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例一安某,男,52岁。1985年4月4日初诊。患者头晕头痛、目眩已4个月余。经多次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现头晕头痛、目眩,早晨6点半始眩晕头痛加重,8点后可自行缓解,每天如此,已持续近10日,并见面部发热,口干欲饮,小便黄,大便干,日一行,舌质红、苔少,脉滑稍数。证属胃肠热盛,上扰清窍。治宜清胃滋阴。药用:生石膏30g(先煎),沙参30g,麦冬20g,生地12g,玉竹15g,知母12g,川牛膝9g,丹皮9g,升麻3g。水煎早6点服药,日1剂。二诊:服上方3剂后,眩晕头痛大减,继服6剂,眩晕头痛止,余症悉除。并嘱患者忌食辛辣之品,以防胃燥太过,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2.
<正> 张××,女,24岁,因头痛、头晕、胸闷不适,颈部板滞,口嘴咀嚼不灵,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歪向左侧就诊,查:右侧额横纹消失,右眼睑不能闭合,右鼻唇沟变浅,右口角向左侧歪斜、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有力。诊断:面瘫(右侧)随以解肌平肝熄风立法。方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2g,葛根20g,白芷10g,杭芍12g,桔梗10g,菊花10g,钩藤12g,川羌3g,珍珠母12g,生石膏15g,甘草6g,六付水煎服,日1剂。药后头痛,头胀减轻,口咀嚼较前灵活,余证如前。上方加天虫10g,地龙3g,继服三付。病情大为好转,右额横纹出现,右眼睑能闭合,左右鼻唇沟对称,右口角左歪不甚明显,乃守方守法继服三剂。药后头痛  相似文献   

3.
患者:胡根香,女,41岁,江西省安装公司工人。缘于四年前因工作中的意外事故被爆炸时的汽浪冲倒在地,当即耳目失聪。检查见左耳膜破裂。事后常诉头晕、脑胀,头部制动作痛,怕吵,而屡进“生龙骨、白芍、夜交藤诸药,头痛不减,至1978年12月11日就诊时诉:头晕,剧烈头痛以至不能抬起,以巅顶为甚,伴口苦、干呕、吐白沫、胸闷,数日未解大便,苔白腻,脉沉细,证属厥阴头痛兼痰阻清阳,拟方:党参24g 吴芋10g 生姜10g早米一撮阴石蕨30g 瓜子金12g 石菖蒲6g 胆南星10g 竹沥一匙黄芩10g 黄连5g 蝉衣3g二剂。二诊:药后头痛减轻仍抬不起,呕吐,稍能进  相似文献   

4.
鲁海婷 《陕西中医》1995,16(9):415-416
<正>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为伤寒误下所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的心下痞而设。笔者在临床上用本方加减治疗眩晕、泄泻、胃脘痛等证,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1 眩晕 王某,男,60岁。因头晕20d于1990年9月26日入院。入院后曾投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平胃散10剂,疗效不显,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气短,胃中饱满不欲食,呃逆,口干口苦,舌淡暗、苔白腻,脉滑。证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10g,黄连、干姜各6g,大枣5枚,佩兰、党参、炒苡仁各12g,焦三仙、炙甘草各9g。服7剂后,头晕减轻,余症亦减,继服20剂后,诸症均消,病告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5.
吴某,女,40岁,农民.1991年11月19日诊。3年前始发晨时头痛、昏晕。每次持续2小时~3小时,每周发作一次。缓解后头晕、乏力,不耐劳作.迭经数医,屡治罔效,患者不堪其苦。初诊见:绒帽裹首,面容憔悴,脉细涩,舌质暗红、舌边有紫暗瘀斑.月经量少期迟。证属病久瘀血内阻.治以通窍活血汤:赤芍9g,川芎9g,桃仁12g,红花9g,红枣10g,生姜七片,老葱3根,白芷6g,老黄酒少量。五剂.每日一剂。睡前起床后各服一次。27日来诊:头疼已止,昏晕减轻。  相似文献   

6.
1 偏头痛患者 ,女 ,4 2岁 ,1998年 10月就诊。患者右侧头痛 ,痛以额颞部为甚 ,伴有头晕耳鸣、心烦易怒、口苦咽干、恶心欲吐 ,舌红 ,苔腻微黄 ,脉弦滑。证属胆郁痰扰 ,治宜清胆涤痰。处方 :黄连 12 g、半夏 10 g、竹茹10 g、陈皮 10 g、茯苓 12 g、甘草 6 g、龙胆草 6 g、白蒺藜10 g、枳实 10 g。服药 8剂 ,头痛减轻 ,继服 6剂 ,已告痊愈。2 美尼尔氏综合征患者 ,女 ,30岁 ,1999年 8月就诊。患美尼尔氏综合征 2年 ,此次因劳累复发 ,发作时剧烈旋转 ,视物旋转 ,伴恶心、耳鸣、胸脘痞满、心悸、舌红 ,苔黄腻 ,脉弦。证属肝胆气郁 ,痰热上扰…  相似文献   

7.
吴玉泓  燕忠生 《新中医》2002,34(9):67-68
1 眩晕 陈某,男,70岁,1998年10月12日初诊。因头晕、头痛伴乏力2月就诊。既往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近20年。近2月,出现头晕、头痛,动则尤甚,伴乏力,眠差,记忆力减退,纳差,舌暗淡、边有瘀斑、苔薄白微腻,脉细涩。血压18.0/9.33kPa。证属中气亏虚,血脉瘀阻,治以健脾益气,活血通脉。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60g,葛根、当归各30g,茯苓、川芎、赤芍各12g,党参、白术、地龙各15g,天麻、陈皮、半夏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服4剂后二诊:乏力、头晕头痛大减,但仍睡眠差。故上方加远志15g,连服半月,诸症消失。  相似文献   

8.
1 病历介绍   患者,27岁,2001年9月20日初诊.患者于1 a前坠地,造成闭合性脑损伤,在某医院救治2个月余,病愈出院.1周后患者自觉头痛头晕,难以忍受,回院复查,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后经中西医多方治疗1 a余无显效,遂转入我门诊部治疗.患者诉1 a来头痛头晕,头痛如刺、如跳,持续难忍,多位于前额及眉棱处.查体:体温37.1 ℃,面色憔悴,唇暗目黑,心肺(-),肝脾未及,头部未触及包块,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苔白滑,脉弦而细涩.辨证为久病入络、脑络不通、瘀阻脉络,治宜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理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12 g、红花15 g、当归12 g、川芎15 g、生地10 g、赤芍12 g、牛膝10 g、柴胡10 g、白芷10 g、生甘草12 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5剂.9月26日二诊:眩晕止,头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痛时无明显固定部位,舌质略暗,脉沉细.前方去桃仁、红花,加黄芪30 g、延胡索12 g以补气生血、理气止痛,继服6剂.10月3日三诊:头痛大减,面色红润,舌质略红,脉沉有力.前方(二诊)去牛膝、柴胡,继服20余剂痊愈.又服血府逐瘀口服液,6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女,42岁,2015年3月5日来诊。自述一个多月前患感冒,自购西药服后,鼻塞、头痛的症状有所好转。但仍咽痛、咳嗽月余,痰黏难咯,口微渴,二便正常,舌红苔微黄,脉浮数。处方:款冬花15g,苦杏仁15g,连翘15g,桔梗12g,蒲公英15g,黄芩10g,北沙参12g,浙贝母15g,法半夏10g,前胡10g,玄参15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患者服3剂后,咽痛、咳嗽均痊愈。按:患者虽服西药后,某些症状得到缓解,但其病型仍属外感风热,当以辛凉解表之法治之。连翘、蒲公英、前胡、黄芩共奏  相似文献   

10.
柴 胡6g   天花粉12g   穿山甲9g(炮)乳 香5g   没 药5g   当 归9g丹 参9g   枳 壳6g   桃 仁9g赤 芍9g   红 花3g   甘 草6g性质功效理血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病证肋软骨炎所致胸肋部疼痛。症见胸肋交界处肿胀、疼痛、压痛。日久不愈,痛有定处,但无化脓等感染征。深吸气、咳嗽、挤压或劳累疼痛加剧;或伴有头晕、头痛、胸闷、心烦、健忘少寐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脉弦。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加减应用胸肋痛,伴有胸闷、气短,去乳香、没药,加郁金8g,陈皮7g;伴…  相似文献   

11.
洋金花中毒抢救治疗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赵某,女,62岁。因意识模糊、失语伴小便失禁1h于2005年12月15日17时30分来我院急诊科就诊。家属代述病史,患者因咳嗽、气喘、咯少量白色粘痰1周于2005年12月15日中午就诊于当地私人诊所,给予中药治疗,处方主要组成为洋金花2g,炙麻黄5g,细辛2g,桂枝10g,杏仁10g,桔梗9g,麦冬12g,制附子6g,干姜9g,陈皮12g,共6剂。患者回家于当日16时许煎服中药1剂,服药约300ml,20分钟后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头晕、口干、唇麻、步态不稳、躁动不安、颜面潮红症状,无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休息约10分钟后上述症状未见好转,且逐渐加重,并出现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的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惠莉  王明亮 《陕西中医》1994,15(9):420-420
<正> 笔者近年来用桂枝汤加味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兹举例如下。 1 冠心病心绞痛 刘某,女,50岁。1991年3月26日初诊。患者5d前出现阵发性胸骨后疼痛,胸闷气短,失眠多梦,舌暗、苔薄白、脉涩;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断:心痛,证属营卫失调,治则调和营卫,桂枝汤加味:桂枝20g,白芍15g,炙甘草10g,炒水蛭9g,龙齿30g,菖蒲12g,姜枣少许,水煎服。日1剂。3剂疼痛明显减轻,余症好转,6剂诸症消失,继服3剂巩固,1年后随访未复发。  相似文献   

13.
患者,60岁,退休干部,2000年11月27日诊。患者素体虚弱,昨日始觉恶寒发热,体温37.9℃,头痛周身酸楚,鼻塞流清涕咳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纳呆便溏,舌红苔薄脉洪而虚。证属肺虚腠理不固之外感风寒证,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之。处方:炙黄芪30g、党参9g、当归10g、白术12g、升麻3g、柴胡5g、防风10g、苏叶10g、青蒿10g、桔梗3g、甘草5g,水煎日1剂,药进1剂,体温降至37.1℃,再服两剂。诸证消失告愈。  相似文献   

14.
1 便后腹痛补益中气患者 ,男 ,5 9岁 ,1995年 12月就诊。患者诉大便后必腹痛 6年余。便溏且薄 ,虚努不利 ,便后即感腹痛下坠 ,腹腔空虚 ,需 1h才可缓解。之后体乏虚软 ,少气懒言 ,饮食略少 ;舌淡苔薄或净 ,脉浮大无力 ,关弱不显指。证属脾肺气虚、清阳不升。治疗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处方 :黄芪 30g、人参 10g、白术 12 g、陈皮 10 g、当归 10g、柴胡 6 g、升麻6 g、白芍 12 g、炙甘草 6g、生姜 3片、大枣 5枚 ,水煎服 6剂。二诊诉已无下坠腹痛之感 ,体力渐增。上方加焦三仙各12 g ,继服 6剂。三诊诸证皆除 ,嘱服补中益气丸善其后。[按 ]…  相似文献   

15.
水肿治验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案1.张某某,女,58岁,2000年10月18日就诊。发病急,恶寒,微热,咳嗽气喘,全身水肿,以颜面部为甚,全身关节疼痛,无汗,口不渴,尿色微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素有慢支肺心病史。证属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治以解表发汗,宣肺利水,用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处方:麻黄9g,桂枝9g,杏仁10g,白术12g,桑白皮12g,云苓15g,葶苈子12g,生甘草6g。服药3剂后,汗出、恶寒发热、全身关节疼痛症状消失,咳嗽气喘好转,全身水肿消退大半。效不更方,续服上药3剂后,诸症悉除。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治疗妇科病偶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经前感冒 刘某,女,42岁。1990年5月6日诊。自诉每逢月事来临前两三天罹病感冒,经净后诸证自行缓解,屡历年余,经治无效。遂求治于中医。刻诊:头痛眩晕,身热汗出,饮食减少,恶心欲吐,舌淡苔薄白,脉浮大。综观脉证,证属太少合邪。治以疏通营卫,和解少阳。方用柴胡桂枝汤:柴胡、党参各15g,半夏、桂枝、白芍各9g,黄芩、菊花各10g,大枣15g,生姜、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剂。经前连服3剂,次月复诊,头痛汗出明显减轻。宗上方去菊花续服3剂,调治3个月经周期后,诸证悉除。经前感冒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17.
表郁不解太少并病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挂枝麻黄各半汤证吴某,6O岁,1992年8月初诊。诊前10余日,恶寒,持续发热,头痛,经西药治疗,汗出热不解,面红耳赤,时有头痛,身痒难受,认为此乃药物过敏,服脱敏药无效。近日症状加重,头痛,头晕,发热,微恶寒,时发时止,无汗,胸闷,气喘,四肢酸懒.面潮红.个身刺痒,二便正常,舌首白,脉浮缓。证属汗后邪热未尽,郁于体表。汗后正虚,邪气亦减,不可过汗.只宜做汗而已。取桂技109,麻黄柏,白芍6g,杏(sg,荆芥6g,厚朴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2剂痊愈。2枝枝H麻黄一场证件某,女,20岁,棉厂工人,1993年6月24…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止嗽散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咳嗽疗效。[方法]对47例感冒后顽固性咳嗽患者使用止嗽散(桔梗6g,荆芥9g,紫菀、白前、百部各15g,甘草5g,橘红10g,枇杷叶包30g);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制半夏10g,厚朴6g,茯苓15g,燥湿化痰;热为寒遏,咳嗽声哑、气急似喘、口渴心烦、痰粘稠加桑白皮10g,黄芩6g,解表清里;纳差胸闷加枳壳9g,莱菔子15g,理气消食;喉痒咳甚加旋复花15g,降气止咳。1剂/d,水煎100mL,早晚口服。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咳嗽、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愈35例,好转10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5.70﹪。[结论]止嗽散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咳嗽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痰证的辨证要素的项目以及权重,为中医痰证诊断标准的建立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得出痰证最相关的10个病种,收集病例519例以及辨证相关宏观表征,通过频数筛选进一步缩减辨证要素数目,最后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医痰证辨证要素。结果:经过两次回归分析后,最后形成12个辨证要素,分别为x1神疲、x2胸闷、x3短气、x4咳嗽、x5咯痰、x6口渴、x7舌淡暗、x8苔白、x9苔腻、x10脉弦、x11脉滑、x12脉细,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去掉反向指标为x3短气、x6口渴、x12脉细,获得中医痰证相关辨证要素为9个,为x1神疲(1.27)、x2胸闷(3.33)、x4咳嗽(3.57)、x5咯痰(1.37)、x7舌淡暗(1.49)、x8苔白(1.21)、x9苔腻(2.66)、x10脉弦(1.65)、x11脉滑(1.73),组织相关中医临床专家进行了2次讨论,将辨证要素分为主要诊断参考指标及次要参考指标,分别为主要参考指标:x2胸闷、x4咳嗽、x5咯痰,x11脉滑、x9苔腻;次要参考指标:x1神疲、x7舌淡暗、x8苔白、x10脉弦。结论:中医痰证诊断辨证要素主要参考指标胸闷、咳嗽、咯痰,脉滑、苔腻;次要参考指标:神疲、舌淡暗、苔白、脉弦。但是由于该研究为病例回顾性研究,证据支持级别不高,其推广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及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0.
龙蛆泻肝汤加减治疗老年性失眠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实火引起的胁痛、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小便淋漓。笔者用其加减治疗老年性失眠,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典型病例张某,男,78岁,近1年来,夜不能寐,心情烦躁,易怒,双手颤动,口干口苦欲饮水,伴有头晕头昏,小便黄赤,查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细,入院后西医诊断:脑动脉硬化;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肝经湿热,血脉瘀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山栀子9g,黄芩9g,生地12g,柴胡15g,泽泻10g,木通3g,当归30g,五味子10g,丹参18g,郁金15g。服15剂后,夜能安寐,头晕头昏减轻,口干口苦若失,心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