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问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近年来,经导管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已经作为具有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封堵术后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成为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生命的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2.
于1967年Porstmanm等首次报道非开胸而经导管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血小板减少是PDA封堵术少见并发症,目前国内仅有个案报道。2005-2007年,我院有3例患者使用上海形状记忆公司生产PDA封堵器封堵后主要表现血小板减少,给予药物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Amplatzer封堵器可用于封堵各种类型PDA,效果佳、创伤小、安全性高。直径≥10 mm的巨大PDA术后易发生溶血、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和封堵器脱位等严重并发症[1]。常规PDA封堵器最大直径为20 mm,若需更大直径的封堵器,多选择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SO)或肌部室间隔封堵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1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5例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46岁,(平均26.6岁).选用封堵器直径为26~34mm(平均为30.4mm)封堵,术后给予抗生素、肝素、阿斯匹林等.结果全部病例一次成功.1例术中发现微量左向右分流,其余4例无残存分流.术后7天出院,无并发症.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心病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先天性心脏病以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最为多见,以前大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现在由于介入治疗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等诸多优点,深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介入治疗的疗效非常关键,但是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也不容忽视,现将先心病患者经导管封堵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CHD类型。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发展,介入封堵术已成为CHD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对CHD介入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的报道逐渐增多,该文主要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潜在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机制、...  相似文献   

7.
2007~2008年我院共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治疗114例,其中发生术中术后封堵器脱落6例;审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75例,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发生封堵器脱落患者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来66例3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术的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8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2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6例。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6例并发症作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常见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其中:室间隔缺损发生3例;房间隔缺损发生3例;动脉导管未闭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边疆地区利用国产封堵器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临床效果、可行性及应用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边疆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3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35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卵圆孔未闭)应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方法 、治疗效果和医疗费用.结果 69例封堵成功,1例失败,术后无并发症.全部患者每人住院费用均在2万元以内.结论 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费用低廉,适合在边远经济落后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患者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的原因。方法: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患者共66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者100例(ASD组)、室间隔缺损(VSD)患者100例(VSD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465例(PDA组)。对比介入封堵术前后血小板数量变化,及PDA封堵器直径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随机测量部分患者封堵器伞盘两端压力差,包括ASD组50例,VSD组50例,PDA组102例,并根据PDA直径大小将PDA组分为巨大PDA患者42例和中小PDA患者60例,对比封堵器伞盘两端导管压力差。结果:ASD组和VSD组患者无血小板重度降低及机体器官出血事件,PDA组患者发生血小板计数重度降低36例(7.74%,36/465),机体器官出血18例(3.87%,18/465),且仅发生在巨大PDA患者中。PDA组PDA封堵器直径与术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性(r=-0.659,P=0.001)。封堵术前后封堵器伞盘两端压力差比较:术后即刻与术前比,PDA组收缩期、舒张期压差及平均压差均升高(P均0.05);收缩期压差VSD组(56.57±15.33)mm Hg(1mm Hg=0.133 k Pa),中小PDA患者(58.33±26.65)mm Hg,巨大PDA患者(94.66±27.62)mm Hg,巨大PDA患者较VSD及中小PDA患者均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仅见于巨大PDA患者。封堵器两端的高压力差形成滤过封堵器的高速血流对血小板的冲刷性损伤是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封堵术后房间封堵器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后,封堵器血栓形成是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就经导管封堵术后,房间封堵器血栓形成的机制、临床诊断、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转归、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血治疗的不足之处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13例患者,男5例,女8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6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ASD合并膜部室间隔缺损2例,PDA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ASD合并其他畸形的患者,均先治疗其他畸形,最后行ASD封堵.PDA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先行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最后封堵PDA.结果:13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治疗成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6例,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平均(138.3±41.4)mmHg下降到术后平均(12.0±5.6)mmHg,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用ASD封堵器直径为8~24 mm.ASD合并PDA4例,PDA最窄径2~5 mm,封堵器直径为6~8 mm;ASD封堵器直径为8~28 mm.ASD合并膜部室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直径分别为3.5 mm和5.0 mm,用直径6 mm和8 mm的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成功,所用ASD封堵器的直径为12 mm和18 mm.1例PDA合并轻度肺动脉瓣狭窄,用聚乙烯球囊扩张、PDA用4 mm封堵器治疗成功.结论: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内畸形之一,既往外科修补是唯一治疗方法,近年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发展迅速,现从适应证、禁忌证、封堵器的选择、治疗效果及如何减少并发症等角度,提出应根据左室造影形态结合超声检查选择封堵器.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介入封堵治疗,说明室间隔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具有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18例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PDA24例,ASD48例,VSD46例)均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和VSD。结果:全组封堵成功率98.3%,所有封堵成功的患者均于术后24h、7d、1月和3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是治疗PDA、ASD和VSD的一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ADO-Ⅱ进行封堵的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8例、室间隔缺损(肌部)2例以及冠状动脉瘘4例。术前经临床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术中心导管造影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术后即刻和随访,观察术后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以及并发症。结果 16例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无并发症;2例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封堵时有少许残余分流,无其他并发症。3例冠状动脉瘘封堵器无残余分流,1例冠状动脉瘘封堵处术后1个月少许线样分流。2例室间隔缺损均即刻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未见明显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ADO-Ⅱ封堵器以其操作相对简便、成功率高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在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介入治疗的发展从早期的Rashkind封堵器到目前广泛使用的国产封堵器,封堵器的不断完善,使得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也逐渐减少。随着新型封堵器的不断研发和使用,现对各种类型封堵器的特征及其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20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位置、直径、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MVSD,术后3d、3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VSD病人成功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显示即刻完全堵闭。术后出现溶血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对症治疗后消失。分别手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超声心动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19例完全闭合,仅1例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4年5月施行的39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例、房间隔缺损(ASD)1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8例.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进行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结果 手术即刻成功38例,总成功率为97%.1例ASD封堵器固定不良,放弃封堵,转外科开胸修补,1例ASD少量残余分流在近期随访观察中消失.术后随访3~48个月,无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避免了开胸创伤大、全身麻醉及体外循环等高风险因素,操作简单,封堵效果好,术后恢复快,成功率高,安全性大,患者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9.
李霖  黄创  郭鹏  陈艺钊  林文培 《山东医药》2011,51(45):70-71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3例CHD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3例患者中,封堵成功42例,成功率97.7%。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因其未闭动脉导管较大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未行封堵术;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半小时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经置入临时起搏器于术后1 d恢复正常。结论国产封堵器治疗CHD疗效好,成功率高,价格低廉,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前后血清镍浓度及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的变化,探讨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后血清镍浓度与免疫激活的关系。方法:30例先心病患者,行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的房间隔缺损(ASD)或室间隔缺损(VSD),为先心病组。另30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体检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先心病组经导管封堵术前、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血清镍、IL-6与IL-10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先心病组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后血清镍浓度升高,到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P0.05),然后逐渐减低,到6个月回到术前水平;在整个观察期内无过敏反应及毒性反应病例。②经导管封堵术前IL-6与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经导管封堵术后升高,到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P0.05),然后逐渐减低,到6个月回到对照组水平。③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后,在术后1个月血清镍浓度与血清IL-6、IL-10呈正相关(P0.05)。结论: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植入国产封堵器后血清镍浓度升高,到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然后逐渐减低,到6个月回到术前水平。经导管封堵术后1个月血清镍浓度与免疫激活状况(IL-6、IL-10变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