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荣生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689-1689
目的 观察芪蛭益气化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68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蛭益气化瘀汤;均连续用药4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蛭益气化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论养阴法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法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召 《中医药研究》1998,14(6):28-29
缺血性中风的病理枢纽是血瘀,而导致血瘀的重要基础是阴虚。养阴法在防治缺血性中风中,通过滋补阴液:增水行血,濡润脉道,有利血行;养阴扶正,消除瘀结等作用,达到有效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目的。在养阴法基础上,注射辨证以及与它法配伍应用,从而提高临床对防治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益气化瘀法治疗中风偏瘫3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4.
益气化瘀法为主治疗中风举例仰达源(上海市奉贤县新寺医院201416)关键词脑血管意外,中风,脑外伤,益气化瘀曹某某,男,70岁,农民。1994年3月14日5时许左侧肢体感觉消失,不能活动,觉胸闷、腹胀,烦躁不安。体检:T36℃,R20次/分,P100...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肠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腹泻为主,且多数患者伴见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史。结合缺血性肠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好发人群以及现代医学对本病相关研究,特别是参照患者肠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瘀斑、出血及血管网消失的表现,提出缺血性肠病的病机在于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疗应以益气化瘀,标本兼治为主,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清代王清任发明补阳还五汤以来,益气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治疗中风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近年来,中风的治法方药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然而众多的作者仍致力于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现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学国 《北京中医》2008,(7):528-530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化瘀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两组经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和功能缺损积分情况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李学国 《北京中医药》2008,27(7):528-530
目的 观察自拟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化瘀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 两组经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和功能缺损积分情况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中风病因多而复杂,在诸多因素中,气虚血瘀为根本病因,它是临床各期的病理基础,益气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方法,其代表方补阳还五汤从拆方研究及现代药理学上都证明是缺血性中风的首选方剂。  相似文献   

10.
作者采用益气化瘀汤治疗缺血性脑梗死52例,并与阿斯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治疗的52例作了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5例、显效21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恶化1例,对照组基本痊愈9例、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恶化2例。两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气虚络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在东港市中医院脑病一科就诊的80例气虚络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自拟益气活血化痰方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果试验组临床有效率75.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58.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拟益气活血化痰方对气虚络瘀型缺血性中风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2005年6月~2007年3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72例,并与同期单纯西药治疗的36例进行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孙国柱 《中医杂志》2002,43(3):184-185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效果。方法:以常规西药治疗为对照,观察活血化瘀方药对患者意识状态、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45例,有效率82.2%,对照组40例,有效率60%,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意识状态及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活血化瘀方药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效果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柏崇新 《光明中医》2021,36(1):9-11
目的 探讨对气虚痰瘀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沈阳市骨科医院承基医院治疗的110例气虚痰瘀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给予临床传统常规方法;试验组5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第1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理论。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研究,从气虚血瘀说的理论、历代治疗中风的方荆及气虚血瘀与毒损脑络等方面了解缺血性中风病机理论。结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符合临床实际,气虚血瘀病机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受。结论: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可以更为有效地指导中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提高实验结果的可比性。方法:从四诊诊断、理化微观指标、影像学特点、动物模型等面,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客观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结果:今后应需要同步的、系统的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结论:根据损伤级联反应的不同阶段。把握各个时间窗的症状和体征,把气虚血瘀证和其他证型结合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联合药物治疗。按要求治疗两个疗程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观察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体针联合药物组临床疗效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体针联合药物组疗效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体针联合药物组相比,头、体针联合药物组疗效更明显(P〈0.01)。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体针联合药物组提高更显著(P〈0.01)。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表明体针联合药物及头、体针联合药物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也证明了应用针刺手段在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过程中头、体针联合应用的效果好于单纯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   

18.
芳香酸类成分在活血化瘀方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了部分活血化瘀方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味常含有丰富的具有抗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等作用的芳香酸类成分,它们对整方效应的贡献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生物效应,还通过与碱成盐、与醇形成酯化物以及助溶其它活血化瘀成分等方式改善或增强整方活血化瘀效应。因此,系统地研究活血化瘀方中芳香酸类成分与整方生物效应的关系将为阐明方剂效应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强  薛伟伟 《光明中医》2020,(12):1851-1854
目的观察通窍蠲痛汤治疗气滞血瘀痰阻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40例在氟桂利嗪基础上加用通窍蠲痛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1个月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同时比较停药后3个月的远期预防性疗效。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同时治疗组停药3个月的远期预防性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对照组治疗1个月与停药3个月在临床症状、中医症状积分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蠲痛汤治疗气滞血瘀痰阻型偏头痛,可明显减轻偏头痛的临床症状,改善中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用于偏头痛发作期及缓解期的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