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刘红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3):49-50
在新悉尼分类法的推广应用中,许多学者逐渐发现一种特殊的胃炎-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它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表现。现对我院近年诊断的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总结如下,以提高对它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节性胃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对它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的结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表现,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和根除治疗的效果。结果:纳入分析的30例结节性胃炎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内镜下表现以胃窦部为主,可扩展至胃体部的色泽均匀的结节样或颗粒样改变。病理检查显示75.0%的患者胃窦部活检标本中有伴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增生。所有患者均有HP感染,经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或铋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除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缓解。结论:结节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内镜下表现,多见于儿童和年轻女性。其发生与HP感染相关,是HP感染的内镜指标,患者行根除HP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四联与标准三联疗法在结节性胃炎中根除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率的临床疗效.方法 依据临床症状、胃镜所见、病理诊断、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为结节性胃炎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四联疗法)方案:埃索美拉唑镁20mg,2次/d+枸橼酸铋钾220 mg,4次/d+阿莫西林1.0,2次/d+克拉霉素0.5,2次/d治疗2周,对照组(标准三联疗法)方案:埃索美拉唑镁20 mg,2次/d+阿莫西林1.0,2次/d+克拉霉素0.5,2 次 /d治疗2周.所有患者于用药结束后至少4周复查胃镜、HP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尿素呼气试验.对两组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两组HP根除率分别为:88.4%、69.8%,(P<0.0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联疗法较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结节性胃炎有较高的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4.
5.
6.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的探讨:附11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且临床缺乏满意疗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胃内幽门螺旋杆菌(HP),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多数人认为HP感染与胃窦炎、溃肠病密切相关,但是否能引起萎缩性胃炎尚未定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比较应用阿莫西林、奥美拉唑、果胶铋与应用阿莫西林和果胶铋两种方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15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阿莫西林、奥美拉唑、果胶铋组(108例)为实验组与阿莫西林和果胶铋组(107例)为对照组,连续服药2周,观察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4%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比较,治疗2周末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阿莫西林、奥美拉唑、果胶铋疗法与阿莫西林、果胶铋疗法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效,而阿莫西林、果胶铋疗法价格较便宜,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内镜下不同分型,分析结节性胃炎(nodular gastritis,NG)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B我院内镜中心诊断明确的结节性胃炎96例,根据内镜下表现分两型:Ⅰ型为颗粒型(granular,G)为细小隆起的结节;Ⅱ型结节型(nodular,N)为较粗大的隆起结节,结节的数目远少于颗粒型。将两型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Ⅰ型(n=43)男女比为11:32,年龄19~44岁,平均年龄32岁,Ⅱ型(n=53)男女比为17:36,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7岁;两型均为中青年,性别比较无差异。(2)Ⅰ型临床上有26例(60.5%)无上腹部主诉,Ⅱ型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早饱等症状。(3)两型快速尿素酶实验阳性率均为100%(++~++++)。(4)病理改变Ⅰ型均有淋巴滤泡增生,无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Ⅱ型46例(86.7%)可见淋巴滤泡增生,少见有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结论两型结节性胃炎均有明显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要改变,颗粒型无腺体萎缩和肠化,临床上颗粒型可无上消化道症状而结节型几乎均有症状。 相似文献
10.
例1:患者男,35岁.主因上腹疼痛、饱胀不适2个月,于2007年3月9日来我院内镜中心行常规胃镜检查术.检查中见胃底体交界大弯侧被巨大不整形深溃疡占据,底覆厚脏苔,周边黏膜环堤状隆起,有杵状皱襞形成,与周边黏膜分界不清,局部胃壁僵硬,取检硬脆.病理检查为:低分化腺癌;同时胃窦黏膜见均匀分布的、较致密的瓷白色小结节,病理取检结果提示:胃黏膜慢性炎,淋巴滤泡形成及淋巴细胞灶状浸润;快速尿素酶试验:幽门螺旋杆菌(HP)( ).诊断为结节性胃炎合并胃癌,转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1.
近来有人提出快速诊断幽门弯曲菌(CP)感染的尿素酶试验(CPUT),阳性反应等级与组织切片中CP密度有较高的符合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细菌感染程度。为了了解CPUT在慢性胃炎诊断和治疗随访中的疗效判定价值,我们用CPUT试验盒(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快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复方氯唑西林胶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炎56例,分成复方氯唑西林胶囊组24例(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51±s10a),用复方氯唑西林胶囊(氨苄西林和氯唑西林1:1)0.5g,po,tid,共4wk;庆大霉素组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53±11a),用庆大霉素片或针剂8万U,po,tid,共4wk;结果:总有效率复方氯唑西林胶囊组83%,庆大霉素组91%(P>0.05),结论:为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炎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关于自拟消糜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36例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丰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1):71-72
目的 为了观察中药消糜汤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将66例经内窥镜检查确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消糜汤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克拉霉素、甲硝唑、果胶铋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消糜汤对幽门螺旋杆菌根治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中西药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对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的逆转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作用。国内外学者近十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HP和胃癌之间具有相关性,而胃粘膜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胃粘膜癌前病变,最终可导致癌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方尿囊素片(奥兰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至2012年消化内科收治Hp感染非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按照多中心、平行、随机单盲、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及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行奥美拉唑+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奥兰特,治疗前后对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前列腺素水平E2(PGE2)、HP进行检测,连续观察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PGE2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GE2水平升高明显,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药物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兰特治疗Hp感染非萎缩性胃炎安全有效,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胃黏膜血流、PGE2水平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17.
疣状胃炎(varioliform gastritis,VG),即隆起糜烂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发病机制特殊,某些机制目前尚不明了;相关研究提示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过敏、胃酸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而T淋巴细胞亚群在疣状胃炎的发生过程中所起的免疫学机制尚不明确,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亦较少,该文就T淋巴细胞亚群在疣状胃炎方面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工作的日趋紧张,不少人由于饮食不规律,加之饮食不卫生,慢性浅表性胃炎现已成为一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时下电子胃镜检查技术已逐渐普及,相关病理检查也成为一种常规诊断方式,故确定此病的诊断已不存在多大困难,而且伴随对其病理机制研究的日趋深入,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所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已逐渐成为医学界之共识,因为幽门螺旋杆菌(HP)可以对胃黏膜造成一系列的损害,且容易使慢性浅表性胃炎等慢性胃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进而诱发其他严重病变,对患者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在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338个病例进行分析。结果338例内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患者中199例与病理结果相符合,均位于胃窦部,符合率为58.88%(199/338),其中伴肠化生133例,伴轻度异形增生43例;伴重度异形增生2例。338例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ylori)阳性率为48.22%(163/338);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H-pylori阳性率为63.82%(127/199)。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和病理诊断及H-pylori感染有一定相关性,掌握镜下表现,采取H-pylori检测、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