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就56例大肠癌组织溶菌酶阳性巨噬细胞(LPM)浸润和癌周及区域淋巴结免疫反应程度,与其预后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大肠癌间质内LPM与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Г<0.001).肿瘤实质内LPM与患者生存期不相关(P>0.05);癌周淋巴细胞中度及重度反应者.5年生存率(63.16%)高于无反应及轻反应者(35.14%)(P<0.05).生发中心增生重反应者(GH )5年生存率(56.6%)也显著高于无反应者(GH-16.7%)(P<0.05).提示大肠癌间质内LPM的浸润数量反映了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程度.可作为衡量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癌周淋巴细胞反应及局部淋巴结生发中心增生(GH)对判断患者预后似具有比赛组织细胞增生(SH)或皮质旁区增生(PH)更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乳腺淋巴引流与前哨淋巴结活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哨淋巴结活检 (sentinelnodebiopsy ,SNB)是近年来乳腺癌外科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其目的是通过SNB使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免行腋淋巴结清扫[1] 。乳腺淋巴引流是SNB的基础 ,其解剖与生理学知识是完善SNB的保障。乳腺淋巴引流的研究已经有 30 0多年的历史 ,然而 ,在进行乳腺SNB的研究中 ,人们发现淋巴示棕剂的注射位点、剂量、颗粒大小等影响乳腺淋巴引流的因素可影响SNB的鉴别成功率 ,所以 ,经过SNB的研究 ,进一步掌握乳腺淋巴引流的解剖与生理学知识 ,以完善乳腺癌SNB技术。1 乳腺淋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植物血凝素(PHA)皮下注射对小鼠经流淋巴结内淋巴小结及滤泡树状突细胞(FDCs)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免疫复合物捕捉测定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及电镜组化技术进行动态观察,结果:PHA刺激后淋巴结内巴小球扩大,生发中心明显,免疫复合物在小结内定位增多,结论:提示PHA刺激促进FDCs的发育,分化,增强FDCs对体液免疫的辅佐作用。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研究植物血凝素(PHA)皮下注射对小鼠引流淋巴结内淋巴小结及滤泡树突状细胞(FDCs)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免疫复合物捕捉测定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及电镜组化技术进行形态观察。结果:PHA刺激后淋巴结内淋巴小结扩大,生发中心明显,免疫复合物在小结内定位增多。结论:提示PHA刺激促进FDCs的发育、分化,增强FDCs对体液免疫的辅佐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胃窦区癌的淋巴引流方向及SLN分布情况.方法 将示踪染料亚甲蓝抗癌混悬溶液注射至胃窦区癌肿中央肌层及浆膜下,注射时适当加压,以注射部位浆膜隆起为度.注射后观察癌肿区城淋巴液的引流方向.然后于5~10min寻找及切取首先着色的淋巴结即SLN并计算SLN的数量,分析SLN的转移情况.结果24例中22例SLN找到,成功率91.6%.胃窦区癌的淋巴流向呈多向性,先快后慢,以流向胃周淋巴结为主,部分淋巴结呈"跳跃性转移"或不显影;5~10分钟内SLN的出现部位及数量以No 6组最多,转移SLN以No 5组最高.结论 胃窦区癌的淋巴引流呈多向性,先快后慢,以胃周淋巴结为主;No 5、No6、No 3组淋巴结是SLN的常见部位也是转移的高发部位,在外科手术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移植物局部引流淋巴结在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是否参与了早期的排斥反应,干预淋巴结后能否延长皮瓣存活时间。方法:BN大鼠作为供体、Lewis大鼠作为受体,进行腹部游离皮瓣异体移植。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正常移植;B组:术中去除受体移植区域引流淋巴结;C组:将皮瓣卷成皮管,利用硅胶管隔离移植物和受体之间的皮肤接触,仅保留血管相通。观察三组皮瓣存活状态,术后不同时间点对各组皮瓣HE染色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检测。结果:B、C组皮瓣存活时间相对于A组均延长(均P<0.05)。A组3 d皮瓣出现水肿和出血点,B、C组在7 d以后才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点。A组相较于其他各组,I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排斥终点(术后第7天)达到最大;B、C组在术后第7天IL-2表达水平分别为(145.15±4.2)ng/L和(96.28±4.62)ng/L,A组与B、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移植物局部引流淋巴结在免疫排斥早期起着关键的作用,移除移植物局部引流淋巴结可以延长皮瓣存活时间。如果早期能够干预引流淋巴结,就有可能减少效应T细胞的产生,从而减轻移...  相似文献   

10.
影响淋巴结组织切片质量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淋巴结组织切片的质量问题倍受关注。因淋巴结具有组织结构致密、细胞丰富等特点,再加上组织周围又有一层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包膜,因而使组织在脱水、透明、浸蜡乃至切片染色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稍有不慎就直接影响到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我们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摸索出一套提高淋巴结组织切片质量的处理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淋巴转移是宫颈癌最重要的转移方式,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SLN)是淋巴转移必经的第一站淋巴结.就SLN的临床意义、识别方法和病理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以三例淋巴结切片做为主要观察对象,对淋巴结可染小体的性质进行了探讨。无选择地抽取了30例病检淋巴结切片,观察可染小体的出现率及出现情况。观察讨论结果表明:部分可染小体是坏死细胞高度浓缩后的一种形态表现,不同于坏死细胞的核碎块。并对可染小体与组织胞浆菌、利什曼原虫、蜡样质小体的鉴别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中阴性淋巴结数目与术后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2000年之间确定诊断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切除的结果。结果972例总的生存期与10~14组比较分析显示,7~9组外科切除淋巴结数目中等度增加,生存期明显增加,而5~6组、1~4组淋巴结检测,其生存期也进一步增加,其中3~4组淋巴结检测生存期增加最高,达95个月。结论术中淋巴结数目与术后存活期之间存在相关性,很可能与错误分期的减少,检测淋巴结数目增加,遗漏阳性淋巴结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颈部恶性淋巴结组17例、良性淋巴结组13例行CT灌注成像扫描,盲法分析两组病例的时间密度曲线(TDG)和灌注参数的特点及差异。结果良恶性病变组间的TDC形态不同,恶性淋巴结组的血容量(BV)和血流量(BF)值高于良性病变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的BF、BV、MTT、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的CT灌注特点不同,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对鉴别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5.
汪俊萍  廖茜 《医学综述》2011,17(6):925-928
淋巴结是否转移对于癌症患者的肿瘤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极为重要。目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仅依靠淋巴结的大小鉴别其良恶性的准确性不高,利用功能影像学方法鉴别淋巴结的良恶性是当今影像学研究的热点。现就扩散加权成像、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磁共振成像、CT灌注成像和氢质子波谱成像等功能成像评估淋巴结状态的研究现状及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郭勇 《中外医疗》2016,(17):6-10
目的:研究保留上肢淋巴结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预防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T1~3 No Mo 期70例乳腺癌患者,依照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为术前以纳米炭混悬液行经上臂逆行腋窝淋巴结示踪术组(观察组)和行经典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术后1、4周及6个月患侧比健侧上肢臂围增加的百分比为(1.8±0.8)%、(1.8±0.7)%、(1.0±0.3)%,较对照组的(4.7±1.2)%、(4.5±1.1)%、(3.0±0.8)%减少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术后预防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的优良率为97.14%(34/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25/35)(P<0.05)。观察组对于上肢淋巴水肿预防情况评分由(63.2±11.4)分改善至(87.3±10.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上肢淋巴结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预防上肢淋巴水肿效果较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7.
史湖波 《医学综述》2012,18(13):2011-2013
肺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T1期肺癌病例被发现。肺癌原发部位与病理类型都会影响淋巴结转移状况,CT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对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价值。根据术中切除前哨淋巴结病理活检进行的淋巴结清除方式,局部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现对T1期肺癌中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孤立性结节临床病理特征预测孤立性小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不良因素。方法:选取天津市胸科医院2014年2-12月期间手术治疗结节<2cm的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100例,收集术前1周内的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术前CT和PET‐CT资料,整理术后病理结果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良恶性病例间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在恶性病例间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探讨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果:在70例孤立性小肺癌和30例良性肺结节(肿瘤均≤2cm )的比较中,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结节部位、结节大小、血清Cy‐fra21‐1在良恶性结节病理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的血清CEA水平则有统计学意义( P=0.026),实性成分>50%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OR=4.073,95% CI:18.161~25.19,P<0.05)。ROC曲线 AUC=0.905。结论:SPN并非是肺癌的早期表现,有些患者已经存在了淋巴结转移,SPN实性成分>50%的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3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6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28例和未转移组68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的TMC发生淋巴结转移率为29.2%(28/96);通过诊断试验ROC分析发现肿瘤直径0.6cm为其最佳临界值,肿瘤直径(OR=3.717)和甲状腺被膜侵犯(OR=3.459)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MC患者具有一定比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尤其是肿瘤最大直径≥0.6cm以及甲状腺被膜受侵犯患者,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影响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 microcarcinoma,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后的106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研究。结果 106例的TMC发生淋巴结转移率为24.5%(52/212),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以肿瘤最大直径≥0.7 cm和甲状腺被膜侵犯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MC分类分期及治疗原则尚未达成一致,对于肿瘤最大直径≥0.7 cm以及甲状腺被膜受侵犯等高危因素患者,术中的细致探查及择区性淋巴结清扫对TMC复发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