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融是一种非手术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经导管的消融方法免除了治疗某些心律失常疾病长期对手术的依赖。本文首先阐明了消融方法病理解剖基础,并从能量守恒的观点对消融过程中的热传输和能量转换进行了分析,然后,详细介绍了最新的几种消融方法即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最后,展望了消融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快速治疗心律失常的X线图像引导射频消融系统。方法通过X射线图像来引导消融导管,确定导管顶端的电极位置,在病灶处放出交电流,实现病灶的消融。并结合了多道电生理记录的功能,在进行消融手术的同时,可以观察和监控病人的电生理状况,保障病人的手术安全。结果一例隐性左侧旁道患者通过系统治疗,经过图像引导的消融后,A波与V波分开,获得了心脏消融的成功。结论通过X线图像的引导并结合多到电生理记录系统的射频消融系统,能有效快速的治疗简单的快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15例特发性频发室早伴发或不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长期服药且要求手术的患者,在CARTO系统指导下以单一专用导管行心室电解剖重建,激动顺序标测、起搏标测后,实施射频消融,观察结果。结果射频消融的15例患者中12例即刻消融成功,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见复发;3例不成功,改为药物治疗后室早有所减少。15例患者均未见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室性心律失常的治愈率,减少长期服药所带来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又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导管消融被认为是治疗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手段,常见的消融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但现有导管消融技术存在"零和效应",临床上难以控制最优剂量。本研究中,提出了脉冲电场消融治疗房颤的新方法,有效解决了温度消融的"零和效应"问题。临床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微波消融是治疗房颤的一种新技术,在国内外临床应用时间短,经验不足。 目的:对国内外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温度场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EI、SCI数据库中关于微波消融温度场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消融,心房颤动,微波,温度场”或“ablation,atrial fibrillation,microwave, thermal field”为检索词进行检索。 结果与结论:微波导管消融术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关键部位(即靶点)进行精细标测,使靶点及邻近的心肌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以破坏心动过速的病灶及折返途径,从而消除心律失常。在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伤害的同时,保证消融切割线的连续性,对于房颤消融至关重要。实现温度场的计算机模拟能够全面反映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医护人员可以在热疗手术进行之前对治疗过程有比较直观的认识,提出比较详细的手术规划,并且可以在术中根据部分参数修正模拟结果和加热的时间与强度,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开展消除局部致心律失常病灶的实验研究,我们建立了心室局部心外膜给予乌头碱滤纸片,诱发出严重的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观察了心律失常特点和激光的消融作用,并探讨了本法的优点和乌头碱的作用机理。12只犬心共进行了36次乌头碱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和激光消融实验,每次均诱发出单一形态室速,这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一种自行设计的封闭式激光——电极导管及其物理基础实验和离体动物心脏实验的结果。结果表明,间接激光辐射心肌组织损伤小,没有产生组织穿孔。用眼镜蛇毒诱发10只家兔的心律失常模型,以4~12J能量的Nd:YAG激光消融,结果是治疗组与对照组心律恢复正常时间有显著差异(P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经胸心脏超声引导心内射频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1例持续/永久性房颤/房扑拟行房室结消融加VVI起搏的患者,男性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6岁.在经胸心脏彩超引导下,采取"多切面观察"、"导管运动中观察",密切结合心内电生理定位,尝试左锁骨下静脉永久起搏导管和右股静脉消融导管的心内定位和靶点消融.以出现稳定的房室分离判为消融成功.结果11例患者的房室结消融及VVI起搏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100%,随访期内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经胸切面超声引导某些房室结消融和VVI起搏安全、简便、可行、经济,有可能成为常规X线透视下心律失常介入术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心衰等疾病的机会明显增加,其致残、致死率极高,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房颤的高发性和诸多严重的并发症,使其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使部分房颤转复,然而,与控制心室率相比,房颤转复并不能降低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最近,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房颤的治疗出现了新的转机,但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及根治率仍存在争议.针对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基质因素来预防房颤发作及复发也成为近年房颤研究的热点之一,如房颤的上游治疗等.本文就房颤的并发症防治如抗凝治疗,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以及房颤的上游治疗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对左心房行肺静脉隔离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脉冲电场消融(PFA)是一种采用高电压短持续时间的脉冲电场,以不可逆电穿孔机制对组织造成损伤的新消融技术。针对PFA在房颤治疗领域的应用,首先介绍了PFA的原理,然后根据临床实验的结果,阐述了PFA的优势,如:非热效应;在实现心肌组织有效损伤的同时,降低对心肌邻近组织(如肺静脉、食道、膈神经、血管等)的损伤风险;消融速度快;低接触依赖性等。介绍目前主流的PFA系统及临床应用,以及这些系统对应的消融导管的特点。最后,针对目前PFA应用于房颤治疗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展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临床上心律失常常见发生部位及射频消融治疗靶点部位--房室交界区和邻近区域的形态学特点及连接蛋白(Cx)43和40的表达,为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可能的有效治疗部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10例正常成人心脏,选取房室交界区及其邻近部位,常规石蜡包埋,HE、Masson染色,选定目标部位行Cx43、Cx40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总结146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护理经过。结果有1例复发,1例出现低血压,1例出现迷走反射,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做好心理护理及相关术前准备,术中、术后严密观察与护理,对并发症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微循环》2009,(4):283-283
心律失常是心脏病学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与植入装置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地位正在受到挑战。随着多中心、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的不断公布及以此为依据的相应”指南”的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4.
何愿强    赵璐露  杜映荣  赵玲 《医学信息》2018,(21):37-40
心房纤颤在临床心律失常上很常见,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其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寿命。射频导管消融术是最常用的肺静脉隔离治疗方法,而最新出现的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有取而代之的优势。本文着重于论述这两种最常用导管消融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两种能源治疗房颤的损伤机制,二者之间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以及最新出现的联合消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观察27例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高频心电图变化,结果显示:消融前后十二导联高频切迹数及高频心电图异常率无变化。表明,尽管射频消融术为一有创性心律失常治疗方法,但对心肌损伤的范围有限,不产生明显的电生理学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各级支气管及伴随结构的病理变化,探讨微波消融对各级支气管及伴随血管、淋巴管、神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0只健康家猪分为2组,进行经皮穿刺正常肺组织微波消融,分别于消融后3d(A组)、28d(B组)各宰杀5只,观察微波消融后消融损伤区形态及各级支气管和伴随血管、淋巴管、神经的病理表现。结果①随着支气管腔的变小,微波对支气管的损伤加重;对主支气管、二级支气管的损伤较轻,各级支气管消融后28d呈恢复表现。②微波消融对于肺组织中的大血管有轻度损伤,对小血管损伤较重。③微波消融对于淋巴管、神经均有损伤,且神经损伤未恢复正常。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肺部肿瘤是一种可以耐受且对大支气管、大血管影响轻微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该研究旨在探讨射频消融在大尺寸肿瘤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法,以提高射频消融技术在临床治疗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基于射频消融的原理,分析“降滚”现象对大尺寸肿瘤完全消融的限制,并探讨大血管散热引 起的消融不完全问题,从而引出在射频消融中应用数学建模仿真来判断消融损伤程度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该研究基于相关 研究现状,强调数学建模仿真在射频消融中的作用,即术前模拟以预测消融效果,指导临床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创新之处 该研究总结了优化消融器械设计、模拟仿真等措施以改进治疗效果,并展望了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方向,如引入 肿瘤联合治疗和智能化技术,以提高射频消融的精准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18.
正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电生理")为提高OptimAblate~(TM)灌注泵的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发了与其配套使用的一次性输液管路即"OptimAblate~(TM)灌注泵管系统",近日该系统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能会引发卒中、心衰等并发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已成为治疗房颤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射频消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射频、微波、高频介导的热治疗(HITT)、激光等4种消融方法固化的凝固范围。方法对离体猪肝在不同条件下应用4种消融方法进行固化,观察并记录剖面状况和凝固范围。将12只猪分成4组,亦采用4种消融方法,使用离体实验所用的相同条件固化在体猪肝,观察并记录剖面状况及凝固范围。结果在体猪肝实验中射频组,电极针开放至3cm及5cm,消融时间分别为5.5、10min时,凝固范围分别是2.12cm×1.83 cm×2.07cm、2.59cm×2.19cm×2.19cm及4.57 cm×2.58cm×2.61 cm及4.64cm×2.70cm×2.76cm。微波组,微波功率为80 W,消融时间分别是3、5、6、10 min时,凝固范围分别是2.53 cm×1.84 cm×1.23 cm、2.74cm×2.08cm×1.62cm、2.85cm×2.09cm×1.59cm及3.38cm×3.34cm×1.77cm。HITT组,消融时间分别是5及10min,消融温度为85℃时凝固范围分别是2.53 cm×1.70cm×0.90cm及3.03cm×2.07cm×1.53cm。激光组,采用单针凝固及4针耦合凝固,凝固范围在功率为2.0、2.5、10,0、12.0 W时分别是0.95cm×1.05cm×0.85cm,1.05cm×1.10cm×0.90cm及2.45cm×1.45cm×1.95cm,2.55cm×1.55cm×2.05cm。离体猪肝实验中,4种方法的凝固范围均比相对应条件下在体猪肝的凝固范围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结论通过对离体与在体猪肝的4种物理消融方法的实验研究,表明射频、微波及HITT凝固范围较大,其中射频消融效果更稳定,激光消融凝固范围较小,为临床治疗时物理消融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0 T MRI定量评估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射频消融对子宫肌瘤消融早期效果的可行性及对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9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行HIFU射频消融32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4~48岁,平均年龄38.3岁。分析HIFU射频消融前后(消融后24 h内)MRI资料,将子宫肌瘤消融效果分3种,即完全消融、部分消融和增强信号减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消融效果的HIFU射频消融前后T_1加权成像(T_1WI)、T_2加权成像(T_2WI)及增强序列信号强度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子宫肌瘤大小、位置等因素对消融效果的影响。结果 32例患者共56个子宫肌瘤,51个为实性,5个合并变性。肌瘤直径5~70 mm。位于子宫前壁36个,后壁20个。56个肌瘤中完全消融35个,部分消融12个,增强信号减低9个。完全消融:表现为全瘤信号发生上述改变,即T_1WI呈等、稍高信号,T_2WI呈稍高、高信号,增强无明显强化。部分消融:肌瘤的40%~90%发生上述信号改变。增强信号减低:T_1WI、T_2WI信号无明显变化,增强信号不同程度降低。射频消融前3种消融效果的T_1WI信号强度与消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前3种消融效果的T_2WI信号强度、增强序列信号强度与消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或统计学意义(P 0.05)。消融效果与子宫肌瘤大小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16,P 0.05),与子宫肌瘤前后壁位置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89,P 0.05)。结论 T_2WI、增强序列信号强度的改变能评估子宫肌瘤的早期消融效果,为子宫肌瘤HIFU射频消融效果提供定量参考依据。子宫前壁射频消融效果优于后壁,提示临床对于后壁子宫肌瘤HIFU射频消融需要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