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病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短暂脑缺血的一种疾病。临床症状以眩晕为主症,多在头颈转动或伸屈时加重,或见头痛、视物不清、耳鸣、内脏功能障碍(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感、出汗等),重则有猝倒等症状。颈椎病、颈椎不稳定及颈部软组织损伤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笔者采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眩晕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时所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患者感到周围景物向一定方向转动,或自身的天旋地转,有的只感头昏、头重脚轻,统称眩晕。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眩晕可由于体位改变而发作,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应用盐酸川芎嗪治疗颈性眩晕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化痰逐瘀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眩晕症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素青 《新中医》2001,33(8):50-51
笔者应用自拟化痰逐瘀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眩晕症,收到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35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5-69岁;病程1周-6年。高血压性眩晕9例,内耳性眩晕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18例。中医辨证均为气虚痰瘀型。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感或晃动感,或目眩,或视景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晕胀不适。可有反复发作史。2治疗方法化痰逐瘀汤药物组成:黄芪、丹参各30g,天麻、赤芍、法半夏各10g,川芎、泽泻、党参…  相似文献   

4.
<正>头部转动引起的颈部肌肉收缩,可引发多种头面部症状,它引起的力学机理是位置性眩晕的诱发原因。笔者用电针颈部阿是穴为主治疗位置性眩晕3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3]制定: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变动而诱发;2眩晕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定点伸引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分析研究其发病机制及具体操作过程。方法 采用定点伸引手法对42例确诊颈性眩晕症患者进行治疗,每4-6天治疗一次。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临床疗效治愈21例,眩晕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16例,眩晕症状基本消失。无效5例,眩晕症状无变化,或近期症状反复。优良率为88.1%,优良均在1-3次治疗后得效果。结论:定点伸引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电针治疗颈性眩晕1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性眩晕,主要是椎动脉供血不足而致,其症状复杂,容易误诊,患者长期服药治疗,疗效往往不显著。近年来我们收治了大量的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手法和中药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骨质发生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椎一基底动脉及交感神经,使椎一基底动脉痉挛,血流速度减慢,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肢麻等症状。笔者自2001年8月~2003年8月采用手法和中药治疗61例颈性眩晕患者.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药物电火花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及临床疗效,方法:随访1996年10月-2000年10月采用药物电火花治疗的114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系统回顾,通过症状,体征,X线,CT,TCD等评价疗效,结果:114例获随访结果,颈性眩晕症状缓解率96.2%,伴随症状及体征有效率100%,结论:药物高频电火花疗法治疗颈性眩晕能起到改善血液循环,延缓退变,促进损伤修复,炎症吸收,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的作用,疗效切实可靠,安全可行,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主要由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病人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颈部疼痛或酸楚不适,重者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上肢无力、突然摔倒等一系列症状.本病属中医的"项筋急"、"项肩病"、"眩晕"范畴,笔者采用按摩、中药熏蒸,重者辅以中药汤剂治疗此病,获得良好疗效.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我诊所对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本法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为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之一,约占眩晕的24%,其临床表现有五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s后才出现眩晕;(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min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BPPV按照耳石脱落的部位可分为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上半规管BPPV和混合型BPPV,临床上以后半规管BPPV多见。手法复位是治疗BPPV的重要手段,效果甚佳,但临床上经常遇到难治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效果不理想或反复发作。通过复习2003q012年间国内外相关文献,试探讨分析难治性BPPV的发病因素,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1.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主要由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病人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颈部疼痛或酸楚不适,重者伴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上肢无力,突然摔倒等一系列症状。本病多由颈椎退行变累及颈椎、椎间盘和周围纤维结构,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使脑部供血不足所致。本病属中医的“项筋急”、“项肩痛”、“眩晕”范畴。推拿治疗此病,具有简、便、效、廉优势,而且安全、舒适。2000年11月至2005年3月,我们对74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整体施术法,进行推拿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笔者应用定晕汤治疗眩晕症,收到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45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5~69岁;病程1周至8年;高血压性眩晕15例,内耳性眩晕1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18例;中医辨证均为浊阴上泛,蒙蔽清阳。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感或晃动感或目眩,或视景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晕胀不适,可有反复发作史。2治疗方法定晕汤药物组成:桂枝6g,茯苓30g,泽泻30g,白术15g,半夏20g,人参10g,天麻10g。每天1剂,水煎服,10天为1疗程。加…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颈部旋转或屈、伸到一定方位时出现的短暂的位置性眩晕。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血栓通注射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而迅速,因此设计了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是由于颈椎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后压迫、刺激椎动脉和颈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收缩、管腔变窄而造成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病人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颈部疼痛或酸楚不适,重者伴恶心、呕吐、耳呜、视物模糊,甚至突然摔倒等一系列症状。本病属中医的“眩晕”范畴。笔者近年来以推拿手法为主,配合牵引拔罐治疗本病15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颈性眩晕指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发生改变,使椎动脉受刺激(或受压),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症候群。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针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证的疗效。方法: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眩晕证属痰浊内蕴型者100例,并与眩晕停、苯海拉明治疗60例作对照,对总体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眩晕证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对高血脂症、内耳眩晕症、植物神经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以及原因不明证属痰浊内阻型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是由于颈椎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后压迫、刺激椎动脉和颈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收缩、管腔变窄而造成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病人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颈部疼痛或酸楚不适,重者伴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甚至突然摔倒等一系列症状.本病属中医的"眩晕"范畴.笔者近年来以推拿手法为主,配合牵引拔罐治疗本病15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被误诊为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及耳鼻喉科等疾病,而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对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确,但骨科检查均见颈椎不稳。作者自2005~2006年收治该病21例,经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结合临床探讨颈椎不稳与颈性眩晕发病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证的疗效.方法: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眩晕证属痰浊内蕴型者100例,并与眩晕停、苯海拉明治疗60例作对照,对总体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眩晕证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对高血脂症、内耳眩晕症、植物神经性眩晕、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以及原因不明证属痰浊内阻型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游立 《吉林中医药》2011,31(7):665-666
目的:观察标准头针治疗线结合朱氏头针治疗线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头针组30例,采取标准头针治疗线结合朱氏头针治疗线进行治疗;药物组30例,口服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症状及指标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比较,头针组明显优于药物组;临床疗效比较,头针组明显优于药物组。结论:标准头针治疗线结合朱氏头针治疗线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