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CTA对颅内动脉的显示及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CTA对颅内动脉的显示及成像技术探讨周存升马睿柳澄赵斌王涛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是一种新的少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笔者就CTA对颅内动脉显示能力及扫描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材料与方法脑CTA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50例,男3...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和研讨CTA对脑动脉的显示能力及扫描技术。材料和方法:脑MIP-CTA检查正常的患者50例。将CTA对颅内主要动脉的显示率与柳氏测得的MRA的娄似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对较粗大的动脉分支,CTA和MRA均显示良好。CTA对细小动脉分支的显示不及粗大动脉、差别较大。对前交通动脉的显示率,CTA明显高于MRA。CTA最佳延运扫描时间的个体差异较大。结论:CTA能高质量地显示脑动脉,是评价脑血管状况,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筛选的好方法。选择恰当的扫描参数很重要。CTA前有必要行小剂量试验。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CTA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和研讨CTA对脑动脉的显示能力及扫描技术。材料和方法:脑MIP—CTA检查正常的患者50例。将CTA对颅内主要动脉的显示率与柳氏测得的MRA的类似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对较粗大的动脉分支,CTA和MRA均显示良好。CTA对细小动脉分支的显示不及粗大动脉,差别较大。对前交通动脉的显示率,CTA明显高于MRA。CTA最佳延迟扫描时间的个体差异较大。结论:CTA能高质量地显示脑动脉,是评价脑血管状况,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筛选的好方法。选择恰当的扫描参数很重要。CTA前有必要行小剂量试验。  相似文献   

4.
CT血管造影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静脉畸形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与方法 5例经DSA证实的颅内静脉畸形病例,幕上1例,幕下4例。分别在动脉期(CTA)和静脉期(CTV)扫描采样,运用SSD和MIP进行重建。结果 CTA显示所有病灶,但没有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的“海蛇头”即引流静脉影像特征,而CTV不仅显示病灶,而且还显示了引流静脉“海蛇头”影像特征。结论 静脉期的CT血管造影(CTV)是诊断和随访颅内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优于动脉期的CT血管造影(CT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例中有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89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100例中CTA发现116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9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35个、大脑后动脉3个、颈内动脉瘤16个、椎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基底动脉1个。2例AVM,4例动脉瘤合并AVM,2例AVM合并静脉瘤,诊断准确率达94.91%。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AVM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鼎内血管畸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按病理学分类鼎内血管畸形分为:动静脉畸形(包括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静脉血管瘤(或静脉发育异常)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症四种不同类型影像学检查需要观察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引流静(包括静脉窦是否增粗)、畸形血管本身,也就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内有无血栓,还要观察血流的循环速度,即循环时间的改变脑组织内是否增粗出血,以及出血机化形成的钙化,和邻近脑组织内出现的缺血、水肿及对萎缩等慢性变化。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7.
颅内和头颈部病变CT血管造影的三维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图像重建(3D-SCTA)在颅内和头颈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98例头颈部病变患者接受了3D-SCTA检查,其中包括颅内动脉瘤32例,颅内AVM5例,颈动脉粥样梗化35例,脑膜瘤11例,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2例,颅底神经纤维瘤3例,颈部肿块6例,颈椎椎管内神经纤维瘤4例。结果:全部患者顺利经受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3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显示清楚,且能够检出附壁钙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CTA对于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颅内支架随访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我们通过分析一组病例来评估CTA关于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动脉狭窄程度及支架随访的可行性。方法:颅内放置支架前后的8例患者接受CTA检查,一共有9个动脉狭窄并有临床症状。用CTA与传统血管造影对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和植入支架的大小进行比较。结果:对于支架植入前的血管狭窄程度,CTA与传统血管造影比较,相差约为-15%~12%。  相似文献   

9.
脊髓血管畸形的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6例脊髓血管畸形的血管造影与治疗进行分析。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对每对肋间动脉和腰动脉进行造影,颈髓动静脉畸形者行左,右椎动脉及肋颈干,甲状颈干动脉造影。5例采用手术切除法,21例采用栓塞法。结果;选择性插管血管造影的病变显示率达到100%,栓塞的21例中,14例获得满意效果,4例临床症状略有改善,3例无变化。  相似文献   

10.
16层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16层CTA和DSA检查的病例,以DSA作为参考标准,评价16层CTA诊断价值.搜集6例动脉瘤钛夹夹闭病例进行术后评价,术前术后均进行了CTA检查,通过比较两次CTA结果评价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根据DSA资料及手术结果,16层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1.5%,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4.4%.6例动脉瘤钛夹夹闭术后CTA随访中,与术前CTA相比,颅内大血管均未见狭窄或闭塞,但1例可见较为明显的瘤体残留.结论 16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颈内和椎动脉动脉瘤,CTA仍然存在着一定困难.在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方面,CTA能够清楚地显示瘤夹位置及载瘤动脉的通畅程度,但对于判断瘤颈及瘤体残留方面,其准确性有待DSA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中血管通路的CT造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持性血液透析需要建立血管通路,但血管通路有其寿命,并常出现并发症.CT血管造影(CTA)可以提供优秀的通路血管三维影像,帮助临床症状体征的解释或提供治疗相关信息.本文就16层CT在血管通路成像中的应用技术、影像表现及其意义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CTA综合评价颈动脉鞘占位病变与颈动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仁根  汪建华 《放射学实践》2003,18(12):878-881
目的:探讨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分析颈动脉鞘占位病变与颈动脉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颈动脉鞘肿块患者的CTA轴位和MPR,SSD,MIP,VR,VE(仿真内镜)等后处理图像,根据肿瘤与血管交角(瘤-管角)、瘤-管脂肪间隙、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血管壁光滑度等4项指标评价颈动脉鞘占位与颈动脉的关系。结果:CTA后处理共获得60支血管,有10支颈动脉受侵犯,9支为恶性肿瘤所致,l例为脓肿所致。将轴位和后处理图像相结合,综合运用4项指标有助于显示颈动脉鞘占位与颈部血管关系,可帮助判断颈动脉受侵与否。结论:CTA后处理方法综合运用能良好显示颈动脉鞘占位与颈部血管关系,有助于术前判断占位是否侵犯颈动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临床上经DSA证实的12例(共15个病灶)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三维CTA检查。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伪彩技术观察脑血管病变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毗邻关系;采用仿真内镜技术和透明化技术相结合观察病变血管的内部情况;并应用电影功能快速回放以动态观察。结果:三维CTA对15个病灶中除1个动脉狭窄未能显示外,其余病变能清晰辨认,包括6个动脉瘤,6个动静脉畸形,1个动脉狭窄,1个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论:三维CT血管造影作为一种血管病变的诊断,并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比分析21例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的表现。结果:21例中,MSCTA发现21个动脉瘤,DSA发现20个动脉瘤,其中1例双侧动脉瘤,DSA只发现1侧,另1例MSCTA及DSA均未发现病变;21个动脉瘤中18个为圆形或类圆形,3个为不规则形,平均最长径为6.9mm(2.2~15mm);21个动脉瘤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2个位于基底动脉,5个位于大脑前动脉,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8个位于前交通动脉。结论: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解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利用16层CT血管造影(CTA)研究评价肋间支气管动脉(ICBA)三维影像解剖学特征.材料和方法: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BA)的399例胸部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结果:254例(63.66%)右BA源自肋间后动脉,其中243例为最粗或唯一的右BA.ICBA主要起自第3及第4肋间后动脉(87.40%).全部的右肋间动脉-BA干均发自降主动脉右侧壁,绝大多数为降主动脉上第1支肋间后动脉.所有ICBA开口对应于T3~T6椎骨范围,向右未超过肋骨小头,63.0%的ICBA开口在椎体正前方.结论:右BA多数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开口位置大多在椎体正前方,16层CT血管造影可较好评价ICBA影像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评价支气管动脉(BA)的影像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1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BA清晰显示的病例,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观察和分析BA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 112例中,BA清晰显示280支,其中右侧158支,左侧122支;BA的分支类型共9种,较为常见的是左右各1支(41.07%,46/112)、右2支左1支(24.11%,27/112)两种类型;右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52.53%,83/158)和降主动脉(38.61%,61/15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88.52%,108/122),异位起源的BA共20支(7.14%),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BA共干(24.29%,68/280).源自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侧壁和前壁最多,源自降主动脉的左BA和共干均以前壁最多.BA开口主要平对T5~T6水平,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降主动脉段BA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右侧为98.70°,左侧为105.12°.BA沿左右主支气管走行方式多样,右BA源自右肋间后动脉者,大多沿右主支气管后壁走行(45/83,54.22%)或同时行经右主支气管的后壁及下壁(25/83,30.12%);右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越过气管隆突下方沿右主支气管下壁走行(48/61,78.69%);左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沿左主支气管上壁走行(51/108,47.22%)或同时行经左主支气管的多个壁(36/108,33.33%).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有效评价BA的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BA栓塞治疗咯血、BA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比研究,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3D—CTA和DSA。3D—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以及容积重建(VRT)。3D—CTA和DSA分别由相互独立的放射科医师实施和诊断,分别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动脉分支等的关系。同时调查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对两种影像手段的认可度。结果3D—CTA发现13例15个动脉瘤,遗漏1个直径1.2mm的动脉瘤,发现的最小动脉瘤长径为1.8mm。DSA发现14例16个动脉瘤。CTA在显示瘤颈以及相邻骨质结构上明显优于DSA,而DSA空间分辨率较高。神经外科医师多认为CTA可以用作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和术前评估,而DSA仍是金标准。患者对CTA的接受度较高。结论3D—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它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的CTA术前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的术前诊断价值及对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显示技术(VRT)作用的比较.材料和方法:对36例CT平扫怀疑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初选27例动脉瘤患者分别进行MIP、SSD及VRT成像,观察动脉瘤的部位、形态、生长方向及载瘤动脉;进行瘤体大小及瘤颈宽度的测量,部分病例与术中结果比较.结果:27例动脉瘤患者中,动脉瘤大小:5~60mm.瘤颈呈蒂状(颈宽<10mm)18例、宽颈(颈宽≥10mm)9例.载瘤动脉分别为: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交通动脉(7例)、颈内动脉虹吸部(6例)、基底动脉(2例).蒂状窄颈动脉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1例瘤颈宽为10mm手术后患者所在中动脉闭塞,脑组织缺血性梗死,9例均放弃手术.结论:CTA可作为动脉瘤的有效术前筛选诊断,可作为神经外科医师手术前的重要指导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