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5年德州市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2015年德州市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等居民死亡情况相关指标.结果 :2015年德州市居民总死亡病例37405例,死亡率为636.71/10万,男性死亡率(361.27/10万)高于女性(275.43/10万)(χ2=544.80,P<0.05),居民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结论 :影响德州市居民健康和寿命的主要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提示慢性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白云区居民2009年死亡率和主要死因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白云区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9年死亡报告资料,对2009年白云区各死因监测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居民主要死因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而肿瘤和损伤与中毒是造成"早死"的主要原因;肺癌、肝癌、白血病分居恶性肿瘤的前3位;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和自杀是损伤与中毒的前3位死亡原因。结论白云区监测点人群的死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与中毒为主,今后疾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伤害的防治力度,减少死亡和伤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0年成都市温江区居民死亡率和主要死因分布,掌握人群死因结构,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成都市温江区居民死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温江区居民粗死亡率为635.7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26.72/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714.40/10万,女性为556.02/10万。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男女性前6位死因完全一致,前10位死因基本一致;0~5岁组人群以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为主要死因,占47.37%;5~15岁组以损伤与中毒为主要死因,占66.67%;15~60岁组死因以恶性肿瘤为首,占47.73%,其次是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60岁以上组人群以慢性病发展到终末阶段为主要死因,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占死因构成的90.80%。结论 慢性病是温江区居民的主要死因,损伤与中毒是死亡的重要原因,大力开展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降低慢性病与伤害的发生率,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居民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钙摄入对血浆胆固醇浓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属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这种疾病也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国不同地区人群疾病死亡率统计数据表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如1997年沈阳市男性和女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顺位均为第1位[1]。北京地区1984~1998年心脑血管病死亡是人群第1位的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6.0%),而癌症为第2位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6.5%);该人群冠心病死亡比例15年期间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年均0.52%)[2]。长沙市1991~2000年居民死因顺位前五位分别为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分别占总死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常德市居民死因分布特点、死因谱变化与疾病危害程度,为制订相关性防病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003年与1993年常德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资料,进行死亡分析。结果2003年常德市居民死亡率位于前4位的死因依次是心脑血管病(128.53/10万)、呼吸系统病(116.26/10万)、恶性肿瘤(115.10/10万)、损伤和中毒(61.61/10万)。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全死因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变化(P<0.01),以85岁组为最高,15岁组为最低,不同年龄组人群的主要死因不同。与1993年比较,2003年死因顺位变化较大,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分别上升1位。结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常德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加强慢病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2012年无锡市南长区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无锡市南长区居民死亡水平及主要原因,为制定科学的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对无锡市南长区居民2012年死亡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结果无锡市南长区2012年全死因死亡数为2161人,居民死亡率为663.12/10万。主要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和中毒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这5类死因死亡人数占全死因死亡数的90.79%。居潜在减寿年数前5位的分别是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内分泌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造成的寿命损失最为严重,平均减寿年数为8.31人年。结论慢性疾病和伤害为该区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增强安全意识。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以达到有效降低居民死亡率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重庆市渝北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情况,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ICD-10方法对该区居民死亡资料统一编码分类,用DeathReg2005死因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粗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及潜在寿命损失等指标分析了解该区居民的死亡特点。结果该区居民2012年的死亡率为605.0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0.72/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χ2=227.87,P<0.001)。主要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这5类死因死亡人数之和占总死亡人数的95.15%。导致潜在寿命损失前6位的疾病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不同年龄段的主要死因各有特点。结论 2012年该区居民的主要死因以循环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损伤和中毒,尤其是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更集中在青壮年。应根据该区居民的死因特点制定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死亡顺位,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和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2004-2006年死因监测系统居民病伤死亡原因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居民死因前5位的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居民应将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作为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卫生规划和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死因分类法进行分类,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年平均死亡率为1 368.92/10万,其中男性为1 588.44/10万、女性为1 140.51/10万.死因构成居前5位的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消化系统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90.97%.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加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减少慢性病与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大理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制定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大理市2011年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数据信息和统计部门提供的人口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理市2011年共报告死亡537例,总死亡率为88.41/10万,男性死亡率是女性死亡率的2.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4位死因顺序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占全死因74.12 %.结论 慢性非传染病是危害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8-2012年武安市居民死因发生概率和分布规律,为制定疾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死因资料,按照国际分类编码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8-2012年武安市年平均死亡率为536.19/10万,男性高于女性(χ2=493.63,P<0.005)。死因构成居前4位的分别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伤害,占全部死因构成的96.48%。结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损伤和中毒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减少疾病和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江门市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江门市居民的死因,为制定本地区的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江门市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报告的居民死亡情况以<医学死亡证明书>的格式建立数据库,分析死亡居民的情况和死因.结果 当地居民年死亡率539.7/10万,死亡原因居前五位的疾病依次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损伤和中毒.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4%,是江门市目前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今后的卫生规划应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目前主要威胁赤峰市红山区居民健康的疾病,确切掌握赤峰市红山区人群疾病的死亡模式。方法: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9)进行,数据用微机进行处理。结果:红山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以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疾病。结论:占红山区居民前六位的主要死因疾病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目前主要威胁赤峰市红山区居民健康的疾病.确切掌握赤峰市红山区人群疾病的死亡模式。方法: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9)进行,数据用微机进行处理。结果:红山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以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疾病。结论:占红山区居民前六位的主要死因疾病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20年天津市西青区居民死亡原因,为政府部门制定公共卫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20年西青区户籍居民全死因登记资料,通过分析死亡率、死因顺位、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研究本区各种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20年西青区总死亡人数为2501人,粗死亡率为574.00/10万,标化死亡率为313.83/10万;除了1~4岁年龄段粗死亡率为0,其余各年龄段均有死亡病例报告。全区居民前5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和肛门癌、乳腺癌是威胁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类型。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中,剔除心脏病的影响后,女性和男性期望寿命分别增长4.41岁和3.42岁。结论 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西青区居民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建议多部门联合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重庆市常住居民死亡水平、期望寿命和死亡原因(以下简称死因)结构特点,为制订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提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数据,分析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 重庆市常住居民老龄系数达11.78%,人群死亡率671.08/10万,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7.61岁;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居民前10位具体死因均为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肺癌等10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结论 人口老龄化是重庆市常住居民死亡率、期望寿命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迅速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河南医学研究》2008,17(2):177-177
记者田晓青在4月29日卫生部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局长齐小秋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的主要结果。此次调查的主要数据显示,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位列城乡居民死亡原因前两位,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分列第三、四、五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英德市居民死因模式及主要疾病负担,为制定卫生服务政策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5年英德市第三次居民死因调查资料,采用SPSS15.0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5年英德市居民平均粗死亡率为720.30/10万,标化死亡率为643.22/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居民期望寿命为72.80岁,其中男性70.17岁,女性76.21岁。死因前五位的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损伤中毒,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死亡模式不同,损伤中毒是主要疾病负担。结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英德市居民的主要死因,损伤中毒是威胁劳动力人群"早死"和疾病负担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我院4554例住院病人的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我院1995-2004年住院死亡病案4554份,对其病死率、死因构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死因构成的前五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消化系统疾病占90.62%。结论:加强死因顺位前五名疾病的防治工作,降低住院死亡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宁夏银川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了解居民健康状况,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0年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银川市居民死亡率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和内分泌营养代谢系统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78.46%。结论银川市居民的死亡以慢性疾病和损伤与中毒为主,慢性病在总死亡中的比例最高,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因,慢性病和伤害的预防、干预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