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建军 《气功》2009,(1):86-87
断句,又叫停顿句,古人称之为顿读,现在叫标点符号。在标点符号没有出现之前,一篇文章前后连在一起,如何停顿,如何断句,全靠读者用心去揣摩,去体会理解。断句不同,意思就不同。  相似文献   

2.
三、断句关于断句的题型比较单一,即出一篇或一段白文(一般选自教材以外),让应试者点断。断句的要求有两种。一是用句号“。”(凡是未注明“标点下文”或“用标点符号给下文断句”之类要求的,都宜用“。”号断句),即在需要停顿的字的右下方加上“。”号(如果这个停顿处栩当于用标点符号中的顿号的话,也可不加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所用的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帮助文字把语言结构、停顿语气和语句的性质表达出来。同样,我们在阅读或语译古书时首要的问题就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才能正确理解古书的原意,从而译成通顺的现代语。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医古文标点符号的应用。一、为什么要注意标点古书古书是不加标点的,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断句也叫“离经”。一句话完了,在字旁加一个圆圈,表示“词意俱绝”,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旁加一个点,表示“其词于此中断而意不绝”,叫做“读”(读逗)。两者合称为“句读”。所谓“句读”,基本上只起断句作用,和现代的标点符号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一,句读的重要性句读,亦称为句逗。古书是不断句的,古人读书时,一般是由自己断句。古人把文字语意己完的地方称做“句”,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称做“读”。“句”和“读”的标法,须“句”的地方,标在末尾字的旁边;须“读”的地方,标在两字之间。到宋以后,一些通俗读物,就用“。”(句号)和“·”(读号)来表示断句了。因此句读亦被人称为圈点。句读是文字的辅助工具,必不可缺少。因此句读的训练,从古至今一直受到重视,无数事实证明,不能断句或断错了句,都会影响对文章内容正确的理解。比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内经>中的"髀(骨行)大跛,易偏枯"、"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跫也"、"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及"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等错误的断句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为使参考文献著录简明、统一,标准规定了著录使用的9个标识符号(.:,;//()[]/-)。这些符号多数移植于标点符号,但其功能和用法与标点符号不同,它是一种前置符,置于一个著录项目或著录要素之前,使这些项目、要素个别化,而标点符号是后置符。不少编辑、著者不理解作为前置符的标识符号的含义、功能,仍然从标点符号使用的角度去解读,以致引发了不少著录差错。下面提示几个常用标识符号规范使用的示例。  相似文献   

7.
小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思菡 《光明中医》2006,21(6):9-10
《伤寒论》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历代伤寒注家有不同的观点,对这些观点,本人认为该条文"去桂"应理解为去桂枝之量,即当"减桂"解,而真正要去的是芍药.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传统精魂"和"是不同要素构成的一种和谐状态,"和"是生生之和,创新之和,发展之和.以其为底蕴之中医学应从精魂去思考其体系的发展,把现代科技手段,科技语言与传统中医"和"起来.正确发扬"和"之精魂,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医学新体系结构.此体系结构虽有分工,但又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吴建军 《气功》2011,(2):186-18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妙笔生花的内容很多,如批语、断句、对联等,堪称语林之秀,读之奇妙有趣,赏心悦目,令人捧腹叫绝。  相似文献   

10.
动刺法介绍     
命名涵义动刺法是针剌手法之一.所谓"动"是指病者在施针前或后作患部适当运动,"刺"是医者恰如其分地迅速针刺病患部位.由于"动"与"刺"一气呵成,故名"动刺法".具体操作一、施针前令病者于患部作多种姿势之运动,并嘱指出最感痛苦的姿势和痛点,继续尽力运动一会,稍事停顿,医者随即用拇指或食指切住痛点,迅速将针刺入,用力提插捻转,使之产生强烈痠痮反应,迅速出针.如患处有二或三个痛点,则按序动之刺之如前.二、待病者作患部多种姿势的运动,明确最感痛苦姿势和痛点后,仍作缓慢运动,医者  相似文献   

11.
我看了"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年6月号,吴考盘先生的"对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研讨"一文后,引起了我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吴先生的意见,我不加反对,只就我个人的见解写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假使能就此问题引起更多的争鸣,使真理愈彰,对中医学术的发扬是有益的.原文在伤寒论太阳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桂枝去桂条,不但历来注家对它有怀  相似文献   

12.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准确恰当地使用标点符号,能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本人在编辑加工中医药论文稿件时发现,现在许多作者不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其论文中经常存在标点符号滥用、错用现象,导致论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受影响,甚至产生歧义.现结合国家标准(GB/T 15834-1995 <标点符号用法>)的要求,谈谈中医药论文中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2):738-740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1.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2.解说比之自内:见<易经·比>,利用内应的意思.在敌方给我方布置的疑阵中再设一层疑阵,如果利用敌人内部的反目而去争取胜利,那我方就会毫无损失."反间计"是利用间谍为我所用的一种计策,<孙子兵法>曾设专篇论述如何使用间谍,总结有五种使用方式:一是"因间"(利用敌国的本地人当间谍),二是"内间"(收买敌方的人做间谍),三是"反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四是"死间"(故意传假情报给敌方间谍,使敌方上当后将该间谍处死),五是"生间"(派来去方便的间谍侦探敌情,然后回来报告).其中以"反间计"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谋,在军事上最为受到推崇.  相似文献   

14.
中药剂型特点与疗效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药物剂型服用后产生的药效、持续时间、作用特点都有较大差异.所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之,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充分说明了剂型与疗效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微型包囊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等新型制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传统剂型基础上发展出一批新剂型.它们虽然与一般剂型有相似的外观、性能和给药途径,但由于运用了先进的制药原理和技术,表现出更优良的药效学、药动学性能,其临床疗效也更出色.  相似文献   

15.
对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第一方"治风痹汗出方"的简文进行断句、标点及文意梳理,对其中较难解的"酿"和"齐"进行训释,分析了此方所用药物及风痹的一般治疗方法,指出此方须长期坚持使用并兼以其他疗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与其它古籍一样,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来经读书人的离析经理,然后用句读(dòu逗)来表明断句,语气和专名等。经过标点的医学古籍为数甚多,给读者顺利阅读带来许多方便,成绩是主要的,但尚有一些标点处理值得商榷,这里仅就主谓倒装句的标点陈述管见。 1 什么是主谓倒装句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他们的位置是固定的,作为主谓句,主语应该在前,谓语应该在后。但  相似文献   

17.
食物的味道要鲜美,全在起锅时的关键时刻,略为停顿,过火,鲜味就丢失了。戒停顿原文: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极锋而试;略为停顿,便如霉过衣裳,虽锦绣统罗,亦晦闷而!日气可增矣。尝见性急主人,每摆菜必一齐搬出。于是厨人将一席之茶,  相似文献   

18.
反佐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佐"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明确"反佐"概念及其内涵以及反佐理论的地位,有助于中医治法的丰富和完善. 1 反佐之起源 "反佐"一词源自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里讲的就是配伍反佐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实际上讲的是服法反佐法.反佐法的运用,最早见于在<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将"反佐"之法严谨、巧妙、灵活地加以扩大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个古方,历来注伤寒论的,到目前为止,约有三说:一说不去桂,如成无己云:"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因此丹波元简说:"成注不及去桂之义,但云桂枝汤以解外,则成注所本,无去桂二字乎?若不去桂,而用此方于此证,或有效验.王肯堂以降,多谓是水饮所致,然无的据,金签则依桂枝去芍药之例,谓去芍药之误,其说亦难从."一说是去桂,如喻嘉言说:"去桂枝者,以误不可复用也.然桂枝虽不可用,其主下诸属,皆所必需,倘并不用芍药以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误汗误下之变耶?"一说去桂是去芍药之误,如金签云:"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  相似文献   

20.
陈文桂  杜少雄 《光明中医》2009,24(3):517-517
"火郁发之"是一种鼓动正气、因势利导、驱邪外出的治则,务使邪透而不伏、邪去而不伤正为"发"之宗旨,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