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腹主动脉瘤非手术治疗的长期超声随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超声随访观察经非手术治疗的老年腹主动脉瘤的发展变化规律。方法超声随访诊断明确、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老年腹主动脉瘤非手术治疗患者37例,按首次发现时瘤体大小分3组,定期测量并记录各组腹主动脉扩张最明显处横切面直径,计算年增长量。结果37例腹主动脉瘤首次发现时瘤径大小平均为4.68cm,随访年限0.5~11年,平均6.1年,瘤径平均每年增长0.47cm。14例瘤径小于4.0cm,平均年增长0.23cm,15例瘤径小于6.0cm,平均年增长0.37cm,8例瘤径大于6.0cm,平均年增长0.67cm。随访期间死亡5例,其中因动脉瘤破裂死亡2例,破裂前瘤径大小分别为8.35cm、8.91cm。7例随访期间因瘤径短期内明显增大而行腹主动脉瘤腔内支架隔绝术。结论老年腹主动脉瘤瘤径小于6.0cm者随增龄增长缓慢,大于6.0cm者随增龄增长快,应进行积极的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成像在腹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接受双源CT血管造影及主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图像均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及分析,观察腹主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分型、范围,并对腹主动脉瘤进行分型及相关测量。结果:33例腹主动脉瘤中,5例为近肾型,28例为肾下型。双源CT对瘤体长度、大小,近端及远端瘤颈长度、直径。近端瘤颈与动脉瘤长轴夹角测量准确。结论:双源CT可准确诊断腹主动脉瘤,并且可以提供详细而准确术前信息,是腹主动脉瘤术前诊断和术前评价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腹主动脉瘤的外科诊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5-04我院治疗的23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2例,年龄54~76岁.均为肾动脉下型腹主动脉瘤,瘤体直径4.0~7.5 cm.采取常规的腹主动脉瘤切除和原位人造血管移植术20例,腔内人造血管移植术3例.结果:全组无术后早期死亡,无严重出血、肾功能衰竭和下肢动脉栓塞等,术后并发心律失常2例,腹泻2例,切口裂开1例.全组患者随访1~27个月,无晚期死亡和肾功能衰竭.结论:常规外科手术和腔内人造血管移植治疗腹主动脉瘤均获得良好效果.早诊断、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CT定量评价腔内血栓腹主动脉瘤瘤体弹性。方法对31例含腔内血栓腹主动脉瘤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分段数据采集方式行腹主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在0%~95%R-R间期,间隔5%分别重组图像,采用MATLAB 7.5软件行半自动图像分割方法,然后分别测量各期相内瘤体直径、最大和最小面积及弹性D值等指标在管腔及管壁方面的变化。结果腹主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与管壁、管腔弹性值间均无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315、-0.251,P均>0.05)。瘤体管腔弹性D值为(1.15±0.47)×10-5Pa-1,管壁弹性D值为(0.95±0.48)×10-5Pa-1,瘤体管腔D值明显高于管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血栓形成的腹主动脉瘤瘤体弹性的大小并不依赖于瘤体直径的变化,且瘤体管腔的弹性要明显高于管壁。弹性评估可以为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破裂性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策略及措施.方法 回顾我科自1997年7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34例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病程特点,总结围手术期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结果 患者平均住院日(14±5)d,30 d病死率23.5%(8/34),无护理相关并发症.结论 护理人员只有全面了解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的临床表现,掌握相关护理技术,才能防止工作中出现疏漏,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减少痛苦,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王丰  温颖 《放射学实践》2008,23(1):41-4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腹主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对31例经手术证实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性研究.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仿真内镜技术(VE)及表面遮盖显示(SSD)后处理方法.结果:MSCTA与DSA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达100%,对瘤体长度、近端瘤颈直径、近端瘤颈长度、近端瘤颈角度等参数的测量无明显差异,对瘤体直径的测量值差异有显著性,MSCTA测量值较DSA准确.结论:MSCTA可明确诊断腹主动脉瘤,对重要参数的测量值准确,可作为腹主动脉瘤诊断及术前评估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腹主动脉瘤 (AAA)是腹主动脉局限扩张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 ,可出现致命的瘤体破裂。1992~ 1997年 ,我们采用人工血管移植治疗腹主动脉瘤 17例 ,效果较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 17例 ,男 13例 ,女 4例 ;年龄38~ 74岁 ,平均 61岁。合并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 12例 ,冠心病 4例 ,胆石症 3例 ,马方综合征、肝血管瘤、大隐静脉曲张、气管炎各 1例 ,有吸烟史11例。1 2 诊断 因发现腹部搏动性肿块就诊 12例 ,其中伴腹痛 10例 ,发现肿块时间 :10d~ 3年 ,平均 4个月。因单纯腹痛就诊 3例 ,疼痛主要位于脐周 ,或腰背部及剑…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破裂和未破裂腹主动脉瘤(AAA)曲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探讨AAA破裂相关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35例AA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瘤体破裂13例,未破裂22例。依据患者CTA影像资料,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解剖学因素和血流动力学参数间差异和相关性。结果 破裂组AAA破裂处壁剪切应力(WSS)显著小于最大血流冲击处WSS[0.025(0.049/0.018) Pa比0.549(0.839/0.492) Pa,P=0.01]。未破裂组瘤体最大血流冲击处WSS显著大于破裂组[(1.378±0.255) Pa比0.549(0.839/0.492) Pa,P<0.01]。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瘤体最大直径[(79.847±10.067) mm比(52.320±14.682) mm,P<0.01]、曲率[(0.139±0.050)比0.080(0.123/0.068),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直径呈负相关(r=-0.732,P<0.01),与曲率呈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临床经过,通过术前对主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和保护,CTA测量近远侧瘤颈长度、直径、角度和构型,瘤体与分支动脉的关系,最低肾动脉开口至腹主动脉分叉的距离,导入途径的直径、扭曲和钙化程度.根据CTA测量结果,选择覆膜支架和手术方式.术时采用局麻20例,中转全麻l例,1例通过髂总动脉重建导人途径采用硬膜外麻醉,1例合并Stanf.0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时采用全麻.在支架释放前准确定位最低肾动脉位置,至少保留一侧通畅的髂内动脉,若双侧需要覆盖,分期覆盖或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植入后复查造影,有无内漏.正确判断内漏类型并进行相应处理.支架近端Ⅰ内漏2例,球囊扩张1例,植入Cuff 1例;支架远端Ⅰ内漏1例,球囊扩张时,动脉破裂,行人工血管补片修补术;Ⅲ型内漏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1例.1例合并Star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行EVAR.术后7一10 d复查CTA,以后每年复查1次.结果 EVAR手术全获成功.主要并发症为单侧髂肢扭结继发血栓形成,Fogarty导管取栓并支架植人1例;腹壁切口裂开1例,清创缝合;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5年,患者均存活.结论 CTA图像质量高、测量准确,是EVAR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的金标准.EVAR是高危、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随访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后的转归及多层螺旋CT(MSCT)随访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问193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行MSCT检查的结果,并与术前资料对照.结果 193例中发现支架变形、断裂4例,支架闭塞1例、内漏24例、移植物感染2例;瘤体缩小81例,瘤体增大21例,瘤体无变化91例.结论 MSCT是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1.
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之一,本院血管外科应用钢圈栓塞治疗Ⅱ型内漏1例,就其经验总结如下. 患者为女性,81岁.于2006年4月24日因肾下腹主动脉瘤(图1)行腔内修复术,置入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Zenith,Cook,USA),远端锚定于髂总动脉,保留两侧髂内动脉.患者恢复顺利,术后5 d出院.术后1年随访CTA显示支架形态位置满意,瘤腔内未见明显对比剂充盈,但瘤体直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缩小(最大径仍为6 cm).2008年3月24日因下腹饱胀并扪及搏动性肿块1个月余来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瘤体参数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内瘘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8例接受EVAR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内瘘,将患者分入内瘘组和无内瘘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前后瘤体相关参数及术后动...  相似文献   

13.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TEVAR)常规采用双侧股动脉切开途径置入.我们采用血管缝合器顺利完成1例复杂型TEVAR,现报道如下.患者男,56岁.既往有10年高血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史,行口服药物治疗.3年前发现腹部搏动性包块,CT确诊断为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当时测得瘤体最大径约35 mm.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图像重组.结果 CT显示腹主动脉呈囊状扩张7例、梭形扩张23例、囊梭形扩张10例.其中多发性腹主动脉瘤3例,并发假性动脉瘤1例.MPR准确显示瘤体的位置、形态、范围及瘤腔内附壁血栓,MIP较好地显示瘤壁或附壁血栓内的钙化,VR以三维形式精确显示瘤体与邻近腹主动脉及其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是腹主动脉瘤诊断、随诊观察和术后随访最理想的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结果:24例术前均常规行B超及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8%和100%。24例CBT均为ShamblinⅠ型和Ⅱ型。颈动脉体瘤单纯剥离18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外动脉切除3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内动脉切除颈外动脉转流2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内动脉切除自体静脉移植1例。全部患者术后无偏瘫、失语及死亡。经1—8年随访,24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可疑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B超及颈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确诊。外科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或重建颈内动脉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观察国产血管内支架治疗犬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健康杂种犬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组1;对照组,未置入支架;组2:实验组,腹主动脉前壁纵行切口长度≤1cm,置入支架治疗;组3:实验组,腹主动脉前壁纵行切口长度>1cm且≤2cm,置入支架治疗;组4:实验组,腹主动脉前壁纵行切口长度≥3cm,置入支架治疗。外科方法建立腹主动脉瘤模型后2周行介入治疗。术后每个月行增强CT检查;第6个月处死时,行腹主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组1在6个月观察期内,CT和腹主动脉造影检查均示瘤腔存在。组2于第1个月CT检查时发现有1只犬瘤腔闭合;第2个月CT检查时有4只犬瘤腔闭合;第3个月有2只犬瘤腔闭合;条4个月有1只犬瘤腔闭合;第6个月腹主动脉造影检查也证实瘤腔闭合。组3CT检查和腹主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每只犬均残留有1个小瘤腔,且瘤壁呈向心性增厚。组4CT检查和腹主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每只犬均显示有1个大瘤腔。32只犬的腹主动脉均通畅。结论 国产镍钛合金血管内裸支架,对瘤颈直径≤1cm的腹主动脉瘤有治疗作用;对瘤颈直径>1cm且≤2cm者,可防止动脉瘤继续扩张和迟发破裂;对瘤颈直径≥3cm者则无任何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患者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疼痛,伴暗红色便血2次,量约100 mL,未予特殊处理。3 d前患者突发呕血,为暗红色,量约1 000 mL,伴全身乏力、出汗、心悸,无黑矇及意识障碍。当地医院全主动脉CTA示远端腹主动脉瘤,瘤体右侧可疑与肠管相连,腹主动脉瘤破裂。予抗感染、输血、止血等保守治疗3 d,症状无明显好转。于2021年11月29日以“主动脉肠瘘,腹主动脉瘤”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3年接受介入治疗、有详细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单发性颅内小动脉瘤(≤5 mm)患者180例,其中破裂出血149例,未破裂31例.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之入射角、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值(AR)、瘤体最大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SR)、动脉瘤形状、位置和子囊,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之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采用单因素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以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两组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的小动脉瘤多位于前交通动脉(OR=0.166,P=0.023)及基底动脉末端(OR-0.006,P<0.001),表明前交通部位与基底动脉末端的动脉瘤更易破裂.180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部位、子囊、AR值(1.76±0.72对1.35±0.48)、SR值(1.90±0.81对1.31±0.67)、入射夹角(123.9°±23.21°对95.96°±20.2°)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动脉瘤形态、动脉瘤最大直径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部位(OR=1.347,P=0.002)、入射夹角(OR=1.057,P<0.001)、SR值(OR=2.726,P=0.047)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末端部位、SR值>1.90±0.81、入射角度> 123.9°±23.21°为颅内≤5 mm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态容积CT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体积增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14例共128个UI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史,观察体积增长组及未增长组UIA的形态、有无子囊、位置、平均CTA随访次数,测量瘤体直径、瘤体高度、瘤体宽度、瘤颈宽度、瘤体最大层面面积、体积、动脉角度、血管角度、流入角度、平均载瘤动脉直径、瘤体高度/瘤颈宽度(AR)、瘤体直径/平均载瘤动脉直径(SR)。分析两组数据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体积≥0. 04ml、血管角度、流入角度是UIA体积增长的危险因素。结论 动态容积CT对于分析UIA体积增长的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瘤体动脉分支和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E)后Ⅱ型内漏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行EVE出现Ⅱ型内漏的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瘤体上均有数目不等的通畅的动脉分支,术中并发即时性内漏。结论 瘤体上通畅的动脉分支是Ⅱ型内漏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根据瘤径的变化采用相应的动脉栓塞治疗以防止动脉瘤继发性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