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孤立性血尿的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血尿是小儿肾小球疾病最常见临床表现之一 ,且可以是唯一的临床表现 ,而其病理类型可以多种多样。究竟小儿孤立性血尿见于哪些病理类型?本文通过对45例孤立性血尿的病理分析对此问题作一初步分析如下。对象及方法一、对象我院1999年3月~2001年3月对45例孤立性血尿的患儿施行肾活检术。男25例 ,女20例 ;年龄2~14岁。孤立性血尿的诊断标准 :①离心尿 ,红细胞≥3个/HP ,3次以上 ;②红细胞形态为肾小球性 ;③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g;④无浮肿、高血压 ,肾功能正常二、方法所有患儿均在B超引导下实施肾活检…  相似文献   

2.
尿红细胞形态及容积分布曲线检查近年来已成为血尿诊断常规的初筛步骤,用来鉴别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以决定进一步相应的检查。我科对57例血尿患儿进行了普通光镜观察尿红细胞形态,同时检测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及红细胞平均容积,以帮助鉴别血尿来源,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胡桃夹现象(nutcracker phenomenon,NCP)的临床特征及与肾脏疾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临床表现有血尿和(或)蛋白尿且B超提示胡桃夹现象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其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 80例诊断胡桃夹现象的患儿中, 9例(11.2%)合并IgA肾病,5例(6.25%)合并紫癜性肾炎, 1例(1.25%)合并薄基底膜肾病, 1例(1.25%)合并C3肾小球肾炎, 1例(1.25%)合并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1例(1.25%)合并多囊肾, 2例(2.5%)合并感染后肾炎, 18例(22.5%)合并直立性蛋白尿, 31例(38.75%)合并孤立性血尿, 11例(13.75%)合并孤立性蛋白尿; 其中31例孤立性血尿中有19例行肾活检: 13例为轻微病变, 6例为轻度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11例孤立性蛋白尿有2例行肾活检, 均为轻微病变。结论 NCP可与多种肾小球疾病并存, 亦可仅表现为孤立性血尿和(或)孤立性蛋白尿, 在排除泌尿系统相关疾病后, 需考虑血尿/蛋白尿可能与NCP相关, 必要时需行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031342尿红细胞直径测量对血尿诊断的临床价值/!河秀全…//现代诊断与治疗一20()2,13(6)一355~356 57例血尿测定结果:尿红细胞平均直径为:肾小球性血尿组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组分别为(5.40士0. 59)卜m和(7 .32士。.48冲m(p<0.01);尿红细胞平均体积为: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组分别为(53.39士10.27)ft和(86.46士9.75)ft(P<。,01);相差显微镜检查发现肾小球性血尿组有30%的病例尿中畸形红细胞)70%,结果为阳性;而非肾小球性血尿组有15例尿中畸形红细胞<30%;混合性血尿者12例。尿红细胞直径测量法鉴别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尿液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检测对血尿患儿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透射比浊法对210例儿童清晨首次尿标本足细胞标志蛋白PCX进行检测,其中包括肾小球源性血尿患儿78例(肾小球源性血尿组)、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患儿66例(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组),以及66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采用透射比浊法对78例肾小球源性血尿组患儿同期尿清蛋白水平进行检测.采用速率法对78例肾性血尿患儿同期血清清蛋白、胆固醇、尿素氮及肌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1.肾小球源性血尿组尿PCX为(16.48±18.95) μg·L-1,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组为(1.85±2.91) μg·L-1,健康对照组为(1.69±2.12) μg·L-1,肾小球源性血尿组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尿PCX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CX水平检测与尿流式细胞检测结果在判断血尿来源方面一致性较好(Kappa=0.647,P<0.01).3.PCX曲线下面积(ROC)=0.909(P<0.01),诊断准确性较高,诊断截点为5.73 μg·L-1.4.肾小球源性血尿组尿PCX水平与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465,P<0.01),与血清清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736,P<0.01),与血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671,P<0.01),与血尿素氮水平呈正相关(r=0.309,P<0.01),与血肌酐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尿PCX水平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肾小球源性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肾小球损伤严重程度及病情活动与缓解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无症状血尿的病因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431例无症状血尿患儿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431例患儿中,男197例、女234例,初诊年龄(5.52±2.77)岁(8个月~17岁);持续镜下血尿425例,发作性肉眼血尿6例。肾小球源性血尿315例(73.1%),其中临床诊断为孤立性血尿286例,急性肾小球肾炎5例;病理诊断肾小球轻微病变13例,Ig A肾病4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例,薄基底膜肾病3例。非肾小球源性血尿136例(31.5%),其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113例,特发性高钙尿症17例,肾结石4例,泌尿道感染1例,左肾缺如1例。286例孤立性血尿患儿随访(3.05±2.69)年(0.5~13.5年),145例(50.7%)血尿消失,其中110例在初诊后3年内消失;24例伴有血尿家族史的患儿中仅有6例血尿消失;所有孤立性血尿患儿随访结束时肾功能都维持良好?结论儿童无症状血尿发病年龄跨度大,以肾小球源性血尿居多;儿童孤立性血尿大多在初诊后3年内消失,伴有血尿家族史者血尿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儿童期孤立性血尿预后良好,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陈新德  杨达胜 《临床儿科杂志》1993,11(4):274-275,240
本文应用涂片染色法观察了42例血尿患者尿红细胞形态及终末尿渗透压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发现终末尿渗透压对红细胞形态有一定影响,但不会造成红细胞的严重变形。提示尿严重变形红细胞是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的指示性细胞。认为涂片染色法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可区别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尿检红细胞0-2/HPF的孤立性微量肾小球血尿的临床意义。方法 57例肾穿刺血尿患儿按其尿检红细胞数目分为3组,红细胞0~2/HPF的孤立性微小肾小球血尿患儿15例,尿检红细胞≥3个/HPF的孤立性肾小球镜下血尿17例,肉眼血尿患儿25例;肾组织进行光镜、电镜、免疫荧光检查及病理损害积分;对其临床、病理及病理损害积分对比分析。结果 3组病理改变涉及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轻微病变(minimal lesion disease,MLD)、局灶节段增生性肾炎(FSPGN)、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EnCPGN),其中以MsPGN最为常见43/57例(75.4%);不同临床表现类型的血尿病理改变类型差异无显著性,病理损害程度不完全与临床血尿轻重成正比。结论 尿检红细胞0~2/HPF的孤立性微量肾小球血尿可能为某些肾脏疾病的早期改变,其病理改变具多样性,随访及掌握肾穿刺活检的适应证进行病理检查,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儿血尿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诊断比较复杂。自1979年Fairley、Birch等采用电镜及相差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以判断血尿来源,对鉴别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颇有价值。我院于1985年2月至1986年5月,对42例小儿血尿病人之尿红细胞形态,用光镜及扫描电镜进行观察,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B型超声诊断的胡桃夹现象2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全面分析和评估经B超诊断的胡桃夹现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地研究 10年间经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胡桃夹现象的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 以左肾静脉受压迫前后管径比值为≥ 3作为诊断标准 ,共有 2 5 8例患儿被诊为胡桃夹现象 ,被分为 4组 :( 1)非肾小球性血尿 ,10 9例。其中肉眼血尿的患儿平均年龄为 ( 10 0± 2 7)岁 ,肾静脉压迫前后的管径比值为 ( 4 2±1 4) ;镜下血尿的患儿平均年龄为 ( 8 0± 2 8)岁 ,肾静脉压迫前后的管径比值为 ( 3 1± 1 0 )。 ( 2 )直立性蛋白尿 ,10 8例。其中 5例伴有精索静脉曲张 ,占男孩 8 5 %。肾静脉受压前后的管径比值为 ( 4 9±3 0 )。 ( 3 )同时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和直立性蛋白尿者 ,8例。其中一患儿在 10年后的检查中发现仍有蛋白尿和镜下血尿 ,而且肾早期损害指标增高。 ( 4)同时有肾小球性血尿和持续的蛋白尿 ,3 3例。其中 11例患儿接受肾穿刺检查 ,6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5例为IgA肾病。结论 胡桃夹现象最多见的临床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血尿或直立性蛋白尿。其也可见于有肾脏基础病的患儿和正常人。故胡桃夹现象的诊断需全面检查及分析 ,并长期随访 ,以确认其确实为一良性过程  相似文献   

11.
910825 尿细胞形态鉴别儿童血尿来源方法探讨/许亚欣…∥中华肾脏病杂志。-1990,6(5)。-289~290 测肾小球性血尿患儿80例(年龄4~14岁),非肾小球性血尿者26例。发现尿细胞形态如环状、芽胞、穿孔三种形态为肾小球血尿特征性红细胞(GHCR)。按统计学原理和从临床分类计数误差,提出以下诊断标准:当GHCR>30%时肯定诊断,15~30%时初步诊为肾小球血尿,<15%诊为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尿比重越低,尿叶特征性红细胞百分比越少,越易漏诊。比重>1.016时98%病例可肯定诊断。一日4次检查可减少漏诊机会,有助于两类血尿的鉴别。参5(梁桂棋)  相似文献   

12.
无症状肾小球性血尿63例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无症状肾小球性血尿的临床与病理关系。方法符合条件者行肾穿刺活检进行光镜、电镜和免疫荧光镜检查。结果临床分为持续镜下血尿(A)13例,发作性肉眼血尿(B)6例,A+B28例,持续肉眼血尿(C)16例。病理以IgA肾病最常见(44.4%)。不同临床表现类型的血尿之病理类型无明显差异,但B之病理以IgA肾病更常见。病变程度似以A+B和C表现者相对偏重。结论IgA肾病是小儿无症状肾小球性血尿的主要疾病之一。掌握肾治检的适应证对无症状肾小球性血尿患儿进行肾病理检查,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B超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B超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治中的应用于鼎1988年5月~1993年5月对123例临床诊断为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患儿在术前辅以B超诊断。其中临床误诊25例,B超追踪观察排除阑尾炎21例。术后确诊的102例阑尾炎患儿术前经B超检查,其中98例显影结果与手术所见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5年来我科收住的51例儿童血尿的病因进行分析。方法2002年1月~2006年5月我科收住的51例血尿患儿,根据血尿鉴别程序首先鉴定血尿来源于肾小球或非肾小球,肾小球性血尿继续分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非肾小球性血尿进一步查泌尿系感染,血管及代谢因素。结果51例血尿患儿中,肾小球性血尿39例,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有过敏性紫癜病史和药物性血尿比例较高。非肾小球性血尿12例,以胡桃夹现象为主。结论儿童血尿病因以感染性为主,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肾炎呈增多趋势。对于单纯性血尿患儿,应尽早作肾活检以明确病因,且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薄基底膜肾病(thin basement membrane nephropathy,TBMN)以往认为是一种临床表现为良性家族性血尿,病理以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GBM)弥漫变薄为特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和研究的进展,证实了TBMN是一种较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仅部分患者有阳性血尿家族史,临床上除血尿外,还可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甚至肾功能不全,而且发现 GBM变薄还可见于其他多种疾病。有关TBMN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B超在小儿外科性黄疸诊断中的摩用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天性胆道闭锁18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58例,内科治疗无效的阻塞性新生儿肝炎22例,胆道结石3例及胆管肿瘤1例,术前均行B超诊断性检查,并经手术验证,上述疾病的B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94.8%、81.8%、100%和100%。讨论了上述疾病B超图像特点及其对小儿外科性黄疸诊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小儿血尿的诊断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血尿是儿科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 ,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正常健康人尿中可有少量红细胞 ,当取 10ml清洁新鲜中段尿离心 15 0 0r/min ,5min ,沉渣镜检 ,尿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时 ,考虑有病理意义。小儿血尿病因复杂 ,近年来根据尿红细胞形态变化的检查 ,将血尿分为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两大类 ,这有利于血尿来源的定位和进一步明确诊断。1.肾小球性血尿指作者单位 :10 0 0 3 4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尿来源于肾小球 ,见于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如急性、慢性及迁延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 ,IgA肾病…  相似文献   

18.
血尿30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研究血尿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肾脏病理特点。方法 对以血尿为首发及主要表现并具备肾活检病理诊断的306例血尿患儿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gA肾病占42%,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占38%,薄基底膜肾病占6%,Alport综合征占3%,其他占11%。结论 血尿严重程度与病理类型无明显关系,伴大量蛋白尿或高血压者病理损害相对较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血尿的定位对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该文通过测定尿α2 巨球蛋白 (α2 MG)的含量来区分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方法 采用双夹心酶免疫测定法 (ELISA法 )测定 18例正常对照组 (A组 )、2 1例非肾小球性血尿 (B组 )及 2 3例肾小球性血尿 (C组 )的尿α2 MG的含量。结果 B组尿α2 MG 0 .2 12±0 .132mg/L 明显高于A组 0 .0 17± 0 .0 16mg/L 和C组 0 .0 2 4± 0 .0 15mg/L,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而A ,C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尿α2 MG可作为区分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血尿的定位对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该文通过测定尿α2 巨球蛋白 (α2 MG)的含量来区分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方法 采用双夹心酶免疫测定法 (ELISA法 )测定 18例正常对照组 (A组 )、2 1例非肾小球性血尿 (B组 )及 2 3例肾小球性血尿 (C组 )的尿α2 MG的含量。结果 B组尿α2 MG 0 .2 12±0 .132mg/L 明显高于A组 0 .0 17± 0 .0 16mg/L 和C组 0 .0 2 4± 0 .0 15mg/L,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而A ,C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尿α2 MG可作为区分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