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宁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估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对 2 80名小学教师和 1 3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SCL -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及应对量表测查。结果 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无城、郊差异 ,城、郊教师各有 8项、7项SCL - 90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高于全国常模。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 1 1 .0 7% ,幼儿园教师为 5.38% ,但差异无显著性 (χ2 =3 .41 ,P >0 .0 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个人的应对风格和所获的社会支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 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 ,主要因素是个体的应对风格和所获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妇女孕期不同阶段抑郁发生状况,探讨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方法对就诊西安地区某三级甲等妇幼专科医院的孕期妇女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问卷调查,≥9分为诊断抑郁的临界值,对抑郁发生率最高的阶段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孕中期、孕晚期和临产前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21.97%、13.87%、8.58%,其中,孕中期抑郁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孕晚期和临产前(x2 =4.830,P<0.05).孕中期抑郁影响因素主要有性格、家庭居住条件、受教育程度、职业、怀孕是否在计划内、家庭人均月收入、夫妻关系、与公婆/父母关系(x2值分别为28.649、30.706、35.831、32.417、17.061、21.264、4.685、18.986,均P<0.05).性格、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条件、与父母/公婆关系、怀孕是否在计划内、谁照顾新生儿是孕中期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0.651、0.835、1.366、1.469、1.486、1.102,均P<0.05).结论 孕中期妇女抑郁发生率高于孕晚期和临产前,其主要与性格、受教育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9年辽宁省中学生抑郁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控中学生抑郁情况发生提供相应策略措施。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辽宁省14个市范围内抽取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一至三年级32 909名学生,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r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辽宁省中学生抑郁得分为(12.66±9.53)分,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5%。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年级、校园欺凌、网络成瘾倾向、被家长打骂、饮酒、性别、请假或休学、吸烟、严重伤害、经济水平分类(P值均<0.05)。结论辽宁省中学生抑郁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其不良影响因素的发生,从而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农村妇女抑郁症状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丹东凤城市800名18~65岁农村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析农村妇女抑郁症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农村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4.3%。病例组负性生活事件均分为(4.79±13.3055)分,正常组均分为(2.34±8.4930)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2 296.000,P<0.05)。在对其他因素进行调整后,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文化程度(OR=0.768,95%CI=0.638~0.926)、添加新成员(OR=0.147,95%CI=0.028~0.763)、患心脏病(OR=2.939,95%CI=1.603~5.390)、与公婆不和(OR=14.938,95%CI=1.554~143.555)、欠债>500元(OR=1.861,95%CI=1.091~3.173)等因素与抑郁症状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村妇女抑郁病症状的发生受生理、社会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浙江省嘉兴市基层公务员抑郁症状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基层公务员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1年11—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由嘉兴市5个县(市、区)的县委组织部随机抽取辖区县级及以下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被抽中单位所有18~60岁5 780名公务员参与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层公务员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 295份,存在抑郁症状1 330人,阳性检出率为25.12%。轻度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7.79%,中度抑郁率为6.04%,重度抑郁率为1.28%。不同性别、单位级别、年龄、学历调查对象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较低(OR=0.702,95%CI=0.609~0.809);与18~30岁的基层公务员相比,31~40岁者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OR=1.303,95%CI=1.077~1.577),51~60岁者风险较低(OR=0.592,95%CI=0.451~0.777)。结论 嘉兴市基层公务员抑郁症状现况不容乐观,男性...  相似文献   

6.
师范学院学生抑郁症状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了解师范学院学生抑郁症状现状,分析影响学生产生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方法整群抽取我院2006级在校学生共1263名,采用自编问卷和CES—D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学生抑郁症状产生的因素。结果肯定有抑郁症状者占31.1%,可能有抑郁症状者占15.6%,无抑郁症状者占53.3%。女生、回族学生、非师范专业学生、放任型家庭和专制型家庭学生、内向型性格和混合型性格学生、经济水平较差的学生、经历负性事件的学生、患有生理疾病的学生、上网学生及人际关系一般者和较差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各种影响因素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人际关系、负性事件、是否上网、性别、性格类型、生理疾病六个变量选人方程,与总分呈线性相关关系。其中性别与总分之间为正相关,其他为负相关。结论宁夏师范学院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1.1%。尤其是女生、回族学生、贫困生、内向型性格学生及经历负性生活事件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经常上网也可致抑郁症状高发。影响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人际关系、性别、是否上网、性格类型、负性事件、生理疾病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武汉市某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抑郁现况及社会支持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使用抑郁量表(CES.D)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面对面结构式访谈形式对武汉市某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进行抑郁现况、社会支持情况及抑郁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调查地区316例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2.3%,CES-D评分为(13.34±7.15)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压力很大(OR=4.010,95%C1:1.672~9.617)、有负性生活事件(OR=2.050,95%C1:1.170~3.591)、邻居从不关心(OR=2.537,95%C1:1.053。6.113)、对健康不满意(OR=4.247,95%C1:1.521~1 1.855)、一般满意(OR=2.41l,95%CI:1.11 1-5.233)为可能危险因素。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度三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P=0.001)。结论武汉市某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邻居关心程度、有无负性生活事件、健康自评情况、压力情况和社会支持情况是影响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社区退休人员抑郁的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社区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某社区1 132名退休人员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满意度量表(WHO-5)、老年抑郁简表(GDS-15)、社会支持量表和自我管理睡眠问卷调查,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海市某社区退休人员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3.7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抑郁与婚姻状态、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类型、失眠、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0~69岁(OR=0.53,95%CI=0.36~0.78)和70~80岁(OR=0.47,95%CI=0.28~0.79)、高中或同等学历及以上学历(OR=0.49,95%CI=0.30~0.80)、社会客观支持(OR=0.47,95%CI=0.33~0.68)是社区退休人员抑郁情况的保护因素;退休前职业为体力劳动者(OR=1.67,95%CI=1.02~2.75)、生活满意度较差者(OR=7.50,95%CI=4.69~11.99)为其危险因素。结论增加社会支持、提升生活满意度,控制失眠等可以减少社区退休人员抑郁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妊娠妇女产前抑郁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妊娠妇女抑郁现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357名中晚期妊娠孕妇,用抑郁自评量表及自制调查表进行测评。[结果]孕妇抑郁症发生率为45.1%,其发生与年龄、婚姻,职业,个性和夫妻关系等相关,而与孕周、流产史等无明显相关。[结论]中晚期妊娠孕妇的抑郁症状不容忽视,应加强产前健康教育,尤其对未婚人士,无固定职业者及文化程度不高的孕妇更应给予支持关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中学生抑郁症状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预防和干预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形式采集苏州市1 734名中学生相关健康问题信息。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中学生抑郁症状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调查的中学生抑郁症状304人,检出率为17.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894,95%CI:1.440~2.492)、尝试饮酒(OR=2.902,95%CI:2.188~3.849)、曾被家长打骂(OR=2.674,95%CI:2.026~3.530)和过去一周每天至少60 min及以上中高强度运动0次(OR=3.930,95%CI:2.287~6.753)是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论 苏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7.53%,应将中学生作为重点人群开展防控抑郁症状科普宣传和干预工作,建议根据不同性别、饮酒、运动频次和家庭亲子关系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中学生抑郁症状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教师职业是一项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职业生涯中的持续压力容易导致教师身心疲惫、沮丧,并最终形成职业倦怠。小学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职业倦怠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消极影响。为了考察川渝两地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状况,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川、渝4所小学的210名教师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发现:(1)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呈现出高情绪衰竭、低去个性化、高成就感的趋势;(2)性别和学校类型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3)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相关显著,降低职业压力是降低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职业是一项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职业生涯中的持续压力容易导致教师身心疲惫、沮丧,并最终形成职业倦怠.小学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职业倦怠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消极影响.为了考察川渝两地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状况,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川、渝4所小学的210名教师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发现:(1)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呈现出高情绪衰竭、低去个性化、高成就感的趋势;(2)性别和学校类型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3)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相关显著,降低职业压力是降低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工作压力采用中文版的付出-获得不平衡量表,抑郁评价采用中文版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采用问卷形式对287名杭州市小学教师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作付出、获得、内在投入,抑郁症状和一些基本特征。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小学教师中抑郁症状的阳性率为42.38%(95%CI:36.47%~48.29%),与付出-获得不平衡有关(OR=5.901,95%CI:2.948~11.812)。[结论]小学教师工作付出-获得不平衡对其健康状况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甘东  赵必华 《卫生软科学》2010,24(6):514-516
[目的]考察主动性人格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法对443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小学教师主动性人格均值得分比较高;小学教师存在轻度的职业倦怠感现象;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倦怠感的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两个因子呈显著性负相关,与职业倦怠感的情感衰竭因子相关性不显著;主动性人格对职业倦怠感中的情感衰竭因子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两个因子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主动性人格是影响职业倦怠感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认知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发挥主动性人格对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某市中学教师职业紧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中学教师职业紧张,为采取有效缓解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紧张测量问卷,对某市335名中学教师进行职业紧张调查,内容包括紧张因素、缓解因素、个体因素和紧张反应4个方面,问卷采用自评法完成。对资料进行整整后,用EXCEL建库,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教师的工作控制、工作负荷与责任、提升机会、心理满足感得分高于女教师,社会支持、躯体不适、日常紧张得分低于女教师。班主任教师的工作负荷、提升机会、躯体不适、日常紧张感得分高于非班主任教师。毕业班教师工作前景未知性、心理满足感得分低于非毕业班教师,工作负荷、抑郁症状、日常紧张感、正性情绪得分高于非毕业班教师。结论:女教师紧张程度高于男教师;任教毕业班教师紧张程度高于非毕业班教师;班主任紧张程度高于非班主任。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及疾病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及紧张相关疾病的性别差异;探讨性别、职业紧张与健康的关系,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简化版的《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OSI-R》,对南充市7所中小学的373名教师进行职业紧张及紧张相关疾病的性别差异横断面研究。结果中小学教师在社会支持方面存在性别差异,除工龄大于20年组外,其余各组女性社会支持得分高于男性;肥胖、高血压和高血脂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高于女性;男性的个体紧张反应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存在显著性相关,而女性个体紧张反应与颈椎病、皮肤疾病、胃肠炎、呼吸道感染和高血压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和紧张相关疾病的性别差异与应对方式有关,可通过针对性别提供差异化的社会支持来进行教师职业紧张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浦东川沙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精神卫生状况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制的精神卫生意向问卷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川沙地区中小学教师SCL-90总均分为2.86±0.97,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P〈0.01),阳性检出率为8.0%,只有34.3%的被调查者觉得自身心理健康。结论川沙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性别、教授年级和家庭月收入等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周广亚 《健康研究》2012,32(1):28-31
目的 探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抑郁、躯体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工作压力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躯体化和抑郁两因子对河南省32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存在显著的性别、有无行政职务和职称差异(P<0.05),抑郁状况存在显著的有无行政职务差异(P<0.05);工作压力各因子与抑郁、躯体化相关显著(P<0.001);来自于工作负荷、工作保障、工作乐趣等方面的压力源是教师身心健康的主要预测因素(P<0.05).结论 工作压力对高校教师身心健康具有显著影响,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应从管理压力开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南宁市某区托幼机构及小学教师传染病的培训需求、知识知晓程度和对报告制度的掌握,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制订培训计划和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南宁市某区54所托幼机构及小学的1~2名教师(共107名)进行传染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影响托幼机构及小学教师传染病知识回答合格率的因素分别是学校性质、职务、文化程度、上岗前培训、工作后培训和培训频次。影响教师传染病报告制度回答合格率的因素分别是职务、文化程度、上岗前培训。结论:南宁市某区托幼机构和小学教师对传染病相关知识掌握状况尚可,保健员、文化程度高者对传染病知识和报告制度掌握较好。非保健员、学历较低和收入较低者应作为传染病知识和报告制度培训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初中生的学习倦怠现状,分析影响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为预防或缓解初中生学习倦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包头市81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学习倦怠的平均得分为2.39,低于中位数3。不同性别、年级、学业成绩、家庭和谐度的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存在差异(P〈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初三学生得分高于初一和初二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得分高于学业一般与优良的学生,家庭和谐度一般的学生得分高于家庭和谐度较高学生。学习倦怠与积极应对成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成正相关。经逐步回归分析,学业成绩、积极应对等6个因素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初中生学习倦怠程度较低,学业成绩、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家庭和谐度是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应对对学习倦怠有反向影响作用,即经常使用积极应对的学生,其学习倦怠水平较低,而消极应对则相反。因此,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应给予学生更多帮助和关心,增加学习兴趣和自信,培养积极应对方式,预防学习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