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直肠癌旁移行黏膜P21 P53蛋白表达及其对保肛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肠癌保肛术远端切除多少厘米才能不复发,一直是外科争论的焦点。本研究通过检测癌旁移行黏膜P21、P53蛋白表达,探讨分子切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ABC免疫组化染色法对54例直肠癌、5例直肠息肉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直肠癌中P53蛋白阳性率为48.15%(26/54),直肠息肉均为阴性。直肠癌P53蛋白阳性与Dukes分期无关,粘液低分化腺癌P53蛋白表达明显多于中分化腺癌(P<0.05)。获随访30例中P53蛋白阳性者死亡率也显著增高(P<0.01),提示直肠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此外,研究肿瘤细胞的P53密度还可预测化疗敏感性,有助于术后辅助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53、p73和p21WAF1基因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胆囊癌、32例癌旁组织、20例正常胆囊组织p53、p73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分析p73和p21WAF1相互关系.结果 48例胆囊癌中,p53、p73和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2%、52.1%和43.8%,均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1).胆囊癌中p73蛋白的表达与Nevin分期有关(P<0.05),p21WAF1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Nevin分期有关(P<0.05).结论 p53、p73和p21WAF1基因在胆囊癌高表达,提示三者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胆囊癌中p73与p21WAF1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62例食管癌组织p53蛋白过度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食管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之间的关系.结果 p53蛋白在62例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48.4%.在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50.0%和45.0%(P〉0.05);低于60岁年龄组和高于60岁年龄组分别为46.9%和50.0%(P〉0.05):高、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分别为47.6%和50.0%(P〉0.05);肿瘤浸润黏膜及肌层的患者表达阳性率为61.1%,浸润全层时为30.8%(P〈0.05);有淋巴结转移为65.8%,无淋巴结转移组为20.8%(P〈0.05),即p53的阳性表达率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显著差异,而与细胞浸润深度和淋巴瘤转移状态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53蛋白表达可能是评价预后不良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DM2、PTEN及P53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宫颈鳞癌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方法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集50例宫颈鳞癌手术切除标本,30例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50例正常宫颈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DM2、PTEN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宫颈鳞癌组织、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与正常宫颈黏膜组织中MDM2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而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DM2、PTEN及P53在宫颈黏膜从良性病变到癌前病变到癌的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bcl-2,p53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寻求早期诊断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参考指标。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份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中bcl-2,p53的表达情况,观察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变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63位结直肠癌标本中bcl-2蛋白表达为77.8%,p53蛋白的表达为63.5%。结论 bcl-2,p53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早期诊断结直肠癌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环指蛋白180(RNF180)、p53及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Ki-67在肾透明细胞癌(RC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25例确诊RCCC患者术后的石蜡标本及相应的远端正常组织制备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NF180,p53和Ki-67在RCCC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结果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RNF180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89%(110例/225例)和75.56%(170例/225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71%(96例/210例)和2.38%(5例/210例),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20%(66例/205例)和2.44%(5例/20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RNF180与p53及Ki-67均无相关性。Kaplan-Meier分析显示,RCCC患者的良好预后与RNF180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与p53及Ki-67无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肿瘤大小及RNF180是RCCC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RNF180、p53及Ki-67可能分别参与RC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且RNF180可为RCCC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2 7蛋白表达与肝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2 0例正常肝组织和80例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P2 7蛋白的表达。结果 肝细胞癌P2 7蛋白阳性率为4 0 . 0 % (32 /80 ) ,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80 . 0 % (16 / 2 0 )和癌旁肝组织78 .5 % (6 3/ 80 ) ;在肿瘤直径≤5cm、高分化和无门静脉侵犯或转移组的肝癌中P2 7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cm、低分化和有门静脉侵犯或转移组。结论 P2 7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的术后复发有密切关系,其可成为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和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9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VEGFR-3和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VEGF—C、VEGFRG和P5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组织:67.4%(60/89)、55.1%(49/89)和66.3%(59/89),癌旁组织:22.6%(12/53)、20.8%(11/53)、11.3%(6/53),正常组织:13.2%(7/53)、11.3%(6/53)、0,P〈0.05]。DukesB、C和D期的大肠癌P53阳性率[分别为:61.1%(11/18)、76.2%(16/21)、87.1%(27/31)]均高于DukesA期[26.3%(5/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ukesD期高于DukesB期(P〈0.05)。大肠高分化腺癌P53阳性率低于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5.7%(16/35)比78.3%(18/23)、81.1%(25/31),P〈0.05],中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P53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9例大肠癌中60例有淋巴结转移,VEGF—C和VEGFR-3阳性率分别为76.7%(46例)和63.3%(38例);无淋巴结转移者29例,VEGF-C和VEGFRG阳性率分别为48.3%(14例)和37.9%(11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VEGF—C和VEGFR-3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VEGF—C在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的阳性率分别为50.0%(12/24)、67.6%(25/37)和82.1%(23/28),黏膜下层阳性率与浆膜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的阳性率分别为29.2%(7/24)、54.1%(20/37)和78.6%(22/28),浆膜层阳性表达率高于黏膜下层和肌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肠低、中、高分化腺癌组织中VEGF—C阳性率分别为83.9%(26/31)、69.6%(16/23)、51.4%(18/35),VEGFR-3阳性率分别为77.4%(24/31)、56.5%(13/23)、34.3%(12/35),VEGF-C和VEGFR-3在低分化程度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程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癌组织中VEGF—C及VEGFR~、P53的表达可能是肿瘤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因素,联合检测对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预后、评价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桩蛋白和CD44v6在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和癌旁组织中桩蛋白和CD44v6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正常食管上皮组织和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癌组织,癌旁1、3和5 cm组织中桩蛋白和CD44v6表达水平.结果 癌组织和癌旁1 cm组织中桩蛋白和CD44v6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组织 (P<0.01),癌组织和癌旁1 cm组织中桩蛋白和CD44v6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距离原发癌组织越远,桩蛋白和CD44v6阳性表达率呈减少趋势;桩蛋白和CD44v6表达两者无相关性.结论 桩蛋白和CD44v6在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其在食管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宫颈癌p53外显子7突变与p53蛋白高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宫颈癌 p5 3外显子 7突变与 p5 3蛋白高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 ( PCR)、限制性酶解片段长度多态性 ( RFL P)分析等方法对 49例宫颈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 p5 3外显子 7的突变与 p5 3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p5 3外显子 7的突变率 8.2 % ( 4/ 49)显著低于 p5 3蛋白阳性率49.0 % ( 2 4/ 49) (χ2 =18.0 5 ,P<0 .0 0 1) ;p5 3外显子 7突变不一定 p5 3蛋白阳性。结论  p5 3外显子 7突变可能是部分宫颈癌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部分宫颈癌可能主要由于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 ( HPV)感染后 ,通过 E6 / p5 3蛋白复合物的形成使 p5 3蛋白失活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p53蛋白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在33例结直肠绒毛状腺癌、32例绒毛状腺瘤、15例非肿瘤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53在结直肠绒毛状腺癌、绒毛状腺瘤、非肿瘤黏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25/33)、59.4%(19/32)、13.3%(2115)。p53蛋白表达强度:结直肠绒毛状腺癌〉绒毛状腺瘤〉非肿瘤黏膜(R从大至1,),其中结直肠绒毛状腺癌和绒毛状腺瘤R的95%可信限下界均高于非肿瘤的上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53基因突变及其产物p53蛋白的检测,用于早期发现结直肠腺癌具有重要的病理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p53表达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聊城市人民医院疑似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胃黏膜标本及胃镜活检采取的胃黏膜标本140例,分为胃良性病变(BGL)组29例、胃癌前病变(GPL)组47例和胃癌(GC)组64例,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不同胃黏膜组织中Hp的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结果GC组和GPL组Hp感染率、p53阳性表达率高于B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Hp阳性患者p5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H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与细胞凋亡调控蛋白p53可能存在相互协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 p5 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以及组织微阵列技术在临床病理中的应用 ,利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 p5 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显示 ,p5 3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充当重要角色 ,组织微阵列技术适合大规模的临床标本筛查和大样本病例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53基因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2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100例患者的手术标本为研究对象,实验组60份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依据CIN的级别分成3组,对照组40份标本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分成阳性组(宫颈癌)和阴性组(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分析5组间的p53阳性表达率。结果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的p53蛋白表达率为0,而宫颈癌p53蛋白表达率为40%,且CIN分级越高,p53阳性表达率也越高,且十++的概率也越高;宫颈癌的细胞分级越高,p53蛋白表达率也越高,即癌细胞的分化率越差,p53蛋白表达率越高,CINI与CINⅡ、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蛋白表达与CIN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bc1-2、p53在乳腺癌中表达的关系及意义。应用构缘酸—ABC—免疫组化法,对87例浸润性乳腺癌石蜡包理组织进行检测。结果:bc1-2+/p53+13例(14.94%),bc1-2—/P53—9例(10.34%),bc1-2+/p53—42例(48.28%),bcl-2—/p53+23例(26,44%),bcl-2和p53表达率之间呈明显负相关性(P<0.01)。bcl-2—/p53十与bc1-2+/p53—表达表型比较,分化差,核分裂多,淋巴结转移,复发,脏器转移,生存期<5年,ER、PR阴性,PCNA强表达请参数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bc1-2+/p53+比bc1-2—/p53—表达表型分化差(P<0.05)。提示:bc1-2和p53蛋白表达表型与浸润性乳腺癌的预后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以bc1-2+/P53—为最佳,bc1-2—/P53+为最差,另两种表型介于中间,但bc1-2—/P53—似较bc1-2+/P53十为佳。bc1-2、p53蛋白表达和乳腺癌坏死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中p27、p53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乙肝相关性肝细胞肝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p27、p53与PCNA的表达。结果(1)p5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P=0.047),低分化肝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者(P=0.017)。(2)肝癌组织中p27蛋白染色指数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P=0.045),在肿瘤直径〉5cm(P=0.031)与存在肝外转移的肝癌组织中进一步降低(P=0.028)。(3)肝癌组织中PCNA染色指数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P=0.029)。在肿瘤直径〉5cm(P=0.037)与包膜侵犯的肝癌组织中进一步增高(P=0.035)。(4)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分期(P=0.028)为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53、p27与PCNA的异常表达与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的分化、浸润及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3例舌癌、20例舌良性疾病标本、14例正常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16蛋白在舌癌组织中的阳性率(23.3%)显著低于舌良性疾病和癌前病变标本及正常舌组织的阳性率(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26例患者中,p16蛋白阳性率(7.7%)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17例患者中p16蛋白阳性率(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分化舌癌p16蛋白阳性率(0)低于高/中分化舌癌(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6蛋白在舌癌的癌变及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可望为舌癌临床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乳癌病人血清 p5 3抗体和组织 p5 3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6 8例乳癌病人血清 p5 3抗体用酶联免疫法 (EL ISA)检测 ,组织 p5 3蛋白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  6 8例乳癌病人血清 p5 3抗体阳性 19例 ,阳性率 2 8% ,组织 p5 3阳性 2 7例 ,阳性率 4 0 % ,组织 p5 3阳性同时血清 p5 3抗体阳性者 14例 ,组织 p5 3阳性而血清 p5 3抗体阴性者 13例 ,组织 p5 3阴性但血清 p5 3抗体阳性者 5例。结论 组织和血清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 ,但非完全一致 ,p5 3抗体的检测更是一个预测乳癌复发或高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冉冬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4,(12):1782-1784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中Pokemon蛋白和p53蛋白表达,明确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52例卵巢癌组织作为观察组,60例卵巢良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测定两组组织中Pokemon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okemo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9.2%(36/52)和11.7%(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4,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8.8%(41/52)和15.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1,P〈0.01)。Pokemon蛋白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χ2=9.16,P〈0.05)、临床分期(χ2=5.86,P〈0.05)、淋巴结是否转移(χ2=32.28,P〈0.01)和是否复发(χ2=27.08,P〈0.01)均有显著的关系,与肿瘤分化程度(χ2=0.82,P〉0.05)无明显关系。p53蛋白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χ2=8.24,P〈0.05)、临床分期(χ2=9.24,P〈0.05)、淋巴结是否转移(χ2=19.62,P〈0.01)和是否复发(χ2=21.16,P〈0.01)均有显著的关系,与肿瘤分化程度(χ2=0.77,P〉0.05)无明显关系。经相关性分析,Pokemon蛋白和p53蛋白阳性表达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0.297,P〈0.05)。结论Pokemon蛋白和p53蛋白与卵巢癌的诊断、病变程度和预后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