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心率变异性(HRV),QT离散度(QTcd)和心室晚电位(VLP)对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对4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及7例正常人分别进行HRV,QTcd以及VLP联合测定,观察上述诸值的变化与心衰程度及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慢性心衰患者的HRC较对照组明显减少,QTcd明显延长,VLP阳性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心率变异性(HRV)、QT离散率(QTd)及心室晚电位(VLP)3种方法判定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比较,以期选择一种较为特异、可靠及敏感的方法。方法 68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分别进行HRV、QTd及VLP测定,与33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M患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显著小于正常人(P〈0.01),QTd显著大于正常人(P〈0.01),VLP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V  相似文献   

3.
室性早搏索他洛尔干预前后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索他洛尔对室性早搏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20例室性早搏患者服用了索他洛尔(80mg,2次/d)周,测定了用药前后的24h心率变异的时域指标及QTd,并与3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表明:室性早搏患者的HRV各指标均低于正常组(P〈0.05或〈0.01),QTd、QTcd增高(P〈0.001);索他洛尔治疗后HRV各指标增高(P〈0.05),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及伴左室肥厚(LVH)患者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对88例高血压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心率变异指数(HRVI)进行监测,并和正常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高血压患者HRVI降低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的HRVI降低的阳性率又明显高于无LVH者(P<0.01),有HRVI降低者比不降低者心血管事件(CVE)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HRV是预测高血压患者尤伴LVH者心性死亡的又一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80例发病48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和发病三周以后ECG的QTc离散度(QTcd)分别进行了测定,并以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组QTc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cd显著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1),提示QTc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愈大。发病三周以后患者QTcd显著小于AMI组(P<0.05),并提示QTcd持续显著增大者,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不同部位AMI患者之间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AMI可致QTcd增大,而且QTcd可作评估AMI早期以及远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关系,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31例)再灌注前、后和未溶栓患者(34例)间进行心室复极各参数对比分析后发现:溶栓再通组的QTd,QTcd,QT1cd,JTd,JTcd及JT1cd明显长于溶栓前、未再通组和未溶栓组(P<0.01),再通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多于未溶栓组(P<0.01);前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组的QTd长于下、后壁组(P<0.05),而前者的QTcd、QT1cd则明显长于后者(P<0.01)。结果表明: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多发和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心肌缺血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比较17例平板运动试验阴性对照者与41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冠心病患者,运动前后(ST段最大下移时或最大负荷心率时)QTcd。结果 冠心病患者运动后诱发心肌缺血时QTcd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运动后QTcd相比亦明显增加(P〈0.01),冠心病患者运动后合并VA者较单纯心肌缺血QTcd增加明显(P〈0.05)。结论 心肌缺血可致Q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7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 31)及无左室肥厚组(n= 39),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从12 导联心电图同步测量QT离散度(QTd)、QTcd 并分析两者间相互关系。结果: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者QTd 及QTcd 较无左室肥厚者明显增大(P均< 0.01);高血压Ⅰ期、Ⅱ期、Ⅲ期之间比较,显示:Ⅱ、Ⅲ期与Ⅰ期相比,P 均< 0.01;Ⅱ期与Ⅰ期相比,P> 0.05。左室肥厚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 及QTcd 与无心律失常者两组相比,P均< 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伴左室肥厚组QTd 及QTcd 比无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大。左室肥厚组伴室性心律失常比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增大。高血压Ⅲ期与Ⅰ、Ⅱ期患者QTd 及QTcd 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均< 0.01;QTd 与LVMI两者呈正相关(r= 0.4,P< 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间期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计算方法:每导联均测QT间期3~5个.取均值.则QT间期离散度(QTd)=QTmax-QTmin,用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c)的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与对照组QTc、QTd.QTcd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梗塞组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者QTc、QTd、QTed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当QTC≥440ms,QTd、QTCd≥60ms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诊断正确指数QTcd与QTC、QTd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但QTd与QT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QT离散度能更好反映心室复极过程,尤其是用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对判断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心率变异指数(HRVI)对老年高血压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231例老年(≥60岁)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测定心率变异指数(HRVI)、左室质量指数(LVM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评估在为期2年的随访期中HRVI对患者的心脏事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停搏)的预测价值。结果:HRVI减低的发生率及HRVI平均值在左室肥厚组(LVH)为61.9%,19.8±9.4;无LVH组为29.5%,22.4±7.1(P<0.05);在LVEF<50%组为64.2%,18.8±8.5,LVEF≥50%组为31.5%,22.7±11.1(P<0.001);在有心脏事件组为97.8%,17.3±8.2,无心脏事件组为33.0%,23.4±7.9(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HRVI最高(r=0.6453,P=0.0001),其次是LVEF(r=-0.4983,P=0.0028),LVMI(r=0.3879,P=0.0024)和年龄(r=0.2845,P=0.0001)。结论:HRVI减低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探讨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Ho lter检测系统检测了68例老年CHF患者HRV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 I、RM SSD、PNN 50,并以5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HRV指标的差异;计算CHF患者HRV昼夜指标差异,分析CHF患者24h HRV指标变化与心功能NYHA分级的关系。结果:老年CHF组昼夜指标变化无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老年CHF组HRV各时域指标均下降,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心功能的下降,HRV各指标均有下降趋势。结论:老年CHF患者HRV昼夜节律消失,HRV下降,并与心功能的改变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应用倍他乐克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了解倍他乐克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5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两组在治疗前后用动态心电图时域分析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两组心率变异性(HRV)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心率变异性(HRV)高于对照组。结论:倍他乐克能改善CHF患者的HRV。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联合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79例CHF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级分组,入院均检测NT-proBNP水平,住院期间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出院后1、3、6个月随访并收集再入院率,分析各组HRV各指标联合NT-proBNP水平对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级别心功能病人NT-proBNP、SDNN、RMSSD、PNN50和HRV三角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心功能Ⅲ级与Ⅳ级CHF病人的NT-proBNP及HRV指标均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P < 0.01),心功能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Ⅲ级者(P < 0.01)。心功能Ⅱ、Ⅲ和Ⅳ级CHF病人出院后1、3、6个月再入院率随着时间增加明显升高(P < 0.01),出院后同一时间再入院率随着心功能级别上升而显著增加(P < 0.01)。结论HRV各项时域指标联合NT-proBNP水平均对CHF患者再入院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六分钟步行运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以及接近CHF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 6min步行运动实验对其QTd的影响。方法 :2 8例CHF患者及 2 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 6min步行实验 ,运动前后做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运动前后QTd和QTcd。结果 :无论运动前还是运动后 ,CHF组QTd ,QTcd值均大于对照组 (P <0 .0 1)。CHF组患者运动后QTd(P <0 .0 1)和QTcd(P <0 .0 1)均较运动前明显缩短 ,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较健康对照者显著增加 ;适量运动可能能够改善CHF患者的心室复极电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其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HRV)等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心衰患者58名(心衰组)和非心衰患者65名(对照组),从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获得HRT、HR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等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心衰组和对照组的HRT、HRV、LVEF、LVEDD、QT间期离散度(QTcd)、平均心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24 h室性期前收缩的数量没有统计学意义。HRT与LVEF、LVEDD、SDNN等指标呈相关关系。结论心衰组患者HRT减弱,HRT可以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张辉  梁婷  冯婧  薛莉 《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0):895-89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97例CHF患者,其中扩张型心肌病51例,缺血性心肌病46例。按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LVEF≥30%组及LVEF〈30%组,同时选择26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收集上述研究对象的HRV时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SDNN、SDANN、RMSSD、PNN50。结果心衰组与对照组比较SDNN、SDANN、PNN50、RMSSD降低(P〈0.05);随着心衰程度加重,SDNN、SDANN、PNN50、RMSSD下降越明显(P〈0.05)。LVEF〈30%组与LVEF≥30%组比较,SDNN、SDANN、PNN50、RMSSD降低(P〈0.05)。结论 CHF患者HRV降低,HRV的变化与CHF患者严重程度及心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HF患者(观察组)和检查正常的老年人(对照组)各80例,比较2组RDW-CV、HRV指标差异,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下RDW-CV、HRV指标差异,对RDW-CV与HRV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RDW-CV较对照组升高(P<0.01),观察组中24 h窦性R-R间距均值的标准差(SDNN)和5 min窦性R-R间距均值的标准差(SDANN)均较对照组下降(P<0.01)。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RDW-CV较心功能Ⅱ级明显升高(P<0.01),而SDNN和SDANN均较心功能Ⅱ级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中RDW-CV与SDNN和SDANN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CHF患者RDW-CV变化与自主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卫阳  陈延华 《当代医学》2011,17(17):104-105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发生心脏事件与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分析。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月诊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168例进行心率变异性各项HRV指标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与OSAS组间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OSAS轻、中、重度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引起严重的心率变异性,与急性心脏事件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积极治疗OSAS,可减少急性心脏事件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方永辉  施志雄 《广西医学》2004,26(9):1277-1278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 (VLP)及心率变异 (HRV)的改变 ,探讨VLP、HRV对冠心病病情预测及心脏事件发生的防治。方法 随机分为冠心病组 73例 ,对照组 6 0例。检测VLP的QRS终未 4 0UV以下振幅的持续时间 (D40 ) ,QRS终未 4 0ms内的均方根电压 (V40 ) ,经滤波后QRS总的持续时间 (QRST)。检测HRV的各种指标 :全程NN间期标准差 (SDNN) ,全程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 (RMSSD) ,NN5 0除以总的NN间期的个数 (PNN5 0 ) ,低频段功率 (LF)与高频段功率 (HF)之比 (LF/HF)。结果 冠心病组VLP阳性率 2 6 0 3% (19/ 73) ,对照组阳性率 6 6 7% (4 / 6 0 )。冠心病组SDNN(99 5 1± 6 5 6 )ms、RMSSD(2 2 4 2±6 5 7)ms,PNN5 0 (5 4 0± 3 0 8) % ,LF/HF(4 38± 3 36 )。对照组SDNN(14 2 76± 79 6 6 )ms,RMSSD(2 7 89± 12 89)ms ,PNN5 0 (9 18±8 5 3) % ,LF/HF(1 5 2± 1 4 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SDNN、RMSSD、PNN5 0、LF/HF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冠心病组VLP、HRV均有显著性改变 ,提示冠心病患者存在心肌电活动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存在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