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进行观察,采用日本光电6511型心电图仪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是心律失常,占发病率的91.7%,低电压占28.3%,传导阻滞占21.7%,ST-T改变占35.0%,Q-T间期延长占3.33%.30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出院时心电图检查有明显改善.结论 虽然心电图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价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联合心肌酶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的4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性别不限,年龄4~12岁,病程1~7 d。分别予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血清酶辅助检查,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肌酶异常情况。结果:4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3种方法联合检查异常率为93.3%,高于单独心电图检查84.4%、超声心动图20.0%及心肌酶53.3%(P0.05),45例心电图改变患儿中,最常见的为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其次为ST-T改变、QRS低电压、Q-T间期延长、窦性心动过缓。结论: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肌酶联合检查可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为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价值.方法 对15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DCG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检出中的意义.结果 152例患儿中动态心电图结果异常139例,常规心电图异常86例,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48.041,P<0.001).结论 动态心电图可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并可监测到普通心电图难以观察到的心电变化,可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已成为常见的心脏疾患。由于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X线、心电图等改变特异性较差等原因,临床诊断尚有疑难。本课题依据人体心功能昼夜节律的特性,取经临床检查符合1980年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修定的“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3~52(平均33.1)岁。对照组为健康人与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病毒性心肌炎是青壮年较常见的心肌疾病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自 1997年以来 ,我们在抗病毒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用黄芪加美乐心静脉点滴治疗心肌炎 ,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方法 :6 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均符合“1987年心肌炎心肌病座谈会”制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治疗组 34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13例 ,年龄 16 - 5 6岁 ,平均年龄 36岁 ,对照组 31例 ,其中男 2 2例 ,女 9例 ,年龄 18- 5 2岁 ,平均 35岁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心功能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6 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动态心电图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在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4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对象研究,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所选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清况。结果所选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的阳性率(92.55%)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72.34%),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在短阵室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Ⅰ°房室传导阻滞、QRS低电压、ST段改变、T波改变等症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所选患者的血清cTnI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各时间段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所选患者的血清CK-MB水平也呈下降趋势,但各时间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入院即刻血清cTnI检测阳性率(90.43%)明显高于血清CK-MB检测阳性率(71.28%),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cTnI可作为判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有效提高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整体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7.
肖小娥 《医学信息》2005,18(2):152-153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疗效。方法将7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疗程15d,观察疗程开始前及结束后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实验室检查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23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治愈16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8%.。经χ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χ2=6.89,P<0.01)。结论1,6-二磷酸果糖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配合临床医生更好地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我们对病毒性心肌炎共 10 0例 ,将其分成内科组与儿科组 ,二组的心电图细微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对象  1990年 - 1999年于我院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共 10 0例 ,14岁以下为儿科组共 4 8例 ,14岁以上为内科组共 52例 .诊断标准 :小儿采用 1994年第六届全国小儿心脏病学术会议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协作组制定的标准[1] ,成人采用1982年心肌炎心肌病座谈会议制定的标准[2 ] .方法 两组病例的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改变及性别进行统计 ,所得资料以 χ2 检验计算p值 .2 结果 小儿组男女性别之比…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500mg/kg@d)对1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及23例在生后窒息造成心肌损害的新生儿进行临床治疗.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愈13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达89%;而窒息后心肌损害新生儿治愈22例.除个别心肌炎患儿出现注射部位一过性疼痛或出现呕吐、厌食外,未见其它不良反应.提示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及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200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心肌炎的儿童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窦性心律失常为高,其次为房性,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异常在各年龄组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95%以上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均可出现各种心电图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简易运动试验临床参考意义。方法固定一人对2~14岁儿科门诊和住院患儿184例常规心电图后加做简易运动试验,心率超过基础心率30%~40%时,记录即刻长Ⅱ导心电图,有ST-T改变者,继续观察持续时间。结果心肌炎、高度疑似心肌炎的患儿运动后ST-T改变率高达65.2%,心肌炎患儿运动试验ST-T改变完全恢复正常需半个月至半年不等。结论简易运动试验方便易行,安全性大,可重复性强,对心肌炎的诊断、治疗疗程、判断预后和指导患儿恢复期活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硒水平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我们对56例病毒心肌炎患儿血硒,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进行了检测. 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本实验组患儿系白求恩医大二院、一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部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其诊断均符合标准,并除外克山病.共56例,其中男39,女  相似文献   

13.
162例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方法:对临床拟诊病毒性心肌炎患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162例患中,24小时有室性早搏(VE)82例;室上性早搏(SVE)78例。室性心动过速(VT)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8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18例;二度窦房传导阻滞(SAB)8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有ST-T改变的32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治疗,预后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儿童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对我院50例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其EEG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儿中,脑电图检查全部异常,异常率100%.EEG异常类型:弥散性异常35例((70%);弥散伴局限性异常15例(30%),其中出现痛样放电1例.结论:EEG检查可作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依据及判断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并对本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辅酶Q10联合维生素C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8月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4例,年龄1~14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维生素C组和联合辅酶Q10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病毒、对症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维生素C组给予注射用维生素C治疗,联合辅酶Q10组采用维生素C联合辅酶Q10治疗,持续4周。比较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心电图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心肌酶谱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辅酶Q10组改善更明显(P<0.05)。联合辅酶Q10组心电图疗效优于维生素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酶Q10联合维生素C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近年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增高。本文对32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分析,探讨其心电图特点。  相似文献   

17.
患儿男性,5岁,主因间断性咳嗽、流涕2个月,胸闷10余天入院。既往体健。查体:咽充血,左侧扁桃体Ⅰ°肿大,心律不整。血常规,抗链“O”,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加速性定性自主节律(AIVR)。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型)。 心电图分析:(见附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电图和频谱心电图检查在儿童心肌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拟诊心肌炎病儿515例,采用Wilson连接方式,分别做心电图和频谱心电图。应用北京美高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ECG-LAB2.0Gold型心电综合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和频谱心电图同时异常者69例(13.4%);心电图(ECG)异常者79例(15.3%);频谱心电图(FCG)异常者195例(37.8%);频谱心电图的异常率大于心电图的异常率(P<0.05)。心电图和频谱心电图异常者最终确诊为心肌炎的86例,其中10例为心电图正常而频谱心电图异常者.结论:频谱心电图对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比心电图更敏感,可避免部分心肌炎的误诊诊断,但有一定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引起儿童致残率增高的重要原因,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利于对其早期干预并改善惑儿的预后,降低该病的复发风险.方法 对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1月收住院并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8个月~8岁,其中3~8岁占70%.9例首发症状为肢体无力或偏瘫;感觉障碍4例;构音障碍3例:惊厥发作1例.行头颅CT检查4例均显示有缺血性改变.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6例均显示缺血改变,包括梗塞灶或软化灶.所有患儿均给予内科治疗,其中7例(70%)患儿治愈,预后好,其余3例(30%)患儿均留有部分的肢体运动障碍.结论 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生在3~8岁,头颅CT和MRI检查可作为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首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我科对4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了甲襞微循环观察,对其中25例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全部病例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血清心肌酶检查确诊。应用徐州光学仪器厂生产WX-753 A型微循环显微镜。检查结果如下。清晰度:治疗前模糊者24/42例(57.1%),治疗后3/25例(12.0%),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