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将9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静脉滴注胺碘酮150~600mg或普罗帕酮70~210mg,观察房颤转复情况。结果:胺碘酮组50例转复成功42例(84%),普罗帕酮组46例,转复成功31例(67.3%)(P〈0.05)。比较在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中胺碘酮组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9~2012年急诊收治8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资料,根据其转复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普罗帕酮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转复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后12h内转复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转复时间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急诊科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静脉滴注西地兰、普罗帕酮、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将10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西地兰组、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分别静脉推注西地兰0.2~0.6mg或普罗帕酮70~210mg或胺碘酮150~600mg,观察房颤转复情况、心室率变化及药副作用。结果西地兰组28例,转复成功11例(39.3%);普罗帕酮组38例,转复成功27例(71.1%);胺碘酮组40例转复成功32例(80%)(P<0.05)。平均复律时间:西地兰组(233±100)min,普罗帕酮组(101±68)min,胺碘酮组(180.6±52.2)(P<0.05)。结论在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中胺碘酮组高于普罗帕酮组与西地兰组,转复成功时间普罗帕酮组短于胺碘酮组与西地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普罗帕酮与西地兰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 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n=20)和西地兰组(n=20),分别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210 mg、西地兰0.4~0.6 mg,观察两组房颤的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成功15例,成功率75%,西地兰组转复成功8例,成功率40%,P〈0.05。结论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优于西地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转复急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37例无或仅有轻微器质性心脏病的急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16例):胺碘酮150mg溶于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10min注射完毕;普罗帕酮组(21例):普罗帕酮70mg溶于5%葡萄糖溶液20mL,静脉注射,10min注射完毕。观察15~20min若未转复可重复应用,最大累积量胺碘酮为450mg,普罗帕酮为210mg。结果用药4h转复率:胺碘酮组35.3%(7/16),普罗帕酮组76.2%(16/21),两组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5)。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房颤均有较高的转复率,但4h内普罗帕酮转复率高于胺碘酮,两药对心室率的控制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急诊胺碘酮转复老年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接收治疗的75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其转复方式将其分为38例观察组和37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对比(P>0.05)。结论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治疗,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缩短患者的转复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急诊及住院的PSVT患者86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45例和胺碘酮组41例,分别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后转复时间、转复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为(8.14±1.80)min,胺碘酮组为(19.31±2.9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8,P〈0.05);两组转复率分别为84.44%(38/45)、85.37%(35/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2%vs21.95%,χ2=0.01,P〉0.05)。结论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均可作为治疗PSVT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临床比较。方法我院入选的7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胺碘酮组(37例):将胺碘酮150mg加入葡萄糖20mL,15min左右缓慢静脉推注,继之胺碘酮300mg加入葡萄糖500mL,以0.5~1mg/min静滴维持。复律成功后,口服胺碘酮维持。普罗帕酮组(37例):70mg普罗帕酮静脉注射,于15min左右完成。推注完毕尚未转复者,继之140mg以0.5~1mg/min静滴。复律成功后,口服胺碘酮维持。所有患者均予持续24h心电监护,记录房颤转复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转复率。结果胺碘酮组37例转复成功27例(72.97%);普罗帕酮组37例转复成功19例(51.35%);转复成功率胺碘酮组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比普罗帕酮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丁大胜 《现代医药卫生》2009,(14):2099-2101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转复与维持窦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8例房颤病程3天~5年患者首先接受华法令抗凝治疗3周,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接受胺碘酮治疗,第一周为0.2g,每日3次口服,第二周0.2g,每日2次口服,如房颤未转复,则行电复律治疗;B组(48例):接受普罗帕酮150mg.每8h1次,连续应用4d,如房颤未转复,则行电复律。A组复律成功者继续服用胺碘酮0.2g,每天1次维持。B组复律成功者继续接受普罗帕酮150mg,每8小时1次维持。结果:转复率:胺碘酮组12%(6/50),普罗帕酮组10%(5/48),两组转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随访1个月,6个月,1年,2年,胺碘酮组的维持率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两组药物复律成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考虑与选择房颤病程多数在1年以上有关,但是复律后维持窦德方面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高海拔地区静脉注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在转复<30d的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及相对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1年8月初发房颤<30d世居海拔3800m以上藏族患者30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16例和普罗帕酮组14例。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在心电监护下于10min内分别静脉推注胺碘酮150mg(可达龙,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或普罗帕酮70mg(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均于30、60min后对于未转复者重复用药,观察用药后8h转复率及24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胺碘酮组转复率优于普罗帕酮组。(2)普罗帕酮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交界性心律、恶心与呕吐。胺碘酮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复律后出现窦缓、血压轻度下降、注射部位静脉炎。结论在海拔3800m以上地区藏族人群中应用胺碘酮的疗效同样优于普罗帕酮,副作用可控,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1.
吕蒙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1):739-741
目的比较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在转复阵发房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成依布利特组(A组)、胺碘酮组(B组)、普罗帕酮组(C组),每组30例。于入院10min内,三组分别经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胺碘酮150 mg、普罗帕酮70 mg。观察10 min后若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首次剂量。观察开始给药后1、2、4、24 h内房颤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QT和QRS间期变化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在各时间点房颤的转复率(83.33%)均显著高于其他组。A组转复时间(24.3±10.7)min明显短于其他组。A组不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C组,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用药后心率均显著降低,A组给药后QT间期较B组和C组显著延长,B组QT间期在用药各时段无明显变化。C组给药后的QRS间期较A组和B组明显延长,A组和B组的QRS间期用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伊布利特对房颤转复的效果优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对心室率和QT间期的影响大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但对QRS间期无明显影响。伊布利特是一种转复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与普罗帕酮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97例PSVT的患者,根据药物应用的不同随机分为49例胺碘酮组(观察组)和48例普罗帕酮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应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为93.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复律时间为(28.35±7.01)min,复律成功46例(93.88%);对照组患者平均复律时间(11.00±3.16)min,复律成功44例(91.67%),两组复律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平均复律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对照组为4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律时间长,起效慢,但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比普罗帕酮治疗PSVT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3.
曾益华  张世杰  胡爱民 《中国医药》2011,6(9):1056-1057
目的 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静脉用于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急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86例完全随机分成普罗帕酮组(44例)和胺碘酮组(42例),普罗帕酮组给予普罗帕酮70 mg静脉注射(5 min注完),若无效,20min后重复1次;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5~7 mg/kg加入100 ml 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 min滴完,继之以1 m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转复有效率分别为93.2%(41/44)和88.1%(37/42)(P>0.05);平均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组[(12.4±7.8)min]明显短于胺碘酮组[(30.7±10.3)min](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普罗帕酮组为[29.5%(13/44)]明显高于胺碘酮组[11.9%(5/42)](P<0.05).结论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用于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基本相同,但普罗帕酮起效快,更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疾患者,胺碘酮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疾患者较普罗帕酮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8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4例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44例患者给予普罗帕酮治疗。结果两组复律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律时间长于B组,复律时间分布较B组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各有利弊,普罗帕酮见效快、患者耐受差,适用于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功能正常者;而胺碘酮见效较慢、不良反应少、适应证广,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61例阵发性房颤的患者,首剂静脉注射150mg,10min内注入,继之以0.5mg/分维持静脉泵入,30min未转复为窦性心律且心室率仍快者,追加静脉注射150mg。结果 15例4小时内转复窦性心律,18例4~12小时后转复窦性心律,13例12~48小时后转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3.6%;用药期间,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无低血压、心衰加重、心绞痛加重及QT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注射液转复持续时间〈90d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房扑,心室率≥60次/min且发作在90d以内的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伊布利特组,每组均为26例。伊布利特组:体重≥60kg者,首次静脉推注伊布利特注射液1mg;停用药后10min仍为房颤或房扑,再次静脉推注1mg。体重〈60kg者,首次0.01mg/kg静脉推注;停用药后10min仍为房颤或房扑,再次静脉给予0.01mg/kg,中途转复则立即停用。普罗帕酮组首次70mg静脉推注普罗帕酮,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35mg,中途转复则立即停用。结果2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或房扑的心室率,伊布利特组房颤、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对比42%,P〈0.01)。2组平均转复时间相比,伊布利特组明显短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伊布利特组3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普罗帕酮组2例出现低血压。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普罗帕酮比较,伊布利特对房扑、房颤的转复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科不同治疗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急诊科常用的4种治疗方法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09年3月急诊科诊断的236例PSVT患者,应用不同方法:迷走神经刺激法(对照组),去乙酰毛花苷,普罗帕酮和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不同方法的有效转复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有效转复率,迷走神经刺激法为17.86%,去乙酰毛花苷为56.45%,普罗帕酮为74.14%,胺碘酮为93.33%。三组药物复律与迷走神经刺激法复律存在明显差异(P<0.05,P<0.01)。胺碘酮复律高于去乙酰毛花苷(P<0.01)和普罗帕酮(P<0.01)。转复时间:迷走神经刺激法最短,胺碘酮最长,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复律时间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迷走神经刺激法3.57%,去乙酰毛花苷17.74%,普罗帕酮10.34%,胺碘酮13.33%。与迷走神经刺激方法比较:去乙酰毛花苷差异有显著性(0.01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伴快速性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或控制心室率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包括心房颤动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的控制、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心力衰竭伴快速性心房颤动患者48例,胺碘酮150mg加50g.L-1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患者30min后房颤未转复即再应用1次,继以0.5~1mg.min-1维持静滴48h,观察用药后1,2,6,12,24和48h转复率、心室率、心力衰竭症状的缓解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可快速有效使快速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纠正心力衰竭,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心力衰竭伴快速性心房纤颤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相似文献   

19.
胺碘酮与心律平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比观察胺碘酮和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56例频繁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随机分为胺碘酮组(28例)和心律平组(28例)。胺碘酮用法为:0.2g,每天3次,7~10d;0.2g,每天2次,1wk;维持量0.2g,每天1次或0.2g,每2天1次。心律平:0.15g,每天3次或0.15g,每天4次,14d;维持量0.1g,每天3次。服用负荷量期间每周就诊1次,维持量期间每月就诊1次。结果:随访6mon,胺碘酮组和心律平组分别有4例和2例因出现难以耐受的副作用而终止治疗,无危及生命的副作用。胺碘酮组总有效率82.1%,心律平组为57.1%(P<0.05)。结论: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高于心律平,但其长期疗效可能会受到心脏外副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