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射血分数(EF)值降低心力衰竭的的经验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共有3例心房颤动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女性患者,因EF值降低心力衰竭植入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局麻下采用微创介入方法,在钢丝导引下送一根左室电极至心大静脉或侧静脉;另送一根左室电极至侧静脉或后静脉;再送心室电极入右室心尖部,分别连接脉冲发生器的心房、左室和右室孔。结果 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起搏参数满意,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12,24个月,1例患者出现导线移位和起搏阈值增高,患者心功能恶化。其他2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提示心脏缩小,左室EF升高,起搏器参数理想。结论对于EF降低心力衰竭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有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征的患者,经皮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安全、疗效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左室起搏电极位置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位于心室最晚激动部位并远离心肌瘢痕区域是左室起搏电极的理想位点。由于起搏电极不能置于理想位点导致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不理想,左室心内膜起搏、心外膜多极起搏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通过为心力衰竭和传导异常的患者提供更多的心肌起搏来改善心脏功能。基于双心室起搏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目前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但临床中有30%~40%的心力衰竭患者对常规双心室起搏无反应。因此,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等更接近生理性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运而生,此外,单纯左心室起搏和多点起搏技术等也是未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发展方向。现综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现状和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纽约心功能分级,但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在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中仍很高.有研究提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心室起搏可能通过逆转正常激动顺序、延长QT间期和增加全室壁复极离散度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适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应评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明确是否同时植入带除颤功能的心室电极.  相似文献   

5.
许多研究表明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治疗中超声心动图的重要性。目前越来越多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用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前评价房室之间、心室之间和心室内部的机械不同步情况,同时在指导最佳起搏电极安置和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有效性预测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疗效,但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房室之间、心室之间和心室内部非同步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但其疗效不一。以速度向量成像技术为代表的超声技术,在研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心肌组织结构力学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在评价心脏同步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选择、指导起搏电极放置以及术后疗效评价等方面的进展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起搏器起搏阈值是指起搏器起搏心脏需要的最小电能,即起搏器的最低输出.其大小受生理、病理、药物等诸多因素影响常处于波动状态,会增加起搏器能量消耗,减少起搏器使用寿命,可能造成起搏器阈值升高时的失夺获[1].1972年,Funke首先提出通过起搏器自动检测心脏起搏阈值,并以高于起搏阈值较少的能量起搏心脏,可增加起搏器应用安全性,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大量研究证实,心室起搏阈值的自动测定和自动调整功能成为评价心室起搏功能的金标准[2-4].与心室除极波相比,心房除极波很小,很难通过测量心房电脉冲刺激后心房除极波判断刺激脉冲是否真正夺获心房,因此,心房自动阈值管理一直是临床一大难题.本文就起搏器心房阈值管理功能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心脏起搏是针对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传统的心脏起搏方式为右心室起搏,而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希氏束起搏及希氏束旁起搏。传统的心脏起搏可引起心脏电活动以及机械活动不同步,增加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功能异常以及心力衰竭的风险。近期,左束支起搏因其起搏阈值低而稳定,安置时间较短,能有效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等优点,成为克服上述局限性的一种替代方法。在本综述中将讨论现有对左束支起搏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可改善终末期心力衰竭和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但因心脏静脉解剖结构的变异、电极脱位、阈值高等原因,经冠状静脉置入左室导线电极的失败率约占10%~30%。我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对5例左心起搏电极置入失败的病人成功地在全身麻醉下行心外膜心室再同步化起搏器植入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于心室通道具有阈值自动管理功能和逐跳监测功能的起搏器,如果心室电极发生微脱位导致起搏阈值升高,则心室阈值自动管理功能在心室初始脉冲失夺获心室时,能够及时发放高输出的备用脉冲。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心室漏搏的风险,以及心室电极复位致使起搏器囊袋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成功放置左室起搏电极对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至关重要。与传统起搏电极相比,四极电极具有以下优势:置入成功率较高、能克服膈神经刺激、避免左室高阈值、避免左室心尖部起搏以及导线脱位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心室同步化重建起搏对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充血性心衰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12例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心衰 ,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观察术中、术后 3个月、6个月左室电极的起搏参数 ,以及术前、术后 3个月的 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 (L VDD)、二尖瓣反流量、最大氧摄取量 (VO2 max)与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随访 3~ 2 0个月 ,患者左室电极的起搏阈值、阻抗及感知各参数值稳定 ,起搏功能良好。与术前相比 ,术后 3个月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 (P <0 .0 5 ) ,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持续改善。随访期间猝死 1例 ,接受心脏移植 1例。结论 心室同步化重建是治疗室间传导异常充血性心衰的有效新方法。三腔起搏器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症状。左室电极植入成功率高 ,性能稳定 ,安全可靠。三腔双心室同步房室顺序起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 (ICD)不仅可治疗心衰 ,同时具有良好的抗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左室电极导线的起搏部位是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左室电极导线的理想起搏部位是左室最延迟的机械收缩部位并且要避开心尖及疤痕区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前个体化确定最延迟机械收缩部位的方法有多种,但是存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前确定的理想部位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中经冠状静脉窦及分支造影确定的可植入左室电极导线血管分支不匹配的问题,因而对这部分患者失去了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的指导意义。电生理标测冠状静脉窦分支最延迟电激动处靶向植入左室导线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能是临床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特殊病例处理。方法对2例扩张型心肌病因冠状静脉畸形、左心室起搏电极不能达到理想起搏位置的患者采用心外科微创手术植入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结果2例患者三腔起搏器各起搏电极植入过程顺利,起搏器工作良好,起搏心率为80次/min。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均较术前改善。术后1周心功能均恢复至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无并发症。结论对经导管径路植入左心室电极失败的患者应用微创开胸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植入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可行、安全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一项成熟应用于临床进展期心力衰竭合并左心收缩功能不全,心脏失同步患者治疗方法。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电机械失同步,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适时地将起搏患者右心室起搏系统升级为双心室起搏可以纠正右室起搏导致的心脏失同步,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研究发现这种起搏系统升级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升级右室起搏到双室起搏治疗的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肌重构、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主要得益于心脏收缩同步的恢复。但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中,高达30%~40%的患者未能从中获益,出现无应答,其可能原因大部分应归因于心脏收缩仍然存在不完全同步。左室双部位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理论上能够较常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进一步提高心脏收缩的再同步性,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本文就左室双部位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器械治疗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左右心室同时起搏纠正心室收缩的不同步,从而逆转心室重构,提高射血分数,改善临床预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CRT应用于临床,现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也存在植入难度大、易脱位、费用高等诸多缺点,难以在基层推广.希浦氏起搏是近年来开展的新的心脏起搏技术,有研究...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获益明显,但因其致心脏收缩不同步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因此理想的生理性起搏方式逐渐被广泛关注.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希氏束起搏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重构的改善作用.方法 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  相似文献   

1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对左、右心室收缩或舒张不同步的患者,通过植入右心室及左心室电极达到同时起搏左、右心室,恢复心室同步收缩或舒张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心室失同步的患者,CRT可以改善左室的整体功能.有研究证实CRT可以降低心衰伴心室不同步患者的住院率及病死率[1,2].  相似文献   

20.
<正>临床证据表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双心室起搏可有效改善伴心室内与心室间的电机械失同步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其病死率和再住院率[1-3]。自20世纪末Daubert等[4]首次尝试经冠状静脉窦(CS)植入永久起搏电极成功起搏左室以来,该方法已成为CRT左室起搏电极的常规植入术式。由于CS的解剖特点,目前常规经左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入路植入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