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目的为观察噻吗心安对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出现的眼压增高的作用。作者共观察38例(38眼),其中28眼行冷冻囊内摘出术,10眼为囊外摘出术,均作1~2个周边虹膜切除,均无手术并发症。其中包括3例用α-糜蛋白酶者。于术后第一天即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本文38眼白内障术后的眼压均≥28mmHg,以后每日测量一次,直至眼压≤22mmHg为止。此38眼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为19眼。治疗组于术后第1日开始滴用0.25%噻吗心安,每日2次,至出院日为止。术前所有患者均无眼压增高,肺梗塞,心动过缓和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影响术后眼压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96眼)行白内障手术的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8例为开角型青光眼,48例为闭角型青光眼,均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24个月.比较术前、术后眼压和降眼压药物应用情况,并对成功病例和失败病例术前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寻找与术后眼压控制相关的因素.结果 开角型青光眼失败29例患者中术前应用≥3种降眼压药物者26例(89.7%),术前最高眼压≥31mmHg(1 kPa=7.5 mmHg)者26例(89.7%);19例成功患者中16例(84.2%)术前应用降眼压药物<3种,且术前最高眼压<31mmHg-Hg者16例(84.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闭角型青光眼48例患者中成功30例(62.5%),失败18例(37.5%).成功病例术前应用降眼压药物(1.5±0.4)种明显少于失败病例(2.6±0.8)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而且术前最高眼压(32.6±6.1)mmHg小于42mmHg,也明显低于失败病例(46.8±7.6)mmHg,二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控制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压的良好手术选择,术前眼压控制情况和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情况是影响术后眼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高眼压进行临床观察与分析,检测其发生率,探讨其发生机制,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11-01/06在我院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116例116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116眼中有35眼(30.2%)术后早期出现眼压升高。眼压升高峰值期在术后6~24h,最高56mmHg(1mmHg=0.133kPa),高眼压的88.6%也发生在术后>6~24h内,此时间段眼压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段(P<0.05)。高眼压的62.9%为轻度升高(<30mmHg)。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较高,但大多为轻度增高。残留的黏弹剂或晶状体残余皮质堆积在房角上阻塞小梁网、术中或术后的眼内出血致变性的红细胞-血影细胞及吞噬了血红蛋白的巨噬细胞或其他物质如色素颗粒阻塞了小梁网,房水流出受阻为眼压升高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眼压及滤过泡的影响.方法 共收集27例33眼抗青光眼术后有功能性滤过泡眼患者,观察术前及术后各随访阶段眼压变化,并于术前及术后第18个月做滤过泡UBM检查,观察巩膜瓣下滤过通道的可见性及滤过泡内反射强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平均眼压较术前分别升高了5.16 mmHg(1 kPa=7.5 mmHg)、3.74 mmHg、3.07 mmHg、2.99 mmHg、2.72 mmHg、2.55 mmHg和2.65 mmHg,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后18个月滤过泡内部巩膜瓣下滤过通道的可见性及滤过泡内反射强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能够升高眼压,但对滤过泡UBM图像中特征性结构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了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24小时,碳酰胆碱和乙酰胆碱对眼压的作用,表明术中前房注入碳酰胆碱对术后眼压的控制较乙酰胆碱强,建议术中缩瞳和预防术后眼压升高选用碳酰胆碱。材料与方法:将60例准备作常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①碳酰胆碱组,②乙酰胆碱组,③0.5%平衡盐溶液组(对照组)。每组20人,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摘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例22眼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经现代囊外摘出术,其中14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常规手术技术常须有所改良。并发症发生率低。最终13眼≥0.3,其中0≥0.5,均达到或接近玻璃体切除术后最好视力。  相似文献   

7.
作者描述3例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数年,见到剥脱物在植入人工晶体的后面,而在术前未见到这些剥脱物质。所有3例在见到剥脱物前均有后囊膜破裂。此现象以往文献均未见报道。最近超微结构研究显示,脱落物至少部分  相似文献   

8.
白内障摘出采用恰当的降眼压措施,避免和尽量减少玻璃体的脱出,可有效地提高白内障手术的质量。作者采用以下方法选择降眼压措施效果满意,介绍如下。资料和方法:降眼压措施的选择方法:手术前1天通过测量病人眼压对术中是否可能有玻璃体脱出进行估价。光测量眼压为切眼压,然后用手压迫按摩准备手术的眼球3分钟,再测量限压为终眼压。终眼压与初眼压之差即为下降数字。如初眼压为5.5/4,终眼压力5.5/7,则下降数字为人初眼压在5.5/7=1.63Kpa(1Kpa=7.5mmHg)及以下者和下降数字为3及以上者,则认为玻璃体脱出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摘出术后急性眼内炎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出术后急性眼内炎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对15例(15眼)经临床或病理诊断为白内障摘出术后急性眼内炎,进行治疗和疗效分析。结果15例中,13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注药术,2例行前房冲洗和药物治疗,其中10例术中摘出人工晶状体,所有患眼炎症均被控制;1例眼球萎缩;10例最终视力低于0.1。结论白内障摘出术后急性眼内炎经及时治疗可控制炎症,但视力预后差。预防主要依靠各环节的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10.
11.
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摘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部份因青光眼而做过滤过性手术的病人,当他们发生白内障而需要做第二次手术时,为了保护其原有滤泡的功能,许多作者采用了不同的白内障手术切口。Regan 和Day 对70例病人采用经过原有滤泡的上方角膜缘切口,术后眼压控制成功率为86%。Kondo 报告一组病例,采用三种不同的手术切口位置,即上方透明角膜切口,上方角膜缘切口和下方角膜缘切口,比较结果认为采用上方透明角膜作切口,是保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27例31眼用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后,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21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随访时间平均24个月。26眼(84%)最后视力为20/40或更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未发现再发性视网膜裂孔和脱离。 1.术前情况:27例31眼(男16,女11)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53.1岁。白内障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62.7岁。视网膜复位术与白内障摘出术的间隔时间为4~360个月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摘出术后偶见的坏死性巩膜炎是白内障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文报告1例。患者79岁,男性,无全身疾患。患者右眼于1979年7月行白内障囊内摘出术,术后9个月出现异物感,上方球结膜和巩膜表层充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摘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的发生和加重相当常见,白内障摘出难以避免,目前尚无统一的术式。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前路超声乳化法,不仅可以克服术中存在的低眼压,亦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摘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的发生和加重相当常见,白内障摘出难以避免,目前尚无统一的术式。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前路超声乳化法,不仅可以克服术中存在的低限压,亦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相似文献   

16.
作者遇到了一例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罕见的晚期并发症——由于晶体残留物质对后囊的牵拉引起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女性40岁患者行晶体乳化术。术后5个月眼  相似文献   

17.
氨甲酰胆碱(carbachol)是一种直接起作用的拟副交感神经药。其药理学性质类似乙酰胆碱,但对酶水解有耐受性,因此作用时间较长。本研究目的是确定氨甲酰胆碱降低眼压的作用。 44例将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男9,女13,平均年龄70.7岁)接受氨甲酰胆碱。对照组(男11,女11,平均年龄72.4岁)接受平衡盐溶液。手术均由一人完成。瞳孔用2.5%新福林和1%环戊通散大。术前一小时作球后麻醉。尔后用Honan球作眼球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descemet membrane detachment,DMD)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研究。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汉口爱尔眼科医院诊治的白内障摘出术后DMD患者12例(12眼),经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确诊为DMD,其中轻度脱离5例、中度脱离3例、重度脱离4例。结果 12 968例行白内障摘出术患者中12例患者发生了DMD,其中8例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4例为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发生率分别是0.062%和3.101%。5例轻度、1例中度和1例重度DMD均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中度和1例重度DMD经前房注气术痊愈,而1例重度DMD经前房注气失败后改行角膜内皮移植术痊愈,1例重度DMD术中发现1/4悬韧带离断和中上方大范围后弹力层脱离,术毕行前房注气术,术后因体位原因气体进入后房和玻璃体腔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放弃治疗,逐渐发展为大泡性角膜病变。结论 DMD重在预防,一旦发生需要个性化治疗,综合考虑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自发性复位的可能性等。  相似文献   

19.
白内障术后早期眼压变化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无并发症的白内障术后早期眼压波动较明显,部分患者眼压超过30mmHg。术前眼压测量,可预测术后24h内眼压变化。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眼压的变化不同。大多数患者术后眼压的增高与粘弹剂有关。  相似文献   

20.
白内障术后眼压升高首先见于用α-糜蛋白酶断带的白内障囊内摘出术。后有报道,未用α-糜蛋白酶断带的白内障囊内或囊外摘出术,同样可致眼压升高。其发生机理不十分清楚,也许与晶体悬韧带碎片阻塞小梁网、炎症或房角结构异常有关。作者采用截囊娩核或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