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文化  冯云伟 《医学信息》2007,20(4):670-67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进而改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34例主动脉夹层病人的病因、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预后。结果高血压是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常见病因,其临床表现多变,误诊率23.5%,死亡率11.8%。结论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治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的基因研究是探索该疾病病因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的研究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寻找研究相关基因,再逐一对相关基因进行多态性研究,试图找到与主动脉夹层有高度关联的基因突变,从而解释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及发展.结果显示主动脉夹层是多基因疾病,多基因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促进主动脉夹层的形成.另有一些与主动脉夹层密切相关的基因易感性疾病同时也印证其基因的改变及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oriyic dissetionAD﹚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52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52例A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背部疼痛或腹痛为首发症状.高血压是AD患者AD的主要原因.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达100%.AD的治疗包括积极控制血压、外科手术、支架植入术.结论 对疑诊AD患者应尽快确诊并合理选泽治疗方法,是提高AD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在神经内科被误漏诊的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探讨误诊的原因,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减少主动脉夹层误诊及漏诊,提高主动脉夹层的早期确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结果 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尤其以神经系统表现为首发表现时容易误漏诊.结论 对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一定注意检查双侧肢体血压与脉搏是否对称等,如考虑AD可能,尽快行相关检查确诊,减少漏诊、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于本院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256层螺旋CT进行全主动脉增强扫描,分析其CT平扫、增强图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夹层进行DeBakey分型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主动脉夹层患者52例中DeBakey Ⅰ型21例,DeBakeyⅡ型3例,DeBakeyⅢ型28例,其中Ⅲa型4例、Ⅲb型24例.CTA检查显示典型主动脉夹层43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9例.典型主动脉夹层均能显示主动脉内膜内移、真假两腔及破口.不典型主动脉夹层8例不能显示明确破口,7例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状增厚,8例增强扫描假腔无对比剂进入,2例溃疡形成.结论 CTA对典型及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是一种致命性主动脉疾病。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通常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避免夹层破裂或者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腔内修复术的发展使得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从开放手术迈向微创手术。由于腔内修复术能够促进主动脉重构和预防远期动脉瘤样扩张,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近年来,DebakeyⅢ型及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常采用腔内隔绝/"杂交"术进行治疗,术后对病变主动脉及其并发症的评价尤为重要。多层螺旋CT(MDCT)因其成像速度快、操作简便、空间分辨率高,成为主动脉病变介入术后随访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现就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杂交"术后移植物及血管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特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了20例AD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和转归.结果 18例(90.0%)以突发疼痛为首发症状;2例(10.0%)呈无痛性.X线平片检出率70%(14/20),为非特异性改变,超声波检出率100%(20/20),表现为主动脉呈瘤样或梭形扩张,80%(16/20)可见主动脉夹层分离呈双腔改变;CT检出率100%(6/6),表现为主动脉内膜撕裂突入真腔形成“新月状”密度影.综合救治后13例(65.0%)好转出院,7例(35.0%)死亡.结论 AD主要表现为突发疼痛.X线平片特异性不强,但对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超声波、CT、MRI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早期诊断、早期救治是控制病程进展、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接受介入治疗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100%,回访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结论 术前对患者疼痛的观察及有效止痛;控制血压、降低心率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及并发症的积极预防与观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 方法分析了53例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15例(28.3%),其中发病1天内死亡8例(15.1%),发病2天内死亡5例(9.4%),发病1周内死亡2例(3.8%).结论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及时治疗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较易被误诊,为此做一总结分析.方法 搜集我院近5年内科收治的11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特殊表现及确诊过程.结果 发现曾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6例,急腹症2例,急性肺栓塞1例,急性左心衰1例,偏瘫1例.最后均经心脏彩超及CT、MRI确诊.结论 急性主动脉夹层表现复杂多变,极易误诊,对一些表现不典型的急性主动脉夹层要密切观察及排除.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夹层(AD)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属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一种,具有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典型AD的临床表现为胸背部撕裂样疼痛,较易诊断,但不典型AD具有隐匿性,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AD较罕见,本文报告1例以双下肢无力和单侧下肢感觉障碍为首发表现的AD患者,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 .方法 分析了 5 3例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死亡 15例 (2 8.3% ) ,其中发病 1天内死亡 8例 (15 .1% ) ,发病 2天内死亡 5例 (9.4 % ) ,发病 1周内死亡 2例 (3.8% ) .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及时治疗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易误诊的常见原因,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预防.方法 总结我院收治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首诊误诊为急性心梗者占30%,误诊为急腹症者占17%,其他原因者占10%,总误诊率为57%.结论 对于首诊症状酷似急性心梗、急腹症等患者,但其体征及辅助检查不支持第一诊断时应想到本病.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分析了20例AD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和转归。结果 18例(90.0%)以突发疼痛为首发症状;2例(10.0%)呈无痛性。X线平片检出率70%(14/20),为非特异性改变,超声波检出率100%(20/20),表现为主动脉呈瘤样或梭形扩张,80%(16/20)可见主动脉夹层分离呈双腔改变;CT检出率100%(6/6),表现为主动脉内膜撕裂突人真腔形成“新月状”密度影,综合救治后13例(65.0%)好转出院,7例(35.0%)死亡。结论 AD主要表现为突发疼痛,X线平片特异性不强,但对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超声波、CT、MRI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早期诊断、早期救治是控制病程进展、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对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迈瑞M-7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对2009~2013年我院住院或随访的62例疑似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2例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急诊床旁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43例,经CT或MRI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50例,急诊床旁超声的灵敏度为82.0%,特异度为83.3%。结论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结合腹部主动脉超声、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急诊诊断主动脉夹层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操作快捷、简便、无创、可重复观察等优越特点,是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最简便易行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夹层(CA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0月我科收治CAD患者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颈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颈部疼痛是其常见首发症状。本组患者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而确诊,临床采用内科抗凝治疗1例、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4例、溶栓+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颈动脉夹层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对出现颈部疼痛的患者要警惕颈动脉夹层。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对CAD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内科抗凝以及颈内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夹层(CA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0月我科收治CAD患者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颈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颈部疼痛是其常见首发症状。本组患者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而确诊,临床采用内科抗凝治疗1例、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4例、溶栓+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颈动脉夹层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对出现颈部疼痛的患者要警惕颈动脉夹层。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对CAD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内科抗凝以及颈内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王悦 《医学信息》2008,21(4):543-543
目的 本文总结了15例误诊的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在于探讨早期或脊柱外临床表现的强直性眷柱炎的诊断.方法 选择2005年12月-2007年8月于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病人15例,依据1984年纽约制定的AS诊断标准.均诊断为AS,其中:男10例,女5例.15例初诊均被误诊,误诊时间10d-15年.结果 15例病人均行双侧骶骼X线片及CT扫描,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骶骼关节的模糊、毛躁、间隙增宽或狭窄,骨质疏松,X线骶骼关节炎分级(5级分法):Ⅰ级6例,Ⅱ级7例,Ⅲ级2例.查体均有骶骼关节叩痛阳性,床边实验阳性,4例病人schober实验阳性.追问病史:其中3例曾被诊断为化脓性或结核性关节炎,行关节腔穿刺或切开引流加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无效就诊,6例曾被诊断为为腰间盘突出症,行理疗、推拿、中药、牵引等治疗无效就诊,2例曾被诊断为结缔组织病或肺外结核,4例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多年无效就诊,15例病人诊断明确后,经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药,免疫抑制剂治疗,15例病人症状全部得到控制.讨论鉴于本病病因迄今未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尚乏特异治疗,晚期因脊柱强直关节畸形以后,病症不可逆转,故抑制病情发展,降低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避免误诊,才能施以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D-二聚体(D-dimer)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就诊且临床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62例,根据检查分型结果分为Stanford A型30例(A组)和Stanford B型32例(B组).分别于患者入院后1、6、12、24、72 h及14 d检测患者血清D-dimer水平,分析其与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在入院后1、6、12、24、72h及14 d时检测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11例死亡,19例生存;B组治疗后12例死亡,20例生存.A组死亡及生存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且A组、B组死亡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生存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D-二聚体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截断值为1 258.4μg/L,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灵敏度为73.46%,特异性为89.68%.D-二聚体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截断值为989.7μg/L,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灵敏度为70.27%,特异性为88.47%.结论 D-二聚体在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不同时期血清水平均不同,整体呈现Stanford A型高于Stanford B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可辅助判断主动脉夹层分型,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