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舟  邓有辉 《内科》2008,3(5):727-728
血脂是血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O)的总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都是形成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过低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较多的冠心病(CHD)患者血清TG并无明显增高,而表现为其他血脂或脂蛋白水平的异常。我们比较了TG/HDL-C比值水平与CHD的关系,分析该比值对CHD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餐后血脂代谢情况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不高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禁食12小时后,分别接受高脂肪餐饮食(高脂餐组,n=20)和低脂肪餐饮食(低脂餐组,n=20)。于空腹、餐后2、4、5、7小时测定血清TC、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同时于空腹状态及餐后4小时测定内皮依赖性及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结果高脂餐组,餐后血清TG水平显著升高,TC、LDL-C、HDL-C无明显改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由空腹状态的(3.38±2.34)%降至餐后4小时的(1.27±2.3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无明显改变,餐后4小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受损程度与餐后2小时血清TG升高值呈显著性正相关(r=0.599,P<0.01);低脂餐组餐后血脂水平、内皮依赖性及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无明显改变。 结论冠心病患者进食高脂餐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受损,且与餐后血清TG的升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与各种代谢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Ms组与对照组的WBC和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及餐后血糖,并根据外周血WBC进行分组。结果老年Ms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WBC的增高,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均明显增高,HDL-C降低(P〈0.05或P〈0.01),WBC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FPG、餐后血糖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WBC与Ms的诸多代谢因素有关,可能是MS的另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4.
探讨餐后血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47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对照组禁食12-14h后,均接受低脂实验餐负荷试验。分别于空腹及餐后4h采血测定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股动脉斑块的发生状况。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浓度显著增高,冠心病组餐后4h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增高(P<0.05),餐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及股动脉斑块指数均较对照组增高(P<0.01)。餐后血清甘油三酯与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呈正相关。颈动脉斑块指数与空腹总胆固醇呈正相关。提示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脂代谢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以往脂代谢研究都是基于空腹状态下的测定结果,而忽略了人类大部分时间处在餐后状态,空腹状态下测得的参数并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生理条件下的脂代谢情况。餐后代谢改变常发生在常规空腹检查异常之前,许多研究认为餐后脂代谢紊乱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餐后代谢研究已受到关注,甚至提出"餐后阶段是导致动脉硬化的关键时期"〔1,2〕。研究表明餐后血脂反应异常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6.
血脂异常是指血清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探索,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死亡的密切关系已不容置疑,迄今大量的流行病学、遗传学、动物实验等基础与临床试验研究均已证明血清LDL-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降低LDL-C可显著减少冠心病发病与死亡.血脂水平除受遗传、性别、年龄等不易改变的因素影响外,还取决于和脂质代谢有关的可调整的因素,如饮食及生活方式等.因此,饮食与生活方式治疗不仅是血脂异常防治关键,而且应是首选。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第3次报告(NECP ATPⅢ)除继续强化降低LDL-C是主要靶标外,又正式推荐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作为血脂异常防治的首选方案.TLC的基本特点是饮食控制、减轻体重和增强运动。  相似文献   

7.
所谓血脂异常是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降低而言。长期的血脂异常,可使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使管壁增厚、变硬,导致管腔狭窄,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引起血脂异常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其中环境因素、个人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是造成血脂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对预防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脂特点及MS对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58例,分为MS以及非MS组,计算其gensini评分并测定血清脂质谱以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评价冠心病合并MS患者血脂特点及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合并MS组与不合并MS组患者比较,冠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均明显加重(P〈0.01).MS组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以及ApoB/A1比值较未合并MS组的明显增高(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ApoA1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无显著差异,操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者为TG(0.732),其次为ApoB、LDL-C/HDL-C、HDL-C以及ApoB/ApoA1。结论:冠心病合并MS患者存在多种脂质参数异常,与冠状动脉损伤范围以及狭窄密切相关.TG、TC、HDL-C以及ApoB是评价MS较好的脂质参数。  相似文献   

9.
王晓君  张守焰 《内科》2008,3(4):520-521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40例隐匿型冠心病患者给予口服血脂康胶囊,疗程8周,测定、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血清TC、TG、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显著增高(P〈0.01),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血脂康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10.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异常主要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低水平。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胆固醇(TC)的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呈线数对数关系,降低T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幅度越大,获益越大。高甘油三酯也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且甘油三酯(TG)升高伴TC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下会明显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危险。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研究显示:HDL—C水平每增加0.03mmol/L(1mg/dl),冠心病的危险就降低2%~3%。降低TG与升高HDL—C与心血管事件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