点在于实多虚少,虚实错杂,偏于热滞,其病位在中焦脾胃,侧重于胃,胃为腑,腑以通为用,故治疗以祛实邪为  相似文献   

4.
陈国女 《护理研究》1989,3(2):102-103.
胆为中清之腑,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输胆汁而不传化水谷,它的机能以通降下行为顺,凡精神因素,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或虫积等因素均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郁结肝胆,疏泄失常,使之脾胃功能紊乱,导致水湿蕴结中焦,造成清阳不升,浊气不降,进一步影响肝的“疏泄”而形成胆结石.几年来,运用中医肝脾胃病机对胆石病进行辨证施护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个人的点滴体会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戴廷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6):384-384,F0003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宜降,以和为顺。本证常见病因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导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其病因病机包括:(1)寒邪犯胃:素体虚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使寒邪内客于胃,塞凝气滞,升降不利,致胃气不和而疼痛。(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冷热不忌,均可损伤脾胃,令其食满不化,气机不畅而疼痛。如过食辛辣炙、酒醴之品,至中焦积热,耗伤胃阴,胃失濡养而发生疼痛。(3)肝气犯胃:肝为剐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忧思郁怒皆能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而致胃痛。若气滞日久,必至瘀血内结,胃络受阻,“不通则痛”。若气郁化火,耗伤胃阴,使胃络失养,而致胃痛。(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不足,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或久病伤及脾胃,致使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气不和,均可引起胃痛。引起胃痛的病因虽然不同,但总的皆因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其不通的原因有寒、热、食滞、血瘀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痞症"范畴,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病症。其发病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忧思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而致肝胃不和;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肝胃郁热,热蕴伤阴,而致胃阴不足;  相似文献   

7.
痞满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症状,《伤寒论》中多指胃脘部或胃脘以下部位满闷痞塞不通而言,一般多无疼痛。但有虚实之分:“有物有滞者为实痞,无物无滞者为虚痞。”结胸证《伤寒论》中多指“心下至少腹”(仲景原文137条)部位,但以硬满、“按之石硬”,疼痛、拒按、“痛不可近”为其主  相似文献   

8.
<正>胃痞是门诊消化科较为常见的就诊病证,亦常常作为消化科相关疾病的伴随症状出现在就诊当中。患者自觉胸腹满闷不舒,按之柔软无痛,望无胀大之形的症状,伴有食少纳呆、嗳气、大便稀溏或排便不爽等临床表现。该病多为慢性起病,多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病  相似文献   

9.
中焦湿热证候,或由上焦湿热不解,渐传中焦而来;或因素体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湿内蕴,又外感湿热邪气,内外合邪而发。其病变以脾胃为中心,是湿热邪气郁阻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气机阻滞,升降失司的一类证候。湿热病在中焦稽留时间最长,因人的体质有异,或湿邪与热邪二者的轻重程度有别,其证候类型也不相同。若素体阳虚阴盛,或湿邪偏重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病变中心在足太阴脾;若素体阳盛,或是邪偏重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病变中心在足阳明胃。即叶天士所谓:“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若脾湿与胃热并重者,则每呈湿热…  相似文献   

10.
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更无慢性乙型肝炎之称,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证候,本病应属中医学的疫毒、胁痛、癥瘕、黄疸、肝着、湿阻等范畴。目前中医界对其病因病机认识比较一致,病因是湿热,病机是湿热疫毒之邪侵袭人体,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因湿为阴邪,血属阴,阴邪易着,滞留不去,久留化热,湿热蕴结。湿热疫毒蕴结中焦,脾胃为湿热所困,运化失健,升降失和,气机壅滞,以致湿热疫毒日益胶结。热因湿不能宣泄,湿得热而熏蒸,进而累及肝胆,肝胆受病则疏泄条达失常,或肝气郁结不畅,或肝气横犯脾胃…  相似文献   

11.
<正>慢性胃炎是指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病变,是一种十分常见和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1]。肝胃气滞证慢性胃炎多因精神紧张,压力增大致肝气不舒、肝失疏泄、克犯脾土,脾失健运、生湿化浊、久酿成毒、蕴于中焦脾胃而发病[2]。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经络导平加耳针法辅助治疗慢性胃炎肝胃气滞证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胃炎肝胃气滞  相似文献   

12.
从肝辨治胃脘痛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其发病多与气机失调、湿热阻滞、瘀血阻络、痰食凝胃有关.根据中医学脏腑相关理论,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其生理功能的发挥主要有赖于肝脏的正常疏泄,而临床中由于肝脏疏泄异常导致的胃脘痛较为多见,故有"肝为气病之源,胃为气病之所"之说.笔者将临证中从肝辨治胃脘痛验案归纳十法,摘录于下.  相似文献   

13.
正甘淳教授是江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经验丰富,他治疗脾胃病从肝论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甘淳教授,获益匪浅。现将甘淳教授诊治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1擅长从肝论治脾胃病中医认为气为百病之首,气之乱为各脏腑乱之先,而肝气疏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气机是否正常。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9):841-845
常见证候要点1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2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相似文献   

15.
首届全国名中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马骏主任,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治,尤擅辨治脾胃相关疾病,提出治疗疾病当以"和"为度.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水谷运化之源,马骏强调辨治脾胃疾病更应采用"和法",以"调其不和使之和"为辨治纲领,以达脾胃升降有序,肝胆疏泄有度,机体阴平阳秘之和.  相似文献   

16.
<正>脾胃气机升降运动特点脾胃居中央,是人体脏腑活动的中心,上焦心火与下焦肾水通过中焦脾胃才能相济相交;肺主肃降于右,肝主升发于左,通过中轴脾胃才能升降有序,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李东垣说:"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1]脾胃相合于中焦,一阴一阳、一升一降、通上彻下、互根互用。胃主受纳、降浊,喜阴而主降;脾主运化、升  相似文献   

17.
脾胃位于中焦,气机以此为升降之枢纽。气机随脾升而胃降,升降相协调,各脏腑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运行也有赖于气机的升降,气机的升降失调影响脾胃升降运行,是脾胃系疾病的基本病机,故论治脾胃病常常以恢复气机正常升降为立足点,以升降相因作为脾胃病的治法大要。反流性食管炎作为脾胃病的常见病,其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胃气上逆,现大多以降逆和胃为主要治法。但责之根本,其病机仍是以脾胃升降失调为本,故治疗不应只局限与降逆治法,因以升降相因为治法,以恢复脾胃升降之职,使脾健胃顺,气机调达,诸症自除。  相似文献   

18.
屠老临证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对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变等病的证治有独到见解和较好的疗效。屠老认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是因湿邪或湿热邪毒侵扰阳明胃经,从胃入脾,再由牌逆传肝。初病以中焦症状为主,常见纳减乏力,苔厚腻,脉濡等湿困脾胃见证及湿热俱重,邪毒蕴蒸于脾胃见证。邪毒愈重,黄疸愈明显,邪毒之最重者,  相似文献   

19.
<正>28解阳法临床上常见一个杂病,民间叫"胃病",主诉常说胸口闷、不舒服,伴随情绪低落、吃饭没味、坐卧不宁、吐长气也不能缓解等一系列症状,一般医生常开一些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甚至木香顺气丸、藿香正气丸系列,患者吃完有效但就是不彻底,总觉得哪里不到位,有隔靴搔痒之感。这个病,实际上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的"痞"证~([1])。痞证,是阴阳气痞塞了引起的病证。其主方是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泻心汤针对的主证就是张仲景所说的"但满而不  相似文献   

20.
正江一平,江西省名中医,从医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擅治脾胃、肝胆疾病,辨证精细,立法谨守病机,遣方用药独具匠心。江一平教授认为肝失疏泄乃胃脘痛的起始病因,在临床上重视从肝论治胃脘痛,临证予四逆散、逍遥散、一贯煎合金铃子散分治肝胃气滞、肝郁胃虚、肝胃阴虚三型,获得较好疗效。笔者有幸师从江教授,获益良多。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