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汤映雯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347-4348
目的对脑电图在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1月-2012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66例和同期收治的脑脊液异常患儿5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脑电图检查情况。结果统计得知66例患儿中发生脑电图异常者59例,占89.39%,58例脑脊液异常患儿中发生脑电图异常者24例,占41.38%,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电图变化对于早期诊断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对于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临床确诊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患儿EEG的改变.[结果]本组EEG正常2.9℃,异常率97.1%,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部分出现阵发性尖(棘)波或尖(棘)-慢波.[结论]EEG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诊断标准之一及判断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严重程度的价值指标;EEG的动态监测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临床判断病情转归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23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和辅助检查资料。结果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最常见的3个症状是抽搐(70%)、恶心呕吐(43%)、精神行为异常(39%),常见的3个体征是发热(78%)、肌张力增高(61%)、巴宾斯基征阳性(48%),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异常频率较高的是脑电图(90%)、CT(55%)、磁共振成像(50%)。结论我们的资料显示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具有某些特征,脑电图、CT等辅助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头颅CT检查等检查方式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行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以及头颅CT检查,对比分析三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以鉴别三种检查方式的优劣。结果脑脊液检查异常率为90.67%,显著高于脑电图检查的78.67%和颅脑CT检查的1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检查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为4.00%和6.67%,均显著低于脑电图检查的12.00%和16.00%以及颅脑CT检查的37.33%和52.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患儿采用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以及头颅CT检查各有其优缺点,临床确诊时应选择多种方式联合检查以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特点及探究脑电图在该病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64例经天台县人民医院临床确诊为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脑电图资料,探讨患儿的脑电图特点及其与病理基础的相关性。结果:64例患儿行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结果59例异常,异常率92.2%。而颅CT检查结果仅5例异常,异常率为7.8%。脑电图显示结果较准确且及时反映不同时期的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临床早期脑电图表现:α波逐渐减少,频率减慢,以θ波为基本节律,由顶、枕部扩展至全脑,呈θ波广泛性慢性节律,患儿30例,占46.9%;中期表现:呈多形性高波幅θ波或混有δ波,有时局限性加重,常可出现发作性或连续性棘波、棘慢波综合等发作波,患儿22例,占34.4%;极期:在广泛低波幅背景上出现爆发性抑制活动,最后可出现平坦活动,临床痉挛发作波的倾向更明显,患儿7例,占10.9%。脑电图复查结果也较明确地反映了治疗后的临床病理改变。结论:脑电图改变的范围以及严重程度能够敏锐地反映中枢病变的范围和脑损伤的程度,是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电图、脑脊液和脑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检查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118例,分别做脑电图、脑脊液、脑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的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种检测方法中脑电图检查阳性率最高,占98.3%;脑脊液检查阳性率占57.6%,脑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检查阳性率最低,占27.1%,三者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26.55,P<0.01)。结论脑电图检查小儿病毒性脑炎异常率较高,优于脑脊液和脑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检查,结合脑脊液、脑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检查结果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早期临床诊断线索。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206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病毒性脑炎多见于学龄期及学龄前期,176例有发热,119例伴呕吐,106例精神症状及抽搐,95例有头痛,61例有四肢抽动,51例嗜睡,41例头晕不适,腹痛19例,10例并发昏迷,7例表现为走路不稳,2例偏瘫,死亡1例。54例出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CT检查大部分无异常改变,脑脊液没有改变的所占比例并不低,脑电图改变非常明显。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可轻重不一,确诊主要通过脑脊液检查,还有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脑电图检查,及头颅CT检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电图在脑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常规脑电图检查、动态脑电图检查,最终均行脑脊液诊断并以此为标准。结果:98例疑似脑炎患者经脑脊液诊断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有89例(90.82%),经常规脑电图诊断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有80例(81.63%),经动态脑电图诊断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有88例(89.80%),两者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无差异(χ2=3.667,P>0.05);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灵敏度、准确度使用χ2检验对比有差异(P<0.05),特异度使用Fisher精确检验对比无差异(P>0.05);对比常规脑电图与动态脑电图检测脑炎为轻、重度无差异(P>0.05),检测脑炎为中度有差异(P<0.05)。结论:脑电图可作为临床诊断脑炎的辅助检测手段,相较于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的诊断效能更高,且对诊断中度脑炎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电图监测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76例,均予以常规脑电图检查及24 h动态脑电图监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异常率,以及不同预后患儿的24 h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结果 24 h动态脑电图的异常率为78.95%,显著高于常规脑电图的55.26%(P<0.05)。残疾/死亡患儿的24 h动态脑电图异常率为100.00%,显著高于痊愈患儿的73.33%(P<0.05)。结论 24 h动态脑电图监测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中,可为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检查在手足口病(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本院收治的84例确诊为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及EEG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并进行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脑炎严重程度与EEG异常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 84例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首次EEG异常为率100%,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部分阵发性尖(棘)波或尖(棘)慢波。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脑炎严重程度与EEG的异常程度密切相关(r=0.533,P<0.001))。结论 EEG对小儿HFMD并发脑炎的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判断具有重要价值。动态监测EEG可辅助临床判断小儿HFMD合并发脑炎患儿的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1.
小儿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年小儿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改变。方法总结分析1992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150例小儿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结果男90例,女60例,>5岁106例,8、9、10月份发病57例。有发热144例,呕吐109例,头痛91例,惊厥54例,巴氏征(+)和/或脑膜刺激征(+)131例。94例行腰穿检查,脑脊液细胞数和/或蛋白质升高45例。138例脑电图中,异常136例。21例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异常13例。治愈141例,好转9例,无死亡。结论小儿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预后良好,脑电图在小儿散发性病毒性脑炎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脑电图(EEG)在病毒性脑炎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分析6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EEG特点,并与其脑脊液、头颅CT检查结果作比较、分析。 结果 病毒性脑炎早期EEG异常率明显高于脑脊液、头颅CT,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情严重者EEG呈中重度异常,病情轻者EEG呈轻中度异常,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电图呈重度异常者其预后较差,脑电图呈轻中度异常者其预后较好,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EEG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预后评估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王莉 《医疗保健器具》2012,(9):1533-1534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5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I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结果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当天内做了脑电图检查,异常53例(96.36%),其中轻度异常33例,中度异常15例,重度异常5例。经过治疗后复查脑电图.脑电图好转情况和临床好转情况相吻合。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脑电图异常率高,脑电图检查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对115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和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研究:97例为脑电图异常,异常率为84.34%。轻度异常51例(44.34%),中、重度异常46例(40%)。结果治疗2-4周后,脑电图恢复正常81例,未恢复正常11例:轻度异常1例,中度异常6例,4例有明显的意识障碍,1例有经常发作性脑电图异常改变。脑电图异常改变表现为弥漫性慢波,α波节律减弱,或以θ波为主,其中一部分患儿有局限性异常脑电图表现。结论脑电图作为一种检查手段,脑电图异常改变与临床症状、大脑脑实质损伤的严重程度成正向关系,因此脑电图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和临床预后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56例病毒性脑炎临床特征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5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45例(80.4%)、发热48例(85.7%)、精神异常29例(51.8%)、意识障碍11例(19.6%)及癫痫发作12例(21.4%)。本组患者腰穿检查颅内压增高者36例(64.3%),细胞数增多者31例(55.4%),蛋白轻度增高者9例(16.1%),糖和氯化物均无明显异常。49例行脑电图检查,其中40例(81.6%)可见异常脑电波。32例行头部CT检查,8例(25%)可见异常低密度灶。25例行头部MRI检查,14例(56%)可见异常信号灶。予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出院时24例(42.9%)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0例(53.6%)遗留有轻度精神异常、智力障碍、癫痫发作等后遗症,2例(3.6%)死亡。结论头痛、发热、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及癫痫发作为病毒性脑炎常见临床表现;病毒性脑炎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及头部影像学,多种手段结合更加可靠;疗效较好,对临床上高度疑诊病例应及早予以抗病毒治疗及正规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在本院患有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患儿一共有10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儿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之上加入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惊厥控制时间以及恶心呕吐消失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采取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可以使退热时间明显缩短,进而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引起西宁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择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和青海省红十字医院为监测医院,以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儿童病例为监测对象采集脑脊液,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乙脑病毒(JEV)、肠道病毒(EV)、腮腺炎病毒(MV)以及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HSVⅠ+Ⅱ)。结果:21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男性142例,女性76例,其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12份,占整个阳性标本构成比的75.00%,检出率为5.50%;腮腺炎病毒核酸阳性2份,占整个阳性标本构成比的12.50%,检出率为0.92%;单纯疱疹病毒I+II型核酸阳性脑脊液2份,占整个阳性标本构成比的12.50%,检出率为0.92%;乙型脑炎病毒未检测出核酸阳性标本。5~10岁组儿童发病最多,占全部阳性病例构成比的62.50%;病毒性脑炎患儿核酸检测阳性病例主要出现在夏秋季。结论:西宁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主要致病病原体为肠道病毒,其次为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今后应加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8.
19.
陈全景  范伟  李哲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8):3996-3997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CSF)及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2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怀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但脑脊液正常、最后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于入院后24~48 h行腰椎穿刺取脑脊液,同时抽取静脉血,用酶连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和血清中的NSE浓度。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和血清中NSE水平分别为(23.16±5.93)μg/L和(17.80±4.27)μg/L,对照组分别为(8.96±1.03)μg/L和(7.78±0.94)μg/L,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且血清中NSE浓度与脑脊液中NSE浓度呈正相关(r=0.84,P<0.01)。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和血清中NSE浓度明显升高,脑脊液和血清中NSE可作为判断病毒性脑炎患儿脑组织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