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金匮要略》有关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进行了归类分析 ,阐述了本书中治疗湿病的特点。提出了病因方面的外湿、内湿 ,在辨治方面提出湿病本证、湿病变证及湿病类证 ,并对本书中的方药、治法等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3.
探讨了《金匮要略》湿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湿病微汗除湿与利小便两大治法理论依据及应用要领;重点提出了湿病分型辨证要点及方药配伍特色.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关于水湿病的论述 ,内容丰富 ,理法方药完备 ,颇具临床指导意义。现就书中所论 ,撮其要者简述之。《金匮要略》论湿有三 :一曰“湿” ,二曰“水” ,三曰“痰”。愚意湿、水、痰三者 ,异名而同类 ,正如热之与火然。湿为水之渐 ,水为湿之聚 ,痰为水之凝。湿犹雾露 ,弥漫浮游 ;雾聚而成水 ,可向一定方向流动 ;水寒凝结为冰 ,常固定于一处。雾也 ,冰也 ,水化而成者也 ,形质不同而已矣。分之可三 ,合之则一。故治湿之方可以治水 (防己黄芪汤 ) ;治水之方亦可治痰 (苓桂术甘汤 )。《素问·经脉别论》说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  相似文献   

5.
湿病是指由湿邪所引起的病证。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 ,既可从外而受 ,也可由脏腑功能失调产生 ,且两者常相互影响 ,使得湿病病情缠绵 ,错综复杂。《金匮要略》(下简称《金匮》)中最先以“湿”作为独立的病名 ,除有专篇论述湿病 ,还在其他的各篇有散在论述 ,而且理法方药俱全。笔者认为 ,《金匮》中湿病的治疗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 宣表化湿此法用于感受风湿之邪 ,也是外湿的常用治法。风湿之邪侵袭人体 ,郁于肌表 ,可用汗法 ,使湿邪从表而解。但湿性粘滞难除 ,非一汗可以祛除 ,如用辛温大汗 ,非但不能除去湿邪 ,反伤津液 ,使得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湿病探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焱 《河南中医》2009,29(5):420-421
湿病是湿邪蕴积于人体而产生的一类疾病,时刻重视阳气在体内的通达是仲景论治湿病一大特色。仲景论湿详于外湿而略于内湿。《金匮要略》明言治湿禁忌:禁大汗、禁攻下、禁火攻。  相似文献   

7.
施彩红 《吉林中医药》2009,29(4):279-281
湿气袭人而为病,变化多端,症状各具,其中既有湿气侵犯人体上下、在内在外之别,又有夹风夹寒之辨,侵及部位不同,症状也各异。治湿之法无外发汗、利小便二法,但也有温脾、宣肺、补肾之不同。湿邪袭上方用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湿气中下方用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湿夹风寒、流于经络方用桂麻各半汤,湿气干脾方用白术茯苓厚朴汤,湿气干肺宜小青龙汤,湿气下移肾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宜麻黄茯苓汤,湿夹风寒、外中于表则因所夹之邪不同治法也各异。  相似文献   

8.
李凌子  关彤  庄轰发 《新中医》2015,47(1):250-251
中医学救治急症历史悠久,其中《金匮要略》记述了大量关于杂病急症的救治经验,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笔者谨就《金匮要略》对杂病急症的救治经验整理探析如下。1阐明病因时机1.1阐病因,明大法急症的特点是来得急,变化快,因此,尽快明确病因能为有效的救治赢得时间。张仲景将"千般疢难"的发病归纳为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  相似文献   

9.
系统地总结了《金匮要略》湿病病因、病机的特点和规律,可启发读者更好地辨证治疗湿病。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心典》辨治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怡,字在泾(不详-公元1749),江苏吴县鹤山人,清代著名医家,号鹤年、拙吾,晚号饲鹤山人”。怡父有田千亩,至怡中落。贫甚,鬻字于佛寺。但聪明好学,能诗善文,性格沉静,淡于名利。自幼习医,毕生博览群书,猎取众长,造诣精深,凡治病悉本仲景,屡获奇效,他尊经法古,但其食古能化,不拘泥于古说,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体会,灵活变通。其著书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注释医学经典著作,包括《金匮要略心典》(以下简称《心典》)、《伤寒贯珠集》、《医学读书记》;第二类是通过临床实践记录下来的医案医话,如《静香楼医案》、《金匮翼》。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论血证分吐血、衄血、下血、淤血、亡血五法。下面仅就吐血之证细细研求。吐血与咳血二者均经口而出 ,但应注意鉴别。《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说 :“胃中呕出名吐血 ,肺中嗽出名咳血。吐血阳明胃家症 ,咳血太阴肺家症……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 ,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而《金匮要略》所言之吐血 ,吐者口中出 ,由此可见 ,应包括胃中呕血和肺中咳血。《金匮要略》论吐血只 5条 ,在此寥寥文字之中 ,欲求其真谛 ,实觉难以详备。今细加咀嚼 ,抛砖引玉 ,与同仁共析。1 吐血脉证辨别1 .1 吐血的一般诊断 文曰“病人面无色 ,无寒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乔宝璋教授是陕西省名老中医,对其治疗经验我们应该总结继承。方法:笔者有幸跟随乔教授门诊、查房,记录其用药,分析其用药规律并加以总结。结论:乔教授在治疗恶性肿瘤及其他内科疾患时善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时驱除湿邪,善于应用祛湿药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仲景辨杂病全面细致 ,其用方遣药精确 ,体现了对某一病证的证治规律。其中湿病在杂病中存在较广且病证复杂缠绵 ,或在表 ,或在里 ,或在脏腑 ,或在营卫。《金匮要略》中湿病证治应用广泛 ,在临床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笔者就此做一肤浅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1 风湿袭表 ,蕴化内热证《金匮要略·痉湿日曷》:“病者一身尽痛 ,发热 ,日晡所剧者 ,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一身尽痛乃风湿在表之候 ,风湿已化热则日晡发热加剧 ,以麻黄、杏仁宣肺祛风 ,薏苡仁益脾渗湿 ,兼以清热…  相似文献   

14.
张甦颖 《河南中医》2009,29(7):625-626
仲景论述湿病,有湿痹、风湿、湿家、寒湿等不同称谓。湿痹,即湿邪痹阻之意;风湿含义有二:一指病因,二指证候名称;湿家指素患湿病之人,重浊粘滞之湿邪痹阻筋脉关节日久,必见身体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或持续不已;寒湿,亦湿痹证型之一,乃寒与湿相合,流注关节,痹阻气血而致。称谓不同,含义有别,不可不辨也。  相似文献   

15.
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八法之一,位居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首。《内经》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只要是病邪不在内脏的体表病证,根据“就近祛邪”的原则均可以用汗法治之。所以,汗法的适应证应该不仅仅限于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体表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之病邪不在内脏而在体表须从汗而治者。仲景在《金匮要略》诸多内伤杂病病证中,  相似文献   

16.
浅论《金匮要略》肝气虚、肝阳虚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些教科书上无肝气虚、肝阳虚的概念 ,在临床中却是存在的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金匮要略》就有诸多论述。兹浅谈如下 :1 对肝气虚、肝阳虚的认识肝气、肝阳是肝脏升发、疏泄的一种能力 ,肝血、肝阴是肝脏功能的物质基础。一般七情伤肝先影响其“用” ,继而波及其“体”。两者之间失调不协 ,导致病理变化。如《腹满寒疝宿食病》曰 :“寒疝腹中痛 ,及胁痛里急者 ,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一般认为是由于肝血不足引起肝阳虚 ,阳虚则寒自内生。《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从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出发 ,论述了肝虚证的治疗及其与其余四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浅论《金匮要略》肝气蒌、肝阳虚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2,17(6):10-10
  相似文献   

18.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可见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医圣仲景对脉象也非常重视,颇有研究,其所著《金匮要略》中前22篇398条原文中,有145条论述脉象,占全书条文三分之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为湿病、痰饮、水气病确立的共同治疗法则:宣通阳气,恢复三焦气化。在具体的方药应用上,则存在以下共同点:麻黄、桂枝等入肺宣通上焦,白术、甘草、生姜等入脾胃温运中焦,附子等入肾振奋下焦。湿病、痰饮、水气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动态联系,层层递进,不断发展:从主论外湿的湿病,到水液停聚于体内局部的痰饮病,再到水液泛溢于周身的水气病,由外到内,由轻到重,呈现动态的发展规律。痰饮病实为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枢纽所在,因本篇的治法方药论述最为详实完整,而湿病与水气病的论述则有省略之处,而这些省略之处皆可在"痰饮病篇"找到相应内容,如治疗内湿可用五苓散,水气病之下法可用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痰饮病"详实完整的论述正是其沟通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坚实基础所在。因此,三病虽然分篇论述,但可前后合参,将湿病、痰饮病、水气病作为一整体来学习,将对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宋景龄 《光明中医》2012,27(11):2288-2289
概述:湿邪是外感六淫之邪,湿邪致病称为湿病,外感、内生湿邪致病,病位广泛,遍布全身,证候繁多,按湿邪属性分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则简明扼要,处方用药规律性很强,辨证辨病相结合,可提高疗效,也便于领会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